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三国时期江南手工业什么时候开发

三国时期江南手工业什么时候开发

发布时间:2023-01-02 15:14:06

Ⅰ 江南什么时候开发,什么时候迅速发展,什么时候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西晋末“永嘉之乱”,又称“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迁入中原。应该是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古代人口主要迁徙

1,秦朝统一后,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秦始皇迁中原人到当地居住。2,西晋末“永嘉之乱”,又称“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迁入中原。3,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4,北宋末“靖康之变”后,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

Ⅱ 古时候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呢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时期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纷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先后发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永嘉南渡”移民高潮,规模超过百万。

这首先反映在商业城市的兴起方面。战国秦汉时期,大的商业城市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邺城等,江南地区只有吴城(苏州)可与北方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成为江南四大商业都会。

六朝时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京师建康。建康以外最大的商业城市是长江上游的江陵,这里与成都一带有密切的商业往来,着名的川马和蜀锦,都是经此转运到江南各地的。

此外,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京口、广陵、吴郡、会稽、余杭,北境的寿春、襄阳,南境的广州也都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广州更是海上贸易的中心。

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初步开发的原因和成就还有影响

原因: 北方农耕文明受到少数民族侵扰,人民南移,汉族的氏族大夫也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成就: 1、黄道婆纺织术传入,纺织业兴起 2、农业曲辕犁、筒车、秧马的发明,带动了农业的生产 3、政治清明 4、战乱不堪,因为跨州连郡者数不胜数,大多想争夺江南这块肥肉。 影响: 从近代早期英国的经验来看,对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技术进步与基础科学的发展,二者基本上彼此无关。(注:Douglass 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Norton & Company (New York),1981年,第162页。)在通过读、写能力传播具体知识方面,识字率与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也不很紧密。(注:见Evelyn Rawski:《E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第150页。)换言之,由于普通劳动者在技术进步中并未起关键作用,因此他们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此外,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制度性变革,也主要出自经营管理者阶层而非普通劳动者。因此总的来看,在近代以前的经济发展中,教育似乎并未发挥重要的作用。(注: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很低,大多不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因此当他们从事生产时,或者是依赖强有力的行会来组织管理其生产活动,或者是在手工工场主或工头的指挥下从事单一的劳动。马克思在研究工场手工业时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他并引用弗格森的话说:“在最少使用脑筋的地方,工场手工业也就最繁荣。”在18世纪中叶,某些手工工场甚至宁愿使用半白痴来从事某些简单的、然而构成工厂秘密的操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23卷,第400-401页)。而他们之所以不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起码的读、写、算的能力。) 然而,近代早期英国经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况,对明清江南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诚然,如同在近代早期的英国一样,对于明清江南的许多工匠和农夫来说,不会读、写、算,也照样能够生活下去。但是,如果我们对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两地确实颇有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两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物。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明清江南与近代早期英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商业化水平方面。正是这个差异,使得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两地变得颇不相同。 伊懋可(Mark Elvin)指出:用近代早期西欧的标准来看,明清中国的农村似乎是“过度商业化”了。(注: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1973,第277页。)其结果,是如柏金斯(Dwight Perkins)所指出的那样,早在近代以前很久,中国农民就不仅在为市场而生产,而且掌握或了解抵押、地契、信贷和利息等商业活动的基本知识。(注:Dwight Perkins eds:《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1975年,第6页。)不过严格地说,他们的这些结论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而其中又以江南为最。此外,用近代早期西欧的标准来看,明清江南不仅农村经济高度商业化,城镇经济也高度商业化。由于江南城乡经济都高度商业化,因此从事商业活动所要求的各种基本能力也成为进行经济活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读、写、算是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道理很简单:在商业活动中,记账和算账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但是正如明代商人书《商贾醒迷》谆谆告诫的那样:“出纳不问几何,其家必败;算计不遗一介,维事有成”,“临财当恤,记账要勤”(注:收于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迷》,第312、328页。)。因此即使是最简单的记账和算账,也需要有起码的读、写、算能力。由此而言,哪怕是从事简单的商业活动,也非具备一定的读、写、算能力不可。(注: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前引《警世通言》中关于宋金的故事。只有“会写会算”,才能在商业活动中找到饭碗。) 明清江南经济的高度商业化,因江南特有的经营方式而变得更加突出。众所周知,明清江南工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农场和小作坊。这种小农场和小作坊由农民和工匠独立经营,生产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在整个经济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其经营活动也紧密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小农场与小作坊中的主要劳动者,同时也兼为经营者、管理者和商人。对于这种集生产者、商人和经营管理者于一体的小农和小作坊主来说,他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抵押、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因此,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是他们日常经济活动的基本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体力强健、手艺高超,也只能受雇于他人。而在明清江南,农业中的雇工并不常见,而工业中的雇工主要来自外地。江南本地人,绝大多数是自主经营的小业主(小农和小作坊主)。独立经营一个小农场和小作坊,并不像过去许多学者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明清江南的小业主,也决不都是以往许多史家所想象的那种可怜、保守、墨守成规、没有文化的单纯劳力。即使在农业活动中,对于读、写、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前引江南“乡民习耕作,男子七八岁时亦从师读书,有暇则斫草饲羊,或随父母作轻便工”,“子弟就塾,率十五罢就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条件,原因,表现,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
1、条件原因:⑴南方相对稳定,战乱较少;⑵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发展生产;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以及优良品种;(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表现,影响。
2、表现:
⑴农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荒田被开发为农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被推广,实行麦稻兼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
⑵手工业:织锦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有新的发展。
⑶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最繁荣的城市。番禹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3、影响:⑴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⑵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的进步。

Ⅳ 三国时期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

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织造麻布,当时有一地方出产的越布是着名特产。

Ⅵ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是从何时开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问题
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黄河”始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古代的历史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丰富的水源,优良的耕种条件和集聚的人口,是黄河流域的发展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从远古到西晋,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与之相对应,我国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确立初期的战国、秦、汉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同时,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但是在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曹魏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加上后来蜀汉和孙吴的衰落,这一时期的北方仍然掌握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但是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逐渐南移的过程。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移过程的特点略作探讨。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一阶段: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相对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言,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第三阶段:两宋时期——南移最终完成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上第微度兆时度年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东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Ⅶ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用政、史、地的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看,南方统治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从地理角度看,南方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北民南迁带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三国时期江南手工业什么时候开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工业隔热材料哪里有 浏览:839
宝马新5系混合动力售后质保多久 浏览:516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哪些社团 浏览:80
新款宝马仪表盘怎么拆 浏览:213
方舟手游工业大锅怎么老是爆 浏览:721
古代发展工业需要什么 浏览:582
奔驰e200l油位怎么看 浏览:1000
工业部门包括哪些部门 浏览:79
运城到永济汽车多少钱 浏览:349
高配宝马x1和低配x3买哪个 浏览:691
西乡华丰工业园怎么去石岩 浏览:485
从工业中萃取碘用什么方法 浏览:829
中山市大涌镇有哪些工业 浏览:900
郑州轻工业大学国家电网怎么样 浏览:988
济南刁镇工业园什么时候搬迁 浏览:412
江门主要以什么工业为主 浏览:968
航天工业用什么胶粘剂 浏览:926
临江工业园有哪些公司 浏览:868
13款奥迪a6l大灯壳多少钱 浏览:520
汽车左脚应该在哪里 浏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