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临沂4321发展战略内容
作为临沂市委书记的张少军无疑是繁忙的。7月6日至9日,在临沂市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观摩会)期间,百忙之中,张少军书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临沂今后的发展怎么办?在事关临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抓什么?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完成临沂科学发展的“华丽转身”?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张少军提出了“四三二一”思路,作为临沂市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总纲领。
所谓“四”是指“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东接南融‘四大战略’”。张少军对此一一详解。
在张少军看来,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要有的放矢,突破重点。一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大力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要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四要支持发展产业集群。
在张少军看来,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要做大中心城区,重视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大力扶持促进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商文旅引领”战略,是指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地位,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领先优势,保持旅游业旺盛发展的良好势头。
“临沂区位优势明显,南接长三角,北靠环渤海经济区,东临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临沂的发展振兴,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实施东接南融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张少军说。
因此,张少军提出“东接”,就是要发挥东临大海、近海临港的优势,加强与港口的对接,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与海外市场的对接。“南融”,就是要发挥我市南靠长三角、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融入江浙沪,对接大上海,实现借势发展。
在张少军的规划里,要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招商引资“三大亮点”,突出做好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两大主题”,最终实现“一大目标”: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是沂蒙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随着‘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强力推进,临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路畅、灯明、城美、人旺、商兴,功能和形象兼备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河城市已呈现在人们眼前。”张少军说。
B. 我国为什么必须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C. 谁知道地委提出的“1654”,即“搭建一个平台、发展六大产业、打造五大基地、做好四个延伸区”内容是什么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凝聚人心
--------------------------------------------------------------------------------
党建园地 加入时间:2008-10-13 21:10:35 信息发布: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97
——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为地级干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作首场辅导报告
5月31日上午,在地委党校报告厅,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大兴安岭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三个方面为学员做了一堂生动而又精彩的报告。报告立足区情、突出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完全符合我区实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可以说,这是一个求真务实、发人深省的区情报告;是一个催人奋进、鼓劲扬帆的动员报告;是一个勾勒蓝图、凝聚人心的发展报告。学员们感到这个报告听了非常过瘾、非常解渴、非常振奋、非常有收获。不仅开阔了加快发展的思路和视野,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的途径和办法。报告会由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党校校长郝敬江主持。
宋希斌书记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加快发展是由我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决定的,是由我区承担的生态建设任务决定的,是由我们亟待把握的机遇决定的,是由我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决定的,是由与省内各地之间的差距决定的,是由职工群众收入偏低的现状决定的。
宋希斌书记在报告中还阐述了大兴安岭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他指出,首先,呼伦贝尔市区域经济发展成功实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呼伦贝尔与我区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属大兴安岭山脉,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可比性。特别是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了300亿元和400亿元两大台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206亿元。呼伦贝尔加快发展的经验就是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建设能源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三大工业基地,积极构筑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重大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开工221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呼伦贝尔市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进入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现了森林资源蓄积、面积双增长的突出业绩。呼伦贝尔的发展实践再次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不发展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总结呼伦贝尔的发展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突出主要矛盾,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其次,大兴安岭区域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奋斗历程。回顾林区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快发展。大兴安岭林区从1964年开发建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4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起来,大致经历了创业期、辉煌期、衰退期和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和明晰发展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区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可操作的层面,有力地推动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是近十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同比增长11.1%;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9亿元,增长10.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31.0%;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77亿元,同比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1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4,115元,同比增长8.2%。
近期,省委、省政府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摆上了重要议程,并将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我区与伊春、黑河市同处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全面分析我区与伊春和黑河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对于加快我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看,我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60.7亿元,比其他两个地市分别少9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实现11.1%,但仍低于伊春的11.5%和黑河的11.4%。我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到2007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3户,比伊春的127户、黑河的79户分别少114户和66户,实现的增加值和利税更少。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伊春的35.9%,黑河的46.1%,进出口总额仅为1,288万美元,与伊春13,508万美元相比不足10%,与黑河236,423万美元相比不足1%。就是在森林覆盖率上,也比伊春的83.4%低4.68个百分点。通过分析,要正确面对我们所存在的差距,增强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如果再不迎头赶上,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无形的压力,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第三,全力打造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我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学习和借鉴先进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结合实际,举全区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区工作实践,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坚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建设领导发展型班子、创新型干部队伍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区位和环境四大优势,抓住国内外大型企业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投资的有利契机,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林产工业、矿产开发、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兴安北药六大生态主导型产业,精心打造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和野生浆果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转化、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和生态休闲旅游五大基地。争取利用2到3年的时间,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经济总量由现在的60.7亿元达到150亿元,力争再造两个大兴安岭,真正使大兴安岭成为我省生态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交流的延伸区、能源矿产开发和经济总量提升的目标区。
