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业化的标准
关于工业化标准的探讨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工业化的标准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标准,即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量化标准可以采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标准,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高层次的标准,则是要像现代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国至今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我个人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基本解决我国至今仍显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指标似有两条:(1)在2020年,使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指标的问题。
(一)关于把农业就业人口降到30%以下的问题
2001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3亿人。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者(包括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就业者在内),仅为3.65亿人,占50%;还有50%的劳动力,也就是3.65亿人从事农业。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之中,是与工业化的要求大相径庭的;更何况,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也大大超过了我国当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01年,我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10亩耕地计算,我国农业中留下2亿左右的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就是说,我国农业中,已经出现了大约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在农村中实际上处于隐性的半失业状态。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后农业过剩劳动力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这些过剩劳动力需要逐步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既是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客观需求。目前,一些经济管理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如下设想:到2020年,把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设想来推算(把过剩劳动力的增长计算在内),从2002年到2020年这19年内,就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过剩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转移出116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那么,我国目前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全年,我国的二、三产业仅提供了94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仅增长0.18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到这一年末,在全国城镇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已达1796万人(登记失业者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515万人,非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600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9.5%,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失业率不能超过6%)。
从上述劳动力供求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既要解决城镇中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又要每年转移上千万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难度不小。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突出特点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万百计地扩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大提高其就业弹性系数。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大历史课题。
(二)关于使城镇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60%的问题
2001年,从统计表上看,我国有城镇人口48064万人,农村人口79563万人,二者的比例为 38:62。但上述城镇人口的数据,是按行政区划统计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大约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内。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划入农村人口,则目前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30:70,农村人口大大地超过城镇人口。要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使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任务十分艰巨。据粗略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或超过14亿人。到那时,要使我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城镇实际人口(3.8亿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工业化,即初步工业化,是要使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高层次的工业化,则是要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今后的任务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质是要基本消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转移庞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和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方面,任务相当艰巨,需要通过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来逐步求得解决。
Ⅱ 在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
1、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weit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公理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为实现自己的工业梦采取了哪些措施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先合理调整后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等措施使新中国的工业化全面起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三年造成了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③文革时期(1966-1976年):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均处于倒退的局面,新中国工业出现了严重挫折。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中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Ⅳ 怎样做软件各位大虾能不能就软件工业化发展的方向发表下个人看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行提升和创新,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信息集成取代资源集成,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营销手段的电子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渗透、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为工业化提供系统软件和数字化、电子化的生产装备。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工业是信息化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是我们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开发、创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更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做强信息化的载体——工业化。因此要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的调整,使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加快南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南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加快实现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要根据南宁市实际和具有的优势,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做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努力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公司对外转移生产能力的机遇,引进西门子、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企业到南宁市落户。要加快发展网络软件业,加快南宁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软件企业合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软件企业。要抓住3G技术即将进入商用阶段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相关网络和终端生产线,设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以下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信息服务业,把信息服务与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以及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运用信息技术使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准备集成化,推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形成、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以及生产与市场、库存、财务、质量和设备管理等全面信息化。大力推进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规划、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三、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
一是在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推广商品销售的数据流通标准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逐步建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企业电子商务。二是大力进行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建设。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放到互联网上,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易处理,开展网上直销,以实现大规模削减成本、大幅度缩短时间、减少浪费、帮助企业找到并留住新客户,以削减库存成本,缩短回应客户时间,精简财务流程。三是加快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同时,积极构建和完善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信用体系等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
四、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
一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整合资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原则,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尽快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业务整合和跨部门互联,促进资源共享。二是努力实现经济领域的信息化。积极建设以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防灾抗灾信息网络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金卡网络工程、金税网络工程、金管网络工程、金关网络工程、金财网络工程、交流信息网络系统工程等十大经济信息化工程,力争在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主要行业和领域中实现信息化。三是稳定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创造广阔的信息服务消费市场,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工程、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工程、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旅游服务系统、社区与家庭信息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化推广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企业争取国家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建成一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创新项目、示范工程和企业。同时,继续深化投融资体系的改革,拓宽企业筹措资金的有效渠道,加大工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力度。
五、建立健全科学创新体系与人才机制,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拓展科技创新渠道,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创新服务机构、专利服务机构、咨询培训机构;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坚持自主创新与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相结合,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道路,努力形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二是加强标准化工作。尽快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开发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吸收高科技技术人才,坚持自己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使科技人员成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搞好一系列同时并举。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综合平衡,认为所有这些同时并举中,以工农业同时并举最为重要。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方式
①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②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④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
⑤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⑥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Ⅵ 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
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Ⅶ 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计划。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几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采收率。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采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采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可以进口。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
Ⅷ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美好生活国家,社会,个人层次的路径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Ⅸ 工业化对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个理想的大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展,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产品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
应答时间:2021-06-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Ⅹ 你怎么在工作中实行 以人为本 谁知道这个问题咋回答
给你开个头参考下,主要是尊重别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1、增强员工自觉责任意识。传统的人性假设总是把组织、群体看作是一个绝对物,要求个人以服从和献身精神来证实他的责任心。而事实上,真正的责任心并不是理性意识,而是建立在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基础之上。在组织中,员工个人意识的发展绝对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造成组织纪律的涣散,而是给组织气氛增添了个人活动的弹性。给个人留有余地的管理方式实际上等于给个人潜力的发挥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催化条件,使人的意识资源和主权人格得到不断地充实。人的意识中所包含的资源越是丰富,其责任心就越具有建设性和生产性。因此,在员工精神不能自主的情况之下,他的责任心只能是浅层次的,因为责任对象是一个身外之物,没有融进个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没有内在的联系。在这里,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启示,责任心不仅有需要强化的问题,而且还有需要优化的问题。 2、强化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主权人”假设的观点强调将工作隶属于员工,使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这时产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发自内心的,是持久的,自觉的。因此,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建立在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能够自我做主、自我支配的基础上的,而自我做主、自我支配又是出于个性的要求,出于自尊的要求。人离开了自主和自尊就不可能对自己的活动实行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也就谈不上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自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强化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3、促进员工人格优化。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格的优化就是人格的现代化,因为人格的现代化能赋予人的意识更多的能量。这样,对企业员工人格的优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我们知道,自立、自强和竞争是典型的现代意识。谁想获得这种意识,谁就必须首先在意识中确立“自我”,做到思维的自主,进行自主思维。自卑是一种低级的和消极的意识状态,其所以低级消极之处,首先就在于思维自己不能做主。毫无疑问,自卑感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对于人的自主权是有破坏作用的,它使人们在权威面前产生盲目崇拜和自我无能的心理。到了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了自立权的重要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强烈的自我意识又恰恰是产生自卑感的温床。因为人们在权威面前的自卑,正是在“自我”与权威的比较之中产生的。所以,要达到真正的自信,就要在社会生活中放弃“自我”或革新环境。这样,在现代管理实践中,革新文化环境,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强烈的现代意识,就成了优化员工人格的必由之路。 4、提高员工自由度。历史早已证明,由人的精神解放所产生的意识能量与人们从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个人自由度程度成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由传统的控制转向提倡平等竞争,引导个人行为和吸收个人参与等方面。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界普遍采用了一种叫做“黑箱原理”的管理方式,值得中国企业界借鉴。所谓“黑箱原理”就是把职工个人的执行过程当做一个看不见内情的黑箱,管理者只管往那个黑箱的“入口处”投进计划和任务指标,并且检查从“出口处”出来的工作成果。至于职工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工作,那是他个人的自由天地。这种管理方式能够造成“有意识的混乱”,使秩序的重要性让位于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之后,由于职工的自由度增加而释放出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