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私人小厂重工业如何发展

私人小厂重工业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16 01:38:59

❶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可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在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实际上实行

的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轻纺工业六优先”的政策指导下,我国

工业化开始走向正轨,相应的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又面临着未来大中小型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长

期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

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实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但这并不排除历史上

的曾经有过的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历。加上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这其

中虽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们认真地总结。

1
.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是在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
)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

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

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它

给我国刚刚走上建设之路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中

小企业发展的事例,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首先,重工业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不易采取中小企业的形式,而“大

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严重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其次,中小企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稳定经济、活跃市场、保障就业、促进技术进步

等,而当时人们完全忽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概念,中小企业成了实现某种政

治目的的工具。第三,这次失败给中小企业造成了所谓“分散化”的坏名声,破坏

了中小企业应有的声誉,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误解,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

2
.第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

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影响虽然没有上次大,

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与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相同的经验教训之外,还带有如下几个

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地中小企业

不仅具有重化工工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重复建设、结构雷同、
“小而全”等特征,

从而引起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②没有解决当时日益严

重的就业问题。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失误,当时城市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

然而,重工业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吸收的就业量有限,

因此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解决就业的作用。从而导致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的解决就

业问题的方式
--"
上山下乡”
。③中小企业成为复制古董,重复旧技术的典型,完全有

背于中小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上起中坚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道

路。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

过程中,压抑已久的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迅速以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迸发出来,

城市则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迎来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三次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与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带着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经济发

展阶段要求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产业选择,给长期处于徘徊中

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

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之后,中小企业一直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总结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说是经验多

于教训。

从经验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以重工业产业为主的违反经济规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业走向了以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的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产业选择正确,这次中小企业的兴起保持了长久发展的势

头,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彻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现象。

②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避免了“上山下乡”的作法;同时还为农村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③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外围优先”改革战

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

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这次中小企业发展的教训主要有:①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各地中小企业

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这一方面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大战,

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

的影响。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有些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领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炼焦、炼油等领域出现了过多的中小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

业中有些零星矿点让中小企业去开采是可以的,但这些小的资源开采企业实际上在

开采的后期都严重地违反了开采范围的限制,对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开采的富矿、

大矿进行违法开采)
,它们的过度发展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国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宝贵资源,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简单历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又面临新的抉

择。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化的任务又重新摆在了我们

的面前,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已显示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

革的深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现。

因此,如何选择下一步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其事关重大。

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两者在国民经济中有许多密切的关

系,又都有彼此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企业

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颗树:大企业是树的主干,中小企业是树的枝叶。

目前我国整个企业体系的现状是:主干不强、枝叶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发展。只发展主干(所谓关键的“少数”

,让枝叶枯萎不行;只发展枝叶,没有主

干的强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问题就在于如何兼顾,让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

优势,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企业体系这颗“树”繁荣昌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确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放小”如何做,还有待我们认真的

思考。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

展好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们将提出如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

❷ 重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

主要是资金,对于重工业而言,各种大型设备的购入,还有厂房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是出口贸易的话,还需要有码头和港湾

❸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一、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

二、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3)私人小厂重工业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发展重工业必要性

选择正确道路,是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前提。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不尽相同。能否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对各国执政党的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吸取我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之路,开启了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

❹ 如何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必须了解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弊端。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二、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虽早已显露,国家也进行了几次诸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改革的尝试,但都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三、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战略,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增长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却增长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力增长的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四、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五、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底子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尽管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成7:3,但城乡人口比例则仍为2:8。在近30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六、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有时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195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9.4%,以后历年都没有超过10%。不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依赖引进,不仅利润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的技术安全。以信息产业为例,外国生产商往往对许多技术设备,事先就安装了隐藏的“暗通道”和“后门”。关键时候,国外“专家”只要“微调”计算机的某个软件,或在某个硬件中稍作一点手脚,轻则会影响我国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重则将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三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形成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充满信心。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❺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竞争地位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着增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5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等极大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程加快,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民营企业发展既面临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差等内部问题,同时面临国内国际环境制约、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外部困难和挑战,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关系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
民营企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重要力量,是繁荣城乡经济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

