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华为公司连获芯片供货的背后,我国工业的软件现况如何
华为公司连获芯片供货的背后,我国工业的软件现状并不是特别的好,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高端的软件,我国工业的制造能力还有待提升。
尽管我国的手机行业发展的特别好,在全球各地几乎都能够看到我国生产的华为、小米、oppo、vivo手机,但是如果仅仅从软件这一块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特别好,面对外国公司对我国软件技术的封锁压制,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软件的自产率,通过自己的能力生产属于自己的软件,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才不会被别的公司限制自己的发展。
例如,对于手机的摄像头,我们绝大多数使用的是索尼制造的摄像头。虽然我们设计出来了海思麒麟芯片,但是我们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生产芯片,还是得依赖别的公司。因此,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努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打破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提高我国芯片的制造能力。
㈡ 建筑工业软件何时迎来国产化浪潮
科技 正在变得有国界。
3月4日,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设计和工程软件公司——Autodesk宣布在俄罗斯暂停运营。Autodesk 表示,将立即暂停其在俄罗斯的活动,并完全遵守所有现行制裁。随着情况的发展,Autodesk还将考虑对该地区业务进行额外限制。
Autodesk是知名的工业软件公司,其旗下诞生于80年代,用于二维绘图、设计文档的 Auto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软件,以及诞生于90年代,用于三维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 设计的Revit,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广为流行的绘图建模工具。如果Autodesk持续在俄停止运营,则俄罗斯使用AutoCAD绘图的大量行业都将面临极大的麻烦。
热议之下,CAD的主要战场之一,占据中国GDP三分之一( 建筑业2021年26.4万亿元,相关地产领域18万亿元,总计超40万亿元) 的建筑产业,已经涌现出对工业软件自主化更为迫切的需求与呼声。大家在期盼,随着中国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取得世界性成就,国产工业软件是否可以借助新时代的新技术力量,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迎来中国建筑工业软件自己的辉煌?
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各个流程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参与, 工业软件也是从工业4.0 到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
但是在建筑工业化这条路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拉开数倍。
在2016年的一场行业峰论坛上,时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的周福霖说了一组数字:“当前中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欧美建筑工业化达75%,瑞典高达80%,日本也达到70%。”此前,中国的建筑工业化程度只有3%-5%,甚至到2020年 (十三五末) 住建部设定的目标也只是15%。
这种差距让中国建筑业在与国外同台竞赛时已经处于弱势,更要命的是,中国建筑业在走向数字化时又遭遇了工业软件之困。
如果从时间上看,建筑业的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甚至比国外工业软件传入国内的时间还要早上几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已经出现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软件企业。而国外的Auto CAD软件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才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院等机构得到推广。
尽管起步早,但面对国外工业软件的来势汹汹,国内工业软件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一个数字可以看出这种失落感:2018年,在CAD研发设计软件领域,我国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80%以上被国外公司主导。
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国外软件构建的壁垒因素,也跟国内软件环境对国产软件造成限制有关。
首先,众所周知,国外建筑领域工业软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技术研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产品上形成了较深的技术门槛和格式话语权 ;而国产建筑业工业软件只有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 历史 ,且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遭遇国外软件巨头的打压和封锁,因此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处于弱势。
其次, 过去十余年中国工业信息化、数字化路径偏向于“重硬轻软”,注重硬件投入,而对软件研发重视不足 ,甚至一度出现盗版软件猖獗的状态,这进一步打击了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激情。
第三, 工业软件一定要与工业技术现实需求紧密贴合。 包括建筑业在内的中国工业发展 历史 也短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工业积累、产业基础上明显弱于发达国家。当国外建筑行业已经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演进时,中国的建筑业才开始从手工、机械化向线上化、数字化迈进。然而工业软件的技术难点,往往不仅在于“软件”本身,而是“工业”如何与“软件”结合,其往往需要跨界人才将两端有效结合才得以实现。而过去重人力、轻技术的状态,让中国建筑业与软件业都缺乏此类人才培育的土壤。
也正是这四重壁垒的层层限制,让中国工业软件在过去与国外软件产品的竞争中底气不足,最终无奈将一些领域的核心工业软件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尽管过去二十年中国建筑工业软件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困扰,但当下一个新的机遇已经展现。
