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大寨在哪个省
大寨村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1)大寨发展的工业怎么样扩展阅读
昔阳县的大寨村,就是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当时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如今这里是革命教育基地。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大寨人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间奇绩,当年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各界友人来到这里参观。当年大寨村书记陈永贵,还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职务。
今天的大寨,大力保护和利用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建设虎头山森林公园,充分发挥名人名地效应,积极兴办旅游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寨旅游景观。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集生态风景游、古迹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一体,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
❷ 工业学大寨,农业学郭庄
大寨是山区,没啥工业。咋工业学大寨?安徽萧县的郭庄大队是学大寨的典型。应该是农业学大寨。还有萧县的口号学大寨赶郭庄
❸ 大寨乡的经济概况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针。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
1946年大寨成立了互助组,1952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1953年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率先成立了。现在的大寨村还是1960年代盖的房子,也许是为留作特色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期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从山下担土到山上,造起了汗涝保收的人工梯田,平均个劳动力搬运土石方作业量达1000多立方米,担土80多万担;每人每年担石头880多担,担粪、担庄稼十万斤。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村的先进事迹,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中国人民学习大寨的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国大陆掀起了学习大寨热。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寨也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大寨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办了村办企业,个人也开始搞起了养殖业、运输业。1992年大寨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建立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并在相继几年中又发展了十几个企业。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也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万元,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1600万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旅游业占30%。经过二十几年发展,大寨已经成功由政治品牌转为经济品牌。
❹ 大寨村的大寨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村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口人都从事一项工作--农业。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三十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从事了工、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变迁。
1.住房的变迁: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
2.膳食的变迁: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几十年后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
3.衣装的变迁: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冬无棉,夏无单。几十年后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变迁: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几十年后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
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月领100元,共产党员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94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3.8华里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6年投资160万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吃淡水的问题。95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共投资1000多万元,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1000多亩,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600亩良田。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寨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法制的教育,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及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如:农广校、农科教、法制教、经营管理、营销出销、外语学习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实力。
大寨的党风好,民风正,无邪恶、邪教,党支部连年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基层党组织”;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❺ 大寨乡的发展历程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大寨并不大,全村200户人家,52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 0多年里,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
依托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说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处。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中国许多市场都有“大寨”牌商品销售,“大寨”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核桃露的广告在央视热播。来大寨旅游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饮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压饼、窝头。在着力打造“大寨”经济品牌的同时,“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价值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视明星”也随着“大寨”品牌变成了“经济明星”,郭凤莲带着大寨核桃露饮料,像一名熟练的营销员给客人介绍着大寨的饮品,他说:“我们利用品牌搞联合,利用资源出产品,即宣传了大寨本身,又把温暖送给人民,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政策上向‘三农’倾斜,我们要抓紧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❻ 大寨乡的简介
大寨乡位于滑县东部,距县城42公里,与濮阳县接壤,交通便利,西临大广高速,S222线和长濮路贯穿全乡,全乡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万亩,下辖44个行政村,4.5万人,党员1477人。大寨乡地处黄河故道,全境内均系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西瓜等农作物,林业资源丰富,林木覆盖面积达到30%,是典型的林业生态乡。近年来,大寨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主导、三化互动、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工业,目前已形成了冷饮、食品、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❼ 想问问滑县的朋友--滑县大寨乡怎么样经济,农业和基础建设等方面怎么样
大寨乡位于滑县东部,距县城42公里,吡临濮阳。4.3万人口,6.8万亩耕地,以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该乡种桑面积3000亩,产值达1000多万元,农民靠此项产业的年收入亩均增加1500元,2001年被评为“植桑养蚕特色乡镇”,2002年大寨乡立足实际,统筹安排,指定了新的发展规划,通过努力,种植蚕桑面积突破5000亩。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大寨乡和浙江康乐丝厂合资100多万元组建滑县蚕丝绸有限公司,建起了豫北第一家蚕茧烘干站,实现了生蚕的初级加工,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