❻ 为什么民国黄金10年的时候不大力发展重工业

不是不想,是太难了。

重工业想要发展,一是讲资金支持、二是讲产业 链配套,三是讲技术过硬。

光有资源禀 赋、廉 价劳动力的国 家,处在相对理想的国内外环境,不见得就能建设好重工业,这种例子在世 界 史内不 胜枚 举。

首先资金投入,民 国就不过关。老 牌资本 主义 强 国搞重工业,讲究资本原 始积 累。苏 联 搞重工业,也要吃工农业剪 刀 差。就民 国每年那点财政,都被军费糟 蹋的精光。你就是把鲁 尔 地 区大 陆漂 移给老 蒋,他也搞不起来。老 蒋的银 子,都留着中 原 大 战收 买杂 牌部队呢。

其次,重工业不是民 国搞纺织、磨面粉,讲究的是全产业 链配套。建 国后,一五计划上马了一百五十六个大型项目,仔细数数,燃料工业占了很大一块,为什么呢?欠 账太多,你连工业的底 火都不没有,还搞什么钢铁联合体?还要什么行 星发动机?

最后,重工业不是造火柴、造香烟,是要造机床、造发动机、造特种合金。没有技术参数能行么?没有图纸手册能行么?毛 熊再下 品,一五计划是实打实得给你送了一打科技 树。这机会民 国有吗?

❼ 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是什么

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企业组织和交易关系的视角划分

(一)引言。

从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我们注意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市场格局的改变,“所有制”等要素特征对企业发展影响作用日益淡化,而企业产品技术特征、资产专用性特征以及交易特征等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则日益增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模式。可以推测,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中城乡割裂的“乡镇”特征将愈发模糊,而市场化的“企业”特征将愈发凸显出来,企业的发展将更加遵循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企业逐步分化或融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进入市场的方式。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样的企业组织其交易的方式,其实质就是在分析、概括企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二)从企业组织其交易关系的视角看企业发展模式。

1.基本分析框架。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企业视为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按照科斯的企业理论,用企业制度来代替价格机制进行资源的配置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换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科斯的观点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威廉姆森提出了企业在选择其交易关系中,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的频率等交易特征是影晌选择的主要因素。具体地,在没有交易专用性投资或当交易经常发生时,“市场”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具有优势,当投资具有交易专用性时,则企业合约更为重要,并且随着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增加会使合同安排从短期合同转向更长期的合同,最终转向垂直一体化,因为当资产高度专用时,由于资产的“锁定”效应,市场治理的风险是很大的,其中资产专用性包括场所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以及专项资产。迪屈奇的新交易成本经济学又在威廉姆森的基础上将交易成本拓展到一个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中。与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最小化作为研究企业、市场及其混合形式的核心不同,迪屈奇十分强调企业作为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核心,并将“效益”概念引入到对企业、市场及其混合形式等不同交易方式的分析上,指出一种组织方式的适合性,不一定取决于交易成本,还必须建立在对各自效益的比较之上,而企业的管理效益主要依赖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力量。当技能与资产利用具有独特性时,在企业组织内部所产生的收益会更高,尽管内部组织的管理成本可能高于能够取代其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成本。但是无论是科斯、威廉姆森还是迪屈奇,他们分析企业交易方式的一个共同点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条件,而企业是在缺少市场交换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恰恰是企业的发展为中国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因此,本部分在分析企业发展模式时,除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企业理论外,还将特别强调制度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社会经济制度作为企业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即企业协调类型的形成不仅受到产业技术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因为制度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和自我约束性。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假设:(1)宏观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企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的基本空间;(2)当外部制度环境约束逐步解除时,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日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基本属性,表现在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交易频率以及产品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力量等因素特征;(3)由于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以及制度之间存在着自我约束性和互补性特征,即便是在企业自然属性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企业也完全有可能选择不同的组织交易方式,从而是不同的发展模式。

2.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类型。根据企业组织其产品交易、与市场协调的方式,在此初步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划分为自我独立发展型、准(半)独立发展型及完全依赖型。其中,自我独立发展型是指企业独立经营、有自己的品牌或独立的产品,企业进入市场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交易市场,而是通过开拓销售渠道、建立企业的自我市场网络,产品直接面向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采取此发展模式的企业通常以经营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准(半)独立式发展型是指以本地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前店后厂”式企业,以及以本地资源、传统技术为依托、以本地区域市场为销售半径的传统产品生产企业,包括专门为大企业生产、供应原料、零部件等的承包制的企业;依赖型是指企业自身没有独立的生产产品,以为其他企业加工产品、收取加工费为主。大量的企业资产规模有限、技术含量不高的乡镇中小企业是依赖型或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主体。