在2021年10月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上,原重庆市市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曾表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这个空间绝不是靠盖房子、修高速来实现的。”这说明, 政策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建筑数字化的重要性。但现实是,这场数字化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黄奇帆认为,当前建筑业数字化存在三个主要障碍。一是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参建方众多、投资周期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的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
二是参与单个项目的工程队数量众多,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颗粒度粗糙,使得信息化手段难以推进。
第三,除了建筑行业本身的挑战之外, 建筑全流程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
据中国建筑协会统计,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
巨大的差距,刺激着国内建筑行业从业者和决策者。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点,成为了行业共识。
首先,从需求来看,过去中国的建筑业长期都是人力密集型产业,支撑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就业。然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愈发严峻,建筑业也开始寻求转变。同时,随着建筑项目的要求在“经济、适用、美观、绿色”等维度变得日益复杂,交付时间也在加快,建筑业的传统、粗放型作业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续。
其次,从技术储备来看,云计算、AI等技术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优势,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
最后,从政策的推动来看:
很明显,关于建筑业加速智能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出台越来越频繁。 从最初的“重视”到“掌握”再到“推广和应用”。政策愈发清晰,意愿愈发迫切。
放眼当下,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建筑支柱产业地位将更加稳固的目标。包括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并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在这份发展规划中,“智能化”出现了30次,“BIM”出现18次,“装配式”出现15次,“数字化”出现了13次。
规划还指出,此前建筑业的粗放模式,对经济发展、效率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表现为发展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高耗能高排放、市场秩序不规范、建筑品质总体不高、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
从政策引导看行业发展,一位地产行业的投拓从业者表示: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前走量,大量拿地不注重质量,但现在拿地的概率小,又想有收益,就必须把质量做好,做个作品出来。“拿地即开工,施工零变更,交付无延期”就是现在产业理想的真实写照。
在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建筑产业变革的东风已然到来,这也为当下中国建筑工业软件的崛起带来了 历史 性机会。
时代的发展要求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行升级,而整个建筑产业仍处于新常态形成之前的震荡期。
在建筑项目的不同环节中,可以看到不同代际的生产工具在被广泛使用:在设计阶段,有人在国外CAD和BIM软件基础上开发插件以辅助提高绘图建模效率;有人利用python编写建筑设计的代码后在web端展示轻量化建筑信息模型;有人采用最新的智能技术工具开始尝试人机协作。在建造阶段,工地现浇、机械臂3D打印、装配式预制建造等多种方式也同样存在。
在这样的机遇下,建筑业数字化也将迎来多面开花的格局。需求将带动越来越多新老公司进入到建筑工业软件市场。
目前,在建筑工业软件的国产化尝试中,选择的路径有所不同。一大类企业选择 国产替代路径,主要指复刻CAD和复刻BIM ,创建出一套能替代现有CAD和BIM绘图和建模工具的软件,典型代表包括中望CAD、广联达BIMFACE和PKPM-BIM系列软件等;另一大类企业选择 走改良式应用路径,即基于CAD或BIM的二次开发和轻量化 ,也包括各类计算机生成、CAD和BIM插件。后者二次开发的门槛低于第一类国产复刻,因此也是目前参与企业最多的一个方向。
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正在崛起:既不做复刻也不做改良,而是 从底层语言的角度,利用前沿技术,重构建筑产业的新一代数字化语言。
其代表是成立于2016年的小库 科技 ,作为最早进入建筑智能领域的企业之一,选择的即是这一条无人走过的颠覆式创新路径:扎根于本土的建筑工程实践,以建筑产业know how和深度洞见作为出发点,在理解产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从应用端切入,向下深入到数据结构的底层,自主定义跨代纪的建筑数智软件基座语言。
曾担任OMA高级建筑师、硕博士均攻读建筑与算法交叉方向的小库 科技 创始人何宛余的观点是,要实现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首先要解决数据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的核心痛点。
行业常常关心数据要如何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应用,但却忽略了数据生产。而建筑业数据生产的源头是设计。
在工程领域中,设计是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地将抽象的构思具象地表达为图形、模型和一系列数据的过程和结果。但完成设计并不等于生产了数据,因为当前通过设计所产出的成果都是以图形和模型为主的几何信息,缺乏数字化时代中产业各环节数据应用所需的数据维度。何宛余认为,整个建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第一步卡在了”数据生产”的“设计”上。因此,只有先实现设计端的智能化,整个产业的数据来源才能够得到保障。
小库 科技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新的建筑数字语言——ABC,指的是AI-driven BIMing on Cloud 云端智能建筑信息模型,即通过人工智能在云端自动生成BIM的正向设计模式。
ABC模式下,首先,设计的过程将由人工智能来辅助实现,通过算法、数据与算力的有机结合,大幅提高设计生产效率与产出质量。例如,原来需要1-2周完成2-3个方案的设计周期,提效到1-2天完成20个合规可用方案,提效90%。
其次,通过云端的智能化实现对各阶段各环节生产的并行,前置完成了虚拟空间中所有的数据生产,提高对项目的总体控制力;比如,在拍地阶段即可以准确了解不同方案下的空间品质和投资收益率,从而辅助决策出全局最优解。
最后,依靠云端的强大连接力,把不同生产环节的各端连接到一起,实现高效的在线协作。举个例子,以往不同工种只能用图纸、表格、汇报文本等传统文件格式进行信息片段交流,现在通过二维码或链接,即可以在线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协同设计。
