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烟草带动了哪些行业
烟草产业链
5月10日,中国卫生部宣布,自明年1月起,内地将在包括工作场所在内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卫生部此次的高调姿态博得了不少肯定,但更多的人却把矛头指向了烟草业:只要烟草还能产生暴利,禁烟就不可能成功。从国际上成功禁烟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一判断或许过于绝对。然而,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对烟草业形成了依赖。[详细]
烟草税收:中央财政如何“获利”
图为1990–2005年,卷烟税利对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图片来源:2008年发布的《中国的烟草税收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报告)
图为中国“烟草税”里面所包含的税种。(图片来源:2008年发布的《中国的烟草税收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报告)
烟草业连续近20年成为“纳税大户”,贡献近1/10国家财收
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约1/3的烟草(243.5万吨烟叶),中国生产并消费了全球1/3的卷烟(1700亿支)。巨大的市场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反应到国家财政上,税收往往是最直接的体现。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通报的数据,仅在2009年,中国烟草行业年产生了高达5131.1亿的工商税利,同比增长12.2%,其中税费高达4163.4亿元,同比增加864.6亿元,增长26.2%。这一数据显示,烟草行业税收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又上升了1%,由2008年的7%上升到了2009年的8%。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的相关统计,中国烟草行业拥有5千亿资产和6千万从业人员,每年给国家贡献近1/10的财政收入。[详细]
烟草经济的各个环节都是“税源”
事实上,自1987年起,烟草行业就一直是中国纳税大户的地位。在与烟草经济相关的每一环上——从烟叶的种植、卷烟的生产、香烟的批发和零售,烟草都为中央财政贡献着客观的税收。中国针对烟草业征收的税一般被通称为“烟草税”,但实际上,所谓的“烟草税”可分解为烟叶税、增值税、消费税(包括从量税和从价税)三大部分。而卷烟增值税和消费税,则是中央政府在烟草业税收最重要来源。[详细]
消费税:卷烟生产销售同时征收,100%归中央财政
1994年,中国对税制进行了改革,烟草首次被纳入到消费税之中,而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这比消费税是100%归中央财政所有的。
2001年,经过进一步调整后,中央政府对消费税的征收又进一步细化为从量税和从价税:即对每箱卷烟(5000支)征收固定数量的消费税(150元),同时对两类价格不同的卷烟分别征45%和30%的税。2009年5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对烟草产品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调整,不仅把从价税税率分别提高到56%和36%,还在卷烟的批发环节加征税率为批发价的5%的从价税。由此,在卷烟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烟草业都在为中央财政贡献税收。[详细]
--------------------------------------------------------------------------------
烟草财政:地方政府难以轻易说“不”
烟草业是云南、湖南、贵州等“烟草大省”的最大财政支柱:烟草业对这3个省份的税收收入贡献率分别为48.81%、28.94%和22.96%;在安徽省蚌端口和滁州市,烟草业对地方财收贡献率甚至高达70%以上。
在云南村落的“种烟大户”家里,庭院里撑起了白色塑料薄膜大棚,里面堆满了草烟,一杆杆全干、半干、棕色的成品、半成品草烟放眼皆是。
烟叶税100%收入囊中,增值税只拿25%仍有吸引力
在庞大的“烟草税收体系”中,中央政府征收增值税、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关税,地方政府能分享到的主要部分有两块,即烟叶税(100%归地方政府),以及在生产环节中对烟厂征收的增值税(75%归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只获25%)。
在中国烟业体制下,中国烟草总公司是烟叶唯一的合法购买者,收购价的20%被作为烟叶税,并且100%归地方政府所有。烟叶税对地方财政、尤其是贫困县的作用很大。据2008年数据,中国的510个烟叶种植县城中,就有185个贫困县的烟叶税被用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县。
目前,中国对卷烟征收的增值税税率为17%,在香烟出厂时和进入销售环节时都要征收。虽然其中只有25%归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依然十分倚重这部分的税收。据湖南常德市国税局的统计,湖南中烟公司下属的芙蓉王,光每年的增值税有100多亿元。[详细]
烟草业税源稳定,云南45%财收来自烟草业
多项数据表明,即使有高税赋,烟草企业却一直处于高增长,由此也就保证了源源不断的税源。在“烟草大省”之一的云南省,几乎每个地市州都有分管烟草的副职,“烟县长”是基层抢得最厉害的“宝座”。当地还有人戏称,国税局官员“日子也比别处都好过”,几个大烟厂的税一下就征了,不像有些行业,“征100元的税要耗费很大的征税成本”。烟草业不仅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就业岗位,还创造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与发展和教育附加费等财政收入。
然而,由于烟草增值空间大,对很多传统上就以种植烟草为主业、对烟草业形成长期以来的地方而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烟草财政”也许并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烟草利税在云南财政收入中比重最高曾达75%左右,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烟草利税所占比重虽越来越少,但依然维持在40-45%左右,烟草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难以动摇。2009年,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就曾在采访中承认,他希望创新产业和旅游二次创业能带动经济发展,但“烟草业在云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还充实了地方财政实力”。 [详细]
--------------------------------------------------------------------------------
中国特色:烟草专卖体系的特殊利润
有人估计,烟草业每天对中国国民经济贡献超过8个亿,目前中国有烟农360多万人,零售客户400多万户,烟草行业有50万名职工。
烟草专营制:“政企合一”产生垄断利润
在中国,烟草业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计划经济的堡垒”,按照《烟草专卖法》的规定,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下的专卖制度,从烟草的种植、收购到烟草的生产、销售都实行“一条龙”管理。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实质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它(们)同时承担行政职能和经营任务。
据国家民政局下设的健康“新探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表示,专卖制度的特点,使烟草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他们成为了烟草业的“特殊利益群体”。在实际操作中,烟草专卖局事实上成了烟草行业特殊的“税务局”:烟草公司税后利润中有一部分(约15%)需要就地缴入中央金库,然后再由财政部划拨给国家烟草专卖局。[详细]
烟草商业利润(卖烟)是工业利润(产烟)的1.6倍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8年,湖南卷烟工业利润40亿元,商业利润是48亿元左右;全国烟草商业利润是工业利润的1.6倍,烟草在销售环节比工业生产环节的利润高得多。据烟草经济分析师徐云波分析,烟厂的税利中近3/4都是税金,而烟草公司则超过3/4是利润。在税收环节,不仅征税的大头在生产的一方,烟草公司还有着比烟厂更丰厚的毛利。有烟草业内部人士还透露,在烟草专营体制下,烟厂给烟草公司促销费、补点费、打假费等好处。[详细]
--------------------------------------------------------------------------------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都被定义为“暴利行业”。要完整地还原烟草的利益链并不容易,这里我们只展现了部分相对明显的利益关系,而在整个产业链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巨额的利润。虽然人们熟知香烟危害健康,但与这一“原罪”相比,暴利的诱惑依然让人难以拒绝——烟草经济就如同国民经济中的香烟,中国要“戒掉”烟草经济并非易事。
⑵ 请对湖南省定个位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处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有林地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8%.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为南方各省之冠。
动、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特别是尚存世界罕见的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
矿产资源种类甚多。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0多种。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故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湖南位居中部,南邻广东,北靠长江,处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之间,扼华南交通要冲,是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承东接西、南联北进的枢纽。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湘桂、枝柳、石长6条铁路干线贯穿东西南北,洛湛铁路和渝怀铁路湖南段正在兴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18公里,省会长沙可与除怀化、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外的其他10个市通过高速公路连接。现有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两个国际机场。邮电通信能力也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人口民族
湖南是我国人口众多的省份之一,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595.85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中,仅低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200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80‰,死亡率为6.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年度: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资料,在全省人口中,年龄14岁以下的占22.1%,15岁至64岁的占70.4%,65岁以上的占7.5%。全省每1万人中,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的293人,中学及中专文化的4689人,小学文化的3828人。
经济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湖南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号称“鱼米之乡”。稻谷、生猪、茶叶、油菜籽、柑桔、烟叶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居全国前列。以有色冶金、工程机械、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工业制造业有一定竞争力。