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演化,本项研究试图从以下视角展开分析。第一,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外部的制度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企业自身的产品技术特征、资产专用性特征和交易频率特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均等的;第二,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的发展遵循由依赖型、到准(半)独立型、再到独立型的进化路径;各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边界,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特别是当企业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时以及外部市场条件发生重大调整时,这种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更为突出。第三,对于某个特定的企业,它的发展方式可以同时采取其中的两种模式,但是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主体方式;第四,各种发展模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三)各种类型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

从企业历史发展的主流看,企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由依赖型和准独立型为主体到独立型与依赖型、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并存的过程。

1.改革开放以前,宏观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微观上的人民公社组织制度安排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队企业(企业前身)发展模式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超过了产业技术特征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规定了企业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企业主体发展模式的形成,而农民对技术、经营以及资金供给等要素储备的有限,又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这两种发展模式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其社队企业所奠定的发展基础以及所确立的发展方向有着较强的“自我约束性”,也即路径依赖性。因此,探索企业的发展模式非常有必要追溯到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发展。

社队企业诞生于人民公社时期,它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1958年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后,公社工业开始脱离农业成为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个独立的产业,不再是附属于农业的副业。并且,许多人民公社党委专设工业书记,公社管理委员会设置了工业管理机构,由此也形成了乡镇政府直接办工业的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在当时大办钢铁的宏观背景下,公社工业的发展基本是围绕钢铁行业,兴办小炼铁厂、小煤窑、小矿山、小水泥以及小农机修造等,并将农业合作社所建立的许多手工业、农副产品粗加工小厂无偿转为公社工业。1962年,“(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确立后,公社工业也相应地转变为社队企业。按照同年中央的有关规定,社队企业主要放在生产队一级作为副业经营,主要经营领域一是在农闲季节开展短途运输等活动,二是开展农副产品粗加工。因此,这一时期社队企业又退回到“副业”的地位,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空间,其经营活动半径基本是被限定在社队内部,以服务社员为中心,这一阶段社队企业的发展是依附在公社经济上。

尽管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队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低潮,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中所积累下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经验却成为日后各种类型企业发展模式形成的一笔丰富的制度遗产,对于许多原来从未涉足工业的社队来讲,发展社队工业不再是非常陌生的新事物,对此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一旦新的发展机遇出现,往往能够较为敏锐地进行捕捉。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社会集体与城市回乡职工联手创办为大工业、大企业服务导向的社队企业发展的小高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60年代初期,国家在经济调整中将一批城市职工和于部下放回村。一些社队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网络和信息资源,与城市企业建立联系,为大企业加工、生产配套零都件或为企业设备进行检修服务等。双方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企业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雏形。这种进入市场的发展路径一直延续到60年代未、70年代初城市知识青年下农村锻炼劳动。据无锡县的典型调查,20年代以前创办的社队工业企业中,有城市工作经历的技术老工人约占1/3。又如辽宁省海城市福安村,60年代初及70年代大队建立起的建材厂和铸造厂分别利用的是从鞍钢等外地回乡职工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源以及知识青年的家庭关系网络,生产原料或是生产大队自产(如建材)、或是由厂家直接提供(如铸造厂),工厂产品的销售直接供应本地有关建筑生产单位或挂钩的鞍钢大企业。

1970年,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后,社队企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会议要求各地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厂,发展小钢铁、小煤窑、小水电、小化肥、小机械修造等地方“五小”工业,所需资金除了由社队自筹外,国家扶持人民公社的资金重点要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据统计,到1971年底,全国96%的县建立起了农机修造厂,各地人民公社办起了农机修理(配)厂(站),大队一级则办起了修理点。而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则经过艰苦创业、脱颖而出,最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自身定型产品的独立企业。 因此,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所确立的“五小”企业发展战略,为当时的社队企业发展所提供的一个最大契机是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自我独立发展、自我创业发展工业的机会,奏响了20世绝80年代企业大发展的序曲。尽管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五小”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为本地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与1962年以来一直将社队工业置于农村副业的发展定位相比,新的农村工业发展政策是一个飞跃。它将社队企业为农服务的领域从以农民生活和农具修理为主,转向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从而使社队企业青机会一步步地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广泛地进入到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多行业的生产中,在满足人民公社内部需要的基础上,向外拓展经营空间,并一旦外部制度环境宽松、市场放开,企业就可大踏步地进入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不少社队农机厂从最初的简单机械零件加工、农机修理,发展到后来的制造农机具、一些非标准机械产品,直至最后生产批量标准定型产品。