基于这样的逻辑,ABC模式实现了“数据-模型-规律规则规范”一体联动,不仅可以通过机器自动高效地解决脏活累活,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可以被高效地生产和传播应用的底层语言模式。
在此基础之上,从2017年中发布全球第一款面向建筑设计方的云端一站式智能设计产品“小库设计云”开始,小库已逐步延伸出为上游项目方提供的“库晓地产AI解决方案”,以及为下游总包方提供的“库筑智能装配式引擎”。也就是说,小库 科技 基于同一套底层逻辑,即其独家的数模规一体联动ABC模式,从建筑的前期规划、中期设计到后期施工装配,构建起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智能建筑数字业务体系。
也就是说,“客户不希望小库只是帮他们提供一个工具,而会从更根本地将自己整个组织结构或工作流程往数智化转型的方向来考虑结合”,杨小荻说。
站在产业转型的路口,建筑业数字化的未来充满想象。
首先,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为29.3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初步核算为801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也就是说,尚未普及数字化的建筑产业,已经是万亿级市场。
此外,随着国家对新基建的发力,建筑产业的升级也承载着推动中国经济模式转换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传统的基建是铁路、公路等,它带动了过去中国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张;而新基建则包含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内容。依靠这些智慧设施,过去的建筑将变成智慧建筑,提供智慧的服务,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在建筑工业软件 探索 的不同路径中,颠覆式建筑智能化方向极具想象空间。除了小库 科技 之外,在海外市场,同样选择颠覆式创新路径的还有总部位于挪威的Spacemaker以及澳洲公司Archistar。 值得一提的是,前者较小库 科技 在成立时间上要晚数月,于2019年中上线其第一款产品,并于一年多后被Autodesk以2.4亿美元收购。
这意味着, 中国在建筑工业软件的颠覆式创新之路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可以期待,随着中国建筑产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化,在AI、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国产建筑工业软件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㈢ 2022制造业转型之路:工业技术软件化迎来爆发期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之处在哪里?“一个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的高低,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看相关的软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表示,而工业软件中最难“啃”的CAD/CAE/CAM软件对我国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
近年来,工业软件发展逐步进入国家级规划文件。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3份规划文件,支持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
“过去中国工业在短缺经济刺激下经历了超高速发展阶段,但大规模生产导致目前中低端产品市场已经饱和,所以各行各业都在 探索 转型,突破行业传统发展瓶颈。”达索系统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赵文功表示。
在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中,工业软件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核心工业软件都是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玉峰说,“一个生产型企业需要使用的工业设计软件就高达上百种,不同的工业软件应用在不同方案中,没有这些软件就谈不上数字化转型。”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预计达4358亿美元,增长率约为6.1%,其中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预计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14.8%。
“国内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600亿元。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迎来一次大的爆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软所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许亚倩说。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软件的融合日益紧密,这给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软件发展既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也可能是“探路者”。
李国杰指出,智能化是EDA工业软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自动设计”,实现人工智能全流程设计芯片,大幅度降低芯片设计门槛,提升芯片设计效率,实现端到端的快速无人化芯片设计,“采用机器学习做芯片可能是一条发展芯片产业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蹊径”。
商汤 科技 副总裁刘强也对人工智能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赋能工业发展的可能性抱持积极态度。
他提出,机器的猜想能力可以和工业经济的创新范式结合在一起,“比如我们推出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可以基于人工智能软件的高性能运算和学习能力,对现实工业视频、生活视频进行视觉分析,通过机器猜想寻找更多算法,甚至是模型,去重塑工业流程,真正让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迎着全国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而上的工业软件产业,也面临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工业软件领域高端人才短缺,同时行业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形成体系化平台,缺乏体系化竞争力。”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指出,“还有就是与工业技术需求结合不足,产业化程度不够。”
“纵观全球,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尤其是龙头工业企业一定是伴生成长的。”刘玉峰表示,“未来中国工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工业软件产业和工业产业也一定要实现深度战略集成和结盟,各司其职,工业软件做好核心技术,工业企业要真的给机会,一起打造企业数字化平台,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
