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绍一下四川巴中的经济情况
巴中经济概况:
一、第一产业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绿水金针”、“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31.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87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863公顷,减少71公顷;中草药种植面积5918公顷,增加12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46万公顷,增加0.12万公顷。
2013年粮食产量167.29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小春粮食产量39.16万吨,减产1.9%;大春粮食产量128.13万吨,增产3.2%。
2013年油料产量13.4万吨,增产1.4%;茶叶产量0.24万吨,增产7.7%;糖料产量2.05万吨,减产7.8%;烟叶产量0.48万吨,增产0.8%;中草药产量1.85万吨,增产6.4%;蔬菜产量107.8万吨,增产2.9%。
2013年肉类总产量31.3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26.15万吨,增长1.6%;牛肉产量2.38万吨,增长5.9%;羊肉产量1.11万吨,增长1.6%。生猪年末存栏239.56万头,下降1.5%;生猪出栏371.35万头,增长2%。禽蛋产量6.27万吨,增长0.8%。
2013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6.2%。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17万吨,增长6.2%;捕捞水产品产量0.83万吨,增长6.1%。
20年末活立木蓄积量3876万立方米,增长1.7%。2013年商品木材产量6.88万立方米,增长36.5%。年末森林覆盖率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3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48万公顷,增长6%;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0.33万公顷,增长13.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59万公顷,增长4.7%;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万公顷,增长3.9%;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8.96万千瓦时,增长6.3%。新增解决安全饮水22.5万人,增长15.5%。
二、第二产业
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户,比上年增加29户。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8.9亿元,增长1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按所有制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4%,集体企业增长8%,股份有限公司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8.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4.7%,重工业增长5.4%。按行业分,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86.7%,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4.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8.6%,医药制造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2.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4%,食品制造业增长5.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量230.2万吨,鲜冷藏冻肉21.83万吨,白酒2.55亿升,精制茶1488吨,纱8288吨,木制家具15.14万件,中成药485吨,塑料制品5.08万吨,水泥231.5万吨。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税总额25.48亿元,增长29%;实现净利润9.16亿元,增长30.6%。产品销售率为97%。
三、第三产业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6亿元,增长15.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60.6亿元,增长14.7%;餐饮收入额19.7亿元,增13.7%。
2013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3.4%,饮料类增长2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4%,化妆品类增长26.1%,日用品类增长30%,中西药品类增长4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2%,家具类增长82.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6%,汽车类增长40.7%。
2013年邮政业务总量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电信主营业务收入2.9亿元,增长9.2%;移动主营业务收入8.91亿元,增长12.5%;联通主营业务收入2.08亿元,增长30.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7.76万户,增长14.3%。其中,3G移动用户43.4万户,增长36.6%。移动电话普及率53.6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36.37万户,增长1.4%。固定电话普及率36.8部/百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5.25万户,增长8.3%。
201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26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4.93亿元,增长30.1%。其中,中长期贷款203.01亿元,增长37.7%;短期贷款61.79亿元,增长10.2%。
2013年末共有保险公司(分公司)14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财产险公司5户、寿险公司9户。2013年保险公司各类保费收入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86亿元,增长20.6%;寿险保费收入13.74亿元,增长21.4%。2013年承担的风险保额为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5.6%。2013年已决赔偿案件25.9万件,增长97.4%。其中,财产险6.76万件,增长27.8%;寿险19.15万件,增长1.4倍。2013年支付各项赔偿和给付4.06亿元,增长21.8%。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12亿元,增长8.3%;寿险赔款支出1.94亿元,增长41%。
