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类历史发展的四大时代是什么
分为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
原始时代是从人类诞生到文明诞生前之间,大致为250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包括起步期的旧石器早期、发展期的旧石器中期、成熟期的旧石器晚期、过渡期的新石器时期4个阶段。
农业时代是从文明诞生到工业革命前之间,大致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176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的古代文明时期及城市和国家出现、发展期的古典文明时期及科学和宗教诞生、成熟期的东方文明繁荣阶段和欧洲中世纪文明、过渡期的现代文明启蒙时期。
工业时代是从工业革命到知识革命前之间,大致为1760年-1970年,包括起步期的机械化和城市化、发展期的电气化和民主化、成熟期的家庭机械化和电器化、过渡期的自动化和社会福利化。
后工业时代是从知识革命到21世纪末,大致为1970年-210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1970-1992年)的信息革命和高技术、发展期(约1992-2020年)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成熟期(约2020-2050年)的仿生人进入家庭和人体再生、过渡期(约2050-2100年)的时空革命和宇宙旅行,这当中,成熟期和过渡期的特点是一种预测。
详细介绍:
人类从诞生到21世纪末的文明进程,分为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4个发展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4个发展阶段,22世纪还会有新变化。每一次转移,都促进人类文明实现巨大进步。
② 什么是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丹尼尔·贝尔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是依据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
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前)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
(2)厨房后工业时代是什么扩展阅读
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和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③ 社会发展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下一个时代是什么
后工业时代。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拓展资料:1、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2、其特点是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其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4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信号指标。16个具体指标包括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知识创新专利产出、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费等。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它基于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而建立起现代化理论与文明发展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4.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三、四十年历程,其规律与特点尚处于发育当中,21世纪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因此目前对第二次现代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也无法阐述第二次现代化以后的发展,这为22世纪的世界发展留下悬念。5.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即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④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是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贝尔1959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第一次提出,并在1973年发表的 《后工业社会》 一书中进行专门阐述。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前工业社会(或称农业社会),人们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体力,经济主要由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部门构成。
第二阶段为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减少,用能源代替体力,依靠技术和机器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济主要由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部门构成。第三阶段为后工业社会,人们依赖于信息,将致力于发展服务业。继贝尔之后的着名人物还有布热津斯基和托夫勒。
后工业社会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了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神圣性、神秘性和纵深感,以至被“非神秘化”,并进而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和“反美学”。
例如,电视成为最强大的主流媒体,并和无孔不入的消费文化相结合;广告和广告形象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强大影响,等等。
文化享受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没有任何艺术天赋和艺术修养的人也可以利用科技知识生产出“艺术品”来。这些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崛起具有决定性作用。
⑤ 什么是后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时代并不是反工业时代,并不是重新回到农业时代。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来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⑥ 什么是后工业时代
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是丹尼尔·贝尔。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 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是依据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前 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前) 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而 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后工业时代的特点: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 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 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 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 社会政策和依据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 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当今任一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对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看法有了这个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领域的发展,日益取决于理论工作的进展。理论工作把已有知识有序化(编码化),并指出用经验来验证的途径。实际上,理论相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
(3)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 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 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⑦ 所谓的后工业时期是什么
后工业化时代: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的。克拉克(1940)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某些产业的加工领域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导致这些产业加工领域的就业量不再增加,所以大部分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越来越小,甚至减少。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从物品逐步更多地转向服务。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将趋于下降,唯有第三次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