固高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吕恕则认为,未来工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单单是工业企业和软件企业的协同合作,而是通过资本嫁接等渠道形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体。
“随着制造业前端业态发生改变,纯做制造的公司,坦率地说是慢慢会被淘汰的,从OEM到ODM,再往前走可能要做自主产品的定义和设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软件能力。”吕恕表示, 工业技术软件化是制造业企业、行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最近也有一批专门做工业软件的创业型公司正在涌现,这些团队想生存也必须融入工业场景。与互联网企业生态不同,工业软件公司纯做软件是很难生存的,它必须往制造端延伸。”吕恕表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制造业企业和软件企业两者将结合形成全链条组合体。
与许多创新产业一样,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也面临基础研究环节薄弱的问题,吕恕表示,“基础研究很难靠商业化公司长时间、大量的融资实现,期待政府能够在基础研究部分投入更多支持,减少企业开发迭代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现场,多位学者及企业家指出,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完备产业链条,存在率先突破的机遇。
吕恕表示,大湾区制造产业链非常完整,物流转运体系也非常好,“在应用场景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只要有相应好的政策迭代,有人才储备梯队,再加上不断激活引入新技术,大湾区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政策举措。据悉,广东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工业软件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力争打造成为我国核心工业软件的重要一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㈣ 工业软件开发
工业软件开发
1 北京华盛恒辉软件开发公司
2 北京五木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3 北京平步科技有限公司
4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5 北电网络nortel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软件本身的发展阶段;第二,是软件的协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流程进行串通和优化;第三个阶段是“工业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不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集成多种软件,并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然而,有专家研究过工业软件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在生产管理、客户服务和综合管理等运营管理领域发展较好,在工程研制领域发展较差;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在低端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高,高端领域很多还是空白。但是从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逐年增长的数据来说,这一现状正在改变。
㈤ 国内工业控制软件的发展如何
目前来说,国产的工控软件相比国外市场,个人认为性价比会更优越,功能也比较完善,而且更适用于国内的工业生态环境。从国家宏观发展角度来看,未来会大力发展工控软件和智能工业化。当然,国内的工控软件还是要不断进步和技术发展。如今,国内工控软件还是挺多的,亚控科技算是比较老牌了,组态王更是国产组态软件第1个品牌,国内装机量第一、用户数第一、占有率第一,在市场的份额占比挺高。还不明白自己网络下。
㈥ 中国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真的是“无人区”吗是否有望追赶世界一流水平
号称“国产CAD第一哥”的中网软件(688083)终于来到了a股市场。3月11日,中网软件正式在科技创新板块上市。
根据天空调查数据,中网软件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为广州天河区。它是R&D和中国设计工业软件的领先供应商,主要从事R&D、R&D的推广和销售以及设计工业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秉承成为世界级工业软件供应商的愿景,我们将打造一款操作简便、兼容性强、功能完善的工业设计绘图软件,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
中网软件表示,上述升级后的R&D项目不仅可以扩大ZW3D的应用范围,还可以为公司的CAX整合战略提供一个通用的几何建模内核,有望打破中国高端三维CAD几何建模内核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的现状。
同时,随着5G、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应用于高端设计场景的CAE技术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为了切入上述新兴领域,公司于2018年成立CAE R&D中心,并于2019年推出首个电磁CAE产品ZWSim-EM,并计划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多个物理场景进行仿真分析的CAE解决方案。依托ZWCAD和ZW3D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客户基础,公司有望在国外厂商垄断国内CAE市场的情况下实现国内CAE软件的突破。
TF证券近日发布深入调研报告,指出中网软件旨在突破中国工业软件的“无人区”,担负起在角落里赶超国产CAX软件的重任。20年设计软件领域的深度研发,行业市场份额达到47%;从CAX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全球市场预计将达到近800亿元;中国预计未来三年达到94亿,未来五年达到136亿,长期空间400亿,发展潜力巨大。
㈦ 中国工业软件现状
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与业务流程、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密切结合,全面支撑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转型等国家战略的道路上,工业软件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720亿元,2020年进一步增长,有望突破1800亿元,工业软件行业正处在起飞的前夜。
工业软件发展阶段分析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软件本身的发展阶段,在纯软件阶段,国外企业称霸市场;
