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越城区工业经济怎么样

越城区工业经济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0-15 12:37:57

Ⅰ 泰顺经济怎么样

总的来说虽然摆脱了贫困县的头衔但是与温州其它县相比经济较落后。

近几年来,泰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县”战略目标,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绿色产业,求民富县强。现已初步走出一条以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1年财政总收入超 泰顺县大坝
亿元。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村和种养专业户,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基地45万亩,并建成全省最早的有机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茶叶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以天然、安全、保健为特征的“雪龙”有机茶、“山友”绿色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以小水电开发、竹木加工和矿产深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工业不断壮大,40多种竹木工艺品走销欧洲、日本及台湾地区,辉绿岩、叶蜡石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已连续四年外贸出口供贷值超亿元。同时,打响了“廊桥”牌和生态牌,精心培育生态旅游业,编制完成全县生态旅游规划,开辟了氡泉生态保健游、九峰重走红军路、乌岩岭生物探密游和古廊桥古民居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共引资近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元,建成浙南大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以绿色为支点,化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面建设生态大县,已成为泰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如今,泰顺正按照“2005年基本实现小康、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开拓创新,推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跨越”,即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超前发展;跨越先粗放后集约阶段,以科技为手段提升绿色产业层次;跨越先工业化后城市化阶段,建立独具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增强造血功能,壮大县域经济——立足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经济体系,实现农民增收,县级综合实力增强。 增强集聚功能,优化县域经济——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要求,以“521”交通工程(到杭州5小时,到温州2小时,到各乡镇1小时)、特色工业园区和县城新城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增强辐射功能,放大县域经济——充分利用“蓝天、青山、碧水”和“天然大氧吧”的良好生态环境,建成浙南闽北的旅游度假中心和绿色食品基地,成为温州最大的后花园。 2007年,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增长20.5%;完成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6亿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增长22.8%。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4.99亿元,增长2.5%。新增和改造农业基地1.2万亩,建成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7个,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示范组织6家、名牌产品5个、着名(知名)商标3只。实现茶叶产值超亿元,改造初制茶厂15家,“三杯香”茶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泰顺茶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落户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9.03亿元,增长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96亿元,增长30.2%;完成工业性投资3.62亿元,增长20.2%,其中技改投入6400万元。新引进招商项目13个,实际引进内资2.38亿元,增长62.8%,合同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新开工项目14个、投产6个。竹木制品等传统产业稳中有升,不锈钢、橡胶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建筑业发展迅速,产值、税收分别突破30亿元和3000万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11家木制玩具企业获得出口产 泰顺县
品质量许可认证。县轴承厂、盐业公司改制完成,杨辽电站、医药公司改制工作有序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增长2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增长88.1%。氡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论证,氡泉、乌岩岭入选“温州十大避暑胜地”,岭北乡村尾村、泗溪镇下桥村被评为“浙江100佳美丽乡村”。新增示范性农家乐11家,综合收入3100多万元。同时,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规范,金融、保险、商贸、烟草、运输、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2007年,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初步通过考核验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建成“新农村新校园”工程147个,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普宣传,科技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提线木偶获国家“文化遗产日奖”,“元宵节·泰顺百家宴”由省里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提线木偶戏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计生工作基础保障,完善利益导向机制,1592名计划生育对象得到奖励扶持,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工作,逐步健全五保集中供养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出台优待老年人规定,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323.5万元,清欠543名农民工工资430万元,特殊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公积金缴存比率从8%提高到10%。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两查两保”专项整治,妥善处置“8·10”重大交通事故,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切实做好抗灾救灾工作,防灾抗灾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加强综治、信访、普法工作,积极推进“两所一庭一中心”建设,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同时,民族、宗教、体育、外事、侨台、接待、人防、移民、统计、档案、地方志、保密、气象等工作,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Ⅱ 比如,看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好坏 ,主要看哪些数据

从你提问的范围和问题本身来看,我猜测你是想寻找地域性的工业板块,对吧?
如果单纯的从地域性的工业数据来看工业经济的好坏,如果你能够查到该地区工业税收,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原因很简单:税收包括国税和地税,我们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都巴不得偷税漏税,原因就是想增加利润。换句话说,如果某地区的税收很高,并不是说该地区苛捐杂税或者说该地区税务局的人很厉害。而是表示公司赚很多的钱,所以掩饰都掩饰不了,那么只好多缴税了。因为税收永远发生在业务成立开展之后。
如果说从股票的角度分析哪些指标能很好的反应地方工业经济,我觉得真实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率是可以的。因为公司运转越快,效益越好,那么工资和就业都必须有保障,因为,一个揭不开锅的公司想发工资和想招人,几乎很困难。反之,就表示公司很好。因为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养活一帮不赚钱的员工。

