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培育工业发展

如何培育工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4 11:38:46

Ⅰ 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能够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限制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则有可能在中长期导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1、首先,让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可以跨省(区市)流动的资产,特别是应允许跨省(区市)进城的农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放弃家乡的宅基地,将其整理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就业所在地使用,并相应获得当地的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2、与此同时,未来中国要适度推进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劳动力的地区间流动不再是基于公共服务的差异,而是基于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3、相应地,应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考核体制,削弱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经济的职能,对不同地区的官员考核分别赋予GDP总量增长和人均增长的不同权重,对人口流出地的政府应考核人均GDP的增长,而对于人口流入地,则考核总量GDP的增长,。

Ⅱ 我国工业在未来该如何发展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建设制造业强国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还没有完成,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风险加大,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尽管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努力,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将稳步推进。综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有望继续保持平稳。来源:经济日报

Ⅲ 如何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提升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务功能推动着第一、二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仅具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一般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十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第一、第二产业整体上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阶段,主要工农业产品相对过剩,仅靠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潜在需求大,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许多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改革难点问题将取得重大突破,直接为第三产业发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长点;

其次,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领域将会成为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在市场,外资的进入,一方面会加剧这些领域的竞争,另一方面将带动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增加知识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文化各领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进一步增加也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三,结构调整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空间,第一产业逐步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这将大大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将加大对金融、证券、研究开发、中介咨询、市场营销、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教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会促进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任务,将促进城市内部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需求空间;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发展水平,是第三产业工作的基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第三产业工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质的人才。结合我市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特点,我们认为提升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中心任务,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方向,增加第三产业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逐步形成适应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完善、功能齐全,具有青岛特色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确保优势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兴行业的赶超步伐,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旅游、批零贸易餐饮、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行业,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扩大第三产业整体规模。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扶持、壮大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的现代服务业,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二、扩大开放度,适应多元化供给市场。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按照国际标准,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国际化进程,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同时加大对内开放力度,立足满足本地需求,延长服务半径,加强对外辐射。

三、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要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市政府和各市、区政府,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通过贴息、补贴等方式,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优先安排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债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调动社会个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第三产业社会化投资体系。

四、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规模结构。有计划地扩大小城镇规模,合理引导城市工业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加快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对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消费需求,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促进我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通过主城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转换,辅城和小城镇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来提高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

五、加大第三产业企业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鼓励民营、私营企业参与企业间的重组、合并、购并,实现产权多元化,在服务业内部形成投资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的新格局。面对“入世”的激烈竞争,加快商业、旅游、交通等重要行业的改革步伐,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形成整体发展合力。

六、积极培植第三产业名牌企业。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业企业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产业渗透、产业整合、资产重组、资本扩张等多种手段,引导工业名牌向第三产业辐射和渗透,发挥现有工业名牌企业集团的现代化管理和无形资产效应的优势,带动形成服务业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旅游、港口贸易、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窗口行业树立品牌意识,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服务名牌。

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进三”。优化结构调整是我市“十五”时期的重要经济任务,要促进我市三次产业由当前2-3-1向3-2-1演变,切实在市区推行“退二进三”战略。支持市区的工业利用级差地租,进行土地置换,迁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发展服务业,鼓励市区的工业企业利用现有的资金、设备和场地兴办服务业。

八、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开发和管理水平。针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门类多、发展程度不平衡的特点,大力兴办各种相关的岗位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采取专业培养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素质的服务业中初级专业人才队伍。面向国内外高薪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金融、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旅游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对专业人才减收、免收城市增容费等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青落户,重奖从事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通过发展高级人才评荐机构促进高级人才的合理流动,营造第三产业培养、使用、储备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

九、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提升第三产业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以加快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作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着力点,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大技术创新各种力度,选择并扶持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增加技术、人才、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积极完善技术市场的建设和配置,促进科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切实发挥科技进步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产业的行业素质和生产竞争能力。

十、加快法制、规划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加快制订和完善规范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第三产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监督管理和纠纷仲裁等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点发展。

Ⅳ 如何打造工业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发展。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但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部署智能制造园区规划,首先要了解这是个什么园区种类。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而不管它生产什么产品。通俗说,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制造类园区。由于产业园区普遍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做好产业园区规划,才能使后续的招商运营更好地开展,避免空置等问题。

那么在进行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适应性

一个地区能否构建智能产业园区,关键要从区域区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创新能力等维度来衡量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适用性。

我国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4.0将在各地区长期并存。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用硬件控制),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工业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技术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过。

不同智能产品(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度差异,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不同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回收周期也有区别。智能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来选择智能产业(或服务)、主题、企业和项目,而园区的发展战略受制于区域发展战略、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发展战略。

系统性

产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有系统思维。

第一,需要有产业系统思维。一个园区,如果占地空间比较大,适合引进多种产业,需要明确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在园区,关联产业可以布局在园区里面或者周边。一个园区,如果是引进一种产业的专业园区,则需要明确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企业,譬如华为的欧洲小镇,则需要明确园区产业、城市与资本的系统之间的协同。