2013年末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户。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6533户,增长17.4%。2013年证券交易额38.55亿元,增长55.4%。
② 四川这三个县哪个县经济发展好些,通江县,南江县_讲
肯定是平昌县,平昌县近几年的GDP总量在巴中都是第一,财政收入和城市框架都是最好的,南江县受到的政策照顾最多,三个县都不是贫困县,未来三个县发展方向不一样,南江通江更注重生态旅游,平昌最近的目标是县级市。
县域经济经济特点
1.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还需要结合中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③ 平昌金宝新区的平昌县金宝新区现状
平昌县把金宝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的动力源,“两化”互动的试验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高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迅速抽调干部、组建攻坚团队,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规划、加大拆迁与基础设施建设力 度,大力招商引资,打响了金宝新区建设攻坚战。
2011年10月,平昌县金宝新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平昌县金宝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金宝新区包括黄滩坝、金宝、五一、何家坪—马家坪四大组团,总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万人,几乎与现在的平昌县城人口总数一样。新区建设以“宜居新区、商贸园区”为目标,五年后新区将正式建成,成为平昌城乡统筹的动力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平昌县城老街,曾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繁华的水运码头曾汇聚着南来北往的客商。但是,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公路运输取代了水上运输,县城商贸中心移位,老街走向了衰老和萧条,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老街多次被水淹。
随着平昌经济的发展,用地指标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越来越凸显,老县城人居环境差,行车停车难,房屋密度过高、交通拥堵。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南拓、北制、东保、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跨河发展,疏缓旧城密度,拉大城市框架,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扩城增容成了必然,拓展发展空间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平昌县吹响了打造金宝新区“集结号”。按照“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新城崛起”的要求,整个新区的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工程是金宝社区到五一火车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是黄滩坝,何家坪—马家坪的建设,工程预计在2016完成。 平昌县城和金宝两地隔河相望,直线距离大约300米,两岸的人们可以互相喊话;可从平昌县城走到金宝,要绕道走三四公里,遇上下雨、塞车之类的情况,三四公里路要走上一两个钟头。家住金宝乡竹园村5组的岳茂平从小就“奢望”县城与金宝之间架起一座桥,哪怕是一座木桥都好。“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县城买油盐,上初中时年年都要交粮,全靠走路,太希望有座桥啦!”金宝人都和岳茂平有着同样的愿望,如今,规划设计的金宝大桥和安家坝大桥将实现他们的夙愿。
平昌县住建局局长张开鹏告诉记者,金宝新区的交通主要依靠“四桥一隧一道一站”来衔接,整体上形成环状路网结构。金宝大道向南北方向延伸分别连接火车站和黄滩坝;火车站向北经金宝大道连接金宝组团,再通过黄滩坝大桥连接信义大道与高速公路互通,构建起新区与火车站、高速公路互通和老城区的立体交通骨架,实现新区“外畅内通、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为了高标准规划金宝新区,按照打造全省县级城市中最好新区目标,突出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生态化特征,按照产城相融、宜居宜业的要求,平昌县委、县政府先后聘请了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到平昌实地考察,编制金宝新区建设规划。新区四大组团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5%;规划人口22万,占城市总人口的44%。
金宝新区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邹坪告诉记者,金宝新区建设坚持“智慧城市”的理念,以“宜居新区、商贸园区”为目标,以高速公路、铁路大交通为骨干,以大产业为支撑,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根据规划要求,金宝、黄滩坝两地将建成宜居新区,五一火车站、何家坪—马家坪将建成两大商贸区,其中五一片区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的商贸物流园区,何家坪—马家坪建设规划占地10000亩的商贸工业园区。 为了尽快盘活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一期工程中将重点建设安置房和“四桥一隧一道一站”(安家坝大桥、金宝大桥、星光大桥、黄滩坝大桥,檬子垭隧道,金宝大道,省道S202线过境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点项目全部由县级领导和单位挂包负责。按照工作进度要求,2012年完成金宝安家坝大桥、金宝大道主干线、省道S202线过境路改造和拆迁还房建设;2013年贯通檬子垭隧洞;2014年建成金宝大桥、星光大桥、黄滩坝大桥和五一火车站。
金宝新区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以文化、商贸、金融等功能为主,涵盖了新型城市功能,包括科技、商务、行政文化、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技术产业基地等。建成后,新老县城将相辅相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更能提升城市综合品位。
金宝新区规划设置幼儿园5所,共34个班;小学3所,占地面积55亩,可容纳学生80个班3600余人;初中、高中各一所,占地面积84亩,可以容纳学生近5000人。新区还将新建中心医院一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疗养院1所、大型农贸市场及超市4处。除此之外,金宝新区还将建设体育中心、公园、广场、文化馆、展览馆、影剧院等基础设施,城市的行政、商贸、商务、商业、会展、宾馆等功能一应俱全。
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新城崛起,平昌县为金宝新区建设确立了时间表:2012年完成10公里长的金宝大道、安家坝大桥和省道202线过境路改造、拆迁换房建设;2013贯通檬子垭隧道;2014年建成金宝大桥、星光大桥、黄滩坝大桥和五一火车站。届时,“四桥一隧一站”将形成环状路网结构,构建与老城区和信义新区互通互联的交通骨架。
