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地为什么对农民这么重要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从增收的角度讲,每一条增收渠道都与土地紧密相关:在家务农,说到底是要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外出打工,只要手里还有土地一旦失业还能获得最后的保障;提高财产性收入,更要依靠对土地的权利来分享现有价值和未来增值,取得收益。
因此,无论是耕地还是宅基地,对农民而言意味着退路和底线,对待农民的土地权利必须慎之又慎。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加快推进,农民的土地权利更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在这样的前提下,要鼓励尝试和创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
(1)工业化土地对农民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既要鼓励引导,又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支持通过订单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行为的监管,防止浪费农地资源、损害农民土地权益。
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等方式,防范承包农户因受让方违约或经营不善遭受损失,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总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
‘贰’ 土地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农民们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时期: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改革叫做“土地革命”,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其实质是阶级斗争,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奠定了物质的基础和群众基础。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使广大农民为了保障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土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目的是团结农村一切阶层搞大生产,一致抗日。为晋察冀解放区的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个时候对于地主阶级的打击就相对小了。因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已从阶级矛盾转化为了民族矛盾。 影响:减轻地主的物质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生产抗日的积极性,并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的土地制度。 影响: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4.建国初期: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影响:三亿多农民获得土地,彻底废除了三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奴业发展和国家稳定奠定基础
5.中共八大——文革结束: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 影响:①广大农民走上集体生产化道路,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促进农村农业生产,为社会主义过度奠定了基础;②经济困难,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动荡。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改革时期。
初期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有供自己经营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改革升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最近一段时期,国家重点处理农民的民生问题。(主要为三农问题)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现代化,村容村貌整洁。
这两年实行农业土地流转制度,使大量由于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农村家庭的农业生产更加科学。由于家中老弱病残,加上个体的土地有一定的限制,无法进行大机器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将很多无法充分利用的土地承包给有能力的进行大机器生产的专业户或专业的团队进行农业生产,并将每年所产出的粮食按照承包的土地量分红返还给农民。这样,即使家中的劳动力不足,还是可以得到粮食。
新时期,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我想政府还会出台一些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土地政策来使人民真正富裕起来共度难关的O(∩_∩)O~
‘叁’ 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会对农村造成什么影响
城镇化的飞速推进,对于农村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未来的必经之路,但是这快速发展推进的背后,确实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
‘肆’ 如果农村土地市场化,给农民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市场由“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农村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拉开帷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业用地供给多项创新
这里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创新了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使得工业用地入市方式更加灵活,门槛更低,多种的入市方式将使农民集体也可以作为入市主体直接收益。二是提出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可以转换,并首次提出探索性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的新思路。
3、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探索补充耕地跨区域交易
虽然文件的名字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但是关于土地管理体制方面,文件仍然定调为: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伍’ 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会对农村造成什么影响
‘陆’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
利: 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生活条件改善;物质更丰富;生活更方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增加就业率。
弊: 出现“城市病”;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加;治安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顺应其发展,要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等。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就业压力、交通状况、住房紧张、社会问题的加剧。
拓展资料
1、通俗来说,工业化是指工厂扩张,城市化指小城镇向大城镇发展。 具体区别如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进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3、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世界工业化的开始。 世界工业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4、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解放后,新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柒’ 土地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与政策集合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减少到2000多万,社会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人在思考,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有哪些重大的政策集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普惠性和选择性。所谓普惠性是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越来越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如土地产权改革政策,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政策,农产品价格与市场政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等,这些普惠性的政策为所有的农民提供了同样的制度框架,使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所谓选择性是指中国政府对于在普惠性政策框架下不能够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农村开发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普惠性和选择性的农村发展政策相结合,一方面使市场经济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了某些市场失灵问题。普惠性和选择性政策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市场和政府的功能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按照改革的时间先后和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所实施的农村发展政策集合和所获得的基本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地主、富农和官僚资本多余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土改后由于担心土地私有化会导致两极分化,因而迅速地开展了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化,土地由短暂的私有变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生产经营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某些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等致命性问题,因而在1978年诱发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种改革一开始还是作为典型来试验,对此在政府、学术界和农民群众中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由于这种改革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因此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中央政府从不允许到允许试验,从允许试验到广泛讨论,从发中央文件认可到形成国家法律,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由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还比较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中国农村土地两权分离式的改革还是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穷人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而且还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以农产品价格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如果说以土地两权分离为特征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权基础,那么以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几乎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中国政府改变了原来长期对农产品价格实行计划控制的政策,首先放开了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的价格,并提高了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大为受益,随之这些农产品供给迅速增加,质量提升,农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粮为纲”的产业结构,经济作物、畜牧业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在对城市居民实行物价补贴和提升工资的情况下,农产品消费者的剩余增加了。相互呼应的改革政策实现了城乡社会的帕累托改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使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为政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中国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农村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别人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到请别人承认中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加入WTO使得本国的农产品面临着更加自由化的国际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和相关的生产者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迫使政府和农民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采取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农业保护政策,农民采取了更为科学的生产手段、生产方法和更为现代的组织与产业连接方式。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也使得农村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不过这种扩大是在收入增长速度不同情况下的扩大。
三、以家庭承包制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确立
