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桂林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总体是什么
依据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要求做出重大部署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及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仍将维持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会适度调整。但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国家宏观调控会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动地区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系列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更倾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生态脆弱地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9+2”、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更为紧密广西确定的“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广西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我市位于华南、西南、中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运输便利是我国华中、华南、华东地区进入东盟和北部湾、东部发达地区辐射西部以及广西北入中原的交通门户城市是广西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桂湘粤黔”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是广西重点建设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农业发展基础好是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粮食、水果、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叠加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改造升级方面可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国家支持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上述有利政策和条件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时我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西经济发展重心南移北部湾经济区迅速崛起桂东地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南宁、柳州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桂西地区利用资源富集优势正在加速发展。对桂林加快发展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诸多挑战。
我市虽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现行行政区划已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漓江保护的需要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区产业难以拓展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大型企业少产业集聚能力弱。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地方综合财力不足城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全民创业氛围不浓自主创业条件有待改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尚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战略任务 全力打造“一城二区三中心四基地”将桂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世界一流休闲旅游城市。 一城以中心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的桂北城市群。 二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三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和演艺中心。 四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广西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根据市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域发展要求等因素将桂林市经济发展空间划分为“一轴两带”推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心经济轴。该经济轴地域范围包括泉南高速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桂林段的桂林市区和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等县的部分乡镇。 重点发展产业工业要构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工业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机械、汽车等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食品、石化橡胶、冶金有色、包装与竹木加工、电力、建材等六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商务会展业、社会化养老、高端旅游地产等为主的服务业。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东部资源经济带。该经济带范围涉及5个县主要包括灌阳和恭城县全境以及全州、兴安、灵川县沿都庞岭的部分乡镇。 重点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以采矿、冶炼、生物提取、饮料及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以名特优水果业、生态经济林业为重点的农林业以农业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 ——西部生态经济带。该经济带范围涉及7个县主要包括资源和龙胜县全境以及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县沿越城岭的部分乡镇。
重点发展产业突出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大力发展风电、林产工业、矿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农业、畜牧业等。 三大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建设广西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吨粮万元田示范市为契机以建设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农业。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4%以上。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坚持把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工业的主导地位。注重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壮大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六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形成30个左右的特色工业产业基地。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3%。 积极推进“两区”建设 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加快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自治区提出的旅游业和服务业“百强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和服务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到2015年达到39%。 以工业为主导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用现代工业统领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各行各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工业这一核心来展开或为其提供生产原料或为其提供服务或为其打开市场销售。在这一系统中农业是现代工业的原料产地旅游业是支撑现代工业的服务平台现代工业因为有农业和旅游业的支撑它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从桂林的自然条件看农业、旅游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前进的三架马车也是支撑桂林各项事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当前桂林经济的发展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突破只能靠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做文章这就是我们桂林的最大市情。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就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运用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宏观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
㈡ 桂林高新七星区的优势产业
桂林高新七星区是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五大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占35%,生物医药占22%,机电一体化占18%,新材料占17%,环保占6%,这五大产业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为同类企业来桂林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是桂林国家高新区的优势产业,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等知名大学和电器科学研究所、激光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院为桂林国家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有一大批知名企业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桂林爱立信电信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桂林NEC是日本NEC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首家企业,主要产品为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卫星通信设备;桂林漓江信息产业集团是一家通信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主要产品有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广播电视传输设备以及大型通信开关电源;鸿瑞光盘是西南最大的光盘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只读类光盘、可录式光盘、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液晶显示器。这些品牌企业为桂林的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光纤、微波通信产品、光盘制作和各类软件产业群,拥有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链。
