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

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21 04:23:18

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着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② 结合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造成了什么结果

苏联的工业化
是依靠计划经济的途径进行的,集中了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使社会资源偏向于重工业,忽略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苏联的经济一条腿走路的现象

③ 工业化是什么

一、工业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随着西方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就产生了大商业资本家,而在同时,西方创造性的学习继承了东方初级科学文明成果,并在后来将之发展为人类髙级科学文明。即高级数学,高级化学,髙级物理学。之后这些学科又服务于人类经济发展,便产生了机械学和动力学。而机械学与动力学最初产生了原始动力机械,如风动或水动的各种大型机械,如荷兰风车,英国水动力纺织机等。这些科技理论原产于北欧,后来由于英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及商业资本资源,这些初级科技机械又发展为高级机械和动力设备,这就是瓦特利用机械学,热学和动力学等学科,发明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即由初级手工机械和自然动力,向人类高级机械和科技动力发展的阶段。这就是人类科技工业革命的开端。简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化的三次模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又产生了斯特拉发明的交流发电机为主的电力革命简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又产生了,电脑和数控机床及芯片为主的电子自动化工业革命,简称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和不足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成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资本投资效益成百倍的增长,商业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工业经济投资领域,使工业资本迅速积累和扩大,产生了工业资本阶级,也即工业大资产阶级。这些阶级的利益被政府大量侵吞和剥削,便形成了大资产阶级与政府的予盾,而之后大资产阶级发动工人和农民组织,组织平民与政府展开各种斗争。结果形或了西方奴隶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发展,肯定了大资产阶级的功绩,并提高了大资产阶级的地位,成立了以大资产阶级为主的联合政府。这种斗争最终也是通过两种手段为主,一种是和平改良奴隶制政府,以英国逼退英王为主的政变。一种是推翻和消灭现政府,如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并把王朝王后并家族推上断头台。

在以上阶段,西方经济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市场经济主导发展。在这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英国和法国成为欧洲两大强国,之后为了争取经济利益,英法之战开始,同时德国利用英法大战之机,在卑斯曼首相的领导下,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发展为可与英法争夺霸主的强国,并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德国彻底战败被瓦解。从此,欧洲列强灰飞烟灭,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军火之财,美国经济和军事与科技迅猛发展,在欧洲三败具伤之机,迅速拉起了北约联盟,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巨头。

之后人类社会先基本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北约联盟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华约联盟的冷战阶段时期。后美英法同谋,利用苏联政府和苏共的腐败,玩死了苏联,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并成为金融和军事国际寡头的超级大帝国。

在这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经济,又进入的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又产生了与工人和民众的利益斗争。加之市场经济导致大工业经济的迅猛无序发展,这种无序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部分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现在中国也处在同期现象与结果)。而这一经济现象,必然导致经济的停滞不前,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严重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原本资本家过分压榨劳工和员工利益的严重予盾冲突快速发展为武力冲突,一批资本家被消灭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应运而生。

此时,美国总统,罗斯夫在对人民的重大承诺之下,被选为美国总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简称罗斯福新政。主要举措有三点,一是主要战略型和关键科学技术型企业收归为国有。二是大幅减税降费,让利于民,扶助贫困人员,对企业和贫困人员实行金融和政策怀柔与优惠。三是订立《劳工法》以工会为工具,代表工人与资本家进行合理合法的斗争,以保障劳工的工资权益和劳保福利等。自新政以后,纯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退出了美国经济领域。成了政府主导为主的市场调节经济,使美国经济又一次飞跃发展,人民快速富裕,吸引力更大,很多科技人员移民美国,使美国科技主导世界科技发展,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掌握了世界工业和军事科技的制高点。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向美国学习,经济和国民收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业富裕之国。

④ 工业化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解决

一、影响

1、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资源包括太阳能、水、土攫等. 以水资源破坏为例.地球表团总水量达13 亿立方米,淡水只占3 % ,人类直接可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1%. 由于捕市大型工业的发展中无计划开采地下水及生产、生活中对地上水的大量流费, 全世界各大缄市的地下水位曾遍下降,

二、矿物资源的破坏

矿物资源也称非再生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其它各种矿藏.地球上这些资顿的储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仅可供人类享受几个世纪。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和人类对这些矿物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及挥霍,造成了能摞危机,

有些矿物资摞已接近枯渴.能摞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物资摞,才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惊的最大效能,这样也可减少污染。

三、环境污染

人类与环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撞造成的湾巢.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煤、石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的大量使用,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通常所说的三废〉急剧增加。

目前人工合成的有帆物多达鼓百种,其中包括农商、化阻。这些物质被摞雷不断地施放到环境中,未经科学处理,日积月罩最终跑过了生态系统的自目’能力,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涉及多个方面,如大气、土穰、水、啧声、食物等

二、防治举措

1、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

2、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

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3、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

4、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强化了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证等各项制度

(4)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扩展阅读

危害

1、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2、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3、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4、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工业布局合理: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2、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用设立在郊外的几个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尘设备的热电厂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消除煤烟。

