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日本工业化后为什么老化

日本工业化后为什么老化

发布时间:2022-12-22 18:05:25

Ⅰ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轨迹是怎么样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着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着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着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参考资料:http://www.rt-mart.net/Article_389/200613113383146-2.html

Ⅱ 为什么有人说日本科技企业衰落其实是一种假象

我们感觉到了日企的衰落,但是几乎没有一家日本科技企业倒闭。事实上,虽然这些日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以不复当年之勇。但日企的很多核心技术还是位于世界的前列。比如索尼的相机模组,夏普的液晶屏,东芝的存储技术等等,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时还是会去购买日本的马桶盖和电饭煲。凭借着数十年的技术研发,在基础行业中的核心技术方面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也是这些日企衰和不倒的原因。

在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意愿也非常低。大多数日本年轻人的意愿就是进大型日本企业里上一辈子的班。并且,在老龄化社会严重的日本,劳动力价格非常高。据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描述:在日本东京,年轻人随便到一个便利店里打工月收入都能达到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收入已经足够一个人在日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科技公司的衰落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Ⅲ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是怎样调成工业布局的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外贸顺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冲击”、石油危机、总需求增长的减速使日本国内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逐渐丧失。日本重工业遭严重打击,耗能型的重工业向节能型改进,同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于贸易摩擦,如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案例,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三是由于日元汇率走高而将生产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商,为寻求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四是为了开拓需求增长潜力大的市场(如中国)而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欧洲。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社会问题加深,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币值极不稳定。上述种种因素导致老的组装加工业在日本渐失生存与发展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装加工业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转移的方向是欧美和东亚。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的重心已转移至东亚和中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对欧美投资不断减少,对东亚投资却逐年上升。自1993年开始直接投资表现为“清一色亚洲格局”。日本对亚洲的投资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如其在美、欧的投资,但始终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日本在美、欧的投资存量很高。日本对亚洲海外投资的案例数在整体上高于日本对美、欧的投资案例数。这就表明,由于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东亚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亚洲吸引日资的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亚洲投资的案例数与日本对欧洲海外投资案例数的变化趋势成显着的反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日本一改以往利用丰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活动,开始转向偏重于注重亚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转化。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在产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间分工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有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东亚、中国的趋势,而非欧洲、北美。

Ⅳ 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日本不是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而是这个国家在二战后就是一个主权不独立不完整的一定程度上的半殖民地国家,比起新中国开国元勋的无限魄力,战败的日本只能选择政治上追随、经济军事上配套、国民精神上依附,接受美国操纵、依赖美军驻扎、忍受经济剥夺。简言之,若非战后一度炫目的西式富强民主文明的掩盖,远非独立的日本的半殖民地事实会明显许多。

退一步讲,日本岛国的地理边缘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或者保持原生状态独立发展、或者主动或被动接受东亚文明核心的不断辐射,而之所以能保持原生态封闭发展,仅仅是因为隔开岛国和大陆的海洋比英伦三岛和欧陆的海峡要宽阔得多、以致农耕时代的东亚核心文明难以征服而已,亦即处于边缘且封闭的日本从来就具有半殖民地的先天属性,只是因为相对农耕文明比较宽的海峡长时间掩盖,否则类似如蒙古对日本的、核心文明对边缘地区的征服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高度发达、具有先天扩张属性的现代工业文明面前,这个曾经宽阔的海峡早已经不再是安全的屏障,近代日本民族数次扩张谋求新的栖身之所正是对岛国固有的半殖民地潜在命运的新反抗,然而这种登陆的轻易实践在更强大的工业国家面前可以更轻易的演变为相反的登岛实践。文化上匍匐、经济上边缘化乃至被瓜分是切近的现实,日本社会集体右转、日本右翼的暂时喧嚣只不过是对这种边缘位置的落日余晖似的挣扎,而这是一个民族注定的命运,是断然只能接受无从因为近代的短期领先而改变的宿命。
再则,注意,现代化也是一个老化的过程,一个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逐渐老化而难以全面重建、政治规则逐渐制度性疲劳、国民心态逐渐沦落的过程。近代日本因为内外部的相对中国的不同因素,比中国更早、尤其是更成功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新锐东方国家和西方虎狼之国一并上演现代工业文明鲸吞蚕食老农耕文明的弱肉强食活剧,然而,没有被扼杀的古老民族在新的政权下重新巍然屹立并开始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而这个过程,要比日本晚上也就是年轻至少半个世纪,而规模要大上数倍。
当下日本致命之处就是无处不在的老化、以及老化社会伴随的整体性的衰弱,中国固然和所有现代工业文明一样在快速老化过程中,然而绝对程度上讲,现代社会整体活力要比日本高的多,其锐意进取的姿态以及迸发出的活力较半个世纪前的日本有过之无不及,而总体规模更是远远超出。面对近在咫尺的潜在的新锐全球领袖,整体老化严重的向来只有区域影响力的日本的前景可想而知。
综上,日本黯淡的未来是岛国的边缘位置和现代工业文明老化的必然结果,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变局面前,日本曾经的嚣张最终只是最后的嚣张,它目前的喧嚣也很快将彻底化作永难复燃的一缕烟尘。