Ⅲ 越南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越南经济整体疲软,增长乏力,今年以来对外贸易有迅速增长,但仍是入超国家
据越南统计总局网站近日报道,上半年越南GDP同比增长4.38%,其中,1季度增长4%,2季度4.66%。上半年农林渔业增长2.81%,贡献率为0.48%
;工业和建筑业3.81%,贡献率为1.55%
;服务业5.57%,贡献率为2.35%。上述3个产业增长率同比下降(3个产业上年同期增长率分别为3.89%,5.78%和6.21%)。上半年经济结构为:农林渔业占22.13%,工业和建筑业40.26%,服务业37.61%。该局分析称,上半年许多行业生产经营和销售困难,增长乏力。
越南海关总局透露,从年初以来越南主要商品出口额同比大幅度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手机及零件,截至5月15日出口金额约33亿美元,同比增长113.4%。其次是运输工具及零部件,出口额1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09%;电脑、电子品及零部件,出口额24.39亿美元,同比增长85.2%;机械设备和其他工具附件出口额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57.1%;木材及木制品出口额15.8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
越南海关总局的统计显示,截至5月15日越南出口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纺织品为出口额最高的商品,约47.72亿美元。
越南海关总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2年6月越南商品进出口总额达194.2亿美元,环比下降2.5%。其中,出口额98.9亿美元,环比增长2%;进口额95.3亿美元,环比下降6.8%;顺差3.6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越南商品进出口总额106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出口额5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7%;进口额534.9亿美元,环比增长6.3%;逆差1.58亿美元,相当于商品出口总额的0.3%。

Ⅳ 浙江嘉兴桐乡经济怎么样

桐乡是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在全国百强经济县市中排名第24位。全市拥有各类市场58个,号称市场大市。人均GDP达到了8万元,财政收入43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336亿元 。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税42.8亿元,其中利润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和4.6%。着力强化企业帮扶,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活动,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等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减轻企业负担8.7亿元;建立企业经营状况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设立市镇两级企业经营危机应急资金,出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并购重组的意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工业结构调整转型行动方案,规模以上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7%。继续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企业132家、亿元企业20家,总数分别达到1393家和110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234人次;国有资产运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3家企业完成国有(集体)股权退出。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新增企业贷款33亿元;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双箭集团股票上市申请获得通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有效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面积2.1万亩,建成崇福镇联丰村新联塘田和濮院镇红旗漾塘田2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8.9万吨。精品农业有序推进,全年实施16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提升项目,新增设施农业2200亩,石门湾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命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新增订单农业1.1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新增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渔民转产转业工作顺利完成,惠及渔民2267人。。

Ⅳ 绍兴的县市中经济最发达和最差的分别是哪一个

绍兴市(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一区五县(市),分别为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和嵊州市等.

越城区又划分为越城城区、袍江工业区、镜湖开发区和滨江开发区(成立不久)等。

绍兴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其实很有特色,如绍兴县是以纺织为主业,诸暨市以金属加工、袜业生产和珍珠养殖与加工为主业,上虞产业相对比较广泛一些,如有机电产品、灯具产品、化工产品等为主,新昌以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嵊州以领带与旅游为主。

因此,绍兴的经济很难说,那一个最好或最差,只是分工或发展重点各有不同。

如果按GDP划分,排名应该是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和嵊州市;大越城区(含越城城区、袍江、镜湖)加起来相当于绍兴县的水平,但如果把最近刚成立的滨江新区加起来,就很难说了。

如果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来看,上虞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如果从近几年发展速度来年,诸暨市肯定是第一名;如果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嵊州市很有前景。