桂林国家高新区将重点发展通信设备、新型元器件、软件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桂林国家高新区的第二大优势产业,拥有三个国家一类新药。三金药业的“三金牌西瓜霜的研究与开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已达39个,获中药发明专利权12项,拥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个,成为国内中药保护品种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晖昂生化的主导产品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抗肿瘤药物,产品质量达到中国和美国药典标准;莱茵生物、桂林实力是国内天然植物提取行业知名企业,形成罗汉果等标准化植物提取物系列产品五十余种,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罗汉果甜甙生产基地;华诺威基因药业公司的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两个产品被列入国家一类新药;桂林南药集团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青蒿琥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采购名单;形成了优利特、啄木鸟等医疗电子器械、医用材料产业。
桂林高新七星区将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基因药物,新型化学药物。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桂林国家高新区第三大优势产业。桂林星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交直流伺服系统,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已用于神州一号到六号航天飞船、“远望号”测控船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正参与国家 “奔月计划”项目;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世界排名第二位的企业,以高精度电子数显量具、智能化数字精密仪器仪表等为主导产品;桂林机床公司生产的产品品种多,科技含量高,拥有系列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压力机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高新技术的数控产品有18大类180多种规格;桂林电力电容器总厂研究开发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自愈式无油高压并联电容器为国内首创,产品包括所有电力电容器及其成套装置在内的26个系列、400多个品种上千个规格。
桂林高新七星区将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和机械设备、现代办公设备、仪器仪表器材、机电基础部件。
新材料产业也是桂林国家高新区的优势产业。桂林国际电线电缆是集电线电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国电线电缆行业骨干企业,产品共有90多个系列、500多个规格品种,多个系列产品通过美国/加拿大UL认证和荷兰KEMA认证中心的CB认证;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将建成国内最大的航空轮胎科研生产基地、最大的橡胶机械生产基地、最大的安全套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工程轮胎和防护产品基地,其中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美国联邦适航局TSOA技术认证许可的公司;桂林皮尔金顿公司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的车用安全玻璃生产企业,是我国汽车厂家的主要供应商,公司的产品还通过皮尔金顿集团的全球销售网络远销北美及欧洲国家,产品直销日本五十铃;澳群彩印专门致力于高档精美烟标的开发、设计与生产,柔印、胶印、凹印、丝印、烫金等印刷工艺在澳群得到了全面体现。
桂林国家高新区将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求量大、效益显着、产业化基础条件较好的新材料产业,积极开发新材料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环保产业是最适合在桂林这个山水风光城市发展的产业。桂林利凯特环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机动车尾气净化和环境综合治理,年产金属载体催化剂可达500万件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用金属载体催化剂生产基地;桂林环境保护工程公司有四项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可以使炼化污水处理后达到回用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市场前景广阔。
桂林国家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装置、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和设备、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和设备。
重点鼓励和招商产业
桂林高新七星区将发挥现有支柱产业的优势,系统整合和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积极组织产业配套,加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重点支持和优先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橡胶、机床、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新能源产业——建立高能电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伺服动力系统的制造基地,大力引进新型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生物柴油及各种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形成完整配套的新型能源产业链。
汽车产业——要抓住国家推行环保节能汽车新产品的有利时机,加速混合动力发动机与汽车产业的结合,大力整合伺服电机、汽车底盘、汽车安全玻璃、汽车橡胶、机动车尾气净化器、汽车空调、汽车电子、汽车嵌入式软件、汽车零配件等汽车配套企业的资源优势,尽力引进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完整配套的汽车产业链。
橡胶产业——进一步整合桂林橡胶工业资源,打造中国最大的航空轮胎科研生产检测基地、橡胶机械生产基地、巨型轮胎生产基地、安全套生产基地、防化服生产基地等,形成完整配套的橡胶产业链。
机床产业——配合引进国内外机床的知名品牌,实现强强合作,建立桂林新的机床制造基地,做大做强桂林的机床产业,形成完整配套的机床产业和模具制造产业链。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水果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配合引进国内外的关联企业,建立水果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基地和果酒、果汁、果酱的深加工基地,形成完整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桂林高新七星区将调整发展思路,以新的措施倾力打造3大支柱产业,即以星辰公司为龙头,带动汽车动力系统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打造汽车动力系统产业基地;以漓江信息产业集团、优特电子信息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和软件研发,形成软件产业;以广陆公司、电力电容器厂、国际电线电缆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形成电气产业。
㈢ 广西加快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措施有哪些
2010年1月27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南宁开幕。自治区主席马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从广西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从广西实际出发,要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贯彻实施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 培育和发展4个新兴产业。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为此,将全力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
多举措推动技术改造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4290亿元的2093个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建设。比如,组织实施150万辆汽车、200万台发动机、1600万吨炼油、100万吨烧碱、1万台挖掘机、“两化融合”示范等18个技术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区层面将重点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东风柳汽景逸轿车、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中化橡胶桂林公司高级子午胎产业化、玉柴铸造中心等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玉林等老工业基地。
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各地区要形成以下共识:各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国或一地竞争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政策措施。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一产业”,变为支持“集群一产业一企业”。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广西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亟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大举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区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加快振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2.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必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动工业化,相互支撑,联动推进,走适合广西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是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
