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去工业化后为什么还那么发达

去工业化后为什么还那么发达

发布时间:2022-12-10 06:49:12

⑴ 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和过去的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最近在写关于“再工业化”的文章,对这个问题有点肤浅的认识。
工业化就是工业部门在产业和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增大的一个过程。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化和专业化,农业的产业化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单纯地理解工业化是工业的发展。
讲再工业化之前,要说说去工业化。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但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虚拟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因此,此次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发达国家重归实体经济,但并不是重归工业化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呵呵

⑵ 什么是去工业化以及它的后果

去工业化,,就是把工厂全部迁出去的意思,一般国家有三个方向,农业化,工业化,虚拟经济化,比如中国从农业发展工业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美国走向虚拟经济化,这也就是美国衰落的原因。虚拟经济也可以理解为金融,这种行业来钱很快,就像卖淫,别人辛辛苦苦干一年,他两腿一分就来了,而工厂女工脏累的工作交给了中国,但是不久后美国发现虚拟经济问题很大,中国变强大后动摇了美元地位,导致劈腿也来不了钱,每年中国的对美国的顺差也达到了4000亿美元,于是美国跑来剪羊毛,但是中国明显不是日本,没剪动,所以美国想把工业化移回美国,但是美国是商业社会,工厂主根本不鸟政府,所以美国在中国安插很多带路党宣传工业污染土地等等,什么土地污染子孙全完,一百年治理不过来等等希望民众阻止政府建厂,来把工厂主逼回美国,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重工业会去东南亚,那会中国可能也会衰落,总之去工业化,好处是不会破化环境,坏处是失业率高,国家会衰落,最明显的例子,欧洲谁最牛逼,有点文化的都知道是德国,为什么德国牛逼,,工业化,那么哪个傻逼去工业化后完蛋了,美国?今天还不明显,,但是有个国家叫南非,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后十几年就衰落成了发展中国家。。

⑶ 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制造业之于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俄罗斯工业发展历史要有所了解。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原苏联通过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工业化的总路线的基础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偏重于甲类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当前,俄罗斯已成为拥有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的工业强国,这是原苏联几十年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 目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始终占优先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这是俄罗斯生产力布局政策的结果,俄罗斯工业部门分工很细,现共有12个行业及其下属300多个不同的部门和相当数量的个别生产部门。 所以俄罗斯是一个重工业十分发达,但是轻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

⑷ 为什么发达国家要去工业化

不是发达国家主动要去工业化
而是经济结构使得发达国家被去工业化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去工业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出现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⑸ 中国为何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