然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无论社队企业的技术及产品水平有了怎样程度的提高,社队企业在内部制度建设上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社队企业的发展始终依附于公社或大队集体经济,而不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社队企业的劳动力主要由各个生产队抽调而来,实行内部用工制;社队企业不单独进行经济核算,企业职工仍像在生产队劳动时那样,平时在厂记(工)分,年底回各自的生产队参加收益分配,职工同工不同酬,收入水平取决于所在生产队的经营水平(70年代后,不少社队企业开始进行独立核算,但是企业的利润分配比例仍控制在公社或大队手中);并且,在计划经济的物资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下,社队企业的原料基本无法通过国家的计划供应渠道获取,只能自找门路。它们有的采取与城市企业“以物换物”方式,即用农副产品及企业的生产产品换取原料,有的利用与大中企业联营方式直接由对方供应原料,还有的利用大企业及城市的边角废料。同时,社队企业的销售也无法正常进入市场。计划经济宏观体制和人民公社徽观制度的限制,使得社队企业难以形成独立型的发展模式,除了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社队企业的发展依附于本公社或本大队范围内的经济,依赖于大中企业的发展。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瓦解;宏观经济体制也开始松动,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后,社队企业发展模式的确立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社队企业终于开始摆脱体制的束缚,更多地从企业自身的技术、交易特征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农民个人财产权利保障制度的确立,特别是1984年中央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后,企业发展模式选择中制度性障碍因素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约束、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约束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在逐步强化。特别是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发展模式的确立日益表现出一种市场化的结果。

当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羁绊被打破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一些在人民公社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企业开始向着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演进,但是从总体水平看,受自身要素供给特征的制约,企业仍基本是以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向前推进。一方面,沿着已经建立起来的发展路径,企业在原有社队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好;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区位、人力资源优势禀赋,积极摸索、开拓市场,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在利用当地资源禀创立的企业中,主要是通过两大途径发展自我。一类是利用大中城市工业的辐射,为企业生产加工配套零部件、进行来料加工、成为城市大中型企业的附属车间,还有的直接为外贸加工产品,获取加工费。选择这类发展模式的企业多数是集中在东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摆脱了对大中型企业的依附,进化为独立型的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或是倒闭、或是仍旧停留在原有的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上。

对于那些远离大城市、大工业的广大传统农区而言,企业更多地是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走上了准独立型乃至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它们的生产通常以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地下的矿产资源以及传统的手工工艺等为依托,产品以量大面广的大宗产品为主体,并且有相当多的企业是依托当地的产品专业市场进行销售,或企业直接与用户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或是通过商贩、经纪人进入市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仍旧保留着原始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企业没有自身独特的产品,与其说是一个企业,不如讲是一个赚取劳务加工费的生产加工车间。

在以开发本地地下资源发展起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是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企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原始的依赖型的发展模式阶段。以煤炭采掘为例,在有着几千年采煤历史的山西省,相当多的企业煤矿是采取非常原始的、无生产设备、无安全措施的人工开采,而且这种状况多年得不到改善,生产的原煤通常直接出售给运销大户或定点企业、单位,在企业缺乏独立产品、缺乏自我营销渠道的情况下,企业的蠃利水平非常有限,在潞城市的调查表明,1吨原煤只能赚到几元钱,但是对资源和环境的被破坏却十分严重。据山西省的统计,到1999年底,全省关闭企业煤矿2851家,压产6867万吨。又如在贵州省毕节地区,按照地区企业局的介绍,2000平均每个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4人,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基本是矿产资源型,主要产品有煤、铅、黄磷、生铁等,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不足1%,进入市场的主体方式是通过商贩或用户直接出卖资源,如果实施中央提出的关闭3万吨以下小煤窑的政策,将波及到全地区90%以上的煤矿。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一批企业的佼佼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脱颖而出,最终走上了独立型的发展道路,并且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它们当中一部分是白手起家,从准独立型甚至是完全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中通过自我滚动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还有一部分是在企业创建时就高起点、直接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而创办这些企业的老板往往也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家。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拥有同行业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产品系列化。

