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

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

发布时间:2022-11-03 17:15:50

‘壹’ 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工业布局

一、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农业经济基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要考虑农业为工业所提供的可能条件(劳动力、粮食、副食品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原料),一般工业布局都要考虑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如上海工业的发展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农业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2)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接近原料产地、接近能源供应地、接近消费区。减少原料、能源和产品的运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我国鞍山的钢铁工业,就有接近原料产地(鞍山和本溪的铁矿),接近能源基地(抚顺和阜新的煤),接近消费区(沈阳的大型、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的优势。上海的钢铁工业接近消费区(发达的机器制造业),附近虽然没有原料、燃料产地,但拥有方便的铁路、水路和海运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的钢铁工业分布、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都说明运费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如果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最终也就丧失。环境保护就是要保护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水源、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生产力。而导致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因素很多,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过分集中,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中工业布局不考虑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布局必须做好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选择厂址要适宜。工厂污水排放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大量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应设在城镇、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在区域中规划工业布局时,要注意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在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强的地段或分散布置。

‘贰’ 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涉及面广,影响全局;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改造困难,作用深远等。衡量工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应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是否统一为标志。

‘叁’ 如何看待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强国,正应该把构建工业现代化作为一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才能在快速构建强国经济体中发挥强有力的依托。

‘肆’ 谈谈你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看法

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现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一、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2007年,全国工业实现增加值1073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原煤、钢、水泥、化肥、微型计算机、彩电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以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均居世界第一;轻工、纺织、机械、家电、成品油、乙烯、部分有色金属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工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8%,发达国家为40%左右;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发达国家平均为2.5%,美国为3.2%;服装类产品占世界服装贸易的25%,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2007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 1.16吨标煤,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却占世界的30%、26%和5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繁重。工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众多传统产业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四是工业行业管理分散,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缺位,严格的市场规范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约束;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电气****和信息技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和电气****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规定了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安全等六项职责。国务院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又将这些职责细化为十五项主要职责。这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实践。我们在以下环节做了有益探索。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行业管理,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四分开”,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好,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企业、交给市场。要坚决做到:不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通过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改革,决不走老路,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研究大问题,谋划大思路,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工业行业的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发展指导。

整合管理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将国家发改委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的相关职责、原国防科工委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以及原**********和原国务院信息办的职能划入整合。我们按照“大部门”改革的思路,理顺职责关系,精简机构数量,顺延出“大司局”的构架,该大则大,该精则精。设立了24个司局,其中综合司局设置体现了职能的融合;专业司局设置了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工业大司局;为适应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设置了节能和综合利用、安全生产、软件服务业、通信保障等司局。

加快队伍融合,改进工作作风。部机关组成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统一思想、加快融合至关重要。我们肩负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职责,每一位同志都要将个人融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之中,贡献聪明才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超常规工作,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洞悉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态势,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指导行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积极探索,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运行,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要切实把“三定”规定落到实处,在职能、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的基础上,理顺关系、打通流程、畅通渠道,建立工作秩序,确保各项职能落到实处;要加强与综合部委、专业部委和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要紧紧依靠地方经委、信息产业厅局、国防工办、中小企业局、烟草专卖局等相关部门,密切联系沟通,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和业界专家的作用,建立决策咨询支撑体系。

三、肩负使命,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强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提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目标和措施,修订完善工业结构调整目录,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工业服务业。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提供支持。三是落实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修订完善技术标准,推进企业落实节能减排。协调推进重大工业节能项目,推进重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开发。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创新,推动形成企业创新的协作机制和有效持续的内在动力。要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园区在企业、人才和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要以实施大型飞机、探月工程、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一是搞好整体谋划,合理布局。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梯次转移。二是加快提高行业综合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加快向产业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发展,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三是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组织科技联合攻关,提高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的国产化水平,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国产设备和产品,积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在工业行业中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统,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四是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强产品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工业现代流通体系。五是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六是推动工业经济延伸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逐步融合。

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信息产业是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必须紧贴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以突破瓶颈和满足重大应用为主要着力点,集中资源,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引导产业整合。要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要继续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竞争格局,加强电信市场监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通信服务问题。

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特别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研究拟定促进军民结合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建立国家层面的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和协调机制,加强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推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双向转移;全面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眼于军工和民用两个方面,统筹安排,全面提升国防科技工业重大工程项目的保障能力,进而增强平战转换和国防动员能力,确保********。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这个是我自己曾经做的,也是由很多地方综合而来的。

‘伍’ 为什么我们国家一定要建设工业化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决定工业化快慢和成功的关键。

为把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选择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使我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总结中国工业化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对工业发展的束缚,使中国工业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在全球的展开,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扩展阅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个目标,正处于变传统农业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变传统农村社会为现代城市社会,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

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界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之间内在互动关系,并据此来设计未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思路与政策举措,保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避免工业化脱离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脱离工业化的不良倾向,使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能够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通过最短的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陆’ 为何要重视工业合理布局

工业布局是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任何工业生产都要有其落脚的场地,有工业生产就有工业分布;搞工业建设就要进行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具有全局性的特征,布局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工业本身,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关系到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和投产以后生产中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的好坏,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到交通运输、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成败。一个工厂、一个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往往会波及全局。

