❶ 我国当前制造业的特点,困难,及相应措施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基本趋势应是高加工度化和制造业与其它部门以及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此阶段以重装备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外资所占比例偏高,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中国制造”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务必将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这种说法似乎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我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极致, “世界制造工厂”这顶帽子并非浪得虚名,但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我们已不可避免发展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时代”。装备制造,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根据我国的一般经验,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 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 万人。重化工业阶段,必然要遇到各种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以现阶段制造业发展状况出发,试图解决制造业中的一些问题,并为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中国制造业现状
1.1 真实的生产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 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 3 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 9 和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1.2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 ,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 8 %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1.3 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着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1.4 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 %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1.5 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418 % ,而美国制造业在2000 年人均产值为86559 美元,是我国的1817 倍。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发达国家是42 % ,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 倍。还有,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30 %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 % ,47 %和41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同时,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 年中国500 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制造企业,33 家属于后50 位,24 家打进前50 名,仅3 家挤进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从前10 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发展较快,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 强的榜单上也仅在第81 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147 %。
1.8 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如果说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教育“两张皮”和教育、经济“两张皮”的体制弊端则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我国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以及教育与经济长期处在剥离状态,科技、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不强,科技、教育和经济运作各行其是,产、学、研难以互动,缺乏国家宏观协调机制,全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协调有序运作不到位。我国科技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任务、目标、体制、组织机制和评价体系,因此与教育系统、产业界的联系不密切,与人才培养、知识转移、成果转化和整个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这个价值链是脱节的。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导致其游离在制造企业之外,不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需求开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进入市场。而与科技界、企业界缺乏亲和力的教育系统,由于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程、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国家战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偏差。科技创新不仅未对中国制造业起推动作用,反而起着阻碍作用,违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原理。
2.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实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2.1 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
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此外,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外资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内企业、高校以及各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果不这样做,东西部的差距还有不断加大的可能。
2.2 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但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国情,不能以知识经济发展代替工业经济发展,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而只能把发展工业经济与发展知识经济协调起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从历史与现实、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全新视角,充分认识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度关联。还要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绕过,即使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载体仍是制造业,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也还是制造业。第三,要站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制造业存亡兴衰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观点。要不间断地对国内外制造技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国历史上曾轻视制造业导致经济大滑坡的惨痛教训,借鉴美、日、德、韩等工业化国家因十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要认准目标,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三大接口,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家及地方应自上而下成立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使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将科技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应在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计划,尽快出台我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技术教育标准,以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与经济改革吻合、协调、连贯的科技和教育政策,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再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教育与科技研发方面的结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合作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最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设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直接面向工程实际、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并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问题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使工程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
2.4 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显着的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业的形成途径或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通过资本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业,但这种形成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国际竞争压力。二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这是大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该说这也是我国大企业今后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场兼并机制创造条件。