3.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4.是扩大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基础在于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扩张市场规模,才能进一步促进开放与合作。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才能进一步夯实开放与合作的基础。
5.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弃过去自我发展、自成一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整体优势,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立足广西,放眼泛北部湾,把广西置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走出一条不同于我国一些地区以往的发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发展现代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以支撑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宏伟目标。
7.是实现和提高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广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实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不大,优势产业不强,产业集群远没有形成。壮大广西经济实力,必须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围绕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各类优势产业集群,以增强优势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
8.有利于县域经济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企业集群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的区域,由于企业问的互动及资源的共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源源不断吸引周边区域的各种要素,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加快农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就业方式的非农化。
9.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集群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县域,有着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都要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公共服务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农业、科技、财政、国土资源、国资、金融、税收、工商、商务、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席由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副主席担任。研究制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政策,并加强督查。
2.编制发展规划。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等相关部门编制全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措施和重点项目等。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使产业集群规划与当地建设规划相衔接,并服从区域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切人点,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相关联行业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在全区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3.强化责任制。自治区发改委、经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包括具体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政策的制定,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投资项目的落实、土地、工商登记等。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政务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减少集群发展的束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如创新财税体制,激励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实行税收分享,市场一体化,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等。
5.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法律、设计、策划、研发、咨询、审计、会计、价格认证、专利认证,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统筹规划,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结合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推进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价格协调,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拉延产业链和拉近产业群
1.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引进、收购,建立龙头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以及优秀企业家给予奖励。制定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重点支持一批产值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之成为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发挥其在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集聚带动效应,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不断通过创新立群、质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体传播,主动培育、优化和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相互辉映、互相促进。据分析,创出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品牌,是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知名的地区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集聚,促进地方的招商引资,促进国内外采购者的进入。各级政府应利用业已形成的集群发展优势和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形象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重要会展,为企业拓展商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区域品牌。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各优势产业也需要行业范围内、产业集群范围内的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加速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与重组,打造产业集群的内核,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在集群内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进而提高省内配套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与重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产业链直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回报率,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出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贷款在产业链内循环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因此打造产业链,会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使链上企业优先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3.建立优势产业下游产业发展鼓励和补贴机制。广西应积极争取试行铝土矿、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政府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征收水资源费,按不少于30%的比例安排用于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企业规定一定比例的利润必须用于投资下游产业。承接优势产业转移项目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自治区内各级所留成部分返还园区用于土地开发整治。对符合国家相关减免政策的可按规定办理。
4.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配套中心)。凡优势产业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凡我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中配套企业(由核心企业业务剥离形成的配套企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重点园区