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

4、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

5、绿化造林: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

⑤ 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有多可怕

‍‍有了工业之后,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资源,完成更多的产出,无论破坏还是污染还是产品富足,都是“效率化”的体现。要说“效率化”之后又多可怕,可能只有一点,那就是,人类工业化之后,由于开采效率的大幅提升,原本有限的资源被提前预支了,如果不能找到外太空的开采手段,地球油净灯枯恐怕就是未来两三代里就能看到的局面。‍‍

⑥ 工业化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使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和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6)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扩展阅读: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历史经验证明,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来推进的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⑦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

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急速增加,越来越多人脱离自己生产粮食与必需品的佃农、小农经济生活,进入城市的工厂,大机械的出现引导走向所有生活中的用品皆专业化规模化制造,依靠大规模交易和机械化运输工具达成分工社会,之后这种专精化会形成各种领域的专家;

许多人一生的时间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工作钻研从而发明创新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飞速提高,当整个社会农业人口低于一半居少数时可以看做工业化成效开始,当农业人口低于1/4时便是工业化社会。

这种社会的额外好处是制造业产品通常能够长期保存运输不会坏(相对于农产品),从而能出口赚取别国财富,导致一国财富累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一认为,一个社会成功大规模工业化的要素光引进一些科技是不够的,最重要是政治稳定、社会信任、基础设施。

任何社会不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达成这三点都能有较好工业化成果,西方部分学者在近代认为一定要采取西方投票式政治才能工业化是一错误解释,如果以上的三要素受到破坏,不论是什么政治模式、什么宗教与文明型态,结果都是工业化停滞甚至衰弱。

(7)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扩展阅读:

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⑧ 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⑨ 评价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措施和后果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 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 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 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 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 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 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 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 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 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 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 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 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 “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 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沙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 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 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 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 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 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 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 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 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 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 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 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 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 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 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 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 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 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 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 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 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 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着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 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 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 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 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 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 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 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上来。

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 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 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 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 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 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 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 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 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 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 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 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 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 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 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 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 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 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 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 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 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 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 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 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 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 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 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 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 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 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 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 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 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 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 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 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 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 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 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 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 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 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 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 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 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 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 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 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 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 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 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 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 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 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 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 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 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 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 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 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 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 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 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 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 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 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 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 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 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 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 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 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 训,是很有意义的。

⑩ 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呀

工业化不是一个恒定的目标,按历史发展过程,它大致被区分为前工业和后工业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化。后工业是指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高科技工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已越过前工业阶段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我们的工业化就不能满足于前工业的水准,应该瞄准后工业的高度。在我国的先进省区,高精尖的工业已经有很大的规模,后工业的成分已占了相当的比例。而我们新疆的现有工业,多半还属前工业范畴,这更加重了工业化的繁重任务。现化代既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目标,我们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当我们达到他们今天的水准时,他们又超越今天向前推进了。发达国家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前工业才进入后工业阶段的。而我们要同时并举,要毕其功于一役,自然这是有难度的。但从近二十几年的发展来看,有党的英明领导,这个难度是能够克服的。我们的国家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各地都搞以高精尖为内容的后工业是不现实的。光是这方面的人才就很缺乏,而高科技依赖的已经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智慧,没有能迸发智慧的人才,高科技是一种奢谈,在一些先进省区,有条件发展后工业的就可放手先干起来,他们一旦有了规模、有了声势、转过来就可对后进的省区给予实际的帮助。没有条件的省区依旧可以发展属于前工业的项目。新疆就属于这种情况,搞高科技,我们有困难,但搞前工业项目,我们还是很有条件。后工业虽比前工业高出一个层次,高出一个历史阶段,但后工业并不是对前工业的完全否定。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还在前工业阶段奋进,前工业项目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它还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就是在高科技工业很发达的国家前工业项目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它已属于夕阳工业。我们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是包含前工业和后工业两种内容的,目前我们经营的多是前工业项目,但并不妨碍我们以高科技工业为奋斗目标。事实上,这样的企业在我们新疆土地上已经出现,我们发展前工业,但不以前工业为满足,目标牢牢盯住后工业,当前工业为我们创造了必需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向后现代跃进。

阅读全文

与工业化的结果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踏羚跑工业园有多少配色 浏览:99
19款宝马6gt怎么样 浏览:748
三阳汽车哪个牌子好 浏览:932
工业品怎么做好 浏览:527
奥迪a1办下来多少钱 浏览:110
小型汽车检测时间是多久 浏览:686
奔驰g63的重量多少 浏览:781
2017款宝马218什么时候 浏览:29
汽车怎么上下长坡 浏览:584
宝马4s店漆什么品牌 浏览:229
工业设计怎么注册营业执照 浏览:987
连云港至南京汽车多少钱 浏览:351
工业燃气费多少钱 浏览:99
奔驰231大概什么价位 浏览:856
奔驰配送需要多久 浏览:440
奥迪q7车顶有两个孔是干什么的 浏览:554
汽车配件塑胶弹簧哪里有 浏览:808
思铂睿汽车电瓶有电没电如何看 浏览:994
皇冠汽车机油多久换一次 浏览:279
宝马320电瓶发动机开多久满电 浏览: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