他强调指出了大兴安岭林区存在政策、资源、区位、环境四大优势及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路径。具体讲,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发展六大产业、打造五大基地。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大兴安岭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通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高园区整体功能三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吸引资金的洼地。发展六大产业。在推进接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六大产业进行分类排队,提出了优先发展传统产业,也就是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也就是矿产开发业;积极培育朝阳产业,也就是生态旅游业;精心打造富民产业,也就是绿色食品、兴安北药和特色养殖业。打造五大基地。把我区建设成为重要的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转化基地、绿色食品和野生浆果生产基地、对俄经贸合作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宋希斌书记在报告中还就如何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为加快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二是必须进一步强化资源管育,为加快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是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四是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五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最后,宋希斌书记强调,要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快林区发展这一主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抓好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要在提高领导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家庭致富工程、园区建设、以煤代木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意识不够强、思想不解放、抓落实能力弱等问题,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谋划发展上动脑筋、在加快发展上想实招、在科学发展上创实绩。二要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上下功夫。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注重选拔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上业绩突出的干部,真正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不干事的人有危机,进一步把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心思引导到发展上来,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三要在培养优秀人才上下功夫。全力推进“干部素质能力升级工程”,围绕园区建设、项目发展、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需要,采取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借助省内外名牌高校乃至国外的资源优势,选派本地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尽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力打造大兴安岭人才聚集区,为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要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下功夫。继续深入实施“四九”、民生、阳光兴安、生态保护、基础建设“五项工程”,加大对森林资源管理、木材生产销售、基建工程发包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的监督检查,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理顺政务公开程序、创新政务公开的载体,增强各项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真正在全区上下营造“人人想发展、个个谋发展、廉政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D. 工业强省战略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果断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
一年多来,贵州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工业强省,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把握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进取精神,统一认识,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坚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奋力把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大格局中,贵州工业仍然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从速度看,贵州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慢。即使在西部,与一些省份相比,我们也有较大差距。从总量看,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贵州要低10几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广东、山东、江苏相比,经济总量相差甚远,主要是差在工业上。从效益和竞争力看,贵州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工业落后是贵州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们后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赶超。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农业文明不断向工业文明迈进。工业化就是社会生产活动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演进过程。农耕社会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有限的。进入工业时代,生产力才得到迅速发展。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几千年农耕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蒸汽机、电的发明,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飞猛进,也正是因为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高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经济真正实现快速发展是工业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进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四川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的内陆省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集中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这意味着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更艰巨、要求更迫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根本突破口。因此,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产业发展,关键是工业发展。重农必须强工,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主导不力,基础不牢。“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本性、主导性的力量是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就农业谈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双增长、双过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靠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牵引,靠的是龙头企业对千家万户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也只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才能做强做大。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前提是要有强大的工业支撑。没有工业的大发展,财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难以实现。工业的发展又可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首先是带动金融业,引进资金,用活贷款,加快资金流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越快,经济就越有活力。工业经济发展起来了,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就会相应发展起来。城镇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