1.改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供水条件和环保、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生活设施配套等;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提高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从而提高优势产业集群聚集区承接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把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2.发展提升重点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发展提升一批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3.加强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把集群的项目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范围;大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对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统一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手续并享受有关项目建设费用减免优惠待遇,保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用地需要。优先保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
4.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壮大我区优势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趋势,这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顺应趋势,抢抓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注重产业链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积极引进优势产业上下游产品相关联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拉近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链,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大力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促使集群内各产品实现互补,资源实现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实现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提高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已引进集群企业的带动作用,组建引进企业协会、同乡会,与发达省市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拉动对发达省市的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和成长性好的企业;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本地落户;要紧盯国内知名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风险投资、财政补贴等方式,引进技术、产品、项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积极开拓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应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泛北部湾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树立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总体思路。积极引导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产业政策支持。一是将重点产业集群列为优先发展目录,明确布局。切实做到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前期工作支持优先、投资项目审批优先、政府资金扶持优先、基础设施配套优先、土地使用指标优先安排。二是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按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化。主要扶持建设包括支柱产业在内的若干个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使产业升级示范区成为支柱产业的基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舞台、县域经济的主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更快更好地发展。
2.财税政策支持。设立自治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时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和科技资金,要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各市、县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安排资金支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对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地方可以将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费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对产业集群项目征收经营性收费适当减免。切实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加快发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授信、上市、发债、基金、融资租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经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做好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工作,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自治区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服务,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的培育、自导、推荐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国土部门对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在项目土地使用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和保证,并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5.其他政策支持。对于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在项目的工商登记程序、通关包括检验检疫边检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强化人才支撑,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大批有胆识、有才华的人才,这既包括管理团队,又包括技术研发团队,还包括营销团队,同时要有一支熟练的技师技工队伍。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我区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财经、技工等各类人员,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条件。
2.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通过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人才引进、培育和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要大力加强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和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区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设备,共同攻关,加强企业创新和攻关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中心,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产业化,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支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国际、国家以及自治区级知名产品品牌。
5.设立产业集群技术交流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集群内企业联合建设集群技术交流平台,避免各自为战的浪费与集群内的同业内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创新环境。企业问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合作开发的关键性生产技术,经自治区科技部门鉴定后,可享受自治区级奖励政策。
(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和引导财政、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大力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
3.促进产业集群内三废的综合利用。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集群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坚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产业集群内“三废”综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九)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1.构筑服务体系。2.拓宽信息通道。3.降低创业门槛。 4.转变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注:因为容量有限,最后一部分有删减。希望对君有帮助!!!另外,广西政府网站上还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资料。
㈣ 桂林十四五规划