2005年,湖南省实现GDP6473.61亿元,增长11.6%,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98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604.57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614.06亿元,增长11.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0366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0.2∶40.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点一线”地区GDP为4108.31亿元,增长13.2%,比全省快1.6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63.5%。“长株潭”三市GDP为2412.6亿元,增长14.0%,比全省快2.4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GDP为733.66亿元,增长11.4%,比上年快0.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一批发展好、后劲足的经济强县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农 业
2005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98亿元,增长5.7%,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实有耕地面积381.58万公顷(5723.7万亩),粮食总产量为2856.55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稻谷产量2484.99万吨,增长1.8%。
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五大产业链;各类农产品基地达3300万亩;全年全省166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利润18.22亿元,分别增长15.1%和13.7%。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为18.49万吨,油料产量为140.98万吨,同居全国第8位。2005年末,全省拥有林地面积1152.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38.45个百分点。全年林业产值为100.9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5%。全省牧业总产值为834.5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0.6%。出栏肉猪7500.74万头,增长6.6%;出栏牛206.39万头,增长11.6%;出栏羊841.71万头,增长6.5%;出笼家禽57318.56万羽,增长4.5%;肉类总产量为629.96万吨,增长5.7%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2%,居全国第5位;牛奶产量6.9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92.06万吨,增长4.5%;水产品产量179.22万吨,增长7.2%。全省淡水养殖面积为48.17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179.22万吨,渔业总产值为138.3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7%。
工 业
“十五”期间,湖南工业以年均12.9%速度递增,比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1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1个百分点;列中部的第3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亿元,增长20.6%,居中部第4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6.5%。
湖南工业发展目前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在全部37个行业大类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烟草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食品加工、其他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藤棕草制品等8个行业大类有一定竞争优势。在436个行业小类中,有42个在中部乃至全国排前3位:配合及混合饲料制造、水果罐头制造、制茶、酱油酱料制造、苎麻纤维初步加工等17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日用陶瓷制造、铅锌冶炼、锑冶炼、锡冶炼、有色金属合金等15个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型产业;铁路专业设备、铁路机车、机车车辆配件、建筑机械等4个依托技术优势发展壮大的制造行业;卷烟制造等6个其他行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是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专业生物医药园区。三是营商成本较低的优势明显。湖南劳务成本低于广东省约40-50%,房价、房租等明显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比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低近30%;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较湖北低15.6%,大工业用电低7%左右,比东部发达地区(0.7-0.8元左右)更低。湖南营商成本只有广东的74%左右。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30.8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9.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570.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1.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3.33亿美元,增长42.5%;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702.3亿元,增长37.6%。私营企业进出口12.98亿美元,增长36.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81亿美元,增长19.7%。
财政金融
2005年,湖南全省财政总收入为738.55亿元,比上年增加126.13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6.52亿元,增长20.55%;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294.82亿元,增长20.21%;上划中央所得税57.21亿元,增长22.95%。 全省财政总支出为865.65亿元,比上年增加146.11亿元,增长20.31%。省级财政总收入为261.25亿元,增长24.9%,完成预算的114.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4亿元,增长30.01%;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168.78亿元,增长20.2%;上划中央所得税12.07亿元,增长74.93%。省级财政总支出为231亿元,比上年增加28.09亿元,增长13.84%。
“十五”计划以来,湖南税收发展情况良好。2005年全省地税实际组织入库税款达到196.1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9.34%,年均递增17.3%,为保障全省财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国税系统入库税收收入405.3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9%,同比增长20.9%,首次突破了400亿大关,收入质量也显着提高,欠税率是10年来最低的一年。
2005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589.54亿元,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53.71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572.79亿元,比年初增加179.0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90.0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127.9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16.88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484.86亿元。金融运行效益明显提高,全省金融机构盈利21亿元,比上年增盈6.6亿元。
证券、期货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45家;境外上市公司3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8亿元。年末全省证券公司69家营业网点,证券交易额1288亿元;期货公司4家,成交金额1738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7.1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5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7.63亿元。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9.49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8.18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11.31亿元。
对外贸易
2005年,湖南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600485万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374667万美元;进口225815万美元。全省累计贸易顺差148849万美元,同比增长96.4%。 一般贸易出口仍然是我省出口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偏低且增速大幅回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良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但比重低。2005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339309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0.6%,增长22.83%。全省出口市场184个,出口超过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7个,分别是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荷兰、台湾;进口超过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6个,分别是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韩国、加拿大。
除未锻轧铅、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外,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钢材出口47813万美元,增长34.7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23957万美元,增长5.8%;陶瓷出口15308万美元,增长14.57%;烟花爆竹出口14920万美元,增长5.51%;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9820万美元,增长7.36%、未锻造的银出口18695万美元,增长54.86%;鲜、冻猪肉出口5826万美元,增长73.08%。
2005年湖南省有对外贸易经营企业近2800家,当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215家,比2004年增加182家,平均出口规模达到308.4万美元。三资企业累计出口66586万美元,增长27.8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7.8%;私营企业累计出口111768万美元,增长67.7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29.8%,出口增量占全省出口增量的72%。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额17.8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61%,几占全省出口的“半壁江山”。