现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产业发展偏弱,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最主要的增长力量。当前我省工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国际国内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国家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加强自主创新将极大提升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省工业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要看到,我省拥有特色优势资源,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生产能力,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交通、能源、通信等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这样好的基础,这样好的机遇,这样好的条件,工业完全能够大有作为。关键看我们的认识深不深,信心足不足,举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业强省之路。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通过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进而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建成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强省。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目前,我省资源开发转化的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卖资源、卖初级产品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是卖资源还是卖产品,是简单转化还是深度开发,经济效益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支持,下决心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转化。我们发展工业要重视资源开发,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内开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实施本地化发展战略,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以资本驱动产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形成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利用资源,就要引导和支持在贵州建加工企业,这要作为一个明确的思路。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就是立足于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着眼于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确立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产业整合、要素整合、企业整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抓优势资源开发、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项目建起来,才能形成大的增长力量、促进大的要素集聚、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对一个市县而言,有时候一个好的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要解放思想立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精心谋划储项目,只争朝夕抢项目,聚精会神干项目。对于重大工业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相关部门要搞好协调服务,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做好项目报批、土地征用、环保评审、搬迁安置等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龙头强,带动力才强,支撑力才强,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才有希望。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产业集群,建好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我省工业整体实力。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如果美国没有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没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省来看,工业发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业作支撑。要下更大力气抓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业发展要大中小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大合唱“,形成万马奔腾之势。“舞台”就是产业集群,既可依托大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发展。要把产业集群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识、有规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动,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园区是工业集聚的载体,目前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通过工业集中发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种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县域工业,原则上都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推进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搞好利益协调。双流的做法值得推广,各个乡镇引进的企业都集中到园区,哪个乡镇引进的,产值、利税就算到谁的头上。要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把园区发展与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各类园区依托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规模效益。大力挖掘现有工业园区和集中发展区的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品牌体现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作贴牌生产,大部分的利润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别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企业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内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品牌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来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关键靠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又在创新。企业最重要的是研发,生产环节放在哪儿都行,特别是大企业如果不在研发上下功夫,一点前途都没有。工业要实现大的跨越,必须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技术进步为支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企业一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原始创新,注重搞好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达到3%以上。大企业、大集团要聚集人才、资金、装备等精锐力量,构建坚实的技术创新平台,不仅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还要紧扣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超前研发。坚持以企业为核心,发挥军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实施人才战略,关键是要搞好机制创新。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领军人物,贵州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有希望。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我省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提高竞争力关键是要加强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总的来讲,我省技术改造投入还不够。高起点是财富,低起点是包袱。要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业要舍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技术改造,以资金换新技术,以新技术换更多的资金,再以更多的资金换更高的技术,不断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万元GDP能耗下降重点在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能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强省”的各个环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生态和环保也是经济效益,也是竞争力,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浪费资源的老路。要继续抓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该停产治理的必须停产治理,该关闭的必须坚决予以关闭。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推进“三个转变”,搞市场化配置资源,是我们抓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抓工业发展,也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离开了这一条,工业经济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场,大作为;小市场,小作为;无市场,没作为。抓工业,就是要到市场找项目、找资金、找人才、找技术、找管理,这个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推进到今天,不单是要破除障碍、减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务、加强支持、增添动力。我们抓工业不是要去管企业,而是要服务企业、服务发展。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极盘活存量资产,这一点我们要毫不含糊、毫不动摇。要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解决“老板”到位的问题,企业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担责任。对企业发展有人真正负责任,这是最核心的机制。现在看来,对企业经营者发高薪、给重奖,都不如给期权、股权好。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搞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防止在企业经营和改制重组过程中出现资产流失。