第一节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按照整合资源、错位发展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园区2个,超200亿元的园区3个,超100亿元的园区4个。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园区交通、供电、供水、通信、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功能,为推动项目落地、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区。高新区要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培育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建成花江生态科技园、光通信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加快企业引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做大铁山园、信息产业园、英才园产业规模。到2020年,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位明显前移。整合苏桥和西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大项目,推进产城融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等产业,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要在商贸物流、智慧产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到“十三五”期末框架基本形成。雁山低碳经济产业园要利用科教资源优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平台。各县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坚持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集中力量重点建成1—2个工业集中区。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化解过剩产能。引进培育一批工艺技术先进、投入产出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桂林高新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齐飞”,各县工业集中区“多点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园区管理主体的权、责、利,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创新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推进园区市场化运作、封闭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建立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图3桂林市“十三五”工业园区布局图
[(4)桂林工业产业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第二节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行,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20个,集聚区增加值超600亿元。
鼓励采用专业运营商模式,统筹集聚区的建设、招商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投融资、公共技术、商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集聚区的交通、通讯和人居等配套功能,营造公平竞争、服务优良的市场环境。
分类引导集聚区加快建设。利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基础良好、企业集聚度较高的旅游休闲、特色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集聚区,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潜力大的现代物流、教育培训、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集聚区,进一步加快集聚集约发展,提高产出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规划新建一批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按照“五年见成效,十年基本建成”目标要求,加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加快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智慧产业、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提升服务粤桂黔以及对中南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入生产运行。
图4桂林市“十三五”服务业集聚区(自治区级)布局图专栏1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中心城区城市休闲、漓江东岸山水休闲、阳-荔-平田园休闲、桂阳公路、猫儿山生态养生、灵渠历史文化、青狮潭滨水生态、龙脊民族生态文化、八角寨丹霞风光、动感天湖文化湘山、千家峒原生态文化、百寿健康养生、恭城休闲农业13个旅游片区。
健康养生服务集聚区: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中国—东盟友好疗养基地(桂林万福养生休闲旅游区、琴潭“栖息
式”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桂林空港物流产业园区、桂林城北现代物流集聚区、灵川现代物流集聚区、苏桥无水港物流园区、桂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桂林航空港保税物流园。
新型/特色专业市场:桂林农产品交易中心(食尚港)、五里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象山区根雕奇石文化产业园、荔浦衣架家居用品交易市场、各县新型/特色专业市场。
文化创意集聚区:桂林创意产业园、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桂林国际体育城(桂林金世邦国际足球旅游文化产业园、桂林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
金融商务集聚区:桂林临桂区中央商务区。
科技服务集聚区:桂林高新科技园、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桂林电商谷、桂林软件与服务外包集聚区、桂林信息港。
教育培训服务集聚区:桂林雁山科教园。
综合性服务集聚区:桂林通用航空服务集聚区、城北高端商贸现代服务核心区、城北铁路小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
更多资料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桂林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市场前瞻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㈤ 桂林高新七星区的经济发展
桂林高新七星区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199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体制和开放式发展模式,赋予高新区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确定了“统一管理、全市共建、外引内联、政策灵活、管理创新”的20字发展方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桂林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2002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4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3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了每三年翻两番的快速发展速度。规模工业经济占全市总量的26.68%,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年达45.3%。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企业9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280多家,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11空,超5000万元企业20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6家;累计实施高新技术项目682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4项,自治区火炬计划项目等自治区级项目118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42个,45%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拥有全球唯一的产品7个和国内唯一的产品45个。在全国仅有的15个国家一类新药中我区占3个。基本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环保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一平方公里新建区内共有各类企业9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5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人均创产值24.6万元,人均创利1.2万元,每平方米土地创产值4500元。
2008年上半年,桂林高新区七星区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又创新高:完成工业总产值43.49亿元,同比增长11.8%;财政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6%;截止5月底,实际到位资金15.08亿元(其中外资1646.82万美元),同比增长15.56%,提前一个月完成市里下达“双过半”的目标任务。
目前,高新七星区已成为桂林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㈥ 桂林八里街的产业发展方向
桂林市的发展规划是以旅游为龙头,在周边发展以电子、信息及高科技生产的项目。我县八里街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发展的投向定位是以医药、电子技术、通讯及信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系统开发区,按照国际先进的工业园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
㈦ 桂林电子产业现状
都说广西壮族自治的电子信息产业就看桂林市,桂林就看桂林高新区。毋庸置疑,桂林高新区一直是我国军工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之地,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高达43.53亿元,占桂林市80%以上产值。
2017年3月,在“十三五 ”规划中桂林市明确提出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广西已经建立了由桂林、北海、南宁等城市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桂林以通信产品为主,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劲头。本文从人才、技术、品牌化三个角度对桂林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桂林市在新常态下实现持续发展、不断繁荣万里长征中的重要一步。桂林市信息产业潜力巨大,但存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桂林市应因地制宜,结合人才优势和毗邻东盟的机遇等,打造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拓宽招商引资,健全基础设施,使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乃至整体经济都得到加速创新和发展。
四、借助高铁枢纽,提升区域高铁路网。张海高铁作为全国高铁“八纵八横”格局的八纵之一的包海高铁南段规划路线,正在从规划逐渐走向开工准备,湖南、广西、广东和海南都已经纳入最新的工程项目之中,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一旦张海高铁投入运营,凭借350公里高速,将极大的改善桂林交通格局,桂林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带来质的飞跃,打造别样的最美“东莞”!