政治行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那一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譬如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发展便进入了少数人的发展时期。关键是这一时期中国内部的生产力受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90年代中期之后,乡镇企业大批倒闭,在外部的商品的竞争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导致中国第一阶段韵工业化运动宣布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外资的大批涌入,进一步抑制内部传统工业,城市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也纷纷垮台,在这种毫无保护的发展下,只是沿海一部分地区发展发达起来了,内陆一大片遭到抑制,因此,90年代后期经济速度上不去便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调整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和歧视性的国内政策,而是采取财政手段和借用外资来继续维持增速,继续向发达地区倾斜资源,继续实施优惠外商优惠富人政策,其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的鸿沟越拉越大,一方面使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出现畸形。发生裂变。
与正常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近年来8%的超高临界增长率可以说是一种“强制型增长”。所谓的“强制”是指这种增长有着非经济的驱动力和保障条件,是政府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强制型增长”,但那时的执行机制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强制型增长”通过经济计划指标韵下达、执行、考核来实现。那时执行计划指标主要还是经济行为,各级官员的升迁更多地与政治上的“正确性”挂钩,而较少与超额完成经济计划指标的百分比挂钩。但在今天,政绩的指标已完全以经济成就为主。其结果,“强制型增长”的实现机制更强了。
当然,这种对GDP的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靠内部力量,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主要做法,主要是靠国家银行贷款,结果货币发行多了,在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先后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银行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帐坏帐,于是经济速度不得不放慢了下来。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主要方法是依靠外资,让外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反正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谁的钱,只要能把经济增速达到高速度就行。
这种间接推动增长的方法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为了刺激需求;但两者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着眼于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中国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却以达到锁定的8%经济增长率为目标,财政性投资的必要数量往往是根据实现预设经济增长目标而倒算出来的。
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机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追求速效,而忽视增长的长期效果,不愿意努力解决对短期内的增长无效或有负效果、但能够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性问题。其结果是,虽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兑现了,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可能会采取竭泽而渔之类的措施,或者过多过早地耗尽了可供未来使用的资源(例如财政过量发行国债),或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无效使用,或者硬性制造出某些不真实的“需求热点”(如“假日经济”、“教育产业化”)。这样的经济增长路径往往不一定真对经济发展有利,甚至可能损害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这种不择手段追求速度的做法已经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扭曲。
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现代化不可能绕过工业化阶段。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工业化的功能,当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70%以上时尤其如此。对于许多中国农民来说,高科技是一种奢侈,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必须从低科技人手。如果一上来就搞高科技,那就无疑将一大批人与工业化进程割断。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延续,主要是在这种错误的“高科技”赶超战略影响下,以及沿海外来工业的冲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外,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难以得以延续,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大原因。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得不到打破,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和传统的身份桎梏束缚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中国内生的工业化运动不能不遭到夭折。
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农民再次退出工业化的进程。自1997年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农民务农已入不敷出,从1997年到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这说明失去工业化支撑的农业已不可能再带动经济增长了。
于是,中国的一些学者针对农村经济严重萧条的局面提出要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以尽快转移更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但他们很少提及,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前提是城市工业和以此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没有工业化方面的长足进展,第三产业的生长空间是有限的,农民进了城也难以维生。
不少学者强调,国民经济中非国有部门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国有部门的比重。似乎只要非国有部门取代国有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实际上所有制方面的变化本身根本说明不了产业结构是否进步了。
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和产品构成如何,只需看一下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可以知道。只要这个国家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这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必然产生极大的分化,其产品结构也分为富人型和穷人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必然受这种社会结构影响,一部分产业结构在提升,另一部分在弱化。适应大众化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弱化,适应少数“城市人”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强化。这就是中国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大量引进外资恰恰抑制了中国的工业化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由于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的目标日益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从而造成“为开放而开放,为引资而引资”的局面。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
这种“外资替代效应”还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由于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如果今后引进外资的速度放陧,中国将出现工业化程度下降的“去工业化”态势,这对一个失业压力极其沉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第二个“替代效应”是指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任何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化。而中国的情形却是“主角”被“配角”替代了,原本应该是“主角”的正规制造业变成了工业增长的“配角”。以经济增长率较高的1996年和1997年为例,1996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3798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占四成,非正规工业的贡献占六成;1997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20lO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只占四分之一,非正规工业却占四分之三,尽管这数字不太准确,因为非正规工业的统计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拨苗助长式的非均衡经济发展隐患无穷
中国虽然尽力将经济增长率维持在接近工业损益平衡点的临界状态,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
在中国,尽管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少数阶层开始享受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消费水平,但工业化徘徊不前同时伴随着“弱质化”,再加上农村凋敝,农业的微弱增长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于是中国就出现了经济增长率“坚守”7%一8%这条“底线”,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呈下降态势,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的经济格局。这就是经济增长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脱节现象的真正原因。
在工业化进程畸形发展并呈现一部分“强质化”一部分“弱质化”特征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步履蹒跚,少数都市中出现的现代化生活也缺乏稳固的基础。这样的经济结构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成员今后向上流动的需要。如此格局或许可以支撑现存的少数阶层的富裕生活。但却难以提升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地位。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之再生产过程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要深刻认识中国的经济状况,就有必要透过增长率的“符号”意义,发现决定大多数国民的经济社会地位之趋势性规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程晓农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⑹ 都在说美国产业空心化,为什么他的影响力还是那么大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由于美国的经济体量巨大,所以还没有显着的表现出来。美国产业空心化在近20年一直在加剧,在此次黑天鹅事件中,美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在大力的呼喊美国企业要回国。但是积重难返,哪有这么容易让产业回国呀,再说了,这些产业即使回国了,难道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力吗?有可能回国了就意味着死亡。

美国的制造业占比只有经济总量占比10%,但是总规模还是很大的。2019年美国GDP总量高达21万亿美元,即使只有10%,那也达到了2万亿美元。这个总规模还是排在全球第二的,在制造业方面仅次于我国的总量,还是明显高于日本和德国。美国多年积攒的经济优势,哪有那么容易一下子就垮了的呀?

美国在二战之后,成功的进行了3次产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将制造业逐步到了海外,因为很多制造业都属于低端制造业利润率微薄 在美国国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所以在70年代开始,美国已经开始将低端制造业放到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生产。到了90年代又将更多的工业制品制造业移到海外去生产。而自己国内保存的则更多是高端制造业及高 科技 产业。这种方法和思想其实也是对的,但是前提是美国在海外设工厂的国家同美国的关系持续要友好。