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民营经济是我省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做大工业总量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对县域工业而言,重点应发展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营经济上。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鼓励他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当前,要注意发现一批实力较强、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主要领域。这几年,我省工业发展快、经济发展快,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推进工业强省的现实途径。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抓开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场、技术、资金是没有边界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战略合作要有战略眼光,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项目,关键在企业。这是经济规律,不是长官意志。要有战略思考,看得很远,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而丧失发展机会,影响发展大局。引进来是发展,走出去也是发展。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又要坚决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要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特别要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增强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合作和产业对接,力争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机遇,这个机遇我们不抓住,就会被别人抓住,失去机遇,再努力就很难赶上。当然,既要“招商引资”,也要“择商选资”,不能承接落后的、淘汰的产业。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领导是最大的环境,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积极关注、亲自抓。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现在有的项目签约的时候轰轰烈烈,但引进后就无人过问。我们不仅要下大功夫引进企业,更要注重支持企业进来后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工业发展要上大台阶,工业工作必须上大台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提高工业竞争的“软实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业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抓经济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业上,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主管工业的领导同志,要学工业、懂工业、钻工业,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难,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办法。着眼点要放在找出办法、克服困难上。同一项工作,让什么人来抓,用什么办法来抓,效果大不一样。要配强工业战线的干部,把熟悉工业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现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举措。我们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与服务”意识,在支持工业发展上,要舍得给政策。这次会后,省上将出台实施工业强省的决定和相关配套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地为工业发展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成都海关近年来在落实优惠政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上下了很大功夫,过去通关需要1天半,现在只要半小时,大大方便了省内企业出口。各个部门都有一个改进对企业服务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对社会的很大贡献。凡是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没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企业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工业强省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来实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没有比尔·盖茨就没有微软,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同样,没有王国春就没有五粮液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支持一个企业家,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作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创造财富就是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从根本上讲,企业家是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我们要积极热情地为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教育和引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家放手发展、尽展才华。对他们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点。各地要发掘一批优秀经营人才,用全新理念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活力。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舍得给物质待遇、给政治荣誉、给社会地位。企业家要有宽广的眼界、饱满的激情、执着的事业心,敢冒市场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克服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创造财富、奉献社会中去。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逐步解决存差过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确保运输快捷便利,确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调节优化用地,尽最大努力保障工业用地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工业生产物畅其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发展工业,就忽视安全生产。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文化底蕴不厚、氛围不浓。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强省、富民、兴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抓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树立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要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在全社会营造讲诚实、重信誉、守承诺的诚信环境。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贵州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E. 市委兴工强市工作报告
企业家集体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很少,也不容易组织和协调,市委、市政府这次大规模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学习,给企业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企业家也非常珍惜,全程仔细看,用心听,认真学,集体意识、组织意识、纪律意识都很强,体现了新时期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和良好形象。整个活动安排紧凑合理,所到之处,当地党委政府热情接待,细致安排,所考察的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转型升级的典型性、针对性、代表性强,是整个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缩影。随团参加考察活动,三天之行,收获颇丰,感想和体会最深刻的,主要有三点:
一、坚持不懈推进“兴工强市”战略,始终如一抓好工业经济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新型城市化的主要产业支撑,是反哺农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从所考察的地区看,既有鄞州、萧山这样全国领先的先进地区,也有宁海这样的全省中等发达地区,还有婺城这样与我市发展阶段相近的地区。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举措。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在相当长时间内,在全面完成工业化任务之前,都应始终坚持“兴工强市”战略不动摇,真抓实干,务实提升,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现阶段,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重点工作与阶段性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市委科学谋划,系统布局,逐步完善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体系。工业、服务业、新农村建设、基层基础等各项工作的抓手更加科学系统,更加清晰合理,更加扎实有力。要充分认识到,“五位一体”各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我认为,“兴工强市”主战略、“工业新城”在“五位一体”战略体系中,始终是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抓工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抓工业的机制更加完善,不能认为市委、市政府抓阶段性工作是削弱或者冲淡抓工业发展的力度。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工业经济的战略没有变,重点没有变。今后,我市要更加突出“兴工强市”主战略,更加注重处理重点工作与阶段性工作的关系,把抓工业作为一种常态,狠抓落实,有号召、有部署要抓,没有号召、没有部署,也要自觉地抓,努力把传统的工业基础转化为工业发展的优势,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二是整体推进与个体促进的关系。工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需要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创造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也需要各企业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经济主体作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工业平台的拓展建设,山海协作示范园、十里牌工业园、莲华山工业园等园区建设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争列省大平台项目也在积极对接争取。