㈧ 桂林的经济概况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492.05亿元,增长13.3%。农业增加值274.51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4.81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522.60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40亿元,增长28.2%。组织财政收入163.56亿元,增长15.2%。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3.15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7328元,增长15.9%。城镇化率达41.8%。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657.90亿元,增长11%;组织财政收入180.37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32亿元,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1.99亿元,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03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1元,分别增长10.1%、14.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827.1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865.1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638.9亿元,增长6.6%;组织财政收入195.2亿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5.3亿元,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9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1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9431元,增长12.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城镇化率达到45.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减排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2013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260.44亿元,增长8.2%;林业产值26.18亿元,增长2.5%;牧业产值125.12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9.8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5亿元,增长6.2%。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92万公顷,增长2.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79万公顷,增长1.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40万公顷,增长8.1%;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3.72万公顷,增长3.5%。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非粮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99.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量307.37万吨,增长8.6%;蔬菜产量356.05万吨,增长4.7%。
2012年肉类总产量52.29万吨,增长4.8%;生猪出栏424.69万头,增长4.9%;家禽出栏11640.5万只,增长4.1%。水产品产量10.16万吨,增长6.0%。
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水稻、罗汉果、毛竹、 柑橘、柚子、马蹄、红薯等。发展了一批白果、板栗、沙田柚、金桔、红薯等经济作物,设有瘦肉型生猪、高附加值水产品、竹林和蔬菜等基地。 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1917.11亿元,增长20.1%,实现利税237.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7.5个百分点。君泰福电气“绿色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园”等21个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提升2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50亿元,增长20%。其中,医药及生物制品等3个产业成长为百亿元产业,全市超百亿元产业达到9个;风能等新能源建设项目数占全区半壁江山。
2012年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525.05亿元,增长27.3%;产品销售率为96.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66.77亿元。
桂林市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其中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西瓜霜系列产品,桂林南方橡胶集团公司生产的火炬牌轮胎,桂林电线电缆国际集团公司生产的穿山牌电线电缆系列,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豪华客车畅销国内外。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46.53亿元,增长15.9%;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9.82亿元,增长16.4%。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48.71亿元,增长14.4%;餐饮收入额87.64亿元,增长25.5%。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28.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书报杂志类增长17.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5%,中西药品类增长17.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7.2%,化妆品类增长16.7%,日用品类增长11.3%,金银珠宝类增长10.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9.5%。
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9.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10.0%;进口1.8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5%。
2012年新签市外境内项目415个,总投资4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施市外境内2012年有到位资金的项目812个,市外到位资金5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区外到位资金518.00亿元,增长14.4%。
桂林市现有各类商业批发,零售中心450余家,商业和饮食服务网点2.5万多个,形成国营、集体、民营、外资、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形式并存的商业流通格局。
㈨ 桂林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主要工作部署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狠抓项目投资,强劲拉动经济实现新增长
继续把抓投入上项目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以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城乡风貌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大会战。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统筹推进重点项目239项,年度投资236亿元。
强力推进“四大建设”。城市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突出抓好以临桂新区和老城改造“1212”工程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20亿元,积极推进以“两铁五高三库”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完成投资80亿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力打造百亿元工业园区。城乡风貌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43亿元,以桂柳、桂梧、桂黄高速公路及桂阳公路沿线、漓江两岸和12县城为重点,全面加快城乡风貌改造,带动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强化项目管理和前期工作。继续按照“一个建设项目、一名主管领导、一个工作机构、一个计划目标、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完善部门联合审批制度,推进并联式审批工作,千方百计促进新建项目集中开工,千方百计推进续建项目早日竣工达产。
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加强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调度与监管,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工作。创新投融资模式;把握中央、自治区投资走向,加强项目编制和申报,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更多资金支持。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引银入桂”工作。