④ 甘肃平凉经济怎么样
2009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元和2800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以“平凉金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18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以上。“平凉金果”荣获2004年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存栏73.6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470多万张,肉、蛋、奶年总产量达8.97万吨。200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9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9万吨,草畜、果菜等农村支柱产业总收入达到11.75亿元,“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誉全国。工业经济在促改革、调结构、求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进,工业企业效益显着提高。以煤炭、电力、建材、医药、食品、制革等行业为主体,以“全国煤炭优秀企业”华煤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增长2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增长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分别调整到25.95:39.57:34.48,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
⑤ 兴福镇的经济状况
兴福镇民营经济园区辐射相邻乡镇,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水、电、路、讯等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投资政策优惠,已有多家外资企业入驻园区投资置业。厨房设备生产基地 生产系列不锈钢餐饮用具,产品有12大系列、130多个品种、300多种规格,广泛用于各种级别的宾馆、饭店、酒店及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家庭厨房,产品远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出口俄罗斯、韩国、越南、泰国。该产业年创产值8.5亿元。——明胶生产基地 生产工业明胶和火柴专用胶,产品广泛用于化工等行业,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越南等国家。年产量达2万吨。——黑白铁彩涂板加工批发基地 生产经营各种规格、型号的镀锌板、冷轧板、彩图板、复合板及铁制品小件,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及现代化装饰等行业,辐射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铁彩涂板专业批发市场。2002年各类板材吞吐量100万吨,实现交易额55亿元。——柳编工艺品加工 产品有8大系列,200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带动杞柳种植10000亩,柳编加工户8000多户。——有机蔬菜加工 年加工有机蔬菜6000吨,集有机蔬菜种植、速冻、深加工、出口于一体,生产加工的10多种有机蔬菜产品主要出口日本。
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65万元,1978年976万元,2000年14.2亿元,2009年19亿元。200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全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财政收入1.0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000多元。全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17亿元,户均存款20万元。 截止到2009年,兴福镇共有厨具企业1000余家,截止2015年,全镇拥有注册企业七百余家,非注册中小型企业两千余家全镇厨具产业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利税3.8亿元。被全国工商联命名为“中国厨都”。板材产业现有经营业户450多家,年实现吞吐量300万吨、交易额180亿元,彩涂镀锌板产量达到600万吨,位列全国第一,各类板材生产加工企业达到23家,年产镀锌板11万吨、不锈钢板10万吨、彩涂板75.5万吨、复合板550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28亿元、利税3亿元。2008年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09年滨州博兴县兴福镇黑白铁市场荣获“全国十大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称号,名列第六。 厨具业全年实现总产值75亿元。板材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81亿元。
全年完成板材交易量460万吨,交易280亿元,钢铁市场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十大金属材料交易市场”。
第一产业
1949年,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5.4公斤,总产227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290公斤,总产145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加强农田路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镇域内村魏洼、母猪洼、李韩洼进行方田建设,对全镇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提倡机械化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种子工程, 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33公顷,农业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27公斤,总产达到3801.3万公斤。近年来,结合当地实际,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努力发展“三高一优”农业和畜牧规模养殖。2000年全镇高油玉米达到13公顷, 杞柳种植面积100公顷,创建大蒜、韭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67公顷, 苜蓿43公顷,冬枣33公顷,发展养殖大户100多户。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 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800万元,林业3600万元,畜牧业8000万元。 农作物播种面积3333.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64公顷,经济作物769.3公顷。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1∶0.3。