据农业部的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000余家,占企业总数量的0.3%,营业收入23000亿元,占全国企业营业总收入的23%。

(四)形成企业发展各种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本节第(二)部分的分析中看到,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是非常复杂的。尽管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沿着由依赖型到准独立型再到独立型的路径演进,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旧停留在依赖型、特别是准独立型的模式上;而也有为数众多的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此外,也不乏有个别的企业从独立型的发展模式退回到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上。企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演进?在此,将根据在第(二)部分中建立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制度环境所规定的基本框架,制度的互补性与自我约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实现赶超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没有任何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也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建立在计划配置的基础之上,不允许市场配置机制的存在,企业仅仅是作为按照计划要求生产产品的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基本场所,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场地以及技术等全部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分配获得,生产出的产品也同样纳入计划分配渠道。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模式基本限定在人民公社体制内部,企业生产围绕为公社的经济、为公社社员的生活服务。即使是跳出人民公社的交易范围,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也无法进入计划配置的主渠道,而由于一般商品交易的自由市场又禁止存在,因而企业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通过产品的“以物换物”(如福安村)、通过与供货单位直接挂钩(如淄博市昌亚造纸机械、福安村)、甚至努力挤入国家计划资源安排中(如海城市三鱼泵业)等。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受到制度互补性与自我约束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模式几乎没有选择独立型发展模式的可能,只能走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后,当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羁绊逐步解除,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不再存在体制性的障碍后,企业发展模式的演变更加受到自身各种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市场化选择的结果。

第二,企业资产专用性特征和交易频数是决定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要素。对于那些大量存在着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主要投入就是劳动者体力或基本技能的输出,由于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非常有限,如生产场所往往是利用家庭庭院,从而基本没有场所专用性投资;生产资料通常使用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或简单设备,实物资产的专用性投资规模很小;产品的技术含量通常很低、甚至没有,劳动力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一般以熟练性生产为主,基本不存在人力资产专用性投资;至于为了某个特定买主而进行的专用资产投资则几乎不存在。此外,企业的交易频数弹性相对较大,市场兴旺时,企业可以进行通过加班加点增加生产而实现数量相对频繁的交易;而市场萧条时,企业可以立即停止生产,劳动力随即转向务农生产、或劳务输出。因此,企业所面对的机会主义的威胁几乎不存在,市场风险程度相对很小,在此条件下,采取直接面向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商或由商贩上门收购、或直接为大中型企业进行加工件提供的进入市场方式更具有优势,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的有效选择,它不仅减少了企业为寻找信息、进行谈判、签订合同而支付的成本,而且直接销售费用大大降低,甚至为零,企业从而有可能将产品价格压到最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仅仅是获取劳动力的基本报酬,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企业资产专用性的增强,企业的沉淀成本比例也明显提高,企业所承担的市场机会主义风险的成本也在加大,由于锁定问题,企业不再可能仅仅将投入主要放在生产上,而是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易合约的签订,寻求更多的营销渠道,并且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加大,也意味着企业生产需要维持较为稳定的产出规模,以降低资产专用性投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分摊的比例,因而企业从自身技术特征上要求有稳定而较大的交易频数,否则如果产品的市场小,就难以收回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因此,无论是资产专用性的要素特征,还是企业交易频数的要素特征,都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市场的买卖现时交易,而必须建立专用性的、相对独立的市场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利用各种现代营销手段来建立起自己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企业也从此走上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

第三,企业产品技术的独特性也是影响企业选择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那些生产大宗产品的企业而言,由于产品缺乏独特的技术含量,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的产品更接近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是市场选择企业产品,而不是相反。在此情况下,企业往往需要利用已有的产品市场,以价格或质量来取得市场的一席之位,因此企业是以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推进。而对于那些能够生产具有技术独特性产品的企业,它有可能利用自身产品的特殊功能或特殊品质开拓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尽管为此而付出的交易成本会增加,但是由于产品差异性而获得的垄断价格却可以使企业取得更多的净收益。因此,具有产品技术独特性的企业通常会选择独立型发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资产专用性投资与产品技术独特性往往是紧密相联的,企业产品技术独特性的获得往往是由于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入,如名牌酒的专用性场所投人,纳米技术新材料的专用性人力资产投入及专用性实物资产投入,以及为满足某一特定客户需求而进行的专项资产投入。