Ⅵ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状况

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1978年台州工业总产值仅为6.5亿元,到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943亿元。台州工业经济通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涌现了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东港、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其中有206家企业销售产值超过亿元,更有9家企业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等九大制造业行业。
一、汽摩及配件。现有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企业2775家,2004年产值为310.89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0.56%,出口额超3 亿多美元。台州是全国摩托车生产四大板块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出口基地,其中19家整车企业列入国家公告管理,年产量160万台,占全国的10%以上。台州是国内踏板式摩托车的发源地,产量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全国各大摩托车生产企业的配件50%来自台州。“钱江”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吉利集团是全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2004年销量达到10万辆,出口4583辆。我市生产的轿车变速器、橡胶密封件、减震器、电动刮水器、机油冷却器等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二、医药化工。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现有3030 家企业,2004年产值217.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7.37%;其中近一半出口,有8大类40多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已形成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激素类和计生药物、头孢类药物等一批全国性生产基地和海正、东港、华海、九洲、仙药、永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医药企业。
三、模具塑料。台州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有塑料及模具生产企业8748家,注塑设备3万多台,2004年产值308.5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0.48%,消耗塑料树脂原料200多万吨,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8。全国各种家电、汽车塑料配件90%以上在台州加工完成;模具行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拥有200多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中心设备,产品95%为塑料模具,仅电视机外壳塑料模具就覆盖了全国50%的电视机生产家。
四、家用电器。台州是中国重要的家电及制冷配件生产基地,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335.9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1.41%,冷柜、压力锅、空调器、卫生洁具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领先地位,其中压力锅、不粘锅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和50%,制冷配件在10%以上,冷柜年销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同行前列,市场占有率达25%左右。“星星”、“苏泊尔”和“爱仕达”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星星”冷柜、“苏泊尔”压力锅和不粘锅、“爱仕达”不粘锅系中国名牌产品,“星星”牌冷藏冷冻箱、“双鹿”牌空调、“苏泊尔”不粘锅、“爱仕达”不粘锅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五、服装机械。台州是我国重要的服装机械生产出口基地,有生产企业2094多家,各类工业缝纫机、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电动裁剪机等,品种多达200多种,年产量300多万台套,2004年产值103亿元,出口3亿美元,占全国的40%,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全国第一,其中,曲折缝工业缝纫机和电动裁剪机在国际上占有70%的市场份额。飞跃集团成为国内缝纫机行业的“龙头老大”,“飞跃”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飞跃、中捷、宝石被评为中国名牌。
六、阀门水泵。台州是中国最大的阀门和水泵生产基地,拥有企业1.2万多家,2004年产值371.9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2.64%,潜水泵、螺杆泵、家用泵等国内市场占四分之三,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台州还是全国最大的低压铜球阀门生产出口基地,近30个品种600多个规格,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60%以上。
七、工艺礼品。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圣诞礼品和节日灯生产出口基地,有各类企业1.1万多家,2004年产值357.8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2.%。已形成节日用品、旅游用品、装饰用品、玩具产品、美术雕刻等五大类,品种上万个,产品遍布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晶产量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国内第一。同时,“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等称号均落在台州。
八、食品饮料。台州的食品饮料行业主要是罐头食品、啤酒饮料、水产品等,企业3465家,2004年产值117.1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98%,黄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罐头食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桔罐产量占世界的1/3,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台州的水产品年产量140万吨左右,居全省第一,其中的冻虾仁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九、鞋帽服装。台州鞋帽服装行业是企业家数最多、分布最广、最具有块状集群优势的行业,企业近1.8万家,2004年产值超374.2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2.72%。年产仿真皮鞋约6亿双,产品基本上出口为主,远销欧美、中东、非洲等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目前,我市正在实施“工业服务年”活动和“513”工程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工业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

Ⅶ 富阳的经济怎么样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8.4亿元,四年来年均增长17.9%;人均GDP达到 37618元,年均增长17.2%;财政总收入30.26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96亿元,年均增长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8亿元,年均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8.3∶61.3∶30.4,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08年排名第26位,跻身中国最适宜民营企业投资创业的百强城市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强县(市)。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9.2亿元,年均增长13.3%。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67亿元,建成皇天畈排涝站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都市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建成产业化基地147个、农产品基地1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增至56家,销售收入突破21亿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到81家,成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两个农产品基地获得“浙江森林食品基地”称号,两只农产品被评为杭州市名牌。防汛防旱、森林防火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成效明显。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工业立市”战略,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6.5亿元,年均增长2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84.4亿元,年均增长35.4%,获“国家(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中国白板纸基地”、“中国球拍之乡”称号。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工业功能区2006年实到外资2198万美元,实到内资5.2亿元,四年累计实到外资8049万美元,实到内资11.9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336.3亿元,增长27.3%,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3.3%。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8只,省着名商标19件,省名牌产品17只。在造纸等高能耗行业推广变频节电技术。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线10条,关停“低小散”造纸生产线97条。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围绕深化、拓展、提升,坚持“商旅活市”。第三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年均递增20%。旅游总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16.8%;接待国内游客373.8万人次,增长21%。拥有富春桃源等3家国家4A级景区、白鹤村等3处“浙江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成功举办“龙门古镇民俗风情节暨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富阳分会场开幕式”、“2006年中国乡村游浙江开游式”等活动,完成龙门古镇保护与开发一期工程,启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二期等旅游项目,建成南国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的旅游设施,先后引进“世纪联华”、“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和“放心店”。餐饮服务、休闲消费健康增长。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通信和中介服务等其他服务业迅速成长壮大。