美国在70年代到90年代,其实在国际上盟国也不少,朋友也不少。所以设厂在海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随着美国近年政策越来越走向极端负面,内部政治格局也越来越混乱。美国终于发现,一旦出现极端事件,美国物资的供给是出现了大问题。在今年春天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延续到现在,最初各类物资非常紧缺,包括口罩、防护服以及呼吸机,这些物资全部在海外,但是国际物流链断裂之后,一是无法运回美国国内,二是生产国也没有多余物资可以支援美国。导致美国无法组织有效的物资去抗争。

现在美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紧急引导企业和生产流水线回国。但是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这种引导的力量是极其虚弱的。企业要从经营盈利的角度出发,假如搬回美国国内,人工成本高昂,企业生产和销售都无法赚取的利润,怎么能搬呢?搬回美国不就意味着企业经营不善濒临灭亡吗?所以这才是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大问题。

其实一个工业化后期国家,123类产业的产值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而制造业会越降越低,美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趋势是无法扭转的,不管美国如何出台各种引导政策,都很难扭转这个趋势。

但是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以及 科技 行业,仍然是在全球领先。这就让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仍然在国际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的总体战略不就是用高端制造业和高 科技 产业去掠夺全球,让全球各国向它供应低端工业产品以及其他物资。

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假如美国与全世界为敌,大家都割断了同美国的往来,美国仅有高端制造业和高 科技 行业,也一样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所以美国这个战略成功的前提是他要与全世界人民叫好,他要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往来,才有可能继续成功。

多点理性,就是更好的。

去评论一个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产业呈现空心化,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那就是美囯的产业呈现一定的空心化是有其原因的,并不能简单的指为“外强中干”。

这是因为只有综合实力很强的国家,才能把经济总量做到全球第一,我们不应当低估美国的产业实力。

美国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化工、军工的强大能力,表明它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内力与内涵。

有一个观点认为美国产业空心化严重,这一观点是基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数据看,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1.4%。当然,美国的GDP总量是全球第一,庞大基数下的11.4%,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数字。

美国非常重视产业顶层的 科技 创新能力,所以, 科技 和服务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优势,当然美国也意识到产业链完整的重要性,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已经一直在提倡制造业回流了。

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实际上是由它自己一手造成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去工业化”进程,将中低端的制造业向其他不发达国家转移。

实际上,现在美国要改变服务业支撑GDP的现状,也不是那么容易。这就跟推动制造业回流不可能那么容易,是一回事的。

你好,美国其实没有产业空心化,美国牢牢掌控世界高端制造业,把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已,这就是美国依然强大的根本所在。

表面上看,美国中低端外移像产业空心化,其实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像美国对华为“卡脖子”就是最好的印证。

一、美国第三服务业占80%,工业仅19.1%,GDP仍然世界第一

尽管美国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0%,但是按照比例美国工业产值高达3.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可怕的。

美国在中低端产业制造确实相对较少的,但是不要认为代表美国空心化。

美国每年砸大量的资金搞科研,然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直接向全世界收取专利使用费等。

美国的工业是高密集型的,像波音飞机的生产,其实就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集合了成千上万的美国本土零件生产商。

二、美国的GDP还是第一,影响力还是那么大的原因在这里

1、美国的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各行各业拥有核心技术的,比如电子领域的IBM和英特尔等,化学领域的杜邦等。

美国生产出来的高 科技 产品拥有高附加值,进而能够拉高利润推动GDP增长。

2、美国每年发放上万亿的国债,美债规模已经超过22万亿。

由于美国国债流动性好,收益高,深受美国盟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青睐,美国相当于通过发放国债,把全球借来的资金用于国内投资建设,无疑让自己的国家发展变得更强大。

3、美国掌握核心技术,把基础性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因为那里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等都是相对较低。

也就是说美国把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利润赚走了,让这些美国大量企业拥有利润最大化。这在美国苹果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都是知道的。

总之,美国所谓的空心化只能说是在于中低端制造产业,其实在高精尖产业中,美国不仅没有空心化,而且还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也就是美国影响力强大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一些人认为美国产业已经空心化,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一是,美国第三服务业占80%,工业仅19.1%,显然,美国的工业制造现在只占GDP的20%都不到。同时,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在提倡制造业回归,却未能如愿以偿。二是,这次发生疫情,美国国内制造业连简单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难道不能说明美国的生产制造业是“外强中干”,逐步衰退了吗?


