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德国加工业怎么发展的

德国加工业怎么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3-01-05 23:44:57

Ⅰ 德国近代化工业发展史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Ⅱ 德国发展工业有利的自然条件

首先是因为德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也就解决的燃料的问题,还有德国临近法国的铁矿资源,这也就为德国减少的运输的费用,提供的便利的原材料。还有从欧洲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德国的地理位置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也就为德国的产品向外输出提供的一个有利的交通保障。第三还有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Ⅲ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德国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学、采煤、机械等,集中在莱茵—鲁尔区。其发展主要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矿产资源有鲁尔区的硬煤、东部褐煤、钾盐。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一半靠国际市场。农业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新兴工业向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扩展。首都柏林,最大海港汉堡。 结合“德国主要矿产、主要工业 区分布图”,和“鲁尔区”图从资源、交通方面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鲁尔区为例,它位于莱茵河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发展工业 的水源充足;且保河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运输、公路运输都很方便;本区内又有德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德国雄厚的科技力量,使之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区

Ⅳ 二战的时候德国的科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一,德国虽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有限,也作为一战的战败国,科技能够在二战期间迅速的发展起来,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业化完成早,工业基础雄厚,科研技术领先,制造业和生产能力强大(但不是最强大,生产制造最强的是希望国)

2,独裁统治,国力恢复迅速。元首个人能力强大,狠抓经济,秘密发展军事全国的战斗意志空前强大和信仰一致,军民一心

3,战前准备充分,战术理念先进

4,英法和苏联等国的前期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的做大,整合了欧洲的大部分资源,以战养战。

科技上:二战期间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并不影响到自身科技的发展,德国和中国不同,当年中国是个极度传统封闭的国家,无无法快速接收到新外来新科技,但是德国就不同了,处在欧洲,与各国科技同步并不难做到,毕竟这些科技在一战时德国就已经拥有,进化它并不困难。军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过于坦克的设计,各国的对坦克并不是十分重视,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国却考虑到了坦克的安全性。于是将坦克垂直的前沿装甲,改装成45%斜角,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正面打来的炮弹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装甲弹走,而同强度的垂直装甲,则会被炮弹很干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个力作用于于力平行的平面上时,威力最大,而作用于斜面上时,则会产生折射。

二,二战期间德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1,政治上:法西斯专政,结束了的一战后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动乱,让德国经过稳定的发展环境里,为国家经济军事的发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国传统的大陆政策(保持各方势力均匀,不允许霸主),已经英美的同情,逐渐将德国的国际地位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借机收回洛林,已经莱茵地区,甚至占领捷克。

2,经济上:战后得到美国大量的贷款,用于国家的恢复;当然遇到了经济危机,所以德国的经济恢复,并没有恢复到哪里去。所以德国的经济相对于其他欧洲强国来说,是落后的,但是德国的工人为国家贡献很大,他们当时每天在工厂里工作10多个小时,到最后只拿点保障生活的钱,几是这么急追快赶,使得德国的工业慢慢和各国平起平坐,甚至赶超。

3,军事上:凡尔赛条约虽然规定了德国不允许拥有空军,不允许建造战舰,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希特勒巧妙的运用了外交手段:英国仍希望德国起到牵制法国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许了德国加强军备,并且最终同意了德国驻军莱茵地区。法国在战后渐渐被英国牵着鼻子走,并且在战后资本经济飞快的发展,法国(也包括英国等)不愿意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也不愿意放弃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国),于是被迫接受英国对德国暧昧的态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苏联的成立,各国的共产势力十分强大,英法希望德国也能站到他们的反苏阵线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苏联,所以猪狗是一家。

德国的军事最经典,二战前,虽然德国的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德国暗中训练有60万“黑军”。他们平时是围观群众,战时就变成正规军。几年反复,规模达到二百万