在上级政策趋紧、各地普遍土地制约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市工业平台建设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实属不易。工业经济是由众多工业企业所支撑的,我们在抓好工业平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尤其要关注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遇到的最大难题往往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土地需求、政策扶持、与群众关系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企业自身无法协调,需要各级领导甚至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面才能解决。市委、市政府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基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围墙外的事情”,以便于企业家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管理,推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扩量与提质的关系。此次考察,共有1县3区,鄞州、萧山两地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更高级发展阶段,工业提质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其更主要的任务;婺城与我市总量相当,情况相似,其提出的“扩量提质,侧重扩量”的工业发展方针,对我市更具有借鉴意义。没有一定总量的支撑,就谈不上质的转型提升。立足我市现有的工业经济基础,把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作为当前的工作指导方针,仍然是我市不可回避的明智选择。同时,我市要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在扩量的过程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绿色低碳型为导向的产业;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选资”,大力引进大项目、关键项目,培育引进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企业,推进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做大、结构做优。
二、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牢固树立服务企业主体意识,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现“一高两进”目标的重要力量。要把培养、扶持企业家成长作为党政工作的大局,造就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力量、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企业家把企业办好,就是在尽社会责任,就是在为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人口就业作贡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摆正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干部和企业家的关系,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尊重企业家的人格,在社会上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二是创造服务企业的良好环境。鄞州区委书记在两地交流座谈会上曾举到一个例子,该区成立碳维基金时,党委政府未经发动,企业家就自发捐助7000万元。这既反映了当地企业家的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反馈社会意识浓厚,也说明了当地企业对党委、政府的高度信任,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当然,这也是和党委、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服务氛围分不开的。服务企业,除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现实难题外,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多一些主动服务的意识,少一些故意刁难的作风,多想一些解决问题的变通办法,少讲一些规定的条条框框,多提升效率,少推诿扯皮,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促进企业在健康成长、稳健发展。
三是树立善待企业家的良好风气。关心企业家,就是关心企业,就是支持经济发展。要从政治上关心企业家,鼓励优秀企业家参选人大代表,吸收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协委员,通过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社会贡献奖和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评选等,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及时宣传和表彰企业家的先进事迹,鼓励企业家为社会作贡献。要从生活上关心企业家,对个别企业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太挑剔,不能以公务员的标准要求企业家,要看到企业家的主要方面,宽容其缺点,并帮助其改正,真正营造一种宽容、宽松的创业环境。
F.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县持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一年。根据全县党代会、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初步确定,全县工业强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调动全县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大力推进新上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努力扭转乡镇企业薄弱的局面,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财政增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步伐。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增长17%;实现利润1800万元,增长20%。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9亿元,增长11.5%。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上项目建设,努力扩张工业经济总量 当前和今后几年的时段,仍然是我们大搞新上项目的良好时期。新的一年,我们仍然要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新上项目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扩张速度,为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经汇集各方面考察、论证情况,我们筛选出了13个新上项目,其中投资1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9个,投资1千万元以下的一般小型项目4个。年内确保建成3个重点项目,力争另外6个重点项目也能开工建成。 确保建成的3个重点项目是: (1)化工厂1万吨氧化铝生产线。总投资1200万元,由化工厂与长南大学合作开发。通过回收含铬铝泥生产氧化铝,预计年销售额1500万元,利税总额300万元。计划2005年7月建成,目前已开展了设备订货工作。 (2)1000吨“大成新工艺”白酒规模化生产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预计年销售额5800万元,利税总额1500万元。今年6月份可投入市场。 (3)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是2004年续建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由药业公司在工业园区建设。主要进行中药材粗加工。预计年产值36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安排就业240人。部分设备已购置,今年上半年全部投产。 此外要力争开工建设以下6个新上重点项目:一是投资3000万元的2万吨菊芋加工项目,已与糖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二是由粮油公司与油脂总公司合作的投资1500万元的2万吨高烹油项目;三是复肥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1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项目,四是果汁公司投资2400万元的1万吨浓缩果汁扩建项目;五是投资3000万元的3000吨洋芋全粉加工项目;六是兰信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年产20万吨煤矿开发项目。 确定的4个一般项目:一是投资250万元的3000吨低铬铸铁生产线,二是文教纸制品厂投资200万元的5000吨防近视纸生产线,三是江苏客商投资250万元的5000吨方便面生产线,四是化工公司投资150万元的300吨铬黑生产线。 二、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一是做好相关行业配套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工作。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分别由交通、电力、广电、电信、林业、水利、城建等部门负责完成园区道路、供电、电视、通讯、绿化节水、给排水、供暖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近期实施意见,年内,启动以下基础工程建设:⑴以六东路改造和河路延伸拓宽及补修为主的园区道路建设、以园区入口处和化工小区标志建筑为主的.景观建设。⑵在主干线路进入园区的基础上,统一布局园区电力线路,争取宽带网、闭路电视网络覆盖园区。⑶将园区作为全县植树造林重点区域,由县上统一组织,向全县各单位分解任务,全面开展园区生态林和隔离带林网建设。⑷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绿化带和机关农场选择2—3个示范点,以滴灌、渗灌为主要形式,大力推广节水技术。⑸积极拓宽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储运等条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媒介,向外地客商和企业宣传工业园区的优势和优惠政策,把园区的吸引力、聚集力变成招商引资的现实力量。争取园区进入省级工业示范园区行列,以更多地得到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为园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向园区聚集。努力争取省、市大项目进驻园区,积极引进和组建主业突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着力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外来项目对园区建设的支撑力度,不断壮大园区实力。 四是强化园区管理服务。加强园区管理机构,修定完善园区建设管理制度和投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园区管理措施和激励政策,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新上项目建设 企业发展和竞争的事实证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招商引资是我们开展新项目建设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把招商引资摆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位置,投入更大的力量,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抓。 (1)由县上领导带头,相关部门、乡镇、企业参加,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已定项目,分配领导力量和工作责任,分头开展招商引资。 (2)要强调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不论是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到外地招商要有明确的项目和目标,尽量杜绝漫无目的的考察招商,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 (3)强化招商引资的考核奖惩。明确奖惩措施,及时表彰奖励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更加广泛地调动各级干部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4)继续抓好营造发展环境工作,对重点项目坚持“一站式”办公服务,并指定专人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四、推进企业经营体制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以化工厂和化工公司为主,组建化工集团,实施集团化经营。目的有二:一是促进老厂的搬迁改造,尽快扩张生产规模;二是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及早着手化工集团上市工作,争取更大的融资能力,并提升企业档次。 (2)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质量。 (3)健全完善企业党、团、工、妇、职等各类群团组织,理顺他们与企业内部的关系,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维护职工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我县乡镇企业薄弱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乡镇财源普遍匮乏的根本原因所在。乡镇企业通过以往的多轮发展与改革,今天已面临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认为,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日趋深入,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经济体制基本理顺的情况下,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责任,提高重视程度。近年来我们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除了过去的一些办法不适应以外,主要还是在思想上、领导上、力量上都有所放松。当前应重新定位,重新制定发展思路和方略,力促乡镇企业发展。 (2)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不能让乡镇、村集体筹资办乡镇企业,应坚持鼓励、引导、发动、支持农村富裕户、有能力的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兴办,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乡村两级必须承担起发动、支持责任,千方百计开展工作。 (3)应明确发展重点。乡镇企业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到兴办小型加工业、农副产品流通业及其他三产服务业上,以小型加工业,流通业为主。对重点企业可以进园区,有的小型企业根据情况进行选址,以方便生产经营为主。 (4)明确工作任务。今年,每个乡镇要兴办投资在10--50万元或50万元以上的小型加工或运销企业1户,培育家庭作坊和餐饮、运销户15户。县上每年抓好3至5个乡镇企业新上项目,今年重点抓好文教纸制品厂防近视纸生产线、建材公司恒温库、镇连砖厂三个新建项目。同时,对现有乡镇企业给予积极扶持,全面开展乡镇企业摸底调查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现有企业加快发展。 在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为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 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力争形成三大财政支柱,即酒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使食品集团税收稳中有增,化工集团2005年税收跨千万元,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年内合计税收也跨过千万元。同时,形成六大产业链,以龙头企业拉动六大农业特色基地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财政增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这才是工业强县战略的真正目的!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G. 浅谈工商部门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怎样发挥职能作用
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美好新宜宾。工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宜宾强,因此,全面加强我市的工业发展就是实现宜宾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服务经济发展是工商部门的第一要务,是工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商部门在实施和落实工业强市战略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工商部门如何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发挥职能,履职到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性工作落实好,推动和服务工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于我们凸显工商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商部门肩负着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经济秩序整顿维护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根本点出发,通过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切实推动全市的工业发展和产业提升,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做出工商部门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对此,笔者认为工商部门重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是有效推进辖区工业产业升级增效的重要外部因素,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部门,工商要在这一进程中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工作到位、职责到位、监管到位。通过履职尽责,规范市场主体准入,转变市场监管模式,从原来的粗放化监管转变为网格化精确监管,从原来重处罚轻纠正转变为教育处罚并重的治理方式,使工商监管的水平、监管能力有大的提升。通过积极实现工商市场监管工作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完善经济户口和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工商监管网络平台,使监管手段更趋多样化、多角度化。通过加大力度打击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各类违法经营行,震慑不法经营者,从而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 二、发挥登管职能,全力推动现代化产业发展 在推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工商部门要发挥注册登记的引导作用,在登记注册方面给予现代化产业特别的扶持和指导,尤其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能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显着增长的现代物流服务等产业给予大力的推动。一是要围绕宜宾城市建设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大力培育以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二是要加快促进具有整合性的配套产业上档升级,为核心产业的形成提供配套性的支撑。工商在工作中要大力支持旅游业、餐饮、信息、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业,以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产业综合性。三是要引导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潜力产业,通过服务,引导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力争逐步形成辖区内高积累、高增值、带动性强的“绩优”产业。 三、推进商标战略,推动打造品牌经济 产业品牌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和一张名片。作为负责商标广告监管的工商部门,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为宜宾企业打造优质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要在认真分析调研我市工业商标品牌现有状况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行之有效的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创商标、树品牌为工作主线,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按知名商标、着名商标、驰名商标逐步升级的方式,有步骤地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商标品牌知名度,打造优势品牌,增强创牌的实效性。要通过盘活已有商标资源,指导企业注册使用新商标,提高商标的注册量和使用率,进行优势品牌打造,使宜宾形成一批优势品牌产业,为工业强市加大品牌动力。 四、优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具有强势的带动作用,工商部门要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帮助它们发挥成为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系列指导意见,落实联系定点龙头企业帮扶制度,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其中尤其要注意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融资、员工素质提高、政策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以及办理工商事务等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帮助,为企业创造工商监管服务外环境,提高企业的生产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使企业更多地向规模效益聚集,从而促成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宜宾有特色的龙头产业链,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五、继续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通过这些年来政府及工商部门的引导扶持,我市的民营经济教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市经济中比重增多、效益增加、活力旺盛。但同经济发达地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起点低、规模小、总体实力和竞争力都还不够强的局面。
H. 什么是工业强省
就是以工业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在全国轻、重工业行业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话语权的省!