世界着名跨国公司在湘投资掀起新的热潮,200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83位的时代华纳、第85位的NEC(中文名日本电气公司)、第151位的日本三菱电机、第173位的美国百事、第177位的日本三井物产、第407位的香港和记黄埔分别在湘投资设立长沙华纳深国投影城有限公司、长沙NEC通讯有限公司、株洲时菱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长沙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湖南金农生物资源有限公司、和记黄埔地产(长沙望城)有限公司。一年之内共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在我省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年来湘实际投资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105942万美元)、荷兰(33819万美元)、中国台湾省(19088万美元)、美国(14475万美元)、韩国(7532万美元)。
随着泛珠三角大经济圈的建立,东南沿海三资企业纷纷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优势、营商综合成本优势的我省转移和扩展,郴州、衡阳、永州三市更以其优越的地域优势充当先锋,如郴州志富杨电子、耒阳钜旺鞋业、永州华盈实业等。
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至2005年7月,湖南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1.58亿元,已完成“十五”投资计划目标(7300亿元)的99.9%,超额完成计划已成定局。其中“十五”前四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4.8亿元,总量超过福建,跃居全国第12位。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前四年年递增16.8%,比“十五”计划速度高出5.8个百分点。投资率在2001年首次突破30%,一直维持在30%—35%的合理区间。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投资8465亿元,年递增17.2%,分别高出计划目标1165亿元和6.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1—2004年,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左右,比“九五”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后期的宏观调控阶段,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坚持“有保有压”,增幅基本稳定,波动幅度分别比“八五”、“九五”时期低8.8和10.8个百分点,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4年GDP分别增长9%、9%、9.6%和12%。2001—2004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05亿元、1847亿元和4053亿元,三者之比由“九五”时期的4.2:23.6:72.2演变为3.4:30.2:66.4,第二产业投资明显加强。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5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3.97元,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6284.79元;经营净收入872.2元;转移性收入2171.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7.7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228.79元;家庭经营收入1713.35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75.6元。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504.99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689.39元;人均旅游消费189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756.1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1辆,家用电脑34.94台。人均居住面积26.2平方米,增加0.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756.4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0%。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6台,电话机56.2台,移动电话机55台。人均住房面积38.38平方米。
全省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9万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5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0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3.1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1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57亿元。
⑶ 网红湖南,原来是个硬核工业大省
作者 | 大米
编辑 | 车卯卯
说到湖南,你会想到什么?
是剁椒鱼头、臭豆腐、小龙虾、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排队两小时都要吃的湖南 美食 ,还是张家界、岳阳楼、凤凰古城、橘子洲等人山人海的 旅游 景点?
是快本、天天向上、浪姐、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火热综艺,还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湖湘文化和伟人事迹?
短视频时代,湖南的 美食 、美景、文娱纷纷霸屏,成为一代网红大省。
2020年十一黄金周,有网友发微博调侃“这个长假,14亿中国人有4亿都来了长沙吧!”
长沙,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网红之城”。
然而, 网红湖南还存在鲜有人知的另一面——硬核工业大省。
2020年我国31个省市GDP排名榜上,湖南省作为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和人口大省,以41781.49亿GDP荣获全国第九。
再进一步挖掘的话,可以发现,湖南4万亿GDP背后还有一个重大功臣——“工程机械业”。
2020年湖南工程机械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达2524亿元,占全国工程机械产业总量的27%,总量规模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各种网红标签之后,硬核湖南也该亮个相了。
0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有多强?
如果例数湖南工程机械巨头,那中联重科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中联重科的营收达到651.09亿元,对比同年各省市GDP数据, 2.6个中联重科就可以撑起一个西藏自治区的GDP。
然而, 如今的600亿巨头的起家故事开始于50万的借款。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前身是长机械建设研究院,1992年,在经历了1985年国家 科技 体制改革之后,长沙机械建设研究所院的科研经费被削减至原来的1/3,如何活下去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国家提出要搞科工贸一体化,我们决定成立公司”时任院长詹纯新表示,“我和7名同事就靠着借来的50万白手起家。”中联重科就这样诞生了。
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200平米的小作坊、扳手、螺丝刀……当时的中联重科除了人才一无所有。
而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工程机械产业来说,有人才就会有一切。在当时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全国遍地是工地的机遇下,中联重科凭借一台“混凝土输送泵”赢得市场。
从1994年营业额500万到如今的651亿,随着公司上市,厂房从从200平到现在国内十四大园区,全球50多个常驻机构……29年时间,詹纯新带着中联重科打造了一个传奇。
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上,中联重科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三。
而湖南的工程机械大厂不止中联重科这一个, 榜单上,三一重工、铁建重工、三河智能这三个湖南工程机械制造商表现也十分亮眼,分别位居榜单的第3、30、32位, 其中铁建重工作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化设备制造商,营业利润位居全球第一。
纵观整个榜单, 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top 5 中,湖南长沙占据两席,全球top 50中,湖南长沙企业坐拥中国的4/11,且这4个公司的销售额达到榜上中国企业的54.2%。
这一榜单上,湖南扛起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半壁江山,而“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实力远不止此:
首先,规模大。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链上,不仅有三一重工等4家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还有600多家主机制造及配套企业“铺天盖地”,其中仅三一重工在长株潭地区的供应链企业就有近500家。
湖南省国家级产业园区分布图
遍地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让湖南在工程机械领域不仅产量规模大,而且产品种类多:
一方面,庞大的产业集群,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全球输送各种工程机械。2020年,长沙市挖掘机产量10.6万台、混凝土机械产量6.6万台、工业机器人产量4505套,简单说, 中国每生产4台挖掘机,就有一台出自长沙。
另一方面,依托庞大的产业集群,湖南工程机械军团形成了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近500个型号规格的工程机械产品,涵盖了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0%。
其次,效益好。
企查查数据,目前我国共有618.9万家工程机械相关企业,其中山东以72万家企业排名第一,江苏、广东分列二、三位。而湖南仅有15.7万家企业。
然而,工程企业数量排名全国15的湖南,2020年却实现了产业规模2524亿元,营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27%。
简单说,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用2.5%的数量撑起来全行业33%的体量, 而这个总量规模的冠军席,湖南连坐11年。
最后,品牌靓:
工程机械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被称为“大国重器”。目前,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东亚,而湖南长沙就是世界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之一。
而湖南长沙这块招牌早就走向了国际:
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政府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的混凝土泵车,对1号机组注水降温;
2021年4月,卡塔尔首都多哈,2022卡塔尔世界杯主 体育 场——卢塞尔 体育 场封顶施工现场,8台来自中联重科的超高大吨位塔式起重机在66米高空中,将重达2300吨的主索网在空中与钢结构销接;
莫斯科地铁工地,铁建重工的大型盾构机如“钻地巨龙”般加速掘进;山河智能,桩工机械和挖掘机械走进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左到右为: ① 中国三一重工向日本支援62米泵车② 卢塞尔 体育 场上的中联重科TC8039-25塔机③ 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首条隧道贯通
如果把每一台湖南造的工程机械标注为一个红点,那么,打开世界地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被数万个红点点亮。
中联重科全球分布图:海外机构分布于80多个国家,产品出口海外近100个国家
那么,实力如此之强的工程机械产业是如何形成的呢?