以上。 德国的战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可以说是第5代战争的鼻祖,美国现在依然在沿用。战事初期,飞机先对敌人的通讯战,飞机场,道路,屯兵点等重要军事目标发起定点轰炸,将敌人各部通讯打断,再集结坦克群,分兵几路冲锋撕开对方防线,步兵跟在后面搞破坏,当这几路坦克群在敌后方集结时,集结点内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围的败军,任由德军屠杀,而至于被坦克甩在后面的敌军,由于战线崩溃,首尾不能相顾,又不能互相联系获取敌情,打得十分被动,最终难逃被德国二线部队剿灭的厄运。 而欧洲各国还在陶醉一战时的阵地战,机动性不强,应变能力自然也不强,所以纷纷被德国打得丢盔弃甲。


Ⅳ 德国工业为什么那么强大

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如下:

1、德国是个面积小国,缺乏自然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德国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取得发展,变得更强大,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2、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因此德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确保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再以较高价格将产品卖出去,才能维持自身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德国社会普遍看重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在许多国家,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并得到医生、律师这样体面的工作。在德国,很多年轻人在高中毕业之后,不会直接上大学,而是先去参加手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选专业上大学。德国社会对手工业从业人员也给予充分尊重与认可,手工业师傅的工资普遍很高。

4、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人才。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5、德国很多中小型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对员工有责任感,员工对企业也有归属感。企业与员工的双向认同,赋予企业继续向前迈进的动力,使它们在各自细分行业处于绝对的领军地位,成为“隐形冠军”。

Ⅵ 德国的工业如何走向振兴的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Ⅶ 为什么德国能够在二战时期横扫欧洲实力怎么发展起来的

二战时期德国能够拥有横扫欧洲的实力,一方面是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国采用了先进的作战方式。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德国的总体工业实力领先于欧洲的其他老牌工业强国,仅次于同时期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限制发展军事实力,但是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仍然十分的强大,这也是德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Ⅷ 德国工业有向什么的发展趋势

德国的工业化过程: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的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很短的时间,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德国统一后,德国造船工业除了继续受到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困扰和来自远东等造船国的强烈竞争外,原东德造船工业的调整和私有化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

在苏联解体以前,德国乃至整个北约组织的假想敌人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应变化。

1992年11月26日,联邦国防部长批准了《国防政策方针》,把海军在和平、危机和冲突时期的作战方针和作战使命归纳为"捍卫、支援和显威"三句话。

1.捍卫

所谓捍卫是指为了本国和盟国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经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时遵照北约组织统一部署的作战方案,参加对敌的海上作战行动,其重点是保卫沿海和前沿海域,并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

此外,德海军还应参与对付盟国范围内,尤其是北约集团乃至国际安全体系内出现的危机军事行动。为此,遵照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其海军兵力的40%用于参与“危机反应兵力”,这支兵力须拥有护卫舰及舰载直升机、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远程侦察机/反潜机和海军歼击轰炸机。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军应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而提供技术和后勤方面的援助;为联合国和其它组织提供人道主义的支援;为维护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监督,并对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恶果进行抢救。此外,德海军还须对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经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显威

在显威方面,德海军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派遣舰艇出国访问,与友邦海军交换士兵以加强平时的训练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军舰队还参加北约组织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经常举行的作战编队演习,以显示盟国的实力和团结,同时也是显示德国海军参与国际危机控制能力和战备实力。

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德国舰船行业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点:

立足本国现实,大力发展中小型舰艇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主要建造中小型舰艇,如护卫舰、快艇、潜艇和水雷战舰艇。它不追求舰艇吨位,而是着眼于性能的改进和装备的现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舰艇具有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特点。众所周知,德国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这也为本国的舰艇和舰用设备的研制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某些领域已居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如,AIP动力系统,不久将装备新研制的212级新型潜艇。

根据海军使命,均衡发展舰艇

根据本国海军的作战任务以及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40%的海军兵力投入到"危机反应兵力"中去。因此,为完成上述作战使命,德海军必须拥有携带直升机的护卫舰、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近些年来,德海军正是遵循这一思想规划和发展海军装备的。

