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做好工业强县

如何做好工业强县

发布时间:2022-12-25 17:38:36

‘壹’ 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叫作工业强县

工业GDP在全国排前10

‘贰’ 对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意见建议怎么写

同志们:
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全县经济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突出实施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三化”同步,按照年初确定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奋力拼搏,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45.28亿元,同比增长17.1%。财政总收入6.46亿元,同比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同比增长121.1%,年均增长5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8.77亿元,同比增长20.0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6280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730元,同比增长19.3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亿元和1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13%、16.73%。
二是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野马川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妈姑有色冶金产业园区、珠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入驻企业18个。韭菜坪风电二期项目即将竣工。黔沪水泥厂建成投产。核桃乳异地技改项目和利民食品厂加快建设。建成了野马川半夏组培加工厂,开工建设百灵制药项目。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50.1%。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累计完成原煤产量150万吨,同比增长41.5%;生产精锌5000吨,同比增长108.3%;生产铁矿石161万吨,同比增长61%;生产水泥16万吨,同比增长789%。
三是城镇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完成赫章县城总体规划修改初步方案评审。完成汉阳花园、县城老城区和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完成了5个乡总体规划报批。启动了4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5个乡镇特色小城镇风貌改造方案设计。完成11个精品示范村规划编制;完成203个村庄指导性建设规划报批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制度,推进征地拆迁工作规范化。县城夜郎大道三、四标段建设加快推进。小河沟桥加快建设。老二中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农广校片区旧城改造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局片区旧城改造有序推进。玉锦小区开发项目正在做地勘工作。廉租房建设项目、西城区一期路网和妈姑沉陷区搬迁项目加快推进。“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和“满意在赫章”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卫生意识、秩序意识逐渐增强,城乡卫生环境逐渐改善。
四是“三农”工作成效明显。着力推进“三个百万”工程,完成核桃种植16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整合资金5996.98万元投入草地生态畜牧产业,牛、生猪、羊存栏分别达10.6万头、34.38万头、19.74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30.5%、0.93%、20.63%。种植中药材10万亩,其中半夏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7万吨。圆满承办了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和全省核桃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大会。生态文明家园“黔西北民居”建设完成25084户。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安排156个重点项目,目前开工建设132个。毕威高速赫章段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了岔河至罗州等10条油路建设,韭菜坪至钟山泥结路竣工验收,11条通村油路全面开工建设,16条通村公路全面完工。完成了12座桥梁建设工程。启动了5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野马川河道治理工程、可乐乡防洪工程、平山乡扇子田水库副坝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旱灾水源枯竭项目等一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六是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落实限时办结制度,将638个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169项。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积极推行领导带头招商、园区承接招商,组建了8个招商分局分别驻外招商。全年共275批次客商赴赫章考察。全年新开工项目81个,续建项目51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3个,签约资金245.9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
七是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加大旅游景区宣传推介和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构建多层次的旅游文化体系,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增加旅游综合收入。以平山为重点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完成了大韭菜坪景区步道建设。阿西里西村被评为民运会贵州最具魅力村寨。启动了可乐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县旅游人次达14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5亿元,同比增长25%。
八是“和谐赫章”建设取得新进展。“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了253个整村推进项目。赫章一中新校区工程开工建设。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新增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020人,城镇新增就业20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6%以内。完成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工程建设。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28%。安全生产实现“双降”目标。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城关地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34个(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室。大力开展了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的治安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平安赫章”、“和谐赫章”建设深入推进。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小,企业转型升级速度慢;二是财政总量小,财政稳收、增收压力重重,收支矛盾突出;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支柱产业培育步伐缓慢,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五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收困难;六是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住房等方面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七是部分乡镇、部门执行力、落实力不强,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投资软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八是农村基层织建设急需加强,村组干部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2011年,赫章县经济发展综合排位居全省第54位,比2010年下降2位。其中,生产总值居全省第39位,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居全省第59位,分别上升1位、下降8位;固定资产投资居全省第38位,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居全省第10位,分别上升10位、17位;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51位,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居全省第27位,分别上升1位、31位;旅游总收入居全省第35位,旅游总收入发展速度居全省第78位,分别下降5位、24位;工业用电与工业产值之差居全省第76位,下降24位;税收收入居全省第42位,税收收入发展速度居全省第38位,分别上升1位、下降24位;居民储蓄居全省第39位,下降18位;贷款余额居全省第34位,上升10位;城镇就业人数居全省第48位,下降16位;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第50位,一般预算收入发展速度居全省第75位,分别下降5位、4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6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速度居全省第40位,分别下降6位、上升3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速度居全省第23位,分别上升4位、9位。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赫章在全省88个县(市)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创先争优、增比进位,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是县级换届后的第一年,又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虽然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更要看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我县的薄弱环节,新的十年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要素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增产能正在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们要大力培育发展活力、倡导发展文化,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敢拼敢闯、创先争优、团结奋进,切实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快中保好,使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作为今年工作的总基调、总目标,坚定不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转变方式,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民生,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坚持现有成功做法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