02 关上一扇门,打开三扇窗
发展工程机械产业,可以说湖南人信奉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实, 从地理因素上看,湖南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可能性不大。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湖南北临长江、南靠南岭,境内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贯穿,以洞庭湖为汇聚点的湘江、资江、沅江、澧水遍布…… 一湖三山四水包围之下,湖南人别说发展工业了,就是走出湖南,甚至从南部到北部都费劲。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想要去湖广行省省会参加乡试的湖南考生,尤其是南部,今郴州、永州等地的考生,至少需要提前两三个月出发,运气好的话,可以在农历八月份准时参考。运气不好的,只能在洞庭湖小船上,被汹涌的波涛裹挟着喂了鱼虾。
湖南省地形图
那么湖南人是如何做到,从走不出省到工程机械产业遍布全球的呢?
上天是公平的,在为湖南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三扇窗,而这也恰恰奠基了湖南的工业基础:
首当其冲的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要知道,工程机械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材料行业、电机和零部件制造业,如工程机械用钢材、内燃机、液压系统、轴承等。而这些原材料在工程机械企业的总成本达到九成以上,wind数据显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原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90.78%、95.28%。
而湖南恰巧就是我国矿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截至2020年底,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湖南的石煤、铋、锑、等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全省采矿权3564个……丰富的矿产及其衍生的资源性企业也为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在三一重工曝光的2016年公司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湖南华菱湘潭钢铁公司为第五大供应商,主要为其提供钢铁、板材等原材料。
简单说, 在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原材料供应不成问题。
然而,纵使矿产资源丰富,所谓“有米可炊”,但是,封闭的情况下,无人知晓、无人来炊也白瞎,那么,人和工厂从哪里来呢?
总结起来,有两个大的事件。
一是,太平天国时期,湘军赢得了战争、名望以及大量财产。
战胜返乡的湘军,不仅打破了地理的限制,向全国证明了湖南的强势存在;而且利用战胜获得的钱财,一方面在湖南广修学堂、兴办教育,培育了大批人才,增强政治朝堂上的湖南声音,另一方面,兴办了大批近代工厂,可谓是为湖南留下了工业火种。
二是,清末时期,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粤汉铁路的修建。
彼时,清政府想要修一条从湖北武昌到广州的铁路,然而,从湖北到广州有两条路线选择,穿过湖南或者江西。
“要致富先修路”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无人不知,湖南在湘军战胜的底气以及谭嗣同等知识分子的争取下获胜。
1936年,修了近40年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而这期间,湖南早就乘着东风迅速发展:
长沙经济交汇点的地位愈加突出,批发商从京津、沪汉、江浙等地区采购的工业品及外国商品,通过铁路运抵长沙,同时长沙地区农副产品不断输出;
株洲,从1898年的一个小集镇摇身一变成为颇有名气的工商业城市,煤、瓷器、鞭炮、谷米等大宗商品纷纷集聚,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郴州,商贸进一步发展,成为附近地区近600万人口的食盐和日用工业品的中转站,私营 汽车 运输业、铁路运输代办业、代收土产品的信托业等古代物流业也快速发展;
……
整个湖南,亲身实践了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直到今天,湖南依旧信奉这一真理。湖南出品的钢铁巨人修建起这些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血脉,同时,再源源不断地将自己输送出去。
湖南省“十四五”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示意图
以湘军 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 为代表的湖湘精神下,资源、交通搭台,而唱好“工程机械产业独步天下”这台戏,还需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张王炸配合。
03 产业、市场、人才全面起势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先看地利——引得大批工厂入驻,激活未来发展潜力。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前湖南人走不出的山水困局反倒成了众多工厂入驻的重要因素。
战时,多山的湖南成为了天然的躲避大后方,对矿产需求大的工厂和兵工厂纷纷在湖南建厂。
不完全统计,民国期间,湖南共有3个省营厂和50多个私营机器厂,而经过抗日战争初期,1943年,全省共有大小机器厂714家,员工近3万人。
如果说湘军战胜时期兴建的一批近代工业留下火种,那么,战时入驻的大大小小的机器厂则点燃了湖南工业的星星之火,如今的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早已成燎原之势。
这背后,另一“地利”优势不容忽略,即长株潭三角发展的潜力。
虽然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盛名在外,但长株潭三角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集群。
翻开2020年长株潭三角的答卷,三市GDP合计17591.42亿元,约占湖南省GDP的42.1%,稍高于武汉市2020年15616.1亿元的规模。
为什么要和武汉市比呢?
历史 上,同属湖广行省的湖南始终被地理、交通以及工业发展更为先进的湖北压一头,比如湖南考生需要跋山涉水前往武昌考试,又比如,为了修建粤汉铁路兴建的大批工厂都落地在武昌……明明同属一个行省,湖南反倒像抱养的。
而如今, 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三个单拎出来已经很能打的城市,在地理位置及交通的有利条件下,城市群同城化发展蓄势待发。 可以说,一百年后三剑合璧的长株潭与武汉比起来已经稳压一头。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要长株潭三市位于湘江中下游,两两相距不过30~40公里,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下,从长沙坐高铁到株洲15分钟,到湘潭11分钟。
更夸张的是,在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下,湘潭市民有望明年底在“家门口”乘坐长沙地铁。
抱团发展,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还愁不能更上一层楼?