Ⅳ 日本为什么会衰落到这个地步

转自知道网友动漫破颜拳

大致说说我对日本这20多年来发展停滞的一些看法。

1.国民投资的提前透支。很多人谈到日本经济这二十年的状况,很自然地就会提到“泡沫经济”与“广场协议”,但是这种看法大体正确但是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最大的伤害并不是90年代初的不动产价格迅速下降,而是在于之前的房价地价飙升提前透支了大量国民投资。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很高,到了20世纪80年末,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就如同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地价的飙升让当时的日本企业和居民认为与其投资于其他行业,投资于坐地升值的房地产岂不是更好,投资于房地产用于长期对外出租则更受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青睐。再加上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大量的外汇占款倒逼流动性,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地价房价很自然就涨上天了。到了泡沫破裂之后问题就来了,林毅夫就说过东京的房子之前公允价值值5000万日元的,泡沫破裂后就只值1000万日元了,通俗点说就是贷款了20年工资的钱去年好不容易买了个房,结果今年这房只要3-5年工资就可以买了,相当于有15-18年的工资收入被提前透支了,日本的银行体系消化了泡沫破裂的冲击,但是代价就是投资的提前透支,日本银行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或者叫再融资能力)受到了限制。

2.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与日本特色的流动性陷阱。首先介绍一下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大致来说就是日本各大商业银行由财阀控股,同时财阀又控股实业企业,而财阀间又相互持股,最后日本政府又对财阀入股或者加以实质控制,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组织化、政策性强的银行体系,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天朝的情况类似。除此以外日本银行体系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银行倾向于提供年限长达10年,15年甚至20年的长期贷款,还款方式通常是年金,同时日本的金融体系还衍生出了以这些年金为基础现金流的年金化理财产品或养老保险基金,整个金融体系存在着大量以年金形式支付、以长期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工具。日本的主办银行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快速工业化时期对日本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明显的助推作用,那就是为大量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减轻企业每一个财年利息支出的负担,有利于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是到了泡沫破灭后问题来了,那就是日本主办银行制度下的银行体系活力是有限的。通俗的说主办银行制度下银行考虑的是一个贷款项目未来10年,20年的现金流问题,但是到了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银行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能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了:首先泡沫破裂后大量房产抵给银行,这些资产就是死资产而已,不形成现金流,变现也不容易;另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的制造业已经很难有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又风险较大,前景柳暗花明。因此主办银行制度下的日本金融体系无法如他们以前那样找到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现金流的项目,高风险的项目又不敢做(为了作为日本特色的年金化的各种金融工具的基础现金流来源,风险规避是必须的),所以日本的商业银行倾向于大量投资由政府信用为担保的日本本国国债、美国国债与其他固定收益的证券。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次“放水”“开印钞机“效果都不好了:因为放水根本没有放到企业里去,商业银行并没有积极扩大贷款规模,而是选择了稳妥的投资选择,即持有国债,结果就是央行放出去的水到头来又回到了财政账上。这一次的“安倍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解决日本商业银行贷款派生能力差的问题,不过这一次安倍“放水”比较彻底,包括负利率政策,加上日本国债发行的收紧,让商业银行体系的活力有所恢复,日本的大型跨国企业近两年的年报比较好看。