(二)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实现新发展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我市发展工业的有关政策,以“五大五小”优势产业为支柱,以强优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继续加大投入,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6%以上;技术改造投资确保增长35.5%。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办好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桂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等新兴产业。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在继续推进“五大五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升级换代。机械产业重点发展电工电器、工程机械、橡胶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和机电一体化。汽配产业重点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子、汽车底盘及新能源客车。橡胶产业重点发展高等级子午线轮胎、乳胶及橡胶制品。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及医疗器械。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畜禽、竹木等产品加工。鼓励建设中间产品、元器件、零部件、配件等生产资料市场。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坚持以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坚持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优势产业,继续抓好招大引强、培优扶强工作,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在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煤电油运、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服务。
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及产业规划,加大工业土地储备力度,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继续开展以“路、水、电、网、房、校、所”为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层次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快发展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园区经济。各县工业集中区要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型企业集团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协作,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力争新入园企业和项目100个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三)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实现新进步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核心,全面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漓江、湘江、资江和桂江流域及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间套种等新品种、新技术,着力建设优质粮食、果蔬、畜禽、中药材、竹木花卉等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抓好粮源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果蔬标准园建设,提升出口果蔬品质。加快特色种养业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鼓励发展特色养殖。积极推进竹木加工贸易、人造板、竹制品、木衣架等产业发展。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食品加工业和林产工业产值分别突破150亿元、55亿元。积极创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推进“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0条观光农业线路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特色节庆活动水平,加快休闲农业发展。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全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1600万亩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农村率先一体化发展。组织150个自然村开展“普惠制”新农村建设试点,继续创建400个文明卫生村,建设农村卫生厕所1.55万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启动8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高标准完成第三批8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
(四)提升壮大旅游业,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新进展
充分把握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统筹规划,大胆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和自治区的支持,全力推进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项工作,加快旅游集散地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大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5%,旅游总收入增长10%。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旅游“二次创业”,整合旅游资源,丰富和完善以市区为中心、各县为节点的大桂林旅游圈,发展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推出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漓江流域特色旅游富民项目建设,拓展观光旅游。实施“精品景区工程”和“精品酒店工程”,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和精品旅游设施,发展高端旅游。打造“两江四湖”滨水旅游休闲带、环桂林老城休闲度假带、阳朔“十里画廊”等生态休闲旅游区,发展休闲旅游。全力办好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和首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临桂新区和老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出台加快发展商贸业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企业和品牌,培育2—3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推进桂林市现代物流园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前期工作。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旅游商品、农产品、建材、五金机电、汽车及汽车配件等商贸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构建新兴特色商圈。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保健、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继续实施扩大城乡居民消费“510”活动和家电下乡工作,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大力推进农家店、农资配送中心、“双百市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等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和“八桂放心肉”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继续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
坚持以临桂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提升为重点,完成《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上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新区建设,切实把新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迅速构建新区城市框架。继续统筹推进新区规划,完善城市水系、路网等规划布局。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新开工项目65项,总投资199亿元,确保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
提升完善老城功能。加快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善漓江小流域综合整治以及重要街区规划设计。
加强特色城镇建设。
(六)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文化桂林建设新亮点
坚持文化立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着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以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文化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
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编制《桂林市文化发展规划》。
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全力推进“一院两馆”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好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二期工程、以靖江王陵大遗址保护工程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建设项目、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色旅游等项目实施。
推进文化精品建设。继续打造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讲坛、漓江之声、市民读书月、五通农民画等文化品牌,以品牌文化带动社区、企业、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鼓励支持文化人才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一批具有桂林特色、时代风采和市场前景的舞台艺术精品,优秀文艺精品。举办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意产业园、雁山动漫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七)推进改革开放,争创活力桂林建设新优势