实际上,美国虽然第三服务业占80%,工为仅19.1%,但按照比例美国工业产值高达3.7万亿美元,仅这个数字就相当可怕,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GDP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排名世界第五的印度GDP也只有2.85万亿美元。此外,美国的军费开支都高达7000亿美元,美国的军火都要向其国内的军工企业采购,在美国的工业产值里,军火生产也是大头。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美国制造业已经空心化了呢?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中低端产业制造确实相地较少,这主要是,自从中国加入了WTO之后,欧美国家因为考虑到人工成本的问题,就把低端制造业给中国或者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去生产,而自己却致力于发展高 科技 产业。严格意义上讲,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没有空心化,美国的工业是高密集型的,像波音飞机的生产,其实就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集合了成千上万的美国本土零件生产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主要是在中低端制造领域相对偏弱些。


其实,当年欧美国家将中低端制造业放在中国,也是有一定的考量的,就拿苹果手机来说,主要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开发、零部件的设计等都在美国本土完成,而把手机配件加工制造安排在韩国、日本,最后将所有的零件组装的工作由中国的富士康去做,因为流水线操作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样一来,苹果每卖一台手机,大头是苹果赚了,而韩国零件生产企业赚100美元,富士康组装企业只赚4-4.5美元的利润。所以,将低端制造业放在美国本土之外,也确实让美国高技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尽管美国将中低端制造业放到了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美国的核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美国的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各行各业拥有核心技术的,比如电子领域的IBM和英特尔等,化学领域的杜邦等。美国生产出来的高 科技 产品拥有高附加值,进而能够拉高利润推动GDP增长。此外,美国每年都砸大量的资金搞科研,并且引进大量全球高 科技 人才,使自己一直走在世界 科技 的前列。


平心而论,美国所谓的空心化,只能说是在中低端制造业,生产能力偏弱一些,而在高精尖产业中,美国不仅没有空心化,而且还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同时,美国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研究高新技术,向全球引进大量人才。当然,由于国际化的分工态势已定,美国真正想要中低端制造业完全回归本土,也因受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影响,肯定也是不现实的。

世人都知道中国现在是制造业第一大国,那么有谁知道制造业第二大国是谁?是美国,美国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产业。

作为一个发展超过200年的国家,美国比谁都明白产业强国的道理。

二战美国参战到结束平均每天生产130架飞机,100辆坦克,3天一艘战舰,7天一艘航母。这种产业能力,即使放到今天又有几个国家能达到。美国在战场上像珍珠港一样的失败即使来十次,最后仍然能取得胜利,而日本失败一次就是最终的失败。

回来讲美国产业空心化这事,这GDP的统计口径有关,现在的统计都是将本土生产的商品销售额纳入了统计数据。这不能代表真实的制造业能力,比如在中国的苹果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纳入了中国的GDP。

而如果以GNP的角度核算,美国才是制造业第一。

从GDP角度看,美国服务业占比过高就认为美国产业空心化,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美国仍牢牢把握着制造业的核心。尖端 科技 ,和全球顶级的制造业技术大部分还是有美国人掌握。

从美国转出的制造业都是中低端制造,高端的互联网,芯片技术,精密加工仍然坐落于美国本土。二战后期美元成为全球结算货币,这就不可避免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挤占制造业的生存空间,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就必然会出现外迁现象,形成表面的产业空心化!

美国在建国早期就确定了,产业强国的战略,又怎么可能放弃产业。现在的空心化只是表象,如果美国想重塑制造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型,这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落后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美国不仅是制造业第一,军事第一,技术也是第一,发达国家里面经济增长也是第一。这种状态下,又怎么会没有影响力!

没错,美国确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以现在的数字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了。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相比,这个比重要低了一半。和我国这样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相比就更低了,我国超过了30%。

但是和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相比,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则并没有那么严重。以上几个国家的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下滑到8%以下了。

美国出现产业空心化,但对全球的影响力依然那么大,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就是虽然美国的产制造业占比只有10%,但是规模还是蛮大的。它的GDP总量高达21万亿美元,即使只有10%,那也达到了2万亿美元。这个规模还是排在全球第二的,要明显高于日本和德国。日本GDP总量只有5万亿元,即使制造业比重占了20%,那也只有1万亿美元啊,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我们不单要看到美国制造业比重只有10%的表象,还更要看到它的规模有多大。规模才是真正的影响力,比重体现不了真正的影响力。

第二,美国的制造业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顶端。从附加值来看,制造业可以分为高端制造业,中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无疑问美国的制造业是属于高端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很高。比如美国的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战机、导弹、军舰、潜艇。再比如化学工业美国拥有像孟山都、杜邦这样的世界级公司,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寡头的地位。比如民用飞机,美国的波音占了全球大飞机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只要美国进入了的制造业,它基本都是处在全球的顶端,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因此在同行业就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因为美国空心化的原因是抓住了高 科技 和高利润的金融。虽然产业外移,但产业的利润还在。所以经济依然发展的很好。另外还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保证海外利益的同时,还能强取豪夺资源和产业链的上游霸权。所以说空心化不能使美国综合实力下降,而是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现象。

所以,我们不能幻想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会使美国影响力下降。真正决定美国国力下降的是高 科技 水平下降和美元信誉的崩溃。它会带动军事力量下滑,在全球的影响力下降。

当然,产业空心化对一个国家也是影响很大的。由其是当国家受到战争或者疫情挑战时,会使一个国家迅速崩溃。因为这两样东西会使全球化变成局部化,产业链被自动打破。即便有高 科技 和健全的金融业也不行。没有局部的完整产业链,就是死棋!所以,使美国可以崩溃的是疫情和世界大战!