第二产业
1928年,花边手工业开始兴起。1931年成立瑞昌、瑞兴祥、同德成和义和隆4个花边庄, 收购花边,有2000多人从事花边生产。建国初,大部分手工业作坊停办。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工业经济得不到发展。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仅600多人,实现产值26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镇传统的柳编、蒸笼制作、熬胶和黑白铁加工业得到充分发展。1986年全镇工业企业534个, 从业人员2630人,年产值1528万元。之后几年,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缓慢,以家庭手工业和前店后厂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个体私营企业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镇党委、政府提出“放手发展”的策略,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91年通过制定镇内农转非政策,筹集社会资金300万元, 创办起全区首家镇级工业小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个体大户进区经营,初步形成了厨房设备、制胶、黑白铁批发加工、建筑建材、化工、柳编六大产业。1994年,通过卖、租等多种形式,对镇属企业进行了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改制,确定了“从搞活单个企业向整体搞活全镇经济转变,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的工作思路,推动镇级资产向支柱行业、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集中,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建成黑白铁市场,当年实现交易额16.5亿元。工业小区和黑白铁市场的建立,形成了全镇的生产、销售、信息中心,推动了厨房设备、黑白铁、制胶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1996年底,全镇各类企业9 30多家,从业人员11000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7283万元,创利税7401万元。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兴福镇适时提出了“质量兴业,创新强镇,实施二次创业”的口号,大力实施集团化、外向型、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2000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7000人,实现产值11.3亿元,利税1.4亿元。
第三产业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远,兴福镇第三产业发展受限,改革开放初期处于落后状态。 1986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28人, 年销售额95万元,实现利税4.75万元。进入90年代后,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大力实施资金倾斜、政策优惠等措施,相继建成了福旺板材市场、李韩扫帚市场、城李毛皮市场、兴李蔬菜市场、兴合煤炭市场、兴福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促进了全镇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1065户,从业人员3076人,年创产值15680万元,利税1900万元。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均纯收入不到20元,年人均粮食97公斤,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素有“兴福人民不幸福”之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发挥,迅速摘掉了贫穷帽子。进入90年代以来,全镇上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集中力量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兴福人民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 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8元。全镇个体、私营大户资产过5 0万元的600多户, 过百万元的210户, 过千万元的10户。 全镇私人轿车412辆,摩托车5200辆,程控电话7600部,移动电话5500部,电脑375台,上网240户,3000多户农民通了有线电视。 全镇860多户农民住上了小康楼。1997年,该镇被评为全市首批小康镇。
⑥ 四川西昌市经济水平怎么样
西昌市是凉山州州府所在地,为县级市,其GDP已经超过很多地级市,已连续五年稳坐全国百强县的行列,是攀西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西昌的航天科技,旅游产业,工业发展,基础建设,群众素养也远超众多城市。西昌的交通正在飞速发展,雅西高速十年前就已修通,成昆线复线(动车)将于2021年前后贯通,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铁以及西昌至乐山、西昌至云南昭通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推进,当然西昌机场已开通全国航线二十余条。国家最大城市湿地——邛海湿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世界上最大温泉瀑布——螺髻山九十九里温泉瀑布、泸沽湖、冕宁彝海、灵山寺、黄联土林、昭觉草原等等都是四川着名旅游胜地,邛海醉虾、火盆烧烤、野生菌盛宴、彝餐全席、德昌板鸭、冕宁火腿、盐源苹果、会理石榴、新胜草莓、川兴葡萄更会让人爽口不绝!特别是西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年度日照时间达到近300天,导致每次节假日来西昌旅游的外地人太多,以致高速路十分堵、火车一票难求的状况,西昌人戏称他们是“川渝大军”。但凉山州共十八个县,有一些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西昌GDP就占凉山GDP一半以上,从西昌市来看,西昌人均生活水平是比较好的;从凉山州来看,凉山部分人民还在贫困线针扎。
⑦ 四川省各县的GDP排名
2016年10月20日,四川省统计局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对2015年全省175个县、市、区(成都市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锦江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和自贡市自流井区等8个区未纳入评价范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龙泉驿区、双流区、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郫县、旌阳区、青白江区、新津县、翠屏区成为全省十强县。
TOP1龙泉驿
位于成都市东部,为成都市10个市辖区之一,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约80.94万。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荣获四川省十强县榜首。主要产业为汽车生产。
