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必须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迷信“本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从长期革命中得出的宝贵认识。陈云认为工业化建设同样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建设实际。
中国经济落后,短期内要基本上完成国家的工业化任务是艰巨的。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不是地多人少的苏联、美国型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提,要把它搞清楚。基于这种国情的认识,1957年1月陈云在各省(直辖)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
现在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情况已经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大不相同,学习马克思主义“书本”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
第二,必须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对外国经验要批判借鉴,反对全盘照搬。陈云在总结“一五”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那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学习苏联是对的,但“对苏联的那套要批判地吸收,过去全盘接受的要重新考虑。批判吸收不等于反对社会主义。”
同时也要学习和吸取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善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经验。他认为,“二五”时期不同于“一五”时期,现在主要是靠我们自己搞,可能会犯错误,应该“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
他还认为,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
(1)如何看待中国工业发展扩展阅读:
根据国力安排工业建设规模,保持工业化在全国经济稳定中发展。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是我国工业化建设中最高层次的一对矛盾。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进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无论从财力、技术力量、设备供应的哪一方面讲,都是十分有限的。
1955年3月陈云关于“一五”计划的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工业的“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要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这就是说必须根据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力量,能否供应设备。1957年1月他总结1956年冒进的教训,明确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
并告诫: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
这就是说,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工业化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续稳步地发展。“大跃进”运动盲目赶超的教训,证明了这一工业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❷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资源丰富,是原材料大国,发展重工业可以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还能带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重工业属于大生产机构,可以有效生产出国防装备,巩固国防。
影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2)如何看待中国工业发展扩展阅读: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❸ 中国工业现状及前景
现状:(一)我国工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
(二)企业效益水平整体良好,单位劳动产出明显提高。
发展:一是工业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
二是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三是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导致很多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给工业集约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
❹ 怎么论述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论述:
❺ 中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趋势大致是这样的,你可以参考了解:
1.工业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
增长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工业的潜在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这种下降不仅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具有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趋势性减速特征。
2.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作为我国工业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面临着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增长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但另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部分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3.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导致很多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产能过剩长期持续不仅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阻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正在呈现出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态势,增势强劲。制造强国建设稳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阶段突破,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位势明显提升。
在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目前境外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会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中国工业发展实力提高,2021年直至未来,中国工业将继续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我国工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互联网普及、产业链供应链、体制改革和区域融合以及绿色转型等。
❻ 中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工业将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平台之上,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更为科学地整合起来,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而生产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常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企业应进一步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❼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均由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而确立。从英国催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美德两国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远超英国,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业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经过长期的工业实践与探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中逐渐形成的,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
这其中蕴含的实践逻辑,将继续指导由工业大国迈进工业强国。
❽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现象
这是个非常好的提问,有利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就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现状、发展说说我的观点。
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有利于发现我们的优势、机遇、缺陷,所以要说一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表现在过去我们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和文明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与人力成本、社会福利等已经成为利润的主要障碍,使得普通的制造业产品,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时候,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价格,这就导致普通产品,只好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场为其提供产品。另外象日本,他的制造业矛盾是,有订单、没有地方、没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国,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早期,许多磨具技术(制造业的基础)就是从他们引入的。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市场。而内部因素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相比东亚国家我国人民勤劳、智慧 ,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与非洲、西亚、南美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原材料、政治稳定性上有优势,所以整体世界制造基地,无疑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缺陷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工业的基础和工业管理水平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和苏联模式的底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整体的市场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几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们只有人力成本的优势,设备折旧的优势。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可以说是“立足未稳”;随着近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发展,国际上有了一定的认同,水平局部有了发展,具体说就是成本低的优势得到认可,局部有些产品的质量得到世界的一般认可,从我们发展的底子看这就说明我们有进步,毕竟世界上已经认可中国是世界工厂了;但是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制造工艺、制造质量、产品设计、材料水平、制造管理技术,差距十分巨大,毕竟发达国家发展了四五十年了,但是这种差距恰恰是我们的发展动力,毕竟他们(西方)已经走过了,我们有很具体的管理和技术目标,这些国家也都有现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有老师,现在就看我们这些学生如何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把他们变成我们的生产力了。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认为,我国政府在提出创新产品,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如果从发展的动力因素看,但是从真正走向制造强国,还是要修炼内功,犹如创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国外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这些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竞争的是产品性能、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创新一时,但是最终是被别人占有。从国际制造业竞争历史上看,管理的竞争是根本,创新只是一时之快。所以我国制造业还要扎扎实实的从制造管理、制造工艺、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入手,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结合我们的地缘优势、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实现真正的腾飞。希望可以帮到你。
❾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文化
1、工业文化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工业精神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世界上最优秀的制造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
没有工业精神支撑的工业化,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我国工业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也要归功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工业精神。
2、工业文化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先进价值观。
工业文化所蕴含的先进价值观对制造强国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很多制造强国都注重培育并推动“倡导工匠精神、崇尚创新创造”等有助于工业发展的理念,进而加速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使其在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
3、工业文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多是低端廉价产品,主要原因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够高,难以激发产品的研发创新。工业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将促进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喜欢上中国文化,使用蕴含中国文化的产品,从而激发中国产品的创造热情,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4、工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显着的生产力属性,并与工业发展呈现出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工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并逐步构建起整个社会的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5、中国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精神宝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文化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深入人心。
❿ 我国工业分析的现状如何
导语:我国工业生产自十八大以来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新兴产业生产增长较快,传
我国工业生产自十八大以来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新兴产业生产增长较快,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实现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以下对中国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工业的现状
(一)我国工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分门类看,制造业年均增长9%,采矿业年均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3.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4.4%;集体企业年均增长2.4%,股份制企业年均增长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年均增长6.1%;私营企业年均增长10.4%。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疲软的现象未明显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回升不及预期,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普遍回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世界制造业年度同比增速仅在2%至4%的区间徘徊,我国工业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中国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指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实现中高速增长尤为不易。
(二)企业效益水平整体良好,单位劳动产出明显提高。2013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2%。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6%,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从人均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看,单位劳动产出的上升体现出企业提质增效的进展。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117.4万元,与2012年98.8万元的水平相比,三年内提高了18.6万元,提高18.9%。
中国工业的发展趋势
据中国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工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点:
一是工业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增长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工业的潜在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这种下降不仅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具有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趋势性减速特征。
二是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工业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面临着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增长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但另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部分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三是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导致很多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产能过剩长期持续不仅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阻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给工业集约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成本越来越高;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矛盾正在集中显现。中国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指出,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工业发展亟待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精益发展模式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