第二阶段,是软件的协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流程进行串通和优化,国内厂商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追赶国外厂商;
第三个阶段是“工业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不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集成多种软件,并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国内厂商基于中国工业发展实情,加快本土软件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始逐步超越国际厂商。但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软件协同应用末期“工业云”前期之间,国内厂商整体尚未能在技术与服务水平上超越国际巨头。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㈧ 软件在工业的应用有多广泛可为企业减少多少成本是否好用
正如工业产品智能互联的发展使得软件成为产品的核心一样,工业软件现在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之一。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制造大国中,工业软件被视为现代工业的基础。
工业软件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在过去30年的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制造企业通过沉淀和积累,构建了一系列的工业软件(包括各种工具和系统),覆盖了R&D、制造、营销、服务等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帮助企业实施产品R&D系统等管理体系和流程。
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整体顶层规划,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和壁垒逐渐形成,也使得过程驱动系统运行缓慢,其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企业不确定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的企业,以面向服务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发送给正确的人,帮助用户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工业软件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如何通过数字平台将整个价值链的数据和所有因素互联起来,构建基于平台的各种行业应用,根据场景和角色使用,并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从而快速灵活地做出决策,是未来enterprise 工业软件 construction的重点。所以在我看来,基于平台的架构,基于角色的使用,基于场景的应用,敏捷开发是工业软件。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概念到实现,工业领域的每一个产品都离不开工业软件。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CAD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辅助设计,而CAE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用数字样机进行仿真分析,PLM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球协同研发,组装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ERP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好人、钱、物,CRM软件可以管理从机会到付款的全过程,OT系统可以管理所有的生产环节。这些工业软件尤其是R&D软件将企业的R&D设计知识和经验数字化,并通过这些数字化的知识进行创新,使制造企业不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为代表的新工业软件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制造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新阶段。IT可以将OT设备与IT系统连接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基于数据的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
㈨ 手机软件中的工业应用是否已经国产化了,接下来该如何创新
是,接下来走向世界。
1、目前大部分的手机软件都已经是国产软件,工业软件软件化已达到中国顶峰。
2、接下来就应该向国外传播国产软件,让全世界知道制造强国的智慧。
㈩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状况怎么样工业软件对智能制造有何重大作用
工业软件: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
工业软件是现代工业的灵魂,代表着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工业软件强,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才能强。
工业软件是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根本所在
发展工业软件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必要基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所在,其中涉及硬件、软件、网络、计算等多种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而工业软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无论是硬件、网络、计算等技术和制造工艺融合,都离不开软件定义、编码和封装。
发展工业软件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工业软件的核心是工业基础数据,有数据支撑的工业软件功能才强大。例如,飞机、船舶等领域,工业软件可以让软件模式测试和样机测试做得一模一样,大大降低样机错误设计概率。目前制造业发达国家愿意将大型高端装备工厂建设在海外,设计、组装、测试、维修等环节都愿意输出,正是由于工业软件较好地保证了技术被充分应用的情况下,技术工艺又不被泄露。
发展工业软件是推动制造业生产和商业模式变革创新的前提。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组装测试、售后运维、远程服务等各环节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支撑,工业软件定义了研发设计基础理论体系、生产控制流程、产品组装顺序、产品测试机理、运维模式等等,甚至定义了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网络制造、在线运维、分时租赁等新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工业软件支撑。
