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法国如何失去工业明珠

法国如何失去工业明珠

发布时间:2022-11-29 04:48:45

Ⅰ 法国是一个工农业国而英国只是一个工业国的原因

1、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
2、法国地形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3、法国大革命后土地分成小块划分给农民,严重地阻碍了法国的工业化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在英国国内推翻了封建制度,同时也把世界带入了世界近代史;
5、持续了上百年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得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向城市移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也为城市里的纺织手工业资本家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6、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前提。相比之下,法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占人口的90%以上),农民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法国共和历的月份都是以农业生产命名的,如获月、果月、葡月、风月、霜月等等),土地所有制为小农所有制。这种小农所有制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对法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阻碍。19世纪末期,法国通过普法战争失去了煤铁资源的重要产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的工业生产雪上加霜。所以,19世纪末的法国成了“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

Ⅱ 阻碍法国工业革命的因素

阻碍因素:企业经营分散,中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以及高利贷资本发达,再加上法国政局的动荡等诸多因素(如何阻碍的:这些因素使得法国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商品市场也不很景气)

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满意烦请采纳 点击右上角【采纳答案】按钮即可,万分感谢!(*^__^*)

Ⅲ 1929-1933法国经济危机具体情况

第十七次世界经济危机(即大萧条,1929年-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危机对日本的打击也十分沉重。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铁30.5%,钢47.2%,船舶88.2%,棉纺织品下降30.7%。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生丝价格猛跌,占农户总数40%的养蚕农户遭到致命打击。日本的对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从1931年开始,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加强了贸易保护,使英国工业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前,英国农业受危机影响严重。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前者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后者增强了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的合力使英国成为大萧条的相对受益者。

法国经济相对独立。它既没有对德国的大量债权,也没有与此相应的工业设备输出。二十年代的法国繁荣主要依靠德国赔款提供资本扩大生产,依靠低价法郎扩大出口。因此,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法国还处在繁荣的顶峰。1930年中,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才波及法国。即使如此,法国的危机深度也低于美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轻工业的危机似乎更严重。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却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工业继续相对分散,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国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法国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时即达50亿法郎。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通货紧缩。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此后到1937年4月,法国出口增加了12%,工业生产增加了13%。但是,这一措施来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总的来看,危机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

Ⅳ 法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国际经济背景及影响。

背景:(选择性的写一些)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典型封建专制国家。它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的程度,也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但是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了对企业的盘剥。全国 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 当时,法国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酒类、服饰、家具等行销欧洲各地。阿尔萨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织品,里昂的丝绸,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当作奢侈品高价出售。在重工业方面,昂赞公司开发北部煤矿,雇用了数千名矿工。东部的勒克佐公司,拥有巨大炼铁炉。但是在工业中,小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还普遍。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 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
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占全国人口90%的 农民,只占有全国1/3左右的土地。他们被沉重的地租和其他封建贡赋压的喘不过气来,即使丰收 年景,也很难维持一家温饱。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工场主、律师等。他们有钱,有 才能,有文化,有政治要求,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
18世纪,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 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爆发。

影响:
革命的意义有四个方面:
其一,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其二,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其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
其四,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
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Ⅳ 简析二战结束后的法国重建之路,法国如何重夺世界强国地位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战局莫过于曾经不可一世的欧陆强国——法国,在德军的攻击之下只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投降停战,直至1944年诺曼底登陆,在国内外反抗力量的互相配合下,在1945年5月9日迫使德国代表签订投降书,法国终于得以光复。在敌国控制下的法国在二战中遭受了全面而深刻的打击——从经济上的严重摧残到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一落千丈,此时的法国连欧美世界的二流国家都称不上,显然这种落差是掌握欧陆霸权上百年的法国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战争一结束法国便开始绞尽脑汁,为恢复自己在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地位而努力。