I. 绿色农产品推介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又是一年桃熟时,果香满天飘。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季节里,在这个洋溢着喜庆和欢乐的日子里,来自我国最大桃乡----北京平谷的大桃在我市场隆重上市了!在此,我谨**市场的全体员工和市场经营业主对此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
位于北京东部的平谷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桃子生产基地之一,种植面积多达22万亩,年产量近30万吨。平谷四面环山、低污染、沙质土壤、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昼夜温差,这些都使平谷大桃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平谷大桃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畅销全国,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又在泉州市场生根发芽了,新的起点昭示着新的希望,新的希望孕育着新的生机,对此我们倍感欣慰,市场将着力为平谷大桃提供最优质的销售发展环境,希望平谷大桃能借助**市场这个交易平台,扩大其在**乃至**地区的影响和销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谷大桃必将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口碑。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平谷大桃花开遍天下,果香飘四海。
谢谢大家。
同志们:
这里隆重召开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动员大会,今天。这是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既是一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的推进会,又是一次增强信心、再鼓干劲的动员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分析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一会儿,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抓好创建工作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坚定创建信心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实施“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的治县方略,今年以来。团结一心,奋力攻坚,大力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全力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以潞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一是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12万亩。水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27亩,旱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新建蔬菜大棚720架,其中花椒芽菜大棚358架;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2个,规模养殖户30个,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650户。同时,为加快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重点以搞好试验示范工作为主,引进了5个马铃薯新品种,建立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500亩、党参GA P试验示范基地50亩、优质蔬菜试验示范基地30亩,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标准化新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已完成投资85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大红袍公司大红袍花椒深加工扩建项目。建成花椒芽菜基地500亩,扩建厂房5000平方米。日新制药有限公司新上一条灌装生产线,潞党参GA P认证已通过省药监部门验收,申报国家药监总局,预计明年可通过国家GA P认证。西沟纪兰饮料公司扩建项目,已完成投资450万元,建成了果汁生产线和纯净水两条生产线,产品已投放市场。鑫源绿色产业公司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项目于9月底正式投产。北社乡常家蔬菜保鲜库已建成,进入调试阶段。春晖实业公司白酒生产扩建项目完成投资450万元,新建酒库一座,酿造车间一个,三里湾”和“金灯玉液”两个白酒系列已投放市场。
围绕农业调产、沼气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大力开展培训。共举办培训70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培训农民7万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800名。同时,积极培育农户公司,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13个,完成注册登记7个,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20多名,完成登记注册50余名。全县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营销大户达到210余个,农户公司达到135个,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达到69个,带动农户3.5万余户。19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59元,同比增长34%
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肯定成绩的同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措施还不完善,一是认识还不到位。少数乡村干部对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认识还有差距。效果还不明显。一些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
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二是发展不够平衡。县山大沟深。且地块小,经营分散,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由于自然和经济等条件不同,导致发展有快有慢,进展不一。
还存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龙头企业发展上,三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的问题。企业内部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因此。正视问题,瞄准目标,坚定信心,强力推进绿色兴农战略,迅速掀起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新高潮。
二、锁定目标。加快创建步伐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推进。人们饮食结构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由“吃饱”向“吃好”再向“吃健康”方向转化。发展绿色农产品不但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安全、卫生、营养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下面。
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无公害食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跨接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立足基本市情,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十一五”期间天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五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技兴市五大战略,发挥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劳动力资源七大优势,突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小康抓“三农”三大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镇化三大建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我市建成成为陇东南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商贸大市。
按照这一思路,重点从六个方面发展天水经济,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第一充分发挥地缘条件优势,提升区位竞争力。要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和发挥天水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我省东进西出联结点的相对区位优势,谋求更大的发展。强化天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配合天宝、天定高速公路和天平铁路建设,抓紧规划实施沿线旅游开发、物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等,建设现代物流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工程、科技、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依法进入市场,完善资本市尝技术市尝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把天水建成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陇东南商贸流通中心。
第二要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一要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带”和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用产业集群的理念谋划、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优势产品,做强优势企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增强配套服务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配套联动的产业集群。二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一批能够显着提升经济实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旅游及现代服务业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社会公用事业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抓项目和资本运作的本领,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项目投融资机制。加快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提高工业园区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培育、聚集、孵化和辐射作用。三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方向的改革,再造机制体制新优势,推动企业走出困境。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全方位营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十一五”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三,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一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南林、北果、西菜、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加大特色农业的培育力度,加快惜建设畜牧、果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设果品、畜牧、蔬菜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大家好!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用营养、安全的食品不仅成为人们生活质量重要标致,也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
