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阳县哪有卖水钻头水钻头的
青阳县鸿盛玻璃有限公司。青阳县安徽省池州市下辖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卖水钻头水钻头的的地方有“青阳县鸿盛玻璃有限公司”,地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木镇工业园,公司法人代表:徐国强,企业状态:存续,经营范围: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水钻头等。
Ⅱ 青阳县木镇镇河北工业园区属于
青阳县木镇镇河北工业园属于东河园社区。
青阳县木镇镇河北工业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属于东河园社区管理。
Ⅲ 安徽青阳九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安徽青阳九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2011-04-18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木镇镇永胜工业园区。
安徽青阳九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17235730193157,企业法人郜继才,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安徽青阳九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耐磨铸件、锅炉备件、脱硫脱硝机械备件、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泵阀及机电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其相关配套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安徽青阳九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安徽池州市的东至,贵池,青阳,石台,哪个县经济比较好工业比较发达呢
首先说石台。石台是联合国评定的世界级贫困县。。。
其实主要原因是交通不好。交通不好有两个结果。一是环境非常好,二是工业非常差。
曾去过石台县兰关乡。山青水绿,河水清澈见底,村口银杏树几个人也抱不过来,据说有几百年的树龄。
然后说冬至。冬至往江西方向的交通不是很好,但是通往安庆贵池的交通都不错,工业以非矿为主。
近年多次路过冬至,看冬至县城,经济当然不能算好。
再说青阳。青阳是池州市最靠东的一个县,交通方面与冬至基本相当,工业近年有所发展,同样以非金属矿产工业为主。
至于经济,同样也不算好。
贵池。。贵池区原为贵池市,是池州地区行署驻地,地区改市后贵池市改贵池区。理所当然是这个四个区县中人口最多,工业和经济最好的。
近来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火车站站前区”划出,一并作为贵池讨论。
还要提的一个是池州市下的另一个处级地方政府。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山在青阳县境内,但风景区管委会和青阳县政府为平级单位,归池州市政府管辖。
可能山上的经济才是最好的。。。
Ⅳ 青阳县的资源
清光绪二十年(1898),蓉城镇有几户外籍人经营的手工业作坊。
民国29年(1940)后,全县小手工业、小作坊日趋兴旺,共有6坊(磨坊、油坊、糕饼坊、粉丝坊、豆腐坊、面坊)、12匠(铁匠、木匠、篾匠、针匠、锡匠、银匠、铜匠、漆匠、砖匠、石匠、裱匠、扎匠)及制秤、弹花、制鞋、制帽、制笔、造纸、钟表修理等26个行业。其间,纺织业、采矿业亦有所发展。
建国后,青阳县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只有11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8%。1952年工业总产值上升到249万元,比1949年增加1.3倍。“一五”时期,青阳县1281户手工业和作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纷纷组织生产合作社,城乡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57年工业总产值596万元,其中全民工业占56.9%,集体工业占33.9%。1958年大跃进,工业总产值1388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从是年到1961年,全县先后兴办了钢铁、化工、机械、食品等工厂,铅锌矿、洪山铁矿、中村煤矿、大盖山铁矿亦相继开采。“五小”(小矿山、小煤窑、小高炉、小农具、小化肥)企业一哄而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陆续停办了一些厂矿企业,工业总产值下降到350万元。生产趋于协调后,1965年总产值上升到527万元,比1962年增长50.6%。“文革”开始后,一些工厂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7年总产值398万元,比1965年下降24.5%。此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至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1260.9万元,比1965年上升139.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阳县工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工业总产值3544万元,比1975年增长1.8倍。1989年,国营、集体、乡镇办、村办、家庭办、中外合资等多种体制的工业全县计1808个单位(含家庭工业1161户)。是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037.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7%,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3204.5万元,占31.9%;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1154万元,占11.5%;乡(镇)村工业4189万元,占41.7%;家庭及联户办工业1470万元,占14.7%;中外合资企业19.6万元,占0.2%。在各门类工业中,轻纺工业最发达,年产值4748.1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7.3%,白厂丝、棉麻制品,畅销国际国内市场。
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在度过金融危机后实现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规模企业总产值63.82亿元,同比增长52.1%。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26.2%,占目标任务的124%。新增规模企业53家,占目标任务的165%,全县规模企业已达到156家。完成工业技改项目65个,投资12.3亿元。产销衔接保持良好水平,产销率在95%以上。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企业帮扶力度加大,县担保公司有效担保能力达到2亿元。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着,单位GDP能耗比2009年降低5.4%,完成目标任务。 青阳县农业生产综合性较强,素称“鱼米之乡”、“桑茶古邑”。然而建国前,由于全县大部份土地被少数地主、富农兼并占有,广大贫苦农民租佃经营,倍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发展缓慢。至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208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
建国后,青阳县农业生产虽几经曲折,但发展速度较快。
1951年3月,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大力扶持,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1954年,组织农民实行互助合作,兴修塘坝。1956年,开始单季改双季的耕作制度改革,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至3093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加95.92%,蚕茧增加447.36%,苎麻增加472.3%,茶叶增加265.6%。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由于“瞎指挥风、浮夸风,共产风”的干扰,加之3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损失。1958年,粮食总产由1956年的64954吨减少至49045吨。
1961年起,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并根据客观实际压缩双晚面积,扩大绿肥种植。1964年,双晚面积由1960年的115000亩,压缩到51360亩。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60年减少136502亩,总产却增加18121吨。
1965年起,青阳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1970至1976年间,年均种植双季稻面积,由此前的5万余亩扩大到18.6万余亩。1972年,实现了“高杆改矮杆”的水稻良种化。其间,还进行了兴建水库、疏治河道等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但由于左的影响,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一些社、队,盲目围湖造田,毁桑麻、毁林建造大寨田,致使农业内部结构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这一期间,粮食总产有所上升,但林、牧、渔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1981年后,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农业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杂交稻良种的繁育,推进“常规改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及改造低产田、开发吨粮田等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的进展。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568万元,比1949年增长2.63倍。其中,农、牧、副、渔业,依次为4387万元、1455万元、1280万元、158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2.9倍、1.5倍、3.07倍、11.1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与1949年比:粮食增长2.45倍,油菜籽增长19.1倍,蚕茧增长77.4倍,苎麻增长5.17倍,生猪增长5.8倍。农产品的商品率逐步提高,水产畜禽、桑茶麻、药材等经济作物已形成区域规模。
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663亿元,增长8%。种植业增产增收,畜牧业平稳发展,渔业养殖快速发展,茧丝绸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建成蔬菜基地标准化钢架大棚2300亩(投入使用1470亩),完成沼气池建设1000口。农业项目进展顺利,完成青阳县五星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青阳县动物防疫体系续建(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青阳县县级实验室改建项目,正在建设青阳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基础得到巩固,新增2家省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达6家,省级专业示范村(乡)达4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9家,带动农户3762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