Ⅵ 为什么近代法国的工业化程度并不高

先缓慢后较快发展。缓慢原因:政局长期动荡;依赖外国技术;小生产者占据优势;中小企业居多;信贷业发达使工业资本缺乏。较快发展原因:拿破仑三世的政策鼓励;政局的稳定。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近2倍,钢近3倍,钢轨近5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Ⅶ 关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说白了要什么?资金、劳动力,再有就是政策。就这几点我们可以看看法国是怎么样的。
一切经济问题土地是核心。这个无庸置疑。这个也就是法国的结症所在。1789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在整个的欧洲革命中,法国的革命是最宏大的一个也是最彻底的一个。而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革命的领军团体特别的多。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的执政府、督政府。在这一连串的名字里。吉派和雅派算是最资产阶级化的派别。追求自由与民主是典型的“布尔乔亚”思想。他们俩个派别出台的土地政策影响了今后的法国甚至到现在。
这个政策便是“小块”。小块与禁止兼并是共生的。那么土地分成小块究竟带来什么效果呢?从劳动力讲,小块土地易于耕种可以基本满足农民的需要。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兼并和农民流亡从而来制造大量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工业革命没了劳动力就是空谈。从资金方面说,小农经济基本是在温饱线上徘徊,购买力自然弱,反过来工业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快速回笼也影响产业近一步发展。而且法国的财阀们都喜欢投资证券和放贷而不是实业,这同样是产业革命资金拮据的一个诱因。另外分散的经济格局必定造成国内利益集团特别多,从而导致政党派别特别多。这样多政党轮值执政便是常事。就会造成政策不连贯,贯彻不彻底。重复或相反建设频繁。这也影响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产业革命的进程。再有一点,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政策造成法国工业与商业对外交流相对闭塞,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利用这个机会相邻的德意志却大大进步也给法国造成竞争的压力。

Ⅷ 法国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

造成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地是历史的传统。在政治上,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激进主义传统,常常使社会矛盾的解决采用暴力的形式,政治局势长期处在动荡不宁的状态之中。英国式的渐进改革的方式在这里很难被采用。于是,生产的进程屡次中断,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国际环境也常令人产生不安之感。同时,旧制度下小生产的传统和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平均主义倾向,也给大工业的发展和集约式农场制的发展投下了阴影。正由于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不强,进行农业投资的诱惑力很弱,使得小农分化过程相当缓慢,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在经济上,法国自16世纪以来形成的金融资本占优势的传统,并未由于大革命的洗礼而破除。金融家始终是社会上最富有的人。而且,越是缺少良好的投资环境,人们就越是不肯冒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借贷业务很发达,企业投资却很少。人们热衷于坐收利息,不愿投资办厂,造成长期的工业资金短缺。法国一直拥有大量“过剩资本”,后来便走上了外流的道路,形成某种民族性的高利贷心理。严格说来,法国的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完全扭转过来,发展成为工业先进的大国

Ⅸ 为什么说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发展的呢

转引资料:
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法国的工业化由于没有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那样出现明显的“起飞”阶段,法国经济的增长又给人一种相当“缓慢”的印象。因此过去一提到法国工业化往往冠之以“落后”“水平低”“缓慢”等评价.

第一,关于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往将法国的工业化归入失败典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认为在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论》则把法国的经济增长放在整个19世纪这个长时段的视野范围内,与同时期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证明法国的工业化虽然没有出现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经历过的“起飞”阶段,但是在整个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法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渐进的增长。法国经济增长的这种渐进模式也并未妨碍法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法国在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一种渐进的、没有起飞阶段的特征,这种渐进并不意味着法国经济增长的缓慢,从长时段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业绩值得肯定。