Ⅷ 绍兴的经济

唐代以前,会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所产的越国青铜剑,汉代到三国的铜镜,唐及其以后的陶瓷、茶叶,隋唐开始闻名的丝绸,南宋时进入全盛期的绍兴黄酒等,质量、产量都曾名扬海内外。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绍兴府茶叶总产量达38.5万多斤(《宋会要辑稿》)。明末清初,平水镇逐渐成为浙东重要茶叶集散地。清末,每年从平水镇运销外洋的茶叶约为880万斤,运销国内的180万斤(《会稽县劝业所报告册》)。同期,绍兴黄酒每年酿造达30万缸,计300万坛(约7.5万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生产停滞,民生凋敝。据《中国实业志》记载,21年(1932),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茶叶总产量仅为16.71万担,绍兴黄酒108万坛(约2.70万吨),蚕茧13.93万担,生猪饲养量6.22万头,粮食106422万斤,其中绍兴县49390万斤。绍兴人口众多,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从苏、皖、赣及省内金华、兰溪、建德、桐庐等地运入2亿斤左右。工业生产则更为薄弱,以当时较发达的绍兴县为例:”机制工业惟面粉、碾米、电灯、丝袜四业,共12家,职工663人”(民国38年《绍兴概况调查》);手工业6798家,从业人员24907人(酒坊203家从业人数无记载)。主要产品产量未见记载,而出口数为:锡箔320万块,绍酒108万坛,茶叶12万担,腐乳13万坛,各种绸缎(含官纱)19.5万匹。据《浙江经济年鉴》记载,至民国36年,工农业生产进一步萎缩,5县粮食产量仅7.75亿多斤,茶叶8.4万担,酒11285吨,锡箔90万块,春茧(收购量)8663担。到解放前夕,绍兴已陷入生产落后、百业萧条、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3.42亿元,年人均仅153.4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2亿元,占76.52%,人均117.4元;工业总产值0.8亿元,占23.48%,人均36元。粮食总产量48.54万吨,亩产114公斤,人均218公斤。发电量100万千瓦时,黄酒1.26万吨,棉布43.6万米,绸缎54.29万米,日用陶瓷7.87万件。
绍兴所属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2012年绍兴市工业经济先抑后扬,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亿元,增长2.8%。生产总值(GDP)达到3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GDP为73304元,增长9.4%。居民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增速高于城镇。
2012年,绍兴市有效投资总体回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工业投资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总量居全省第一。基础设施投资284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稳重趋升,绍兴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旅游总收入506亿元,接待游客4935万人次。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67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2002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亿元,增长13.8%;外贸出口279亿美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18元,分别增长9.6%和1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城镇登记失业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0.05%。;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其中,生产总值增幅低于预期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低于预期0.4和0.2个百分点。 新石器时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锄,从事稻作生产,开创境内水稻栽培历史。
夏代,“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岛)田”(《越绝书》),“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吴越春秋》),开垦沼泽平原和丘陵旱地,种植水稻、麦黍等粮食作物。
春秋战国,越王句践采用范蠡、计倪之策:“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强国之本。粮食作物扩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麦、大豆、穬7类。东晋、南北朝,“垦起湖田”(《宋书·孔季恭传》),出现一批地主庄园(别业),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课郡人,冬筑陂塘,春贮雨水,夏溉旱苗”,大量开发粮地。南宋,“仲秋种麦,春种八谷”,粮食种类增多。“处处稻分秧,家家麦登场”,全面推行麦稻两熟制和麦肥(苜蓿)轮作制,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明万历年间(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干隆年间(1736~1795),引入马铃薯,旱粮迅速发展。民国时,粮食播种面积扩大。30年代,常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91.19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为1178.64万担,播种面积亩产240斤。但“绍兴人口众多,五谷出产虽丰,尚不能自给,丰年仅及全年需要额(供应量)之半,若遇荒年,则二三折不等”(民国22年《中国实业志》)。40年代初,日军侵绍,农业生产遭受破坏。4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恢复缓慢。 1949年,5县耕地276.58万亩,其中水田229.8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25.18万亩,总产量48.54万吨,全年粮食亩产183公斤,播种面积亩产114公斤。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为中心,形成三熟制为主体的耕作制度。1959年,粮食亩产331公斤,总产86.58万吨,比1949年增长78.34%。60年代初,提倡复种指数越高越好、种植越早越好、播种越密越好,违反粮食作物生育规律,导致粮食减产。1962至1966年,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实行科学种田,绍兴县东湖农场创造“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四良配套经验,被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炎巨誉为“遂成就东湖农学特色,在全国农业领域中独树一帜”。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技术分级培训到户,年培训20万左右人次,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开展吨粮田工程建设,52.75万亩亩产超吨粮,占全省首位;增产粮食7.6万吨,占全省增产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绍兴市粮地222.4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37.15万亩,总产量186.20万吨,亩产833公斤。绍兴市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内容丰富,品种多样的综合农业种植区,又是以水稻生产为特色,双季稻为主体的三熟制地区,拥有绍虞水网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和诸暨盆地“四大粮仓”。