全县经济社会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7%,第二产业增加30%,第三产业增加16%),力争20%,达到56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以上,达到125亿元,力争14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3%,达到6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达到7.74亿元,力争完成8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达到1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4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达到18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减少2.13万贫困人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投资总量的增长拉动加速发展,以投资增量的扩张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46.17亿元 (电力项目28.39亿元,煤炭项目2.44亿元,产业项目15.34亿元);房地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26.6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2.87亿元;交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23.29亿元;农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63亿元;其他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1.72亿元,5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3亿元以上。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加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加强项目储备和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加快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进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依法开展项目征地拆迁,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权益维护和动员引导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在基础设施、开发扶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争取国家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我县的比重,提高对我县交通、水利等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资金注入比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中央、省、市增加对我县的转移支付。三是着力推动民间投资。坚持非禁即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规划建设民营经济产业园,破除投资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特色经济发展,进入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四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协调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建投公司、国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组建产业园区及开发投资公司,深化政银合作、银企合作、银校合作。五是切实加强财税工作。争取县外金融机构对我县信贷规模给予倾斜,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快新财源建设步伐,优化财源结构,着力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发展速度和税收收入发展速度。坚持搞好管活的原则,加强边关站点的管理,加大税费稽查力度,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调整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尽快使工业经济快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搭建科研平台,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煤、铁、铅锌传统产业开发研究力度,坚持走产业之间循环发展之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配件、拖拉机配件、摩托车配件制造,力争装备制造、铸造冶炼等产业有新的突破。推进中小去也孵化园建设,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4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紧紧围绕“旅游文化兴县”的战略目标,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大客源市场开拓力度,增加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收入,全县旅游总收入达15.6亿元,同比增长25%。紧紧围绕到2016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的目标,着力打造“夜郎”文化品牌,抓好“五古”保护与建设,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可乐国家大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群众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园区道路系统与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有效衔接,着力打造珠市、妈姑产业园区循环公路网,在妈姑至珠市沿线适宜建设山塘或水库的地方,全部规划建山塘或水库,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容积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产业园区投资强度每亩达140万元以上,力争每亩达300万元。新建成园区面积1平方公里,建成路网11公里以上,启动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园区生产企业达15个,在建企业达18个,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74.4%。园区工业总产值确保完成达30亿,力争达40亿元。四是切实抓好要素保障。加快煤、铁、铅锌、铜等资源勘查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注重在资源开发中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换产业的路子。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在建煤矿建设,推进完成勘查工作煤矿的探矿权转采矿权工作,力争全县煤炭产量达150万吨以上。建成大韭菜坪、石头寨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珠雉、法拉、乌江源五里和结构等风电项目。
(三)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打好开发扶贫攻坚战。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县为单元,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成22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及草地生态畜牧业、核桃、半夏产业化扶贫项目,实现7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确保新增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按照实施“三个百万”工程规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转变核桃种植方式,今冬明春完成核桃种植15万亩以上,认真作好核桃种植的育苗工作。加快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新增能繁母牛5千头以上,新增基础母羊4万只以上,建植和改良人工草场7万亩以上,建圈7.3平方米。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完成种植中药材15万亩,其中,种植半夏5万亩。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种植烤烟8.18万亩,确保收购烟叶18万担以上。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稳定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完成1.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优势特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市场流通等服务。抓好牛肉、核桃产品、苦荞、半夏等食品药品加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稳定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在城关、白果、达依、水塘、可乐等地规划建设蔬菜基地,提高供给能力,确保粮食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五是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和供销合作社改革。推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担保机构开展“三农”担保业务。