再看天时——铸就工程机械产业根基,获得广阔发展市场。
不怕对手是学霸,就怕学霸开外挂,株洲市就是这样一个可怕的产业学霸。
建国初期,在当时国际环境影响下,国家将众多工业向西南迁移,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下,株洲成为了我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
除此之外,湖南其他城市也分别承接不同机械产业,如1963年,上海工程机械厂(后来的浦沅机械厂)迁至常德。
众多优势工业的转移,使得湖南具备了良好的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基因,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强者也需用武之力,说白了,就是市场。而湖南恰好也赶上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铁路、公路、住房建设加快,为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以交通为例,1978年,我国公路、铁路运营里程分别为89万、5.2万公里,2020年末,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至519.8万、14.6万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下,可以说, 占据全国70% 工程机械市场的湖南修了大半个中国。
如果非有人杠,我国房、路都修得很多了——常住人口城镇率63.89%、百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铁路覆盖率95% 、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公路覆盖率98% ……
那么也请放心,国际上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施工设备需求还在增加,湖南的挖掘机们根本不愁卖的!
最后看人和——人强、人多、人还“狠”,注入产业活力。
工程机械产业说到底还算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人,以及人所拥有的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湖南的工程机械人又强又多还“狠”!
人强,从“国家队”起步。
说起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绕不开的就是1978年迁至长沙的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后更名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国家队给湖南带来了一大批工程机械业的专家、科研人员,以及大量技术和科研支持。
1978年,国家 科技 体制改革,研究所科研经费削减2/3,为了活下去的研究所被迫转让图纸专利。这一卖或许是研究所的祸,但是反倒让近170多家企业乘着研究所的技术飞速崛起,成为了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中坚力量。
研究所的先辈们培育了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强壮的根基,而要想让这棵大树长得越来越好,后续的人才补给不可或缺。
湖南既有高端人才的底蕴,又有源源不断新生力量的加入。
首先,湖南高校云集且实力雄厚,据教育部2019年数据,湖南省共有大学125所,位居全国第七,同时,境内拥有中南大学、国防 科技 大学、湖南大学3所985,985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时,包含湖师大在内的4所211;
其次,湖南拥有湘乡铝厂科研所、化学工业部湘东化工机械厂研究所、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等众多国家级研究所。
在成为王者的路上, 湖南工程机械人还拥有“不服输、敢拼搏”的奋斗精神,这股拼搏到了“狠”的地步。
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和员工在参观了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宝马展后,看到整个中国军团的展位气势还不如韩国一家企业时,深受刺激。
随后,铆足了劲儿干,如今成为全球排名32位的制造商,产品出口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
三一重工在面对挖掘机关键零部件“液压件”卡脖子问题时,拒绝国外企业的不平等协议。在杭州秘密成立力龙液压公司、员工不穿三一工装、厂房不打三一标志……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2018年,三一30%的挖掘机装上了自主液压件。
从产业根基到市场机遇,再到人才实力,湖南不成为工程机械产业王者都难。
04 城市强大在工业
最近几年,网红城市层出不穷。
不可否认,网红城市的树立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与潜力,但是,“衣食住行乐”之外,一个城市发展的硬实力底色也应该被看到。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城市实力的“硬核”。
我们看到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突破 科技 卡脖子难题,展示硬核技术创新裂变的中国速度;
西安航空航天,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实现了筑梦天宫的强国雄心;
网络时代从不怕缺少一时的网红,但地域经济的硬核工业实力才是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兴盛所能依仗的核心所在。
-END-
⑷ 湘潭主要优势产业有哪些/
湘潭系湖南省的一个老工业城市,曾有冶金业、机电业、化工业及纺织业四大支柱产业在全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由于湘潭市委、市政府积极运用“民营经济”、“全球经济”、 “政府服务经济”的新理念,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建设工业园区力度,挖掘、利用各种工业资源,湘潭市工业形成了新的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前景看好,在全省同行业中优势突出。
一、湘潭市七大优势工业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七大优势产业在整个工业中优势突出。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2004年湘潭市485家规模工业企业(按最小法人原则统计)中的冶金业、机电业(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工业、化纤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包括屠宰及肉类加工、槟榔加工、竹制品加工)、皮革业及煤炭采选与炼焦业等七大优势产业(军工支柱产业未列入)共有企业177家,总产值为207.53亿元,占湘潭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95亿元)的70.3%。其中大龙头产业是钢铁业,其总产值为125.7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2.6%。
(二)七大优势产业的企业具有集中性,部分已形成了生产基地。如:化工业主要集中在湘潭的湘江下游区新材料工业园内。屠宰与肉类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岳塘区和韶山市。竹制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雨湖区和湘潭县。皮革鞣制企业有22家集中在湘乡市,湘乡市已经建成了皮革工业园区。化纤纺织业企业集中在岳塘区范围。煤炭采选及炼焦企业高度集中在湘潭县的谭家山镇。
(三)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年轻”企业占绝大多数。在七大优势产业共177家规模工业企业中,1994年以后建立和改制新组建的企业有143家,占80.8%。
二、湘潭市七大优势工业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从经济主体结构变化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下降。除冶金业、机电业存在部分公有(国有控股)企业,其它产业的企业基本上是非公有制经济。
(二)从经济总量来看,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为主。在七大优势产业207.53亿元的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为163.57亿元,占78.8%。
(三)从优势产业变化来看,以钢铁业龙头的冶金业越来越大,机电业不断创新发展,皮革业、槟榔业、肉类加工业等新产业势头强劲。
(四)外向度提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有出口业务的68家,其中42家企业在优势产业之列。湘潭市七大优势产业外向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七大优势产业中规模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上升。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中七大优势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4.3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6.8%,比2003年提高8.4个百分点。二是表现在七大优势产业的主要工业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全市的七大优势产业工业产品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6.1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34.35亿元,增长4.6倍。其中,冶金产业2004年出口交货值达到24.96亿元,外销率达到20%;化工产业2004年出口交货值达到4.22亿元,外销率达到20.8%;肉类加工产业2004年出口交货值为1.69亿元,外销率达到40.6%;皮革产业2004年出口交货值为1.95亿元,外销率达到30.1%;主要出口产品有粗钢、钢材、电机、铁合金、氟化盐、皮革、冻猪肉、有机颜料、农药等。
(五)综合经济效益逐年提升。2004年,七大优势产业实现利润15.7亿元,占全市所有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81.4%,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5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测算,2004年,由于七大优势产业良好效益的支撑,以致湘潭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5.58%,比2000年上升69.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5个百分点以上。
湘潭市工业中七大优势产业也有“软肋”之处:一是大中型企业不多,上市公司很少。所列七大优势产业177家企业中,规模上大中型的只有9家,上市公司不足2家。二是化纤纺织业、化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其2004年增加值率分别为19%和24.9%。三是目前优势工业产业中生产消费品的不多,生产烟、酒、计算机、摩托、高中档轿车、品牌鲜奶、装饰材料以及高档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性商品的企业几乎为零。四是高能耗低科技。全省平均万元产值的能耗为1.32吨标煤,而湘潭的为2.39吨标煤;全省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为13.4%,而湘潭的为10.1%。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所列的七大优势产业大多已是湘潭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湘潭支柱工业产业还有军品制造等),有三个是市场竞争力较强、利润空间较大、发展前景看好的新发展起来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湘潭优势产业对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促进湘潭实现跨越发展、提升湘潭国内、国际知名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湘潭工业中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系湘潭市抓经济、实现工业化工作中的重点,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重点。在全省、全国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的时候,怎样使湘潭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扬长避短,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从湘潭工业的不足等有关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大力支持、促使优势产业企业打造品牌,支持有品牌的企业做大做强。品牌是质量,品牌是一种诚信,品牌是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企业品牌是企业走向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闪亮的名片。湘潭工业的最大不足就是品牌建设还不够,尤其是社会消费品方面。因此,政府应为工业企业打造品牌、树立形象而不懈努力,为有品牌的 工业企业做大做强而不懈努力。政府应着力在品牌工业上做好招商引资(外资、内资、国资)和组织技改的这两篇创意文章,应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增强企业融资扩张能力,增育优势产业中新龙头企业。