2012年,绍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4.69万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7.23万亩,增长0.5%。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126.84亿元,占绍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2%。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绍兴市拥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绍兴市农产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只,中国驰名商标26只,浙江名牌产品48只,浙江着名商标65只。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有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批准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创建点。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9.81万亩,累计达到89.07万亩。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总数达1808家。绍兴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5个,示范推广面积6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3只、认证A级绿色食品53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9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16万亩,其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8个,新认证绿色食品9只。 春秋时期,越国境内已有铜锡开采、兵器铸造、酿酒、缫丝、绸织、麻织和陶瓷等业。东汉时期,境内成熟青瓷的烧制成功,奠定了会稽作为我国青瓷发祥地的地位;铜镜制作工艺的 迅速提高,使会稽成为江南铸镜中心,并在三国时期达到全盛阶段。晋代,会稽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造纸、陶瓷业加快发展。隋代,越州丝织品列为贡品。唐代越州所产之越罗、剡藤纸、越窑青瓷,名重朝野。越窑青瓷以其“类冰”、“类玉”质地,达到生产鼎峰期。 宋代,绍兴府制药业、食品加工业日趋兴盛,酿酒业更为闻名,酒肆遍布街头,“蓬 莱春”等名酒誉满江南。明代,绍兴府出现一批酿酒、酱园工场,腐乳开始销往海外。清代,酿酒作坊增加,规模扩大,黄酒最高年产量达7万多吨,一批大酿坊纷纷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办批发零售业务,同时销往东南亚国家。平水珠茶以其优良品质,大批加 工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绍兴城区南街和华舍、齐贤等农村集镇盛产的官纱、绸、缎,绍兴柯桥周家桥一带出产的黑白纸扇,新昌、嵊县的工艺竹编等,陆续销往国外。
绍兴的近代工业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使用机器的开源永丝厂在会稽县白 米堰(今中塘乡)开业,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业企业之一。民国初年,绍兴城区金恒丰铁工厂、建新修理机器铁工厂、华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诸暨、嵊县小型火力发电厂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机器碾米、化工、印刷业,为绍兴地区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并且促使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各县(市)人民政府一面尽快恢复生产,一面陆续新 办绍兴茶厂、新华印刷厂、新建染织厂、绍兴酒厂、云集酒厂,嵊县新建机械修理厂,诸暨人民电厂,上虞利民米厂,新昌县生产救济院粮食加工厂等30余家公有制工业企业,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势单力薄的私营小企业,实行私私合并;对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营生产企业,从生产原料、资金及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1979年起,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先后建成绍兴弹力丝厂、浙江涤纶厂、诸暨毛纺织厂、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新昌毛纺织总厂、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化企业。至1990年,绍兴市已拥有纺织、食品、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等20多个工业部门,初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体,酿造为特色,纺织、机械、食品三大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2010年,绍兴市工业经济以开展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绍兴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23.86亿元,比2009年增长21%。其中:55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97.39亿元,同比增长23.17%;完成销售收入6993.85亿元,同比增长23.08.73%;实现利税588.87亿元,其中利润40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8%和35.77%,呈现效益增长高于产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完成出口交货值1225.54亿元,同比增长20.79%,继续维持稳健增长势头;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体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绍兴市主要开发区及新区绍兴高新区管委会 袍江新区 镜湖新区 嵊州经济开发区绍兴生态产业园 柯桥经济开发区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诸暨经济开发区 上虞经济开发区 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 参考资料来源 绍兴地区贸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战国时期,大越城内就出现商事活动。范蠡经商“积着〔贮〕之理”,影响至今。秦汉时,城内商事活动已见记载,在郡城都亭桥有大市,越人于此为市,相传即蓟子训卖药处。东汉永建四年(129),吴、会分治,山阴成为会稽郡治,从此商业发展迅速。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为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加以汉代实施减赋政策,提倡“食货并重”,境内商贸活动益见繁盛。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稽)市,作邸阁”。其时,会稽郡为全国最重要的铜镜、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丝绸市场海外有名。唐代,国家盛平,经济发达,越州城不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东道节度使驻所,俨然一大都会。其越瓷、交梭、白纱、花纱、轻容、吴绢等闻名全国,畅销各地,有“杭州在唐,繁荣不及姑苏、会稽两郡”之说。南宋,建都临安,绍兴当时与金陵不相上下,成为首都以外的全国两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驻跸逾年,城市扩大,市容繁华,街衢整齐,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茶叶交易已居全国第一。元、明、清时期,绍兴手工业发展迅速,促使商业繁荣,尤其是丝绸、酿酒等业,在全国已居重要地位。