(四)加快城镇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加快拓展新区,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完成东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完成7个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5个精品示范村、153个村指导性建设规划工作,实现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规划全覆盖。二是加速推动县城建设。加快东、西城区开发步伐,加快路网建设,完成夜郎大道一、三、四标段工程建设,建成小河沟桥工程,启动县城南环路建设,扎实推进西城区路网工程建设,启动东、西城区二级客运站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完成老二中片区、农广校片区开发,加快农牧局片区、老加工厂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汉阳新城国际项目,基本完成玉锦小区开发项目。启动商品房开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力争完成开发面积5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启动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建设11万平方米。完成廉租房建设11.3万平方米。三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充分运用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的方式,新增启动安乐溪、铁匠等10个特色小镇建设,启动妈姑小集镇沉陷区整体搬迁工作,努力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城镇。四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着力加强城镇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和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五是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六是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着力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积极推广“四在农家”经验,实施32000户“黔西北民居”建设和11577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江南“同心新村”建设。完成300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
(五)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成乡镇财政所改革等,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安商、亲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三是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力度,采用领导带头招商、以资源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县投资开发。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招商机构为主转变,由政府出面签约向企业与企业签约转变。
(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完成毕威高速公路赫章段建设和212省道赫章至红花岭改造工程。建成砂石至寒婆岭园区公路、野里坝至大韭菜坪旅游公路,启动建设野马川至城关和妈姑至罗州两条连接线建设。争取启动河口、珠市、河头上3座水库的立项建设,完成则姑、龙井沟、万家沟、娃儿沟4座水库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烟水配套工程和河道治理。建成大韭菜坪、石头寨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珠雉、法拉、乌江源五里和结构等风电项目,使全县建成和在建风电装机达40万千瓦以上。完成60万吨铸铁技改扩能项目建设。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营林面积8.15万亩以上,完成石漠化治理1.4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平方公里。加大乱砍滥伐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工程,推进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节能改造,推动工业废弃物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制度,加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治理。
(八)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一是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2012年的“十项民生”工程,要进一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分解到个人,确保完成“十项民生”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全面加强教育工作。加强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民族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赫章一中新校区搬迁、青少年活动中心和17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启动铁匠等6所初级中学教师周转房工程建设,建成赫章县特殊教育学校、思源学校和10所幼儿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和奖励制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着力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三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新农合管理,确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降消项目及计划免疫工作达到省、地的要求,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完成县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中医院住院大楼和财神卫生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启动县卫生监督所项目和救援中心项目建设。四是着力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强化孕前管理,提高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有效控制政策外生育,继续巩固提高创优成果,力争实现“国优”标准,确保实现“双降”目标,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跨越式发展。五是大力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抓好各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打击非法采煤采矿,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六是切实抓好社会维稳工作。强化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禁毒工作,切实打击“两抢一盗”,坚决依法打击阻工、阻路行为,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七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不断完善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完成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要按照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提振精神。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打发展上、把力量能聚到发展上。培养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先争优、增比进位,做到“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担当,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使发展压力级级传递、工作动力层层提升,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是提高能力。坚持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先进取经,切实增强抓经济、抓工业、抓项目、抓开放、抓改革的本领,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善于在挑战中寻求发展机遇、在困境中开创新的局面,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宽容失误。要敢于在思路、制度、体制、机制方式上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深化“以创新促发展、善创新大发展”的理念,深入研究国家政策特别是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是真抓实干。加强执行力建设,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成其事,恪尽职守,勤勉尽责。领导干部要带头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把赶紧用在抓落实上,把重点放在求实效上,少说多做,身体力行。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切实克服和避免拖拉漂浮的工作作风,做到敢想会干。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快决快办。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是依法行政。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开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时,要全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厂务、校务、村务公开。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廉洁从政。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艰巨、重任重大。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叁’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肆’ 如何抓好县域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伍’ 急需信丰工业分布及发展和信丰经济现状的资料!