3.结构性问题与错失产业转型时机。日本经济的问题,很多人都谈到了人口老龄化,当然老龄化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实际上日本的人均要素生产率甚至还处于稳步提高的状态。日本经济结构还是高度依赖于传统制造业,比如汽车、电子元器件、钢铁、机械制造这些。但是20时机90年代互联网这波大潮来的时候,日本正好是泡沫破裂的时期,由于刚才我讲到的日本银行体系的僵化,没有能够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起步提供充足的投资。我个人认为,对日本来说,泡沫经济破裂真不是时候。

4.经济周期的问题。我认为日本经济目前的情况,从某个角度来说是经济的一个周期走向尾声后长期没有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表现形式(个人看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日本式的经济停滞应该说更多的和日本的财政金融领域有关,由于财政金融的问题传导到实体经济上的,让日本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透支了太多投资。不过日本经济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从基础设施、制成品的水平,核心技术来说都还是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如果日本经济走出了这个周期,有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安倍强调的未来日本经济三大支柱产业:机器人、新能源、微电子)。

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着。(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Ⅶ 日本一些商场里常见一些还在工作的老年人,他们为何还要一直坚持工作呢

日本老龄人工作者,其实工作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

走在日本,会发现在日本服务业中,有许多专业和老年工人,员工众多,例如出租车司机,旅游巴士司机,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学校和公司保安,邮政快递等活跃的老人。这些老年人不仅经验丰富,而且他们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认真工作和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很重要。从这些老人的表情,言语和行为中,会看到满足感,热情和自信。她的努力工作,工作态度和服务水平赢得了客户的尊重。