美国的国策是典型的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美国的国家体制,让他的政府只能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什么是重点?那就是高 科技 行业以及能源行业、以及金融。

美国虽然在产业上已经空心化,但是在高 科技 领域它依然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甚至说是唯一的控制力。

比如说现在的互联网基本都是搭建在美国的平台上,使用当时美方的系统。还有这次卡华为脖子的芯片问题,让我们看到美国在高 科技 行业强大的地位。

第2个方面是控制能源行业。我们先来分析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其实沙特也是一个世袭的伊斯兰国家,还是君主制,这明显与美国的价值观不同,但是为什么美国人支持沙特,却要打击伊朗?原因在于, 沙特一直都是美元与石油挂钩的坚定支持者 。但是无论是伊朗还是委内瑞拉,他们都对这种体质是怀疑态度。

将全世界最大宗的商品与本国货币挂钩,这中间巨大的利益,很多人可能想不明白。其实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石油是谁都要的,那么与石油挂钩的美元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拒收,那么中间的汇兑等等业务的利润,何止是有这一点利润可以比的。这也是美国坚定要求德国暂停北溪水项目的原因,断绝欧盟从俄罗斯进口油气,保证自己在能源行业的统治地位。

当然现在美国已经意识到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巨大问题,所以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直在呼吁制造业回流。而制造业全产业链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

我们不能实心在理论上,更用体现互有见实作为。挤诈泡沫耀物扬为!开发物升放灵分,合发建结现化设。理改自然!共来道,实建效。为仁资道,引性目明。开发公共正明移行制度,依目了然。创造以生作别就业升道!节约开资劳生会利。共发结,合创业,理资革,同生得。发展新能源,减少污染为环境提供质量变利为保。开发应物成群结兑,提供开资共产联合国际经营。科学原理 健康 以带幸福人类拥有当然共享存生。体现财位道!依和共加当然资派,以带顺变 健康 道德所动成果反复就业因为。共享合设为人类利益公得资道存来科研实放!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别人同时想做的事。以极为来共现再得交奥!共发善制能项,为物量。共产和谐 社会 健康 生体幸福道德产业制度。改改共发一带多变都事情!工农商合群以道科研产业存来理带治路。共发生,制来增,和平共取以制维物生机。共发和美以生世贴。补资道再建效,领带人类如果自然操作地球共现放式。以带存和球源!开发类载广泛当源,又获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以经再生专制复利于人。再建维生资物获利科研制会领道存容!非复再以达球和共来生。获器领物 健康 共发产能资配生财!灵活就业财产消费。看经贴越扬复业,没有衍资那来建结。共发开资生明 健康 专单,落实科目财质易得,科研再生成果转化意源资道谋体。2009200642385以带来路资源共发自然 健康 翻生备遍。

美国已在政治、军事、 科技 、文化、经济等全方位确立绝对优势,自苏联解体后,世界已进入美利坚王朝时代;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美帝玩的淋漓尽致,大多数国家已沦为了附庸,靠进贡获得保护;少数抗拒者被全方位打压,要不摇摇欲坠、要不内外交困。随着美帝的霸权主义越演越烈,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百年内难以出现挑战者。

⑺ 美国工业化为什么能后来者居上

英国当时想法是没必要花更多的钱去更新新的设备,因为英国有大量的殖民地,他们有种守旧的想法。而美国却采用新型的设备,美国又吸取外来的科学技术人才,于是美国得到快速发展。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却被众多的殖民地干扰,多数殖民地得到解放导致英国无力发展,而美国却向各国出售商品刺激经济的发展。导致美国后来居上。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
当然也有减少试错成本的原因,这也是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后发优势,弯道超车的原因。

⑻ 工业化明明可以强国,为何当年南非却要去工业化

因为在当时全世界工业发展非常出色的国家或者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去工业化的风潮,然而在当时南非的工业实力非常的出色,后来由于曼德拉的上台使得南非开始了去工业化的道路,也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使得南非的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倒退,这是因为南非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能够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也导致很多南非的老百姓失去了工作。在当时的南非也爆发了非常多的示威游行活动。