2、政府应与优势产业中骨干企业实行联动,让大企业在工业园区里增足扩能,在同产业及相关产业中打造成牢靠的产业链。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与小企业的合作达到产能延伸、降低成本、做大做强目的,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大、中型企业“攀亲”,享用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产品销路(生产大、中型企业的上游产品、下游产品)。工业园区是现在发展新工业企业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资源,政府应在建造工业园区方面唱好主角,让政府的才能和财力与企业家的才能和财力形成合力,让大企业和小企业和谐发展,共存共荣。
3、政府应掌握消费热点,引导、扶持生产热点性社会消费品的企业建立、壮大。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最主要的动力,消费热点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对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远山乳业公司、恒盾竹制品公司等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4、政府应研制一个化工业、皮革业发展的特殊的计划与模式。化工业是湘潭市的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企业主已在改制中新陈代谢,目前产业又充满生机。皮革鞣制加工业是湘潭市湘乡新形成的优势产业,前景看好,但也有环境污染问题。怎么发展这两个特殊产业呢?在“既要发展、又要环境”的原则下,政府有必要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刚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与服务。
5、政府应打造出公平、和谐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在这方面笔者有点点见解:政府在对企业实施优惠扶持政策时,应使企业在规范管理、依法交纳税费的前提下,享受的优惠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政府应加强软环境治理,尽量减少企业不应有支出和损失。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竞争对手而言,湘潭企业少一点负担和生产经营成本,就多一点竞争力;反过来,多一点负担和生产经营成本(如过路过桥费较多),也许在经济收缩时期就成为了企业的致命因素。政府在扶持优势产业中的小企业和个体户时,也应注重规范管理,打击假冒伪劣,维护优势产业品牌形象。
⑸ 湖南的什么产业最发达
现在湖南的文化产业最发达。
湖南以“文化+”理念为统领,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不断释放,文化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1、湖南的广播电视业一直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
2、湖南出版素有“出版湘军”之称,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连续10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始终占据国内出版业领先位置。
3、湖南的动漫产量曾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蓝猫、虹猫、山猫这“三只猫”享誉业界。
4、湖南的演艺业曾开启都市演艺之先河,长沙的歌厅文化成为湖南的一张名片。
5、湖南在打造文化旅游中心和休闲度假基地、民间工艺独放异彩等方面,进行品质跨越。
湖南的目标要在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带动、支撑文化事业的发展,打造出具有“湖湘气派”的“文化湘军”。
⑹ 全国楼市资讯>上半年湖南楼市全线飘红 下半年走势会怎样 上半年湖南楼
当前,湖南工业运行面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身结构深入调整、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等多重压 力,强力推动快速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渐行渐远,而以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内涵式增长要求更显迫切。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全省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产业发展格 局出现显着变化。展望下半年,虽然近期部分先行指标有所改善,运行预期有企稳迹象,但由于工业结构调整与新的投资消费格局形成良好平衡互动关系将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改革红利也需要逐步累积释放,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根本化解,预期下半年工业运行的下行压力很大,但也不排除在四季度略有回升的 可能。
一、上半年湖南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上半年,湖南省工业生产、效益等增速持续回落,相关经济指标走势疲软,工业运行的下行压力持续较大。
(一)工业生产基本平稳,但增幅持续回落。上半年, 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低0.6个百分点,且在1—2月12.1%的基础上逐月回落;增幅 比一季度回落了0.8个百分点,比1—5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从各月度增速看,2—6月各月增速分别为14.7%、11.4%、11.2%、 10.3%和8.2%,除2月份因农历春节等因素影响增速较高外,其他月份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下行走势,增速均低于去年12月份的水平,其中6月份增 速跌破两位数。
从200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看,2003—2011年呈高位运行态势,全省规模工业增加 值增速均处在18%以上;其余年份中,除2013年及今年上半年在11%左右运行外,其他年份增速处在13.8—16.1%之间。目前,全省上半年规模工 业增加值增速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走势上,“十二五”以来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行,增幅由2010年的23.4%逐步回落至当前的 11.0%,下滑幅度超过五成。
(二)企业利润总体保持增长,但盈利水平持续下滑。今 年前5个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04.60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从横向比较看,利润增速比全 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排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今年以来的走势,1—2月、1—3月、1—4月和1—5月,全省规模工业利润增速分别为 17.9%、10.2%、6.7%和4.0%,下滑趋势明显。企业利润虽然保持了一定增长,但盈利水平持续下滑。1—5月,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 率为4.31%,比1—4月、一季度和1—2月分别低0.17个、0.29个和0.37个百分点。
(三)相关经济指标走势比较疲软。从工业用电量看, 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比年初回落5.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低2.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增幅下滑,既 有工业生产增速下滑因素的影响,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高耗能产业发展减缓的结果。从税收看,全省工业增值税一季度增长1.9%,二季度后出现持续减 收,上半年为同比减少2.4%,自20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工业税减收,虽有税收政策改革下结构性减税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增长减缓、产品价 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导致的税源萎缩。
二、工业经济整体调整发展,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化明显
(一)骨干优势行业运行低迷。以工程机械为主的专用 设备制造业是湖南工业的骨干优势行业,其产业规模、集聚水平、技术实力及品牌效应等均位居全国前列。2006—2011年,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高速发 展,增加值增幅均在37%以上,但随着宏观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变,2012年开始出现生产减速,行业发展趋向低迷,今年更是进一步下滑,上半年该行业 增加值同比下降3.7%,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高峰期的近10%下滑至目前7%左右的水平,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由高峰期的近20%下滑至 -2.5%。
(二)传统优势行业增长有快有慢。一是烟草制品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5%,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是食 品、建材、有色工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在生活消费需求平稳增长,以及投资需求适度增长的拉动下,规模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1.6%和8.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8个和0.3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6.6%和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9%,拉动增长1.0个 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1%,拉动增长1.2个百分点。三是石化、冶金工业低速增长。上半年,受 骨干企业生产线大检修影响,石化工业运行整体比较低迷。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5.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12.4%。在产能总体过剩以及自身产品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善现状下,冶金工业低水平增长。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5.6%,拉动规模 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水平还是在同期低基数基础上实现的,行业骨干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非常突出。
(三)新兴培育发展行业持续较快增长。作为当前市场消费热点和全省产业政策扶持重点,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在去年发展迅猛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的表现仍然比较抢眼,且仍将是下阶段湖南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一是电 子工业增长比较强劲。上半年,规模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近30%,是全省发展最快的工业领域之一,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30.3%,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14.0%,是贡献率最高的行业。蓝思科技、接口光电、全创科技等企业,生产增幅均在30%以上,有力地支撑了行业 增长。二是汽车、医药行业较快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 4.2%。主要企业中,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比亚迪汽车、株洲北汽、博世汽车等均实现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行业发展。医药制造业增长19.2%,拉动 规模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7%。主要企业中,千金药业、九芝堂、湖南尔康、迪诺制药等均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势头较好。