TOP2双流区
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发展的中心地带,全区有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口约53.26万。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TOP3涪城区
绵阳市辖区,位于绵阳市中部偏西,地处涪江西岸。面积597平方公里,人口约69.18万。是高端制造业、软件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
TOP4新都区
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IT、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面积428平方公里,人口约81.41万。
TOP5温江区
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约47.57万。健康食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TOP6郫县
成都市下辖县,地处成都市西北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管理2个街道、13个镇。2014年末常住人口81.73万人。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
TOP7旌阳区
德阳市主城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德阳市主城区。面积648平方千米,人口约688350人。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缆、天然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
TOP8青白江区
位于成都城区北部,面积378.94平方公里,人口约40余万。四川重要的冶金、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是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四川省唯一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成都市4个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之一,全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市场商圈。
TOP9新津县
成都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面积330平方公里,总人口30.96万人(2014年)。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
TOP10翠屏区
属于四川省宜宾市,截至2013年,总面积1123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83.0万人。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⑧ 大四平镇的乡镇经济
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四平镇矿茂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粘土、铁矿石等。其中:煤炭资源储量(C+D级)9007万吨,境内现有煤矿27家,年原煤总产量40万吨;石灰石储量约40亿吨,全部为优质高品位石灰石,其碳酸钙含量在53%左右;硅石储量约1亿吨;粘土储量为1500万吨;铁矿石储量约1000万吨,有效含量在40-62%之间,最高可达69%。有矿泉水资源一处,为高硒型优质矿物质饮用水。
雄厚的工业基础。大四平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基础雄厚,素有新宾“工业重镇”之称,年工业总产值9亿元,辖区内共有工业企业24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亿元,产业工人4300人,年产原煤40万吨,洗精煤10万吨,水泥15万吨,石灰石碎料100万吨,年可创造工业总产值9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税收2500万元,工业经济占全镇国民经济的80%以上,是典型的工业重镇。
宏伟的发展目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建设经济强镇,实施工业富民兴镇战略,是大四平镇历届党委和政府一贯秉承的既定方针。正是这一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造就了大四平镇辉煌的今天,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实施工业强镇、富镇战略,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资源型工业和特色农业,工业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点,主要是以煤炭石灰石、铁矿石为主的采矿业;以水泥熟料为主的建材加工业;以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以中药材、野菜、野果、食用菌、矿泉饮用水为主的医药饮食加工业,并重点培育水泥熟料,轻质耐酸钙产业,确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农业以优质米、绿色蔬菜、中药材种植、绒山羊、林蛙养殖为主,形成优势产业,倾力打造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体系,用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积累资金,创造财富,来促进中心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居住优美靓丽,人民生活富裕的小康目标。
⑨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经济,
中江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1.0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3亿元、10.76亿元、17.88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9%、21.1%、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10元。财政总收入为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56亿元。农村劳务输出人数为23万人,劳务收入为9.23亿元,外派劳务207人,创汇38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农业总产值34.95亿元,粮食总产量54.58万吨,猪牛羊肉总产量15.4万吨,生猪出栏头数145.9万头,禽蛋总产量2.3万吨、水果总产量1.7万吨。
个私经济