现在南非的社会局势非常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当初去工业化过急所带来的伤害。如果南非政府想要改善现在的混乱局面的话,就必须要重新发展国内的工业化,只有这样南非才能够重新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⑼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美国难道不知道去工业化的后果?当然知道,但美国十分自信,你看看美国把工业转移到了哪些国家,首先是转移到了日本,转移到了墨西哥,转移到了南美洲,然后就是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把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美国转移给一个国家的都不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要互相联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掌握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美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永远会受制于美国,其实苏联也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工不同

美国将低端的工业先转移出去,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美国赚的利润仍然非常高。拿着这些利润美国可以补贴国内的功能,可是渐渐的美国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转移出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按照美国的设想,美国是掌握产业链的高端,然后美国的没有掌握中高端,然后不太重要的没有掌握终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中低端,一级一级地向外传导,美国在每一个级别之中都能够赚取最多的利润,这样其他国家发展工业化反而是在给美国打工,毕竟实业赚钱一年能有百分之10的利润就不错了,可是金融行业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很正常的。

今天大家看美国去工业化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完整产业链的话,那么美国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可是问题是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怪物不仅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工业体系特别齐全,这让美国就感到很难受。

因为如果世界要合作才能生产一个产品的话,美国是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的,因为你要交易一定是要用到美元的,可是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内就生产出完整的工业产品,那美国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打个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村,那么美国就是村里的大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

只有他是地主,别家撑死了只是算富户。

他地多,钱多,家丁多,武力充沛。同时他又垄断了种地的核心技术。

村里的穷人想要发展,必须要傍着他。求他租地、借钱、借种子、授权技术。不然,根本没法发展。

至于地主,把地租出去,一半收成归他;借种子一斗,到时候收回两斗;借钱一块,到期收回两块。

地主想吃大米,他可以让张老头种大米。给点好处,张老头不会不听话。

地主婆想吃大饼,让李老头负责种麦子。给点好处,老李头不会有意见。

地主少爷想吃肉,让杨老头负责养猪。杨老头不想干,地主家的打手一巴掌过去,杨老头也只能含泪答应。

到了年尾,如果穷人还得上欠款,地主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还不上,地主也不会亏。地主会派打手直接收穷人的祖屋,逼穷人卖妻卖女。就像黄世仁抢杨白劳女儿一样。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地主不会亏。

就这样,地主久而久之就控制了村里穷人一家老小的人生自由和祖产。

在村里,地主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种情况下。地主还可能干活吗?地主还可能雇佣劳动力去种地吗?

不可能的。

雇人种地,那多费事、费钱、费神?

既然有海量的穷人可以使唤,地主给穷人安排分工,他自己躺着收租就好了。

他一边收租子,一边还可以享受穷人给他上贡的大米、小麦、猪肉。岂不美哉?

在这套体系中,没人能跳出地主的五指山。

毕竟,地主武力充沛,谁敢跟他叫板?

美国当年的去工业化,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美国用政府信用和国家实力(拳头)做背书,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随后,美元成为收割机,为美国人疯狂收割全世界的实物财富。

美国放出的美元,在全世界收购实体企业和资产,华尔街三十万人,每年赚的金融服务费就比咱们十几亿人辛辛苦苦一年,搞出口赚回来的美元还要多。

华尔街赚钱了,就带动了会计、律师、管理等行业的收入提高。这些人的消费,继而带动了房地产、教授、医生、餐饮等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进一步,又会带动建筑、农业等其他行业工资的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都上涨了,这就导致美国商品的成本和售价也上涨了。

当制造业主发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产品没竞争力,消费者不买账后,自然就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关掉工厂,自己也进金融业捞钱。比如美国国债的利息就很高。买国债的分红,可能比办厂,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都高。

咱们国内前些年房地产热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工厂老板辛苦一年,赚的利润还没有两套房一年的增值幅度大。办企业不如买房,谁还有热情办实业。

二是往落后地区转移生产线,靠压榨成本获取利益。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通用 汽车 。

三是关停生产线,把生产权限授权给别的国家的企业。美国公司直接进口商品,这样赚得也比自己在国内生产的利润高。比如苹果和高通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这几种选择,无论选哪种,都会让美国本土的工厂倒闭或搬走。

最终的结果,可不就是去工业化了吗?

所以,美国当年去工业化的现象,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为什么敢去工业化?