鸦片战争后,绍兴市场开始出现洋货,民族工业兴起,商品种类增加,行业扩大,专业分细。清宣统三年(1911),城内有行栈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计74个行业,如米业、酒业、酱业、茶食业、南北货业、百货业、绸布业、钟表业、金银业、油烛业、茶漆业、铜锡业等。民国前期,商业又有所发展。民国25年(1936),绍兴城区商业有103个行业,计4887家,资本总额940.1万元,年营业额4828.8万元。据37年7月21日《绍兴工商报》载,绍兴商会调查统计,时有商店2471家,从业4518人。
1956年,绍兴市被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有45个行业、5837户、1.14万人;直接过渡为国营商业的有98户、331人;实行定股定息公私合营的有531户、4325人;组织合作商店15个、79户;合作小组361个、4713户。此外,尚有416户仍独立经营,占总数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业管理体制,还权于企业;改革计划体制,扩大非计划商品供应;改革价格体制,开放商品价格。
1990年,绍兴市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12626万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8915万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绍兴市零售商业机构48444个,为1978年的7.32倍;商业人员85605人,为1978年的3.59倍。绍兴市商业零售机构中,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占6.44%,集体商业占4.64%,个体商业占88.9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占56.96%,集体商业占11.51%,个体商业占31.53%。
交通
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93.25亿元,增长14.6%,投资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24.33%。年末绍兴市公路通车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长0.02%。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8692万元,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绍兴市更新农村客运班车94辆,农村客运通达率99.2%。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7314万人次,周转量45.8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4%;公路营业性货运量7890万吨,周转量70.75亿吨公里,两者均比上年增长3.7%。
邮电
2012年邮电业务收入48.87亿元,增长3.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01.8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5.98号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通话用户)436.4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87.70万户。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184.29万件,同比增长11.8%。
金融
2012年年末绍兴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48.3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5.72亿元,增长14.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34.27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短期贷款2839.61亿元,中长期贷款951.8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9.9%。
外贸
2010年,绍兴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210.8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3.80%,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1.34%,占比较2009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出口额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绍兴市共引进外资项目235个,新增合同外资14.4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53.56%;实到外资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52%,完成预计目标8.41亿美元的113.30%。其中,市区新批外资项目34个,新增合同外资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6%;实到外资1.47亿美元,同比增长6.47%,完成预定目标的83.70%。除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外,绍兴市其他县(市)、开发区均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其中上虞市实际利用外资达3亿美元,居各县(市)之首。
绍兴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4家,总投资额298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28169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52.80%。绍兴市已运营的107家境外投资企业总营业额106594万美元,带动出口9891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90%和87.50%。绍兴市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52764万美元,营业额5026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1.30%和18.50%。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095万美元,同比增长11.70%。绍兴市外派劳务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数309人。