2.5 促使制造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其一,要从改革产权关系、产权结构着手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紧紧围绕产权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使产权边界更明晰、产权运作及管理更规范,真正取得国企运行机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确保企业成为一个有足够自由度和自主权的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场立足,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自己的生存及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其二,要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及退出机制,包括企业破产等死亡制度。市场经济的吐故纳新主要表现在企业竞争的退出机制上,只有清除竞争后的垃圾,创新才不会受阻,才有利于企业研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整个社会还必须有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帮助那些勇于冒险创新的企业解除后顾之忧。其三,国家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技术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应用工业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实现系统效率和效益目标,实施企业再造与知识管理,把企业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管理创新为强大杠杆,撬动企业技术创新。其四,实行国企厂长、经理、CEO (首席执行官)选拔市场化,以与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对企业直接的人事控制纽带,作为现代企业灵魂和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竞争性、市场化的选聘机制替代行政性、官员化的任免机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竞争、自由而有序流动的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保证国有企业可从市场上吸纳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并且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其五,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研发机制。一是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中心,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要引导企业调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技术发展思路,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领导要提高对技术中心的认知程度,高度重视研发工作,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力量,采取多元筹资,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长期开发计划,拟定具体项目执行方案,使企业技术创新真正落到了实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主要靠国家投入的状况。三是寻求适合国情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构建鼓励科技人员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如实行专利权人、职务发明人奖励制度;设立原始性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把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以此为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创造条件。
综合来看,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是我国制造业得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制造业市场是广阔的,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必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进,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期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未来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
❷ 中国的工业脆弱,到底是缺加工技术人才还是缺设计技术人才
目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风险点之一。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经济效益持续恶化,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占据了大量优质资源,挤压了其他有利于经济转型行业的企业生长空间,抑制了全行业生产率的提升。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除了人们经常谈到的体制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型升级不畅导致企业难以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延伸,从而只能在低端环节进行恶性竞争。反过来,恶性竞争又削弱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对现阶段的中国工业来讲,要想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延伸。
❸ 我国制造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东西布局不合理,轻重不协调,南北差距较大。
一.“三高一低”, 粗放型发展方式
“三高一低”是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发展方式是指我国制造业仍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发展模式。
二.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制造增加值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增加值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竞争优势的层次底下
目前我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
五.制造业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秩序尚未形成,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仍较低。
六.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问题已十分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❹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是什么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当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包罗万象的行业,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以外的所有行业,均属于制造业。它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一般机械、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家具、文教用品、油加工、化工、建材、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和其他制造等17个行业。
图2-7锉钱
图2-9抽线琢针
中国机械制造业主要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制造业的进步分不开的。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已经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当今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
2008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国为18.41%,日本为10.88%,德国为5.88%。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我国制造业的巨大进步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1)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000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美元/人,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倍,日本是它的6.7倍。到2006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倍。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2)中国制造业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七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这一产业正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最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才能胜出。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很少。
所以,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做大做强,特别需要实行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❺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那么落后呢
1、产品相互仿冒,中国制造业只能靠低成本竞争获取微利。任何新型高利润的产品出现,很快同质的产品就会蜂拥而上,企业很快回到低价竞争的起点!
没有足够的利润率,只能靠量来降低成本,进一步使产能过剩,价格和利润率进一步降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成了低成本竞争,进而转化成低质量竞争,中国制造业怎么先进的起来!
2、中国制造业不可能有强大的科研投入。因为产品相互仿冒,投入大量成本的科研成果,是在给别人做嫁衣!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没有大的科研投入,不可能有先进的实验设施,也就不可能产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制造工艺,先进的高质量的材料。
3、产品相互仿冒,制造业关键岗位人员成了同行挖墙脚的对象,导致企业无法培养高技术人才!如果培养高技术人才,也是给同行做嫁衣,和大量投入的科研成果一样,很快流失。同时高技术人才获得高报酬,有一定资金积累后,也会快速仿冒复制相同的企业!
4、高速发展的中国,产品相互仿冒,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只能靠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生产低级同质产品,大量企业效益低下、人员素质低下、人员待遇低下。不单是企业发展受限,而且导致职工收入低下,给整个社会稳定带来压力。不走出这个怪圈,就无法改变普通人群低收入的现状。
(5)目前中国工业制造缺什么扩展阅读: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设备组装、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
参考资料:搜狗网络-中国制造由落后向进步发展
❻ 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或难点
三大难点,转型迫切度扩大
1、高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需求明显放缓,传统产业处于产能过剩调整和产业转型期
我国以同质化传统机械产品为主,机械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位,经营压力普遍巨大,2015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速高达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2020两年甚至出现0.9%和7.1%的负增长,反映出机械产品需求市场总体疲软的严峻态势。
2、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弱与核心零部件制约明显
依托企业建设的各类创新载体以局部领域为突破点,但无法有效满足行业大多数企业对共性技术的广泛需求,出现部分共性领域重复投入及分散投入,同时大量技术基础薄弱与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自行开发,进而限制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部分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高端轴承钢、高端液压铸件、高端涂料、关键绝缘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润滑油脂等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落后,基础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主机发展需求而依赖进口。
3、产业链韧性不强,上下游衔接不顺畅
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控制、运维服务等核心工业软件与系统受制于人问题十分突出,服务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线、专用检测设备及系统等重大短板装备自给能力较差。
与原材料制造部门融合发展不够,上下游企业合作松散。机电一体化困难重重,两大行业交叉领域存在研发和制造的空白,产学研衔接不足,机械零部件企业、整机企业和用户间配合不够、信任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❼ 我国制造业的人才缺口近2000万,哪些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去制造行业上班
我国制造业的人才缺口近2000万,数控技术专业以及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去制造行业上班。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离不开工业水平的进步,因此作为一名当代青少年来说,在生活中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选对专业,尽管说计算机专业非常吃香,但是如果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制造业会是更好的选择。
3、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我们的国家崇尚工匠精神,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找准一条路并为之坚持下去,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需要注意的是高级技师求人倍率达到了3:11,也就是三个多岗位只有一个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了解相关市场需求,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