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税收达66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1.3%。全县共有非公有制中小企业18565户,从业人数达84040人。其行业分布广泛,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娱乐饮食服务业等众多行业,并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为主导的工贸体系。培育出了新凯纺织、林德实业公司、东城肉类加工厂、鹿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都通制衣、逢春制药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成为推动中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私营经济达14.1亿元, 比上年增长93.2%,个体经济达16.1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对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利用民间资本,活跃城乡市场,扩大税源,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工业经济
中江的地方工业以食品、纺织、医药、机械电子、建材、印刷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所有制结构调整到位,重新构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全县工业企业全面改制。全县应改制工业企业133户,已改131户,改制面达98%。通过改革改制,工业企业共盘活存量资产3亿元,新增企业资本金 3.39亿元,资产质量有较大提高;除个别企业尚有少量国有资本外,其余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已全部退出。
重点扶持培育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中江县工业的龙头。新世纪丝绸、三九药业、佛兰印务、新凯纺织、新世界丹参药业、利通印机、雄健粮油、东辉化工、逢春制药、供电公司、御马毛巾床单、都通制衣、东城肉联等骨干企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企业的44.6%,提供的税收占81.2%;占纳入全市统一考核企业总产值得74.1%。全县商业企业应改制121户,已改120户,改制面达99%。
工业总产值38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8.05亿元、7.91亿元。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177万元,入库税金5335万元。国有工业总产值0.1亿元;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15.8亿元,比上年增加8%。全县有乡镇企业17924个,私营企业1663户,个体工商户16261户。乡镇企业总产值48.63亿元,轻工业产值3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城乡集贸市场83个,集市贸易成交额为7.65亿元,比上年增长8.3%。
知名品牌
1、中江空心挂面。中江挂面,源宋盛元。驰名全国,誉满全川。历史悠久,天府特产。现已形成钟氏挂面、天府挂面、老作坊挂面等10余家规模化生产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2、维佳墙地砖。四川中江龙华集团生产的大规格水晶釉、亚光釉、闪光釉高级装饰砖、大颗粒高档资质抛光砖系列产品,品种齐全。
3、中江丹参。据《中国药典》称,丹参土产中江,并以中江丹参质量最优。丹参具有扩张血管、强心、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临床应用极广,可用于中风、冠心病等近三十种疾病的治疗,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4、“御马”牌床单毛巾。四川御马床单毛巾有限公司生产的“御马”牌床单、毛巾系列产品35个品种。
5、“逢春”牌川贝枇杷糖浆。中江县制药厂生产的“逢春”牌川贝枇杷糖浆系选用正宗优质川贝母、枇杷叶为原料,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口服浆剂。
6、中江柚。中江柚清光绪年间由福建引入,经长期改良选优。“省优果”。特点是:果大、皮薄、外形美观、果形整齐、汁多酥脆、细嫩化渣、种子偏少、品质优良,堪与省内外优质柚媲美。
7、永丰“春兰”牌西瓜。中江永丰乡“春兰”系列西瓜有:无籽西瓜、礼品西瓜、黄瓤西瓜等名优品种。
⑩ 高桥镇的经济状况
二00二年我镇已退耕还林8395亩,粮食总产量为5455吨,人均280公斤,工农业总产值3559万元,人均纯收入1277元。
地下矿藏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钛磁、硫铁、板石、大理石,已在开发的有煤和板石。待开发的矿产有钛磁、硫铁、大理石等,其中钛磁矿储量达10014万吨、二氧化钛533万吨,且伴生矾磷多种有用矿种,综合回收效益大,属全国大型矿床,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镇内已建成砖厂一座,年产红砖1500万匹;有煤矿四个,年产煤10万吨;有板石厂一个,年生产板石3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镇干部学习白河精神,充分发扬“三苦四实”作风。计划三年内养蚕达5000张,名优茶产量达40吨,养羊总量达20000只,养猪总量达30000头,户均出栏商品猪6头。促使钛磁铁矿尽早开发利用及农贸市场的建成。
五年来,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由250万元提高到3300万元,增长了12倍;粮食总产量由6375吨提高到7886吨,增长了23%;农业产值由5428万元提高到12545万元,增长1.3倍。工业产值从1687万元提高到3930万元,增长1.3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70元提高到4452元,增长了1.1倍;劳务收入由300万元提高到2200万元,增加了6.3倍。 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茶桑畜药产业规模逐年扩张,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化建设初步突显。
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5000余亩增加到2011年的12000余亩,其中,精品茶园400亩,丰产密植茶园3000亩,改造低产茶园4000亩。截至目前,全镇共有8个名优茶加工厂,年加工鲜叶1500吨,茶叶产量从2006年的84吨,增长到2010年的288吨。其中,名优茶120吨。产值从2006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0万元。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年养蚕2500张以上。
成功实施了东桑西移项目,新建标准桑园5000亩。推广使用方格簇10万片。畜牧产业大幅上升,通过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建设畜牧强村4个,畜牧产业大户60户。生猪年出栏达到21000余头,家禽出栏达到 6万余只。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累计新建厚朴园6万亩,镇内厚朴面积达到7万余亩,厚朴种植基地打造成型。每年规范种植魔芋2500亩以上,发展种芋100亩,新建魔芋加工厂1个,实施了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基本实现了山上种植,门前出售。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五年来,高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镇的重要手段来抓,努力净化招商引资环境,全力服务企业生产,先后引进外地客商投资铁矿开采、大鲵养殖、水电开发、木材加工等领域,总投资额达到7750万元,工业产值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