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最基本的形式,是中国政府和农民经过长期实践而做出的选择,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已被中国政府写进了宪法和农业法。中国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农业家庭经营适合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将家庭经营作为农业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其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在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第二,在于农业生产一般可以从头到尾由—个劳动力者单独来完成,不需要十分严格的社会分工;第三,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农业技术可以由单个人或家庭来完成;第四,在于农业家庭经营平时劳动不需要精细的劳动计量,但却可以将平时的劳动与最终的报酬挂起钩来;第五,在于农业家庭经营劳动激励多样,很多闲暇时间和半辅劳动力都可以得到利用,监督管理成本最小。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产品供给增加的重要微观经济原因之一。中国政府通过推行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拓展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使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与企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民在获得经营自主权以后,通过有利于农民的经济组织形式的构建与完善,来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经济地位。
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各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以后,主要是根据比较利益安排自己的生产结构,因而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迅速上升,粮食播种面积开始下降。为了调整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政府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并频繁地调整粮食的收购价格,并在1998年-2003年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但由于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具备和政策设计不科学,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不仅未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且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也负债累累。为了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承担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实行粮食和资金补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上增加了农民收益,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发性、一致性和滞后性,导致某些农产品在某些年份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农民因此而遭受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走的是分散工业化道路,即所办的乡镇企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这些乡镇企业为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城市国有
企业的改革和“三资”企业的大量涌现,乡镇企业的竞争弱势逐步显现,乡镇企业开始实行集聚化发展战略,进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产业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农村财政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农业剩余都转化为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农业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农民生活改善不大,以至于到改革开放时出现了2.5亿的绝对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并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转移农业剩余的经济条件逐渐消失,从这一点来说农民的负担大大地减轻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负担是隐性的,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负担显性化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负担除了农业税及农林特产税以外,主要表现为“三提留,五统筹’以及对农民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这些收费由于不公平、不科学,所以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矛盾重重。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了除烟草税以外的一切农业税费,农民彻底解除了经营农业的社会负担。以2004年为标志年份,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全面系统的农业保护政策,政府不但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而且增加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贫困地区的县乡财政状况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也成为公共财政的受益者。
六、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提升
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不用付费的新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义务教育正在走向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农村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越来越好的条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提高了出生人口的质量,使得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七、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市场经济为财富的增长创造了活力,但经济增长并不能够保证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采rg--些特殊的扶助和支持措施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农村的特殊或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主要是通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相对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弱化。进入到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掀起了全面建设的高潮。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即通过农村人口广泛参加政府主导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农民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取代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功能,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即通过建立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发挥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使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贫困而使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医治的困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l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读)得到有效的供养。
八、以推进民主化进程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创立
中国宪法规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集中地体现在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该法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产生程序和任期等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管理制
度、村民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首先扩大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其次是推动了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村干部由过去的任命制变为选举制,基本保证了农村干部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维护农民的利益;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变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有利于增大农民的自主权。
九、以提高生存能力为根本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
中国在整体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稳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效地完成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减缓贫困的双重任务。中国农村扶贫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道路。中国政府通过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贴息贷款、移民搬迁、科技扶贫等比较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有力的政府主导、开发式扶贫模式、逐步的瞄准机制、穷人赋权与参与、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积极的国际合作。
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所确定的基本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步入重要的战略转变阶段。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
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要求,民主管理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采取以促进农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完善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和不断完善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保障政策体系,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以上十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政策集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土地政策为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产权基础;渐进性的农业市场化改革优化了农业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拓展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体系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主和政府导向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村分散工业化到城镇化获得了产业集聚效应;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与减免使得农业经济利益的外流逐步减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农政策完善使得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显着的改善过程中趋向均等化;农村人力资本提升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为农民收^水平的提升构建了长效机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实施使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农村居民特别是最贫困人口编织了一套生活安全网;所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较好地保证了农民参与到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当中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是这一系列成功经验与政策的发展与总结。
本文是UNDP援助建设中国国扶贫中心项目(CPR/05/208)“中国农村有利于穷人发展政策研究”的部分内容。
‘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发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其中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妨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4.1978年,确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土地承包后农民获得了经营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5.2004年国家决定减免农业税。意义:使农民减轻了负担,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玖’ 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对普通农民有什么影响
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仅只是让农民富裕起来,更多的是在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下,让农民进城,让资本下乡,盘活整个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由此看来,这一轮土地改革,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