这次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暨农产品推介会,是在我盟农牧业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各界、上上下下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形势下召开的。我盟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工作十几年,特别是我局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这项工作的近三年来,在农牧业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品牌农产品认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集中展示了兴安盟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培育打造经营主体创品牌,打造核心示范基地扩大模式带动,品牌农产品数量快速增加,种植、加工业收入进一步提高,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数有效提升,产地环境评价、机构队伍建设、标准化基地创建、有机品牌打造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有机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我盟农牧业工作的新亮点,为增强优质品牌农产品引领作用,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把我盟农牧业生产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盟农村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品牌农产品建设势头良好,“三品一标”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今年末,全盟获证 “三品”产品12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0个,较2005年增加49个,增长了2.3倍;绿色食品18个,较2005年增加13个,增长了2.6倍;有机食品40个,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获证“三品”面积达到178.89万亩:其中,无公害产地131.95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91.95万亩,增长了2.3倍;绿色食品产地26.53万亩,比2005年增加16.03万亩,增长了1.53倍;有机食品面积20.41万亩,2005年数为零;获证“三品”产量70.89万吨:其中无公害49.06万吨,绿色17.36万吨,有机4.47万吨;获证“三品”产值23.41亿元: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50亿元,绿色食品8.50亿元,有机食品(农产品)3.41亿元。
目前,我盟以二龙屯米业、蒙兴公司为代表的从事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3家,主要有粮食、油料、水产三大类17个品种。在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我盟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取得零的突破,阿尔山市今年申报的黑木耳、卜留客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批复,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后凡使用“阿尔山黑木耳”、“阿尔山卜留客”商标出售的产品,均需通过当地主管部门的许可,并有偿使用。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我盟的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使其不被套牌使用,发挥更大更久远的作用。
二、为打造农产品品牌,前期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整旗整县农牧区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全面铺开。在各旗县市政府特别是政府分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盟经过三年来坚持不懈的上下努力,截止到今年末,除阿尔山外,其他五个旗县和盟农牧场局全部耕地和草牧场,先后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的环境检测评价,实现了6个旗县级区域环境评价全覆盖。结果显示我盟经过监测的广袤农牧区完全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要求,为今后全面实现全盟全境的农牧业整体环境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矗
二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自扎赉特旗2008年首次创建五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总计201万亩申报创建成功后,我盟又相继在突泉县、科右前旗和盟农牧场管理局系统开展了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创建工作。今年,盟农牧场管理局申报的5个基地102.4万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已经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近期将予以发布,进入为期一年的基地创建期。至此,我盟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03.4万亩。
三是组建了一支从盟到旗县市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队伍,这是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保证。在盟委行署主导发展有机绿色产业和行署主管领导高度重视下,盟局与各旗县市政府、盟农牧场局积极协调配合,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全盟五个旗县市和农牧场局先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配齐了人员。盟旗两级机构人员总数达到了40人。各地在经费不足、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盟和旗县机构建设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
三、实施了“兴安盟有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效果显着。
为发挥好农业品牌的引领示范任用,推动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盟行署提出的“3338工程”的战略构想,为使有机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品牌的提升,有效突破有机农业生产的发展瓶颈,我们在打造公司创品牌的同时,成立了“兴安盟有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由具有多年有机绿色品牌经营经历,品牌创建取得一定成效的兴安盟蒙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示范园”园区建设。“示范园”面积300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
J. 什么是自然资源的最适持续产量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38年开始开发建设,1955年依托油矿设立了**市。1958年,为更好地保障、服务油田生产建设,原**县政府由地处农业绿洲中心位置的**镇迁至油矿所在地,市县合并,政企合一,升为地级建制。1961年,**市与**石油管理局分设、政企分开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市、特别是**油田历史性的承担了全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重任,先后向全国兄弟油田培养输送职工近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生产原油28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20亿元。随着**油田的迅速发展,**地方经济亦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GDP总量实现37.5亿元,其中近65%是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拉动的结果,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25.5%来自石油企业。近年来,尽管青西油田开发使**油田实现了二度辉煌,但由于资源的约束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这个老工业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2003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4.4:95.6,工业结构过于重型化;二是企业规模失衡,大型企业平均规模高于全省水平,中小型企业平均规模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和轻工产品中农副产品加工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和非农产品加工比重;四是产业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传统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五是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经过60多年开采的**油田,现在油层埋藏深,地质结构复杂,开采的技术控制难度高,实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说明,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7%。目前,待安置的下岗职工、买断工龄人员有11000人,城镇每年新增需安置就业的劳动力近1300人,然而全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300个左右,就业需求多和岗位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市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739美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今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的根本要求,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地企合作”的发展战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稳定石化产业、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率先走上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元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城市。结合**实际,遵循市场原则,我们要在继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尽可能延长油田稳产期的同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2005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0年达到200万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0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油田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市政府驻地迁址和**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三,立足城市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坚持“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市政府驻地迁址已于2003年上半年经国务院、民政部和省、市逐级批准,2003年10月正式启动,现已完成了市委、人大、政协三大机关及大部分党群部门的搬迁工作,计划今明两年完成政府机关和部门的搬迁工作。今后2—3年,市上将在现有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国债、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陆续实施58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将新市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服务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型生态工业城市,实现县域经济与酒嘉经济带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对接,使其成为丝绸之路西端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