(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回升。前几年,在铁路建设投 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下,湖南以轨道交通为主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成为了湖南工业的特色优势行业。然而,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 速的减缓,特别是铁路建设的降温,轨道交通业也随之降温。但今年以来,在市场逐步调整下以及政策上的变化,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发展明显转暖。上半年,全省规 模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1%。目前,骨干企业 南车株机、南车时代等订单充足、生产旺盛,预期该行业下半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发展。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市场需求增长不足。随着我 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世界经济总体表现欠佳导致的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受约束增加,逐步从高速发展阶段向中速发展阶段转变,上半 年全国GDP同比增长7.4%,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幅水平。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市场需求增长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投 资增幅持续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明显。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 期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14.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幅 度更大。上半年,湖南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2%和17.0%,增幅走势与全国相近。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下 滑,以投资、资源型行业为主的湖南工业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二是工业品价格持续低迷,订单增长乏力。上半年,全省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为99.60%,连续26个月在100以下运行,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持续未现改观。二季度全省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 19.3%的企业订单低于正常水平,比一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高1.5个和2.5个百分点。
(二)企业运营难度持续增大,生产积极性受挫。在资 金方面,据二季度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7.6%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比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金面及融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企业前4个月实际完成融资1227.41亿元,仍缺口220.45亿元。从回款情况看,1—5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478.98亿元,增幅 达20.1%,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1.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应收账款1421.20亿元,增幅达21.9%,应收账款平均回款期明显拉长。在效益 方面,1—5月,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2%,增速呈持续回落走势,为近几年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在财务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水、电、气等价格攀升 影响下,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依然很大。1—5月,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1.2%,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3个百分点。在收入增长放缓,而成本仍保持较快 增长挤压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持续下滑,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挫,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 长17.0%,但增幅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4.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二季度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8%的企业三季度投 资计划增长,比重为近1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平均利用率仅为72.7%,比一季度和上年四季度分别低1.6个和1.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难以适应转型需要,主导行业增长持续下滑。在 近年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消费及需求逐步转型,汽车、智能电子等终端消费产品备受青睐,住房及上游资源型产品需求降温,而湖南工业转型步伐较慢,投资主导 型工业、资源型工业的比重较高,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结构和需求结构,部分主导行业运行持续低迷,成为了工业下行的重要原因。一是以 专用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投资主导型行业下行势头进一步延续。近两年多来,随着投资减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发展降温,全省以工程机械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逐渐 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直至进入下行通道。今年上半年,这一势头进一步延续,行业增加值同比出现下降,且前5个月降幅逐月扩大,虽然6月份降幅有所收 窄,但仍下降了7.9%。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骨干企业生产出现负增长或基本持平。由于竞争十分激烈,需求透支严重,结合当前环境看,行业发展 的不利因素需要一段时期才能消化,预期下阶段该行业仍将在低位运行。同时,该行业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及扩散效应强,行业运行低迷对关联行业及配套企业 带来了较大的增长压力。二是以冶金、采掘等为代表的资源型行业生产增幅持续下滑。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生 产增幅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成,其中6月份增幅为-2.9%,比3月份下滑了15.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累计增长14.1%,但从走 势看,其月度增幅已由年初2月份的28.5%下滑至6月份的6.0%,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相关采掘业生产增幅也持续下滑。骨干企业中,湘钢和涟钢生产 略有增长,衡阳钢管和冷水江钢铁等企业生产则出现负增长;株洲冶炼、水口山有色、辰州矿业和创元铝业等有色行业骨干企业生产均不理想。另外,造纸和纸制品 业生产增幅也持续下滑,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生产规模则明显萎缩。
(四)部分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近期生产增幅明显下滑。6 月份,规模工业烟草制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6.0%和17.6%,比5月份分别低54.2个和16.4个百分点,两个行 业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合计为7.5%,比上月回落近40个百分点,成为6月份全省工业增速加快下行的主要因素。湖南烟草产业凭借规模和品牌优势,近几年 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6月份行业生产下滑,表面上受生产计划调控影响,根本影响因素是市场容量日趋饱和、竞争激烈所致;而作为近两年重要增长支撑点的电子 信息工业生产增幅下滑,则是由于重点企业衡阳胜添(富士康)经营定位转向于研发和创建自主品牌,造成代工产品和订单大幅下降所致。需注意的是,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虽然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累计增长了30.3%),但增幅在总体上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四、下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展望及建议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下阶段全省工业运行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首先,从相关景气 指标看,一方面,虽然近期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有所回升(6月份为51.0%),但总体景气程度仍然不高,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 均在50%的荣枯线以下,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6月份出现回落。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涨少跌多。其次, 从改革红利看,政策效应释放将是一个温和的过程。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微刺激”,强调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工业运行的外部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政策红利必将经历一个逐步积累和缓慢释放的过程。再次,从统计 技术层面看,上年1—4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各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0.6%、10.1%、13.1%和12.3%,其下半年两个季度增幅均要显着高于上半 年,尤其是三季度的提升幅度十分明显,可见今年下半年工业增长将面临较高的基数影响。因此,综合相关先行指标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走向分析,并结合考虑 上年同期基数影响,预期在现有产业结构条件下,下半年湖南工业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企稳回升的难度较大。但如果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投资能够 更有效更快速地增长,四季度工业生产增速也有可能在三季度的基础上略有回升。针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努力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今年以来工业运行低迷,很大程度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从当前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所处发展阶段看,促进下阶段工业平稳运行,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还是要确保投资的适度增长。一是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民生项目投资建设。“微刺激”不等于不刺激,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民生项目既是投资的薄弱环节,也是投资政策导向的重点领域。重点抓好公共交通、新型城镇化、能源及原材料、农产品加工等基础性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做好投资服务。二是切实抓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抓好在建工业项目建设,尽快实现建成达产,为下阶段工业增长提供新增长点。重点抓好汽车整车、汽车板材、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材料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引资力度,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重点及目标,完善引资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抢抓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依托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努力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转型示范性项目。