一、工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信丰县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紧抓发展主题,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打造“全省工业强县”。通过努力,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后劲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1004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57845万元,年均增长45.34 %;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36424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71210万元,年均增长41.39%;利税总额从2002年的5162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9584万元,年均增长44.40%。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几年来,信丰县工业在增长40%的平台上连续保持高位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由2002年的34.3:36.7:29调整为2006年的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力企业,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矿产加工、电子通讯、食品制药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至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7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5家。三是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始建于2001年9月,总体规划面积6.667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市规划面积和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经过5年时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截止2006年底,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亿元,完成“六通一平”8000余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道路交通、供电、供水、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学校医院、娱乐中心等设施较为配套。累计引进项目256个,其中,境外项目36个,签约资金34.9亿元,实际进资19.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71个;投产企业118家,在建企业47家。四是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重点骨干企业高飞数码有限公司、圣塔实业集团、万基水泥公司、绿源人造板公司等四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568万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28.37%。四是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红基”水泥、“圣塔”水泥、“绿源”人造板被评为“江西省名牌产品”,“红基” 、“圣塔”水泥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企业规模和工业经济总量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43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重大项目少,规模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支柱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工业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尽管信丰县不断优化工业结构,但产业关联度低,协作配套能力弱,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产业基础不牢。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基础不够厚实,支柱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四)产业升级步伐慢。信丰县工业仍处在初级向中级迈进阶段,产品单一且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竞争力不强,融资渠道狭窄,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缓慢,科技投入少,产学研活动开展不活跃,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薄弱,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等。三、发展的总体思路(一)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势头将更为迅猛,中国的“世界制造中心”地位日益显现。同时,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新一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产业升级转移,有利于我县工业参与分工,拓展市场,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诸多新机遇,未来五年将是信丰县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时期。信丰县邻近粤闽,地处“赣州一小时经济圈、深圳四小时经济圈和南昌四小时经济圈”内,与“长珠闽”地区经济具有互补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三条大动脉纵贯县境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信丰县国土面积达2878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优势,已发现石灰岩、煤、稀土、麦饭石、铁矿、萤石矿等45种矿种,已探明储量17种,石灰石、煤、稀土、麦饭石属我县优势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现有耕地面积36万亩,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脐橙、萝卜、红瓜子、草菇、甜玉米、中药材等传统农副产品久负盛名。其中萝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达45000吨;辣椒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达80000吨。甜玉米种植面积1.1万亩,总产达7700吨。红瓜子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达300吨。水半夏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达6000吨。全县宜果山地65万亩,已开发果业面积26万亩,其中脐橙面积达24万亩,脐橙挂果面积近7万亩,年产脐橙10万吨。全县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56万,劳动力30万人,具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丰富,供水供电能力较强。县城建有供水厂一座,加压泵房一座,供水能力达3万m3/日,目前可以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之需。全县有35KV变电站9座,主变12台/53200千伏安; 10KV配电变压器1323台,配电总容量13.60万千伏安。建有水电站32座,装机容量达39220千瓦,目前完全能满足工业用电之需。根据未来15年电力扩容规划布局,至2020年供电完全能满足全县工业和居民用电之需要。县城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达16万,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园区建设起点较高,一期规划面积达1万亩,现已初具规模,是全省三十家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发展工业基础条件优越。(二)发展思路工业发展要按照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的总体思路,立足于本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走内涵型与外延型发展相结合的路子,重点发展以优势矿产品和农副产品资源为基础的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业及食品加工业,形成地方特色工业。同时,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依靠国家建设大环境,以及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出现的新的区域经济格局、新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等逐步形成的有利区域优势,重点发展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等外延型工业。 工业发展要依照建设大产业的构想,着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支柱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龙头带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要按照工业支柱产业规划布局,搞好产业选商,着力引进和建设大项目,有效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精心打造园区承接载体,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做大产业提供优良基础条件。(三)发展战略 工业发展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全省工业强县”的战略定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工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工协作,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等企业的大规模转移,加速信丰工业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 工业发展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牢信丰工业高速增长的基础,使信丰成为新型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电子通讯、食品制药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基地。 工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改变过去政府为主体,靠行政和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走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二是针对我县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实际,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加快新型建材、矿产加工、电子通讯、食品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并进,整合内生型经济资源,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融合,积极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之路。四、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2011年总体目标: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22亿元、70亿元和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65%、32.56%和27.57%。2、工业园区经济有新的突破。县工业园区规划10000亩土地要全部建成投产,园区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利税总额力争突破12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园区就业人数突破5万人。3、工业支柱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新型建材、矿产加工、电子通讯、食品制药四大工业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利税总额突破6.5亿元,成长性主导产业机械化工销售收入突破9亿元。其中新型建材产业销售收入达18亿元,利税总额达2.2亿元;矿产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利税总额达2亿元;电子通讯产业销售收入达15亿元,利税总额达1.5亿元;食品制药产业销售收入达7亿元,利税总额达0.8亿元。4、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2户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户以上。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5户以上。5、重大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力争新上2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二)工业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1、新型建材。以国家推广保温节能新型建筑材料为契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水泥行业:重点支持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资源优势、管理先进、技术力量强、条件好的大型旋窑水泥企业,鼓励有积极性的水泥企业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积极引导优势明显的立窑企业与大企业联合,采用大厂搞熟料、有条件的小厂建粉磨站的方式,改造提升水泥企业的整体水平,逐步关闭立窑水泥企业或促使其转产。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抓好清洁生产。水泥生产企业要积极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废渣,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水泥生产逐步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要重点发展煤矸石和紫色页岩制品、利废烧结制品、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各种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尽快建成年产1亿块及以上环保蒸压灰砂砖生产线。积极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和市场影响大的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大力扶持新上年产22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项目,支持不锈钢、水泥管桩、PVC管、塑钢门窗及涂料和家具等建材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和发展保温材料、防水材料、陶瓷、粘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促进新型建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矿产加工。以优势矿产资源为依托,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稀土行业要以稀土分离为基础,在延长稀土产业链上下功夫,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重点发展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及其他应用产品。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三基色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磁致伸缩材料、稀土节能电机及稀土催化剂等高新技术产品。进行煤资源的勘探、兴建中型煤矿;开发麦饭石食品保健、环保、水产养殖、水质改良、保鲜剂、化妆品、饮料、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开发萤石矿、石灰石矿、铁矿,并进行深度加工;引进和扶持钨、镍、钴、钾、锑、铜、铝、铅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企业。3、电子通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主动承接电子产业转移,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配套,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现有电子通讯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发展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点抓好音响设备、音像影视产品、手机、电脑、程控交换机等高科产品生产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同时,鼓励洗衣机、冰箱、空调、节能灯等传统家电业及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力求形成规模效应。