配套齐全,军民结合

德国在发展舰船工业时,重视发展有关的舰船配套工业,以形成独立完整的舰船工业体系。在舰艇及其装备的研制方面,采取军民结合的办法,军内不设专门的造舰厂设计部门,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术力量和造舰能力,舰艇的设计与建造任务全部委托给民间造船厂承担。各造船厂做到军民品兼顾,开展多种经营。

研制本国装备,同时兼顾出口

为维护和发展国内舰船工业,德国舰船工业除了为本国海军服务外,在军品出口控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还大力发展出口型舰艇,以保持造舰能力,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众所周知,209型潜艇和MEKO型护卫舰,在国际舰艇市场上极为畅销,深受引进国的欢迎。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成果、降低研制费用

在舰艇研制过程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既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又提高研制水平和装备水平。例如,与荷兰、西班牙制定了“三边护卫舰合作计划”;与意大利、荷兰共同研制NH90直升机;以及与美国、挪威合作研制反潜鱼雷等。

规模布局:

1. 行业规模及企业分布

东西德统一后,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和改组,德国目前船厂的数目在100家以内,且大都分布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主要舰艇建造厂仅有少数几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不来梅·富坎造船厂、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厂、吕尔森船厂、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厂等。

2. 从业人员数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国造船工业伴随着企业的重组对造船工业的职工队伍规模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据德国造船协会报道,1997年德国造船工业的年平均职工人数由1996年的31,868人减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据德国金属制造业工会的一项调查研究,1998年德国造船工业的职工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3. 舰船生产规模

德国每年造舰工时约占整个造船工业建造工时的1/10。两德统一前,西德造船工业总营业额中有15%来自海军订货,统一后基本维持原来水平。

德国造船业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态势。尽管1996年不来梅·富坎造船集团破产,1997年德国几家船厂又进行了调整,但据德国造船界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全德造船产量81艘、122.2万载重吨、109.5总吨,产值约50亿德国马克,与1996年处于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较1996年明显回升,全年承接新船总值约46亿马克,年底时累计手持订单约170亿马克。德国造船业重心东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进一步发展。

在德国的主要造船企业中,1997年造船产量居于德首位的是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HDW),交船5艘,计21万总吨(23万载重吨),排名第二的是克瓦尔纳·瓦尔诺夫造船厂,交船4艘,计11.4万总吨(14.5万载重吨),第3位是海洋技术造船厂(MTW,原东德玛梯阿斯-台资恩造船厂),交船8艘,计11万总吨(13.3万载重吨)。
不知道这个能行吗???是否是你想要的...?

Ⅸ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德国的工业化过程: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的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很短的时间,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是肯定的了,而且是成为当时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但德国应该没有超过美国。美国在20世纪初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新格局使德国开始崛起,成为世界的强国,由于德国本身具有强烈的军国专制主义,因而在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

阅读全文

与德国加工业怎么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一共要出多少系列 浏览:100
工业机器人和兽医哪个好 浏览:370
宝马迷你插电混动价格多少 浏览:568
8月26号宝马下线多久能到店 浏览:18
无烟工业污染怎么回事 浏览:154
汽车空调信号线如何测量 浏览:391
宝马b48怎么改进散热性能 浏览:311
小汽车如何接线出来充电 浏览:433
不熄火汽车究竟可以持续跑多久 浏览:444
宝马什么车是尖耳的 浏览:442
奔驰e级多久更新款式 浏览:38
奥迪p挡和空挡哪个好 浏览:792
工业园招工有哪些 浏览:564
下角到漱旧东部工业园怎么搭车 浏览:554
集体用地怎么改工业用地 浏览:79
工业化国家发展靠什么能源 浏览:714
怎么启动奔驰e 浏览:699
如何辨别奔驰车系 浏览:38
江淮汽车口碑怎么样 浏览:366
什么牌子汽车轮胎 浏览: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