要知道,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向第三世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是舆论热议话题。

早些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等,都在去工业化。

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猛然发现,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虽然也有向第三世界淘汰落后产能,却它们并没有去工业化。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然是工业强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并不算低。

有机构曾统计过数据。

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2.1亿。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7%左右。

欧洲国家普遍低一点,但没低太多。

德国是25%,意大利和西班牙是20%。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拉跨了,只有15%左右。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这表明,浪潮退去,真正去工业化的,只有美英等五眼联盟国家。而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并不敢去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其实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美国资本、技术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

尽管美国国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降低,但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精尖 科技 和高端制造业也转出去。

现今的美国,仍然掌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研发和技术研发,拥有无数黑 科技 。仍然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证券定价和交易效率和规模、流通和储备货币发行权。

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只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一杯羹,就不能绕开美国。

现如今,仍然是美国想削谁,就一定能削。

像东南亚当年被收割的例子,现如今的世界仍然在上演。(收割逻辑很简单。资本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景象。待产生优质资产后,资本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待当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后,资本再进入抄底,低价收购,完成最终的收割)

养肥了再收割的把戏,美国玩了好多次。屡试不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对抗。

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

咱们常规认知中的美国,是那个位于北美洲南部,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的一个国家。

然而实际上的“美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要原料出产地,以欧洲、日韩、东南亚为轻重工业基地,以美元为收割利器,以英国为铁杆盟友,在全世界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庞大“联盟体系”。

金融,只是“美国”这个吞金兽,向落后国家吸血的手段。

科技 ,只是吸血的借口。

而充沛的武力,则是能否吸到血的保障。

咱们国内总有人认为掀翻美国很简单,这就有点过于乐观了。

咱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咱们就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团结,机会总是会有的。

当年的美国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发展,瞅准机会,才把旧霸主英国拉下马的吗。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回答不了,我今天谈两句,辛亏是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视频,比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陈平、张维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等。他们演讲的共同解释是,美国其实质是由利益集团在操控,他们之所以去去工业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业制造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综合投入,而用金融代替工业化,只需要资本运作就行了。事实上,美国在去工业化后利用资本云中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财富的积累需要实干加创新,我们国家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世人都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我们也真的是在崛起,并且也赚的不少,甚至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了,也难怪特朗普想尽种种办法要重振美国工业。去工业化不能不说是美国的失策。我还想多说两句,美国试图想用玩金融求的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而我们要当心,绝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要做实体,个人也要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劳动,如果人人都想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从哪里来,物质财富怎能去创造?恩格斯说,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要想富,还得工业制造, 社会 工业化!

为什么?

玩具、家具、五金、纺织、制衣、塑料及陶瓷、机械、造纸,这一类工业,附加值很低,甚至是破坏环境,伴随国家逐步富裕,肯定是第一步淘汰的产业。

纺织女工:

孟加拉制衣工:

所以,实际自1950年开始,美国就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低端工业,订单转移到自己控制的日本,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之后也在1960~1970年代开始转移订单到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转移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

当前,美国联邦最低工资要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每天8小时是120,一个制衣女工,算上厂房、设备、材料、运营费,福利,制做多少成品才能保本?

同样的道理,1990年代开始, 汽车 及钢铁甚至手机这些也逐步迁出美国,也是因为追逐利润和销售市场的原因。

美国当前制造业集中在宇航军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传统工业已经不赚钱了。

哪个资本家愿意赔钱呢。美国政府能补贴所有制造业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人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人玩金融,从开始玩到如今已经50年有余年,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人不用发奋学习,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能人才搞到手,为他们赚钱并研发。

美国人仅靠美元,就可以采购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美国人整天只想消费。它们的空调从买进来就不用关机,直到坏掉,它们的 汽车 和汽油都是非常廉价的!

美国人仅仅靠美元的宽松与收紧,就把地球人搞得东倒西歪!无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人就在之中发财发财再发财!

但是要说明一点,真正吃肉的人是华尔街,美国人民只是陪着喝汤,但就这点汤也让美国人民心满意足,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它国人民过得好!

这是美国人玩去工业化的好处。这种好处维持的根本就是不能有人超过它,特别是 科技 ,一旦有人超过它,它建立起的金融霸权就会瞬间崩塌!

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就在东方出现了具备这种征兆的国家,美国人岂能不害怕,因为当前发生的一切是在刨美国人的祖坟!

当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资本垄断集团的企业,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制造成本的逐渐增加和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并且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进行整顿改造的要求也逐渐苛刻。

所以这些企业主们会选择进入高料技硏发领域或者进入金融股票投资这些高收益行业。

而将那些效益低高污染的工厂外迁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高 科技 创新获得技术专利来敛钱。靠美元霸权来薅羊毛割世界各国的韭菜。

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为推行美元霸权保驾护航。美国由此来收刮世界的财富。这比靠生产制造和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而且更容易。所以也就处成了当年美国去工业化的风潮。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吧!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美国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上个世纪早期工业化能够带来大的发展,能够强国富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它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霸权,有霸权才有话语权,这个时候它不想再用工业化来提高它的GTP总量,开始使用金融的手段,用美元的霸权来收割全世界的羊毛,和发展高 科技 ,所以才会去掉了低附加值,而又污染环境的工业化。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现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几个原因。