(五)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趋势。

第一,企业发展模式未来的演进将更加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阻碍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的发展模式将是一种以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主导、以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主体的基本格局。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内买方市场格局的进一步固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严峻,一部分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企业将有可能逐步形成或建立起独立型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大量的生产大宗产品、企业规模有限的企业来说,其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不会有较大改变。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未涉足非农业的农民创业者而言,由于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低成本扩张的特殊竞争优势,它们几乎是农民进入非农创业、创办新企业可以选择的惟一发展途径;创办企业的门槛将明显提高,“赤手空拳套白狼”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发展的主题将是调整战略,正确定位,而不再是扩大数量,“跑马占地”。

第三,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分化与融合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路径依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下,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企业向独立型演进的道路将更为艰难,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企业数量将会增加,并且走上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企业与那些仍旧采取依赖型或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企业内涵的异质性将会更加突出。

对企业发展模式演进分析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当按照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如根据企业的规模,或根据企业所从事的产业),而不是站在城乡二元化的角度来制定有关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政策。并通过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来改变当前企业部门活动的路径依赖性质,引导和鼓励有更多的企业家或投资者将投资目光转向国家扶持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以最终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

❽ 现在社会重工业发展已污染了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我们应该积极取缔那些中小型重工业工厂以及那些没有环保执照的厂子,这些工厂的存在,导致大量的工业垃圾,与工业废水的产生,这些重工业生产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导致大规模的土地与许许多多的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导致土地丧失了生长植物的能力,河流成了一潭死水,没有生物在其中生存。没有环保厂标的非法工厂,肆意排放工业废物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对于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造成了表较大的影响取缔这些厂家,能过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及治理已经被污染的土地以及河流、湖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让已经受到污染的地方,回复他原来的面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恢复这些地方会使我们生活更加的惬意,是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在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之上。

❾ 制造业生产指数扩张,工业经济持续恢复,我国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我国的工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最开始国家利用重工业想要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重工业的长期存在造成了我国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毕竟重工业带来的污染给国内的许多地方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国家也开始逐步转向绿色环保的轻工业发展方向。

在对于医药和酒精等等中小型企业中,国家也持鼓励的态度。大力支持这类型的小企业进行生产上面的提升,并且提出了将会以市场为中心逐步打开消费群众的方向。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进行全力的推进,并且对重要的行业注入关键的动能。

❿ 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也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如下:

1、当时内战过后,经济遭到重创,为恢复国民经济

2、朝鲜战争引发的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

当时刚建立新中国,西方国家一直对是社会主义充满敌视,重工业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从而保家卫国,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发展重工业可以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

3、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

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中国领导人还未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建设社会主义,所以照搬苏联模式,着重发展重工业。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0)私人小厂重工业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断绝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发生的联系,毛泽东等领导人痛切地感到,短期内打开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已变得不可能。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1952年7月中央书记处连续召开多次会议。认真研究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方针,确定以建设重工业基础为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同时,决定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一五”计划中需要苏联援助的141个工业项目问题进行商谈,中心环节是重工业。

阅读全文

与私人小厂重工业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堂汽车站627到总站是哪里 浏览:774
如何写入驻工业园申请 浏览:910
汽车黑线怎么解释 浏览:735
奥迪a6工作台怎么拆 浏览:122
pcdc什么汽车配件 浏览:914
郑州哪里适合约宝马 浏览:450
时风风凌汽车多少钱 浏览:540
东南汽车销售怎么样 浏览:491
如何建议把工业区规划改成居民区 浏览:809
奔驰500s级轿跑多少钱 浏览:79
宝马x6的旧三元多少钱 浏览:472
苏州工业园区哪里软笔教的好 浏览:596
汽车空调制冷剂怎么调 浏览:449
工业园区哪个单位招工 浏览:867
石排镇哪个工业区多电子厂 浏览:739
奥迪穿什么靴子 浏览:303
汽车u盘怎么用手机下载音乐 浏览:23
奔驰的大数据怎么获得 浏览:789
汽车全责对方没坏怎么办 浏览:719
特种润滑油和工业润滑油哪个好做 浏览: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