继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合作,着力推进关键环节的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兴安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实现参保覆盖率80%以上。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和供销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建设创新型桂林。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实施《桂林创新计划(2008—2010)》和科技“355工程”。扶持企业申报专利、争创驰名商标和国家、自治区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创建2家国家级、4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融入泛珠三角“9+2”、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加大“央企入桂”、“百企入桂”工作力度,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价考核机制。深化“大兑现,大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资金到位率。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2亿美元以上,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加快桂林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80亿美元,增长11%。
(八)科学保护环境,提升生态桂林建设新水平
以建设生态山水名城为目标,以保护漓江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抓好节能减排,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步伐。
优化漓江流域生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科学保护漓江”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推动《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尽快出台。研究探索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试点。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实施《桂林生态市建设规划》,抓好《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落实。全面开展造林绿化,实现人工造林34万亩,掀起新一轮植树造林高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实施沼气池建设工程,新建沼气池1.25万座,可建池入户率超过78%。
扎实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继续推进环保专项行动,强化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监督性检测,促使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各县和重点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提升医疗废弃物处置水平。积极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推广绿色建筑,强化新建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积极争取列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创和谐桂林建设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就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稳定基本就业形势,全面实施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4万人次以上。扎实推进劳动仲裁执法,创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5.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4万人,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5.5万、26.6万、24.8万。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继续实施中职学生各项资助政策。积极支持驻桂林高等院校、市卫生学校、市交通技校新校区建设,做好临桂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推进培智、聋哑、七中三校搬迁工程建设。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医疗救助和医疗惠民范围。完成7所国家标准县级医院、18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建立“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自治机制,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积极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大力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争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城市。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深入实施惠民工程。继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筹集资金10亿元以上,全力办好10项惠民工程:
1.教育惠民工程。①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②实施库区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工程。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库区移民给予学费资助。
2.医疗卫生保障惠民工程。①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保障工程。②实施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对新婚夫妇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对孕妇产前筛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实行补助。③建立困难危重孕产妇救助基金。④实施“健康快车”复明工程。完成全市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000例以上。
3.社会保障惠民工程。①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参保率达90%以上,补助标准从每人100元提高到120元。②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标准从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力争参合率达95%以上。③实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工程。④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建设工程。建设10个残疾人日间托养机构,为20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4.文化惠农工程。①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在50个村实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综合楼(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②继续实施20户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5.安居惠民工程。①新开工建设2万平方米廉租房。②继续落实少数民族聚居村寨防火工程。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①完成55个自然村(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②实施村(屯)道路建设。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7.城乡社会服务工程。①新建、改扩建计生服务站、所20个,村级健康家庭服务室100个。②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80家。
8.“放心菜”工程。实施农贸市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工程,在市区铁路、七星、东莲、金鸡岭和中北5个农贸市场及12县城农贸市场各建1个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
9.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两江四湖”二期———桃花江、南溪河、小东江综合治理工程,改善老城生态景观环境,增加市民休闲场所。
10.城市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市区重要交通节点改造,重点建设福利路、芳香路、阳江南路,改善市区交通条件。
㈩ 你认为桂林的发展势头如何
桂林的发展无限,是具有蓬勃向上的生机!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秀丽的风景就是一道靓丽的名片,同时,桂林还有不一样的期许。除去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之外,是在积极的调整相关的产业链结构,进而吸引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知名企业,相互补充之下,给了桂林更好地发展势头。
新企业的生产现阶段的桂林新兴产业正在勃发当中,比如说华为,中兴在桂林落户,意外打造桂林华为信息生产产业合作区。同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产,估计的产值是2020年实现达到50亿元,2021年达到100亿元。城市本身的结构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当中,比如说综合型的商贸服务聚焦在核心商圈,不去商务区外,还有让桂林人最为熟悉的微笑堂等购物中心也在相应的确定当中。从2020年桂林生产总值来看,计划年均增长达到8%,这一数据更是表明要将发展势头增长得更为猛烈,就需要加快工业发展。这一工业发展指的是新工业,类似于上文所说的信息技术。将目标聚集在八大现代服务产业的桂林,全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建设、现代信息建设、房地产开发、金融软件与商贸服务等等,其优势体现主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说漓江风景名胜区、“两江四湖”景区、资源八角寨丹霞景区等等实在是太多。文化旅游项目着重开展万达文旅项目、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旅游城等项目。如此产业链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桂林是有大的框架要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同时代表了桂林人不少的期许。这与期许背后的体现都是对家乡建设的信心,也希望桂林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