第二,要有区域系统思维。园区的产业系统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处于上中下游的同一纵向价值链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对接,共享资源与市场。处于横向的相关联产业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园区的产业规划还需满足上位政策规划的要求,在满足上位政策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的规划发展。

第三,要有战略系统思维。产业园区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较大运营体量、足够“自持运营”能力,这又需要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制定很好的开发运营战略。

创新性

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创新性推进规划质量进入新层次,园区主题、招商方式、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进行创新。园区主题的提炼需要精简,定位瞄准细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经营;园区招商需要与产业规划无缝对接,需要对目标产业与企业深入了解,建立项目库。招商还可以联合入园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利用企业网络拓展招商资源,实现产业联盟招商。

产业园区需要培育企业成长、培育园区未来的现金流。智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更多是新生企业,更需要各种培育服务。服务创新提高园区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优势在于其可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且能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大时代变革的先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激发了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热潮。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应立足长远,为未来的智能经济竞争做战略布局

Ⅳ 工业企业如何快速发展

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有三个条件:
1.至少有一个明确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掌握九成以上的客户端信息和客户满意度。
3.取得完整供应链控制权。
明确保持并拥有以上条件三年以上,约3-5 星期即可让营运销快速翻五番,利润增三倍。

Ⅵ 如何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如在可持续分配的工资条件下的劳动力,管理人员等,自然资源,如煤电水等,和稳定的社会生产秩序)2,内生发展动力,即消费者对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3,保障工业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技术支持,即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投入生产实用。所以,综合这几点,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滥用,尽可能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进行长期规划,同时寻找可替代资源,坚持进行分配收入的的合理调控,以保证劳动者的劳动动力和劳动者同时作为消费者的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对高科技术的生产投入进行适当的鼓励政策,避免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

Ⅶ 工业企业如何发展

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本身自力更生,不断的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从而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Ⅷ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Ⅸ 如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基本特征

它要求综合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一切有利于工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

(1)从宏观上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和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从而实现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

如何发展生态工业

一.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即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二.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各个产业共生聚集,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相互之间利用对方的排放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三.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排放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良性循环。在动脉产业基础上发展静脉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环体系,是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一种可行路径。

Ⅹ 如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有机结合,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新型产业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相比,生态产业集群具有遵循生态规律,整合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特征。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目前至少形成了三种比较成熟的生态产业集群模式。一是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即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二是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各个产业共生聚集,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相互之间利用对方的排放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三是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排放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这几种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转化。在一个大型生态产业集群中,某些产业之间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种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征。x0dx0a 发展生态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x0dx0a 对传统产业集群实行生态化改造。目前各地都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它们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传统产业集群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特别是有些产业集群出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进行生态化改造。首先需要制定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的科学规划,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同时淘汰现有产业集群中的一些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逐步达到生态产业集群的要求。x0dx0a 引导各种经济园区朝生态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多年来,各地兴办了许多经济园区,从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园区都应朝生态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挑选部分条件较好的园区来建设生态产业集群示范点。合理选择产业项目,包括共生和衍生项目,逐步建成多种模式的生态产业集群。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确立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产业集群,带动生态产业集群发展。x0dx0a 促进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良性循环。在动脉产业基础上发展静脉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环体系,是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一种可行路径。当前迫切需要扩展和完善全社会资源回收网络,包括回收工业废旧设备和居民废旧消费品的体系,加快静脉产业发展。例如汽车和家用电器生产厂家有义务回收本厂生产经消费后需要回收的废旧产品,可以由本厂定点回收或上门回收,也可由多家企业联合回收或委托第三方回收。在不同区域建立回收废旧产品并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的静脉产业,并同相关动脉产业结合起来,实行以后者扶持和带动前者发展的政策。x0dx0a 在改革创新中做好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要建立促进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实行财税和金融政策的适当优惠和倾斜,引导各地对产业项目的优选;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环境资源消耗纳入企业总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全面反映经济与环保共赢情况的核算体系;变革环境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区、市场三位一体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有差别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分量;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水平等;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为生态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提供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和新途径;培育掌握必要生态环保知识的决策人才,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宣传渠道,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育工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办公室如何供电 浏览:173
济南哪个汽车站离机场 浏览:450
汽车采集数据用什么网络 浏览:386
工业电解铝的原料是什么 浏览:274
奔驰e怎么设置座位记忆 浏览:468
宝马零件以什么发放 浏览:69
人被汽车撞了司机跑了怎么办 浏览:781
马云牌荣威汽车多少钱 浏览:920
除了奥迪a7还有什么车型 浏览:40
宝马8系四门和双门哪个好 浏览:539
宝马525性价比怎么样视频 浏览:859
路虎揽胜运动和奥迪a8哪个好 浏览:653
宝马变量阀多少钱 浏览:458
红色一键启动是奔驰什么车 浏览:28
碳刷架汽车配件哪里买 浏览:864
奥迪导演广告怎么拍 浏览:728
如何防止汽车胎压过高 浏览:384
奥迪雨刷怎么没水 浏览:172
汽车开了一天多久需要开一次 浏览:238
奥迪a6改轮胎多少钱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