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新论》则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法国的传统工业虽然长期在比重上占有优势地位。但是一方面由于法国传统工业生产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消费品,尽管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产率并不低。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工业结构的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二元”特征——在传统工业中,中小企业的确占优势,然而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大中型的企业则占明显优势,因此法国的工业结构只能称之为大中小企业并存或者产业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工业结构特征不仅没有对法国的工业化带来阻碍,恰恰相反,就法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会认为,法国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新论》则认为法国的农业和工业保持了长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轻工原料和稳定的国内市场,从而避免了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法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国避免了像英国一样的城乡巨变给农民和工人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观点往往指责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新论》认为以往我国史学界关于法国金融业优先发展的说法是混淆了金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优先地位与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实际。法国金融业本身的发展的确比较陈旧和落后,长期无法适应工业投资的需求。但这并没有造成法国工业资金的不足。因为法国工业资金的积累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利润的再投入和合股经营等自我集资,对银行的依赖很小。因此法国银行资本向海外大量投资并未对本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相反通过向国外的资本输出消化了国内多余的资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证了法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俄国的资本输出对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论》却认为法国的铁路建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不亚于德国,其绝对长度在1890年也超过了英国。另外,法国传统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与铁路交通互补,形成了法国相对先进的交通系统,成为法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法国在以煤、铁、蒸汽为基础的技术的推广上存在不足,但这是法国的自然资源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等因素决定的。从整体而言法国在19世纪也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当时着名科学家,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许多新兴工业中,法国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都相当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技术。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论》的作者却认为,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与法国经济增长的渐进模式是相互适应的。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到下半叶出现的人口稍显不足问题,则通过技术改造得到了解决,未对法国工业化的进程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第七,关于市场与法国工业化的关系。以往关于法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忽视了法国的市场特征与法国式工业化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论》认为19世纪上半期,由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大陆政策的影响,法国的殖民贸易和其他海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工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国内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购买优势,大力发展周转快、利润高的传统消费资料的生产,并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铁路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不放弃海外市场,克服内外压力,尽力扩大海外贸易,为法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市场,保证了法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关于国家干预对法国工业化发展的利弊作用问题。国家积极参与工业化的进程,是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法国国家干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新论》认为相对于同样属于工业化“原发型”国家的英国,法国工业化中国家对工业发展的干预作用表现得要强烈得多。法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和中央集权式的政治统治,使得法国政府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法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主要还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对内主要还是充当了经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对外则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捍卫民族经济的利益。此外,国家还利用金融和国家财政的杠杆作用来调节经济,这是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常用手段,而19世纪的法国政府在这些方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现。从法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和法国政体比较专制,对经济干预较多的时期两者是相互重合的,这说明法国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对法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因素的全面论述后,《新论》总结出了法国工业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点特征,主要有:经济上的无“起飞”阶段,持续渐进的增长模式;工业结构上的“二元”特征;工业和农业相对平衡的发展;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特征;银行资本与工业发展的相对分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铁路建设;结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明与应用;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人口的缓慢增长等等。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这使法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http://www.pep.com.cn/czls/jszx/xstj/xsjs/200211/t20021116_2358.htm

Ⅹ 1937年法国是如何再次爆发经济危机的

从1937年下半年起,法国再度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很猛,致使当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减少了15.5%。这对法国脆弱的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业在1937~1938年的危机中受的打击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业的产量下降了16%,造船业和建筑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汽车生产上,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在飞机制造上,法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国的钢产量在1932~1937年间只增加了30%,而德国却增长300%。

阅读全文

与法国如何失去工业明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汽车有什么技术含量 浏览:173
无锡到武进汽车站多久 浏览:845
铁锤和汽车哪个好 浏览:136
国家发展什么工业 浏览:722
工业厂房租赁招商什么时候招租 浏览:933
宝马倒车镜怎么关闭教程 浏览:413
12款奥迪a5底盘代号多少 浏览:618
奥迪a3尾灯灯罩坏了怎么修 浏览:827
奔驰增压阀怎么拆 浏览:977
汽车页面是什么 浏览:226
哈弗汽车是美国车吗为什么叫哈弗 浏览:447
如何制作汽车启动应急电源 浏览:791
汽车饲料多久可以喂 浏览:413
汽车报废了车牌怎么办 浏览:100
宝马e90水温怎么调 浏览:525
宜丰工业锅炉司炉操作证如何办理 浏览:177
奥迪a7变速箱怎么拆不下来 浏览:231
45万的奥迪首付多少钱 浏览:276
宝马上生产线要多久 浏览:420
奥迪q3熄火后有声音是怎么回事 浏览: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