第一搞工业化,需要许多土地资源和需要许多投资。

二是搞工业化,人们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三是搞工业化容易造成土地空气水质噪音的污染。

四是搞工业化比搞金融服务业收入低很多。

美国因为 科技 水平,经济实力,金融服务,专利权力世界第一,及时去掉工业化,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汇率,利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美元货币,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用服务金融,技术专利,跨国公司支撑经济发展大局,人民可以比较轻松生活。

首先不能简单概括去工业化,工业化也分粗工业精工业两大类,美国去工业化只是把低端加工消耗人工的部分去掉,把核心工业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美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去低端化,所以美国始终工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现在谈的工业升级等也是这个道理,经济讲究的是谁的利润高谁才是老大低端加工没啥利润所以经济不行[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美国的所谓“去工业化”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所有制造业全都迁出美国,而是将能耗较大且附加值有限(当时那个时代)的中低端制造业大举迁出美国。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短时,但在特定 历史 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


一、美元在全球有绝对优势

提到美国经济肯定绕不过美元霸权,由于美元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全部中低端制造业也能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因为美元不仅能提供惊人的财富还可以调节美国外债,控制他国产品价格。利用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轻松降低需要进口的商品价格,抬升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成本。此外,在美元的调解过程中还可以从他国“热钱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获取大量财富来弥补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财富创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还在国内维持中低端制造业毫无意义,不如让他们迁到其他国家以便为美国培育更多值得收割的市场与优质资产。尤其是很多初级产品生产,可以用他国资源生产商品再以不太高的价格出口回美国(美元居于绝对优势时代),保障本国消费。


二、美国占据绝对技术优势

仔细研究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美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占据先发优势,美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度占据垄断性地位,很多国家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向美国购买技术。在此情况下,各种高新技术产品能创造远超正常状态的财富。相比之下,中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维持的最大价值不过是增加就业。这个时候的美国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惊人财富就足以维持全 社会 的高福利状态,只要福利足够,即便失业率高一点也没关系。而维持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不仅要消耗许多资源,还有损美国“环保”形象,所以大规模迁出中低端制造业成为那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拥有“塑造”全球市场能力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于全球气候峰会上坚决要求执行美国碳排放标准,最后在多数国家反对下失败。一旦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那就意味着多数国家要向美国支付巨额财富购买相关碳排放处理技术,换句话说,美国将“塑造”出一个只属于美国的国际碳排放技术市场。等到其他国家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美国去工业化早期,其全球市场塑造能力非常惊人,可以轻松通过许多国际标准或体系塑造出一个只有美国产品或有利于美国产品的市场,比如前文所述早期电信产品。这种情况下,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塑造成本高但收益不多,与其花费精力不如将精力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领域。

⑽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去工业化风险,保持制造业比重有何意义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宏观,个人的知识有限,我只是发表个人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首先,中国去工业化的风险为什么会这么大,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很大的GDP都和实体的工业相关。我们从最近的一个疫情可以看出,中国受到疫情影响程度最小,主要来源我们平日的制造业的发达,这是因为我们可以生产出在防疫的重要物资。而那些昔日的大国,例如美国,美国是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主要,所以受益疫情严重。没有生产东西的能力。同时制造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中重要的支柱,创造了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GDP,推动了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发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工业去做,那么我们的国家发展就会下降,而没钱将会为我国很多地方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所以很多行业就会停止发展,因为没有钱就没有创新和发展的资本,导致我们发展停止,所以去工业化是非常危险。

阅读全文

与去工业化后为什么还那么发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桂林工业大学的英语专业怎么样 浏览:391
重工业分哪些门类 浏览:810
工业三废有毒重金属有哪些 浏览:876
汽车地毯有水要晒多久 浏览:135
宝马购车大礼包有哪些东西 浏览:573
百万以上奥迪有哪些 浏览:245
众泰汽车众泰t600怎么样 浏览:823
奔驰一辆车生产出来需要多久 浏览:748
汽车年检逾期补检需要什么资料 浏览:855
5008gt和宝马5系哪个好 浏览:248
奔驰车灯白天怎么也亮着 浏览:911
汽车动力性能实验有哪些 浏览:576
汽车重名车型有哪些 浏览:402
湖州汽车环保标志在哪里 浏览:435
工业学院和职业学院有什么区别 浏览:273
买了宝马车后如何撩妹 浏览:725
哪里装汽车suv踏板 浏览:375
阜成门外到顺义公共汽车怎么走 浏览:330
汽车喷漆累怎么办 浏览:916
奥迪q7脚刹怎么拉紧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