四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投融资机制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投融资模式,推动土地制度改革,确保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周边产业配套,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二)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上半年,与全国工业缓中趋稳的运行态势不同,湖南工业呈现出持续下行走势,从深层次原因看,这主要由于湖南工业对投资及资源型产业依赖较重,而消费性工业比重偏低所致,因此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仍是确保工业持续平稳运行的重点。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支撑点。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有色精深加工、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点。二是引 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扣市场热点及趋势,推动钢铁、有色、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生产适销对路、发展看好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技 术改造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升装备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升级换代,提升企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切实淘汰低端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湖南产业特点,重点加大对小钢铁、平板玻璃、焦炭、铁合金、电石、铅锌冶炼以及水泥等行业低端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同时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及政策,确保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平稳有序。四是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客观认识湖南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松散、综合竞争力不强这一现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运用市场手段推动有色、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做大产业集团和总部经济。
(三)加快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创新既是湖南工业保持 平稳增长的动力,也是湖南工业重树竞争力的关键,推动工业创新发展,有利于化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矛盾、供给矛盾和结构矛盾。加快推动湖南工业创新发 展,应立足更高起点,打造全方位的工业创新体系,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创新意识等进行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各创新领域和各创新环 节。技术创新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重点突破口,攻克一批重大工业技术专项,并加快技术产业化步伐,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要围绕消费 需求及趋势做文章,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在管理创新和创新意识方面,要大力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 尤其要加强资金、成本、人力、物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管理创新;充分注重和鼓励企业家创新意识培养,在企业推动全员创新、全流程创新。在支撑因素上,推动 工业创新发展要重点抓好创新研发投入和创新环境建设。当前,湖南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很低,科研经费保障方面仍是“软肋”。提升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要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主,以政府专项研发经费资助为辅,双管齐下,协同推动。在创新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全省工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大产业 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对科研项目、高尖技术人才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确保科研项目及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 护,加大对技术剽窃、技术仿制等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和环境。
(四)切实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当前,工业企业还面临 许多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尤其在融资、市场秩序、政府干预、项目审批、物流运输、要素价格制定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应从以下方面着 力:切实规范资本运营,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集中爆发,维护金融秩序,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加强银企业合作,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及方式,积极稳 妥协助工业企业解决资金紧张矛盾。深入开展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治理,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严厉打击仿冒制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竞争行为,加大公路“三乱”等 问题的治理,降低物流成本,建立良好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健全工业重要资源 及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清理废除一批过时的不合理的审批权限,切实减少政府干预;继续做好企业帮扶,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巩固提升本地工业品市场占有 率;进一步落实汽车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的扶持政策,确保政策扶持效果;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尤其要争取重大工业项目、两型社会项目、基础设施项 目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工业技术及产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⑺ 评论丨发挥工业“压舱石”作用,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龙贵智
近日,湖南省统计局公布数据:1—5月,全省规模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6760.42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835.97亿元,同比下降2.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0%,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强。当前,要稳住经济发展大盘,就必须发挥好工业的“压舱石”作用,要把建设“工业强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抓好抓实各项工作,持续稳住工业增长势头,促进工业经济行稳致远、提质增效。
吃下“定心丸”,坚定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心和定力不动摇。“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和经济持续下行等外部因素综合影响,全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1-5月,湖南全省规模工业同比增长12.3%,比一季度增长9.5%还高出2.8个百分点,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无比艰难,为此,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一重要预判,坚定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彰显工业在稳住经济发展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
下好政策“及时雨”,提振信心助工业企业快速复苏发展。要保住工业的良好增长势头关键在于稳企业,企业稳则产业兴、经济强。当前,全省已相继出台稳住经济发展大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这系列政策含金量高、覆盖面广,基本实现应出尽出,是企业复苏发展的“及时雨”。同时,为把各方面政策宣传好、解释好、落实好,在湖湘大地上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吹响了联企帮扶冲锋号。为此,各级各相关部门、各地区要坚决把此次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坚决做到惠企政策尽知尽享、助企纾困有难必应、援企服务精益求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振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其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让更多的工业企业快速恢复、发展壮大。
注入“强心针”,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突出招大引强,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紧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国家级产业集群,通过开展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湘商回归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入湘发展。抓好产业项目建设,把准国家政策取向和投资方向,加大项目谋划申报力度,确保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进入国家投资的“笼子”,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提高核心竞争力,让“湖南制造”享誉海内外。
⑻ 湖南哪些产业过万亿
2015年湖南省装备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91.6亿元,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
2018年湖南省形成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等3个万亿级产业
,电子信息、医药、机械等11个千亿产业,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稳居全国第一。
⑼ 工业企业净利润率一般是多少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反映了在考虑营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
净利润率又称销售净利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率,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率。
1、餐饮业净利润率一般为8-10%。
2、餐饮业“食材成本”为20%-30%(因此,我们抓平均食材成本为25%),餐饮营业税为 5.65%,即:毛利率=营业额(100%)-食材成本(25%)-营业税(5.65%)=69.35%;
以下例举:仙踪林,餐厅面积200平方米,装修及设备投入约为100万,租金50000元/ 月,租期为5年。月销售营业额20万元/月,人员配备10人。
3、“人事成本”考虑合理排班及人员配备,一般占营业额的18%,即=20万*18%=36000 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