Ⅷ 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
日本从明治时期开始发展现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以赶超欧美为目标,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到80年代日本一举成了公认的"世界工厂".
(一)二战之前的工业化
1.工业化历程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工部省.该机构改组旧幕府的军工厂,建立了大批国营企业;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出售给特权商人,以鼓励投资近代工业.以棉纺织业为龙头产业,日本工业从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对钢铁,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品的需求,重化学工业各部门增长迅速.1919年重化学工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门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机械动力和电力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围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带,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连续遭遇危机,工业发展停滞,直到进入30年代以后,以军事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才又迅速增长.1930-1937年,重化学工业的生产额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1%,占附加值总值的比重则高达86%,已经成为日本工业的主角.
30年代日元汇价下跌,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优势大为削弱,这对日本工业的生存发展非常有利.当时,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工业部门致力于开发技术,开拓市场,努力降低成本,推动产品国产化和多样化;相比之下,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与纤维工业关系密切的产业,则依靠国内市场,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但由于为战争服务,重化学工业结构高度军事化,而且生产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其基础非常脆弱.另外,与重化学工业相比,用于满足大众生活的产业,如轻工业,家电业等在战争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优势所在.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陈旧设备少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重化学工业,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1974年日本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451万吨和4018万吨,把其他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7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仅逐渐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据通产省1989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当时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以代表半导体尖端技术的芯片为例(参见表9),1984年以后日本的芯片生产技术迅速提高,1988年1M芯片产量占世界市场的91%.1990年日本已经掌握了1000M芯片的生产技术,连美国也望尘莫及.
1.重化学工业化战略
(1)重化学工业的范围及特点
从上文对日本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化,日本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才最终成为了"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对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究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呢
重化学工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二是以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其中,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50-60年代的支柱工业,而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一般机械工业则是70年代以后的支柱工业.
重化学工业的显着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在轻工业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沿着基础原材料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的顺序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机械机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机械机器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精华和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一定素质劳动力.
(2)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战后初期,日本工业仍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非现代工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学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在战后初期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走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如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们就主张,日本应该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至于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汽车等工业,可以依靠进口.
另一种意见是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主张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即实行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他们认为:应通过政府的扶植,保护措施,把重化学工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工业和技术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提升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是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强国战略.因此,日本在工业化总体战略上没有强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而是强调"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即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战略.
(3)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内容
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包括进口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基础薄弱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业部门;依据进口替代的原则,加大对重化学工业的资金支持,利用产业政策有步骤地加以扶植;通过限制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保护重化学工业的国内市场,促使其发展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4)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重化学工业战略的实施,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并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学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其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日本的生产力.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化学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使工业发展对产业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产生了"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鉴于重化学工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二,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化学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提升日本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从60年代开始,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从70年代开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学工业产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为42.1%,1980年则增长到84.4%.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日本在对外垂直的国际分工关系中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
第四,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收支的天花板"问题.重化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如此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业强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日本工业的发展更具国际性,因而成为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加工贸易的含义
加工贸易是指进口(或出口)的目的在于加工后再出口(或进口),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以及来件装配等贸易方式.战后日本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例如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出口以轻纺产品为主,但到80年代初期则提升为以机械机器产品为主.
(2)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确立
面对国内外条件,日本在战后初期开始了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最后集中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开发主义模式"和"贸易主义模式".
以有泽广巳和都重留人为代表的"开发主义"者,主张从优先开发国内资源入手来发展经济.他们认为: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分裂,世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美国以外的国家购买力不足,因此依赖对外贸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应当通过国家投资,技术引进对本国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为代表的"贸易主义"者,则主张从发展对外贸易入手来发展日本经济,将国内问题放到世界经济中解决,实行加工贸易立国型产业化道路.他们认为:日本资源不足,人口过剩,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资本积累和人才培养,才能加速工业发展,实现现代化.
经过争论和比较,日本政府采纳了贸易主义者的意见.1955年12月,鸠山内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认为当时国际市场逐渐扩大,矿产资源和能源价格低廉,对发展加工贸易非常有利,把"振兴贸易"列为基本政策之一,最终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内容
战后初期,日本轻工业恢复生产比较迅速,轻工业产品出口成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轻工业品大量出口,以便赚取外汇,解决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这成为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起点.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轻工业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进口矿产资源和能源发展初级加工生产,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外汇收入增加后,除进口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复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日本依照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步完成产业的进口替代.
虽然日本政府1980年又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但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据当时日本工业现状,具体贸易产品发生了变化,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对重化学工业发展的影响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利用国际市场克服了重化学工业发展的种种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上廉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资源贫乏,仅仅依靠国内储量,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学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的,而通过贸易立国战略,大量进口资源能源,有力地保证了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以钢铁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为例,195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759万吨,1965年增加到3877万吨,1972年又达到11152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其次,工业产品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虽然人口稠密,但相对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市场还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加工贸易立国战略,日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证了重化学工业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日本企业在改组,重组的基础上互相联合,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还对重化学工业发展赋予了更高的目标:一种产业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在比较成熟时还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工业生产结构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更加丰富,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并逐渐占领了高科技产品市场,进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与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关系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工贸易立国和重化学工业化这两大战略是密切相连的.如前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保证"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这一基本的循环模式连续不断地运行,实施加工贸易立国是必要条件.而要实现"立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该国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说,重化学工业化是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主要对象和产业基础,而加工贸易立国又使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两大战略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既依靠国际市场又非常自主的发展理念,是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的战略保证.
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出自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苔莎·莫里斯—铃木在她的《日本的技术变革》一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引自金明善主编:《日本现代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8页.
引自金明善着:《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24—325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2页
国际收支的天花板是指每当景气过热进口增加,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措施,以至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往由国际收支决定.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0页
该提法出自邱询旻:《国家可持续竞争力长期视角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 2002年06期
张鸿《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日本的产业政策为例》 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8期
见日本经济新闻社编着,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年6月版,84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7页
当时引进并推广先进的股份公司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弃官从商的涉泽荣一,详见周见:《明治时期企业家的形成与日本式经营》载于《经济科学》1997年01期
本定义参考2001年以来吕政,唐杰,冯昭奎等对世界工厂的相关着述或言论.
分别为1688年停止进口法国,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
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见金凤德:《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再研究》载于《日本问题 》1986年第6期
美国学者彼德·德鲁克甚至认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只有20世纪的日本是通过经营管理上的领先地位成为经济大国 (彼得·德鲁克,1990).
冯昭奎:《"世界工厂"的变迁》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07期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见国家经济统计局公布的1-6月份相关数据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工业增加值为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现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张祖:《中国向"世界工厂"大踏步前进》载于《价格与市场》2003年01期
《经济观察报》2003年8月18日