工业布局还具有难改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特征。一个工厂、企业,经动手修建,就难以搬动,如若布局不合理,所带来的损失就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因此,工业布局至关重要,人们必须加强工业布局的理论研究,研究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研究工业布局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一项带有长远性质、全面性质和战略意义的问题。

‘柒’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条件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

3、生产技术因素

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三者相辅相成。

(7)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扩展阅读

工业布局的特点: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涉及面广,影响全局;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改造困难,作用深远等。衡量工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应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是否统一为标志。

分类:

宏观:包括多种工业部门、多种类型企业的工业总体布局,某个工业部门的总体战略配置,大范围地区的工业综合布局;

微观:如个别工业企业的布局(主要是厂址选择),某些个别工业点的布局等。

‘捌’ 工业布局的世界工业布局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工艺高度发展,世界加工工业不仅成倍增长,且兴起了新的、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部门,引起工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基本特点:
(1)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是战后工业布局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为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2)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与相对分散。集中与分散是产业空间运动的形式,工业地域在不断集中与分散中形成,而集中是主导方面。自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工业地域集中是突出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所增强,并出现了不连续的带状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发展中国家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中心。世界工业生产由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工业空间运动的总趋势。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更加明显,世界工业地域自西向东、向北、向南扩散着,同时在一国内同样存在着相对分散的趋势。如美国向西部、南部发展,日本向南北两端和日本海侧开发,俄罗斯工业地域东移等。在许多大工业城市周围出现了工业卫星城镇,一些发展中国家新的加工出口区的建立等都是例证。
(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布局在原有的煤铁复合体型和战后发展起来的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临路型的新布局类型。以机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的中心点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市,在其周围或外围地区,发挥人才、交通信息等软环境的优势,发展起各种类型的高科技产业,以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硅岛”为典型代表。
(4)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工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几个发展中国家。如美国、原苏联、日本、西欧经济共同体合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4以上。
(5)近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工业基地。

‘玖’ 工业化生产的利与弊

利:用统一的结构形式,成套的标准构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均衡的连续的大批量生产,在现场包括混凝土现浇和装修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使建筑业从那种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来一个全面的技术改造。

弊:工业化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而且工业化是排斥人的。也就是说就算中国已经完全工业化了,也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富裕问题。

(9)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实现建筑工业化,可以从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和发展施工新技术两方面入手。首先应从建筑结构设计入手,设计新型结构体系,如钢结构体系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让大部分的成品、半成品建筑构配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减少施工现场作业。设计时还应考虑到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式方向发展。

内浇外挂体系即建筑结构主体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结构体系,这中结构体系能很好地实现建筑工业化。墙体连接方式为半刚性连接。

‘拾’ 什么是工业布局,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工业布局亦称工业生产力或工业配置,是指人们通过规划或其他手段,有意识地对工业生产力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再分布。工业布局与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工业分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只能承认它、继承它。工业布局必须以原有工业分布为前提和基础,是对原有工业分布的再分布。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
1、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地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其中,资源条件包括各种燃料、动力资源、矿物原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总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蕴藏的资源种类不同,即使同类资源,在各地区的蕴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丰度及开采条件亦各异。工业布局要尽量发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地质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讯等,工业布局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进行,要善于利用地质、地理条件为工业布局服务。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湿度、气流和降水等,气候对工业生产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要根据不同行业工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进行工业布局。
2、经济技术条件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资源、生产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比例、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征、生产协作条件、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及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公共工程的数量和水平等。工业布局要重点放在经济技术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首先要创造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布局的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劳动力素质、交通通讯、观念思想等的转变。
3、科学技术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大规模科技进步,都是工业布局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新技术革命将会出现电子计算机工程、外层空间开发、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等相互联系的产业群;同时,也会引起生产过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产内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况,使工业的集中布局又出现了分散的趋势。工业布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工业的扩张,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4、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任务,这些都对工业布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变化往往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紧密联系着。当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布局应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努力追求优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实现有条件的工业布局合理化。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工业化布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0万的宝马x5多少钱 浏览:911
温州星能汽车是哪个汽车品牌 浏览:106
大理哪个汽车站能到华坪 浏览:459
陕西汽车哪里有 浏览:446
海南工业空气消毒器多少钱一台 浏览:238
奔驰200两门可以卖多少 浏览:432
奥迪q5后尾门下锁扣怎么调 浏览:792
楼兰与奥迪q3哪个好 浏览:929
进口纯电汽车哪个品牌好 浏览:326
汽车票线上改签要等待多久 浏览:858
浙江金恒德汽车用品城属于哪个区 浏览:551
奥迪a6l预定多久可以提车 浏览:601
奔驰汽车后尾灯罩如何更换 浏览:151
奔驰r350减震气囊怎么对 浏览:817
奔驰后门换一下多少钱 浏览:747
汽车防盗的芯片如何区分 浏览:200
汽车年检什么时候取消 浏览:731
为什么十堰汽车城 浏览:949
工业园区商场隔墙多少钱 浏览:198
04年奔驰e240怎么样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