我国工业软件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造业对国外工业软件形成长期依赖,关键工艺流程和工业技术数据缺乏长期研发积累,制造业在一些领域呈现技术空心化。我国飞机、船舶、冶金、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制造领域长期以来习惯用国外工业软件,对于背后的设计原理了解不够,而且缺乏基础工艺研发数据的长期积累,导致基础技术原理数据积累存在明显差距。国外根本不可能出售含有最新创新成果数据的工业软件,能出售的工业软件里面固化的数据往往是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数据。
软件业和制造业融合程度不高,大型制造企业缺乏主动布局,纯软件企业向工业软件企业转型难度大。纯软件企业进入工业软件领域存在天然专业技术屏障,工业软件不同于普通网络应用软件,是工业流程和技术的程序化封装,背后需要工业流程和庞大技术数据作支撑,这绝非纯软件公司单独所能为。目前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缺乏对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软件重要性的深度理解和认识,习惯于购买和应用国外企业的工业软件,不会主动布局加强对企业关键核心工艺流程、工艺和技术的软件化封装,来提高工艺数据应用的便捷性和工业核心技术输出的安全保障。
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工业软件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生态基础还很薄弱。重点工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握,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艺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工业软件研发需要生态系统作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开发平台等重要国产工业基础软件是全产业链缺失,这也直接导致了运行于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的国产工业控制应用软件几乎是空白。
工业软件国内标准缺失,综合集成应用程度不高,工业软件作用发挥有限。近几年来,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大型制造企业都纷纷加大了工业技术和软件技术融合力度,通过大力收购软件企业,强化企业在智能工业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的事实标准都是由国外大型制造企业主导着,国外企业在标准上互掐,导致国内市场同时采用国外企业产品时,不同厂商产品程序兼容和互联互通存在很大问题。由于我国在重点制造业领域的国产智能产品体系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情况都处于主动需求与对方产品互联,因此只能被动遵守对方产品标准。
工业软件对制造业模式的变革创新作用尚未发挥,制造业微笑曲线受制于工业软件短板。由于国内工业软件应用还普遍处在研发设计、工业控制等若干单项应用环节,贯穿整个制造业研发设计、流程控制等全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还较少,不同厂商工业软件程序兼容存在较大问题,工业软件综合集成效应尚未显现。
推进工业软件发展的相关建议
成立工业软件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工业软件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投资和并购国外工业软件服务公司,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业信息服务工程公司发展标准化、通用型、平台型的行业工业信息服务软件产品;工业大数据服务企业梳理、挖掘、共享和开放工业大数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业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和开放工业技术工艺数据库,为工业软件开发提供公共数据支撑。
开展工业软件服务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实施更加优惠的工业软件产业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开展工业软件服务企业认定专项工作,实施比软件产业更加优惠的工业软件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分行业成立钢铁、冶金、船舶、飞机、汽车、高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制造业领域若干工业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鼓励行业大型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联合牵头成立。对于国内企业投资和并购国外工业软件企业,简化海外投资审批程序,实施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对于工业软件企业上市融资行为,降低上市准入门槛,对于面向工业软件企业的投资行为,降低或减免相关税收。对于经认定的工业软件企业申请相关财政资金项目,在营业收入、缴纳税收、人才资源方面降低申请门槛。
以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行业工业软件联盟,打造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圈。发挥制造业各行业协会和软件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工业数据分析企业等联合成立细分行业工业软件联盟,加强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发挥工业软件联盟作用,重点推进钢铁、冶金、船舶、飞机、汽车等重点行业工业软件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度。培育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数据库、工业软件开发平台、工业软件编程语言等基础软件信息服务提供商。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对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数据库、工业软件开发平台等基础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提倡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工业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鼓励发展平台型、网络型工业软件,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廉价的工业软件云服务。
加快制定工业软件行业标准,推进制造业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制定工业操作系统相关标准,形成应用接口丰富多样、运行安全高效、系统吞吐量大、响应时间小、容错能力强、用户界面友好、可移植的工业操作系统标准。制定工业数据库相关标准,形成能支撑工业大数据存储、高并发量连接、查询范式多样、搜索查找高效、技术安全可靠的工业数据库标准。制定工业软件开发平台相关标准,形成能支撑跨平台、应用接口丰富、编译运行高效、程序安全可信、安装部署快捷的工业软件开发平台标准。制定工业软件编程语言标准,形成一套标准、通用、高效、安全、可移植、易学的工业软件编程语言标准,加大信息科技类院校教育力度。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陆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