Ⅸ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对外军事侵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动工业化在日本表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的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过发行“金禄公债”,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增加财政信贷以及“处理”国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尤其是那些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官商,从而形成了日本工业化中的私人资本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日本,财阀对政府是有依赖性的。明治政府在工业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兴建了有利于军事工业的社会基础设施。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为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情势,所以其工业化道路和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尤其是纺织业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开始,在这些行业的机械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扩展到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则要相对复杂。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现代化是相互交错进行的。对于私人资本而言,工业化是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的,然后扩展到造船、机械机器等重工业部门。对于国家资本来讲,因为已有幕藩体制下的军工企业基础,所以一开始就从军事重工业开始着手工业化。 第三,日本的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近代产业和外国的技术装备实现的。当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的欧美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样一个情势,使得日本可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安排。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国内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工业,所以使得日本的机器制造业较为落后。基础的薄弱和产业结构的畸形使得日本对外国技术装备的依赖加深,从而导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都把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目标选择。 第四,日本的工业化是非西方的工业化,其中蕴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着名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路S路兰德斯认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说:“任何类型的经济发展都是复杂的,而且包括种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还常有机会成分。但在对这些偶然事件,或随机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问题作一最终分析时,‘文化’则被广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认为:“现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不足以构成现代繁荣和社会安康的充分条件,它们还必须与某些传统和道德习俗相结合。[2]”日本将其精神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日本没有基督教的传统,“无意对创世作猜测或崇拜一个滋生万物之神,注重自然现象,甚至敬畏出类拔萃的山川鸟兽。这种种专着于刻下环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于抽象观念的习惯,不可能与日本人经常在技术工作中表现精研独到的能力及个人行动易于协调没有关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级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和加上岛国的约束使得日本人经常有侵略意识。在日本重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人正是通过战争掠夺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日本人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彻底,表现在它的制度变迁上。历史上,当中国经济独步于世界的时候,那么它学习中国的官僚组织架构。但是由于没有异族侵略的威胁,所以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中央集权制,日本的战国时代时间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很快便选择“脱亚入欧”,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日本人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借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借鉴学习,从而融合到自己的经济发展大计当中,并且成就了自己的工业化模式。

阅读全文

与日本工业化后为什么老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c级脚刹怎么松图解 浏览:873
奥迪怎么调出数字时速表 浏览:346
宝马2系排气管模式怎么调 浏览:171
宝马x5启动键旁边的小键什么用 浏览:459
什么车比宝马酷 浏览:31
新宝马3系空调为什么有个雪花 浏览:901
5份工业酒精兑水多少 浏览:447
宝马3系质保多少钱 浏览:258
现在哪个国家汽车便宜 浏览:862
宝马如何给大灯喷玻璃水 浏览:466
比邻工业厂房如何布局 浏览:935
汽车前脸凹坑怎么修复 浏览:430
宝马拖拉机大概多少钱 浏览:742
金华城北工业区哪里有招聘 浏览:535
工业工程与管理属于什么专业类别 浏览:128
湖北汽车工业学校在哪个位置 浏览:874
小汽车摇号中签多久能出来 浏览:26
奔驰260副驾驶储物盒锁怎么换 浏览:652
奔驰什么颜色耐看耐脏 浏览:654
怎么样鉴别是不是工业腻子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