Ⅸ 绍兴怎么样是个地方吗有什么好玩的吗要具体点的。。谢谢!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着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面向新世纪,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争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历史沿革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于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直属浙江省。24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专员公署驻绍兴县。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不变。37年,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4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8县),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市和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会稽7县。10月改为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所辖市、县分划省政府直属和宁波、金华专区。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1968年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至今,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历史,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乡和名士之乡之称。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
为配合城镇化战略需要,经深入调研,征求民意,反复论证,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至此,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部完成。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公里扩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宗教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于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着有《抱朴子》的着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着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泄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着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物产资源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着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经济社会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近七年来最高;财政总收入12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分别增长20%和27.5%(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原因,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计算为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0元,分别增长18.9%和13.5%。去年我市还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契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缓解要素制约,促进稳健发展。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调控和指导服务,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要素制约。实施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开发区(园区)从75个削减到13个、投资密度提高到每亩116.7万元,收回抛荒、闲置土地1.6万余亩。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对热电企业多发电和企业自备发电实施财政补贴的资金达近3亿元,公用热电厂新增发电容量25万千瓦,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新增容量86万千瓦,变电容量新增338万千伏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金融创新和银企合作,本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42亿元和208亿元,企业异地贷款新增171亿元。继续做强做大“绍兴板块”,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环境、京新药业等7家企业实现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集约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工业性投资378亿元,增长17.5%,限额以上非纺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10只;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2家超50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完成产值758亿元,增长26.6%。认真贯彻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征农业税,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达到5.3亿元,增长20.3%。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224.2万亩,总产量95.3万吨,分别增长6.6%和13.7%,种粮效益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家、特色农业基地201万亩、市外农业基地153.7万亩。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制订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意见,强化旅游节会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积极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推进服务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亿元,增长14.9%;接待国内外游客1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9.1%;商品房销售额75.7亿元,增长36.5%。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改善服务环境,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增长11.3%,实到外资8.2亿美元,增长10.9%;实现进出口总额86.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6.1亿美元,分别增长45.3%和45.8%;外经合作进一步拓展。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促进统筹发展。编制完成了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区规划和迪荡新城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56.7亿元,完成调整后的年度计划任务;“双十”系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6亿元。柯袍快速干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县连接线一期、胜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区道路延伸、八字桥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和秋瑾故居保护、220千伏滨海输变电、绍兴县鉴湖中学、兰亭保护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鸡塘、大树江等组团建设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闸及闸前大桥、甬金高速公路、104国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处理厂、诸暨石壁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袍江、柯桥和镜湖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诸暨城西工业新城、上虞城北新区、嵊州城南新区、新昌七星新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新亮点。“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进展明显。市区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迁10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万平方米。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小舜江区域供水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着力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有序推进,“胆剑精神”的弘扬使“绍兴精神”得到了升华。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和闭幕式,绍剧《真假悟空》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创建教育强县“满堂红”,有6个乡镇(街道)成为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高校在校生超3万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成。实施人才工作五年规划,引进各类人才1.72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加人口达到293万。市妇保院二期、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人民医院主院、第七医院迁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启动了区域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期评估。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发展。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万个,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6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1.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对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7.6%。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已建工会企业实现全覆盖。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解决657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主要道路沿线建筑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顺利推进。创新“枫桥经验”、创建“平安绍兴”,强化维稳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市场经济秩序和工资清欠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黄酒业整顿,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事故下降39.8%,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0.9%。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强,第三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就业岗位新增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2‰以内。
绍兴市市花
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 亲朋好友41人到绍兴兰亭修禊,在“曲水流荡”活动中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37首诗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37首诗中就有几首写到兰花。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袁峤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则欢。喜宾既臻,想与游盘。微音迭咏,馥为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张昊,在纂修宝庆《会稽续志》中写道:“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诸山,句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亭。”
明代绍兴知府萧良干主修,张元忭、孙鑛同纂的《绍兴府志》中载有:“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句践所树。兰诸之水出焉(通曲),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
明代绍兴着名奇才,青藤画派创始人徐谓,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画了不少兰花的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垂云之紫。”
绍兴士大夫阶层写兰、咏兰、养兰的情况,历史渊远,除见之于诗、画以外,还见于散文笔记,如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
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说:“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这在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也有记载:“鲁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种兰花以外,没有做过其他什么事。”。
1923年出版的《兰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响的兰史,作者吴恩元结识了许多绍兴棠棣的兰农,在《兰蕙小史》中记录了绍兴棠棣兰农的种兰经验和发掘名贵品种的贡献,在记录的江、浙、沪40种兰花名贵品种中,绍兴县就占26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92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曾与绍兴兰农交流养兰经验,绍兴还有专门的花市。1991年,在全国春季兰花展开幕式上,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应祥教授在讲话中称:绍兴----中国兰花的故乡。