‘陆’ 太和县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根据《实施评估》中提出的新战略、新规划、新项目未有效融入总体规划,以及在规划编制方面存在的城镇体系有待完善和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交通体系有待加强、生态廊道有待严控、部分现状用地与总规不符、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城市性质:全国重要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皖北滨水文化生态宜居名城。城市职能:全国层面上为重要的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层面上为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重要节点之一;安徽省层面上为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之一;皖北层面上为阜阳次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2017年进入全省综合实力20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健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宜居城市。(二)城市发展战略1、工业强县,太和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以医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将成为太和强县的重要支撑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医药产业为龙头,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把工业强县作为太和县长期坚持的根本性发展战略。2、商旅兴县,太和县华源医药批发市场享誉全国,为太和县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为太和县商贸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同时,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为太和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发展商贸业、旅游业的基础上,I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升级换代,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3、农业立县,太和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太和县发展的根本。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农业规模经营模式,解放剩余劳动力,保证粮食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柒’ 民乐县如何更好的融入到全国大市场中

1、首先把工业突破发展作为做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谋划实施重点项目。
2、其次全面完成乐民新城绿化工程和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政服务中心、市民广场、商业街、便民综合市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启动运营第二人民医院、园区客运中心、养老服务中心。
3、最后进一步健全乐民新城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系统完善群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乐民新城60岁以上老人和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打造稳定祥和的幸福之城。