Ⅹ 诸暨、上虞、嵊州、新昌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排名,谢谢!

这几天绍兴各县市区的GDP总值排名也出来了

嵊州排在....

柯桥区以640亿领先

而诸暨、上虞、越城、嵊州、新昌也紧跟其后

有人要说了

为什么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距那么大?

其实GDP数据所引申出的最“穷”和最“富”

只是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而非各区市民的贫富情况

每个县市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与财富!

-柯桥区-

No.1

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

集娱乐与休闲于一身的“酷玩小镇”

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的醉美王坛

一花一世界的漓渚......

-诸暨-

No.2

越国故地、西施故里

是于越文化的发祥地

大唐袜业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是中国大陆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综合评价:高速发展的经济、繁荣的前景、充满活力和机遇、庞大的人流量和面积,让这个区朝气磅礴、蒸蒸日上。

2017年咱们诸暨GDP总值达到560亿,排名绍兴第二,高低区生产总值,高人均GDP。

-上虞-

No.3

上虞地处浙江省绍兴市东部地区

是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绍兴商贸中心以及浙东新商都

上虞凭借其独特的人文、生活环境

被评为联合国迪拜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而近几年

随着上虞樱桃的上市

上虞也开始成为了浙江樱桃之乡

全哥是非常喜欢吃樱桃的,看着水灵灵的樱桃,口水直流呀!

综合评价:历史悠久、街道深邃、生活环境也特别舒适,较多的保留了老绍兴的面貌,独特的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文化也成为了上虞独特的特色。

2017年咱们上虞GDP总值达到406亿,排名绍兴第三,人均生活水平较高。

-越城区-

No.4

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吸引无数中外游客

-嵊州-

No.5

越剧故乡

风景如画、人文荟萃

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

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

嵊州是中国第一批经济开放县市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更获得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先进单位”称。

也是泡温泉的好去处,冬天泡一泡人生圆满!

综合评价:地区广阔,经济较发达,生活压力较小,注重工业发展,是一个发展潜力非常好的地方,嵊州绝对是一个正在展翅飞翔的雄鹰。

2017年咱们嵊州GDP总值达到234亿,排名绍兴第五。

-新昌-

No.6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

享有“中国桂花之香”美誉

每每走到街上,随便吸一口气,满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新昌生态环境良好

山清水秀

森林覆盖率63.8%

是省级生态县

也是中国名茶之乡

有木有觉得在这生活能够多活十年!

综合评价:新昌要人有人,要地有地,各方面都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但是相对来说还不算发达,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和游玩。

2017年咱们新昌GDP总值达到186亿,排名绍兴第六。

用一张图简单粗暴的来看看绍兴“五脏六腑”!

虽然各县市区经济情况不一样,

但却各有各迷人的地方

在小编心中

无论家乡经济怎么样

永远都是最好的地方!

阅读全文

与越城区工业经济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涌汽车站在哪里 浏览:232
汽车大屏导航如何换主题 浏览:689
深圳普联科技园在哪个工业区 浏览:671
山东工业联盟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浏览:812
宝马325i什么意思 浏览:362
汽车哪些地方要润滑油 浏览:918
2021款奥迪a6l怎么换空滤 浏览:613
汽车抛锚了需要多久能修好 浏览:560
奥迪a3丐版上路要多少钱 浏览:329
2012奥迪一般买什么保险 浏览:771
工业通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 浏览:422
奥迪ESP哪些部件组成 浏览:196
宝马760的引擎盖如何打开 浏览:568
英国发展重工业花了多少年 浏览:104
汕头生平工业区在哪里 浏览:424
便携式工业显示器什么品牌的好 浏览:568
国际工业展览会什么时候 浏览:270
奔驰卡车原厂发动机v6多少钱 浏览:248
宝马刀锋钥匙拆卸怎么安回去 浏览:89
20款宝马120中央扶手怎么拆 浏览: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