‘捌’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讨论稿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 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 “白”(白银)、
“净”(水电)
、 “绿”(永兴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玖’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拾’ 如何帮扶企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全县工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百名干部帮扶企业、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制订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开展“百名干部帮企业、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根本要求,是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执行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县域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重点是帮助企业“减负、解难、融资、保产”;二是引导和促进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危机,提升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三是形成“领导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投入、政策向工业倾斜”的浓厚氛围,实现重点项目保建设、工业企业保生产、经济发展保增长的目标,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任务和方法

活动从20XX年3月1日开始。旨在解决企业生产、营销、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督促企业抓好工业生产。主要任务是开展“三送”:

一是送温暖。把县委、政府对各工业企业的关心、关爱传导给企业干部职工,引导他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战胜困难,勇于发展。

二是送政策。向企业宣传国家和省、市党委政府支持工业发展的各类各项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用活用足相关产业、财税、金融、土地、项目优惠政策。

三是送服务。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所急,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和督导相关部门切实解决有关问题。

活动方法主要是从经济主管部门和服务经济发展职能部门抽调干部,进入重点工业企业(名单附后),从以下三个方面服务企业:

一是搜集掌握企业当前生产经营情况。要全面摸清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类梳理出企业当前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了解企业对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集中研究解决问题。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征地、建设、融资、用工、治安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反映的个性问题,要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解决。对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向“百名干部帮企业、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集中督办,限时解决。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县直有关部门要抽调得力干部,组建工作专班,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专班服务。做到企业“围墙内”的事由企业办,企业“围墙外”的事由工作专班办。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长余春存任组长,常务副县长明昌旺、副县长程良民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发改局、经济局、建设局、财政局、科技局、商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质监局、药监局、安监局、园区办、水电办、茶叶办、魔芋办、统计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竹溪县百名干部帮企业、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局,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严格工作制度。抽调的干部每周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天,同时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企业发展中的难题由所联系的干部负责协调,相应职能部门负责解决。

(三)严明工作纪律。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抽调的干部要严格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竭诚为企业搞好服务,严禁在企业“吃、拿、卡、要”,确保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工业强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业物联网软件哪个好 浏览:536
单相工业风扇怎么接线 浏览:331
奔驰四驱e级有哪些 浏览:977
平邑到济南的汽车多久 浏览:281
工业用开关插座如何接线 浏览:162
汽车轮胎跑多久爆胎 浏览:999
自动档汽车电子挡杆prnd如何切换 浏览:308
轻重工业有哪些 浏览:360
宝马有哪些便宜的二手跑车 浏览:117
汽车侧面怎么遮挡阳光 浏览:277
奥迪a6从后面怎么区分排量 浏览:126
汽车氟利昂在哪里看 浏览:155
邵阳到株洲的汽车多久 浏览:514
汽车中的a是什么意思 浏览:49
汽车测电流怎么 浏览:736
怎么做一个奥迪双钻马达 浏览:87
春运河源汽车提前多少天售票 浏览:423
工业上是怎么加压的 浏览:513
汽车多久洗次车 浏览:914
我的世界工业2什么发电最快最稳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