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别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业化指的是工业水平发展到很高水平基本上能够提供各种工业品,满足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化指的是人们活动,工作的中心,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侧重的是民生,说白了就是生活像城市那样便捷,把居住环境像城市那样集成社会功能区。而工业化侧重的是产业程度,指的是创造生产价值的侧重手段。
简言之,城市化着眼于无工业污染的居住环境建设。工业化着眼于产品生产的流水线与自动化和规模集约发展。
城市化
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⑵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
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2)工业化和城市化怎么办扩展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
工业化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率提高,但实质上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是农业就业向非农业就业这一就业结构的转变。
正是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直接带动了原来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⑶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在理解上,这一点没有特别的困难。工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上不靠光合作用,不需要每部机器、每道生产工序都均匀地晒到太阳,所以可以在空间上集中,也需要通过聚集来节约基础设施的投资。
此外,工业产能大幅度提高之后,产出有了革命性的增长,需要更发达的分配体系,一般也会刺激市场和商业中心的发展。
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推进工业化的难度更大,因为长期以农立国,工业化的资本、技术、人才门槛太高,难以逾越。比较之下,“城市”却是老早就有了的。发展城市也没有什么名堂,似乎工业化之后,城市化自然就会加速。
(3)工业化和城市化怎么办扩展阅读: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1、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2、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⑷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工业化过程必然是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2)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
(3)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
⑸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十五”期间要全面加快城市化。我个人却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如果忽视以就业结构非农化的发展为基础,片面去加快城市化,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会导致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城市问题严重化。 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观点,主要是以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产值比重片面演进,以此来反映工业化水平并不恰当。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在这种条件下,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人均GDP水平或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联系的工业化指标,也主要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而不是工业的产值比重。从我国1952年以来近50年的经验数据看,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相关性则明显较强。 从国际比较看,以人均GNP水平作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一般变动趋势相比,与相近收入水平国家的数据相比,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相应数据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偏差。 再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看,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也不存在明显偏低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严重滞后,城市化率较低是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相一致的。 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 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比较,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产值比重,但问题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而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而我国工业化中的问题,正在于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转变的要求;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这些偏差导致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率主要随着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而变动,则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即使这个进程相对缓慢,也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工业化的偏差还表现在产业选择和地域推进上,即改革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度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导致产值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转变的偏离,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演进及其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两个偏差影响了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较快转变及其对人口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城市化率较低的基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结构问题,也是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主要原因。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明显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而工业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而引起就业功能的相对下降)。同时,从我国“ 十五”至2010年期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只能主要依靠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因此,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须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不过,从二者发展的逻辑顺序和长期进程来看,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有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且,未来10年我国城市服务业扩张的空间很大,而城市人口的增长则受到城市就业增长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主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来带动城市化,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上。否则,就可能导致城市化进程不能有效加快反而使现有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就业问题)严重化的后果。
⑹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如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小亮 编辑)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2 16:46 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⑺ 现代人类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并不是什么样的人种,都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活的;
这和一个种族的文明档次,有密切关系
目前欧美人最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生活,但这种现代文明生活,却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习惯,中国人在努力适应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正在付出精神危机的代价;
⑻ 理解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全球化、信息化
当人类走出非洲扩散到各地,经过几万年的发展,有的进入农业 社会 ,如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埃及文明。有的游牧文明,如亚洲北部地区。有的直到二战后还停留在原始 社会 。
前工业 社会 中,农业 社会 最先进:人口多,文学繁荣,艺术丰富,工艺品精致。传统农业 社会 巅峰就是清朝。清灭亡前,中国人口有4亿多。
但农业和其它 社会 ,几千年来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力有限,体现在不能养活很多人。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天寒地冻,缺水,相对不稳定,需要从汉族中原地区获得生活物资,所以经常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汉族的心头之患。争夺资源引发战争。战争反过来又削弱了生产力。中国 历史 ,每当朝代更替的战乱,人口减半,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过去几千年。东方世界就在汉族和游牧民族的拉锯中斗争中,以及汉人朝代更替中缓慢前进。1840年鸦片战争,惊动了沉睡的大清。有识之士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在1500年左右世界的另一头,走出中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大航海,科学革命,不断拓展人类进步的空间。随着工业革命的蒸汽机隆隆作响,响彻云霄,人类进入新纪元。从那时以来,我们今天经历的一切逐步向我们走来。
1. 工业化 instrialization
能源是现在 社会 的核心,没有能源, 社会 就无法运转。人类的进步就是利用能源的进步。古人吃生食,但从人类可以自己 “点火“开始,我们就可吃熟食。相比生的食物,熟食消灭一部分食物中的细菌,同时更好消化吸收,促进人的发展。
煤炭在地下静静地躺了几亿年,突然有天才发现了它的价值,人类开始利用煤炭作为能源。瓦特改造了蒸汽机,提升效率,发展生产力,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后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力革命。工业生产进一步摆脱地理限制,能源通过电线传送。同时石油逐步成为现代 社会 的血液,争夺石油引发地缘政治。诞生人类文明摇篮的两河流域,经过万年,逐渐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地下的石油,却成为当代战争的导火索。
驱动机器运转的能量来自燃烧,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就化石能源(fossil fuel), 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以及有害物质,比如烟尘,二氧化硫等。这些污染物会损害人体 健康 。环境污染成为现代 社会 的一个严重问题。但对工业化来说,绝对的零污染也不现实,更有可能是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范围是合理的。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从上世纪逐步成为一个热点。新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或污染小的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
不管是1952伦敦的雾霾,还是2014/2015年北京震惊世界的雾霾,都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代价。北京虽然没有很多重工业,但环北京的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是我国重工业地区,污染物就飘散过来,就像北京的沙尘来自内蒙古一样。
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需要大量钢铁,钢铁是基础材料,承重多,耐腐蚀,可塑性强。这种趋势目前依旧没有改变。人均钢铁消费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指标。2018年,世界人均钢铁消费量是224千克,其中韩国最高1047千克,中国590千克。发国家人均消费量基本都在人均350千克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钢铁,所以才有上世纪50年代,全民大炼钢铁的 历史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我国 社会 现代化进程加快,最大的特点是工业化速度加快。从建设工厂到商品,到处需要钢铁,所以我国钢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
工业化生产是流水线机器生产,也就是标准化生产,需要大量能操作机器的工人,所以西方最先建立了很多培养工人的职业技校,尤其是德国和瑞士。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西方的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工人依旧是尖端人才。
鸦片战争,清政府在坚船利炮的震荡下,开始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就是这样思想下的产物。30多年里,洋务运动建立的大量技工学校,如江南制造总局等,目的就是培养技工人才。
目前我国也需要大国工匠,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但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社会 地位了收入需要提高。
工业化生产是一个系统,需要大量的合作。单个工厂而言,每个机组,每个部门都要完美地配合,一个部门出问题,其它就要停下来,整个生产就停止。所以,准时就成为这个时代最大要求。人类时间观念从未从此深入人心,手表成为每个人必备。古老的粗糙的日晷计时成为 历史 遗物。
这个系统还包括产业合作,人有职业分工,产业也有分工,特点是产业集群。经济学提到的比较优势,不同地区和国家,自然资源和 社会 不同,有不同的生产优势。比如内蒙古适合发展畜牧业和能源产业,但长三角和珠三角适合贸易和制造业。内蒙古的煤炭和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全国,提供能源保障。2021年入冬,煤炭紧缺,电厂发电不足,结果很多地方拉闸限电,工业产能受到一定影响。
工业化生产也是精细化生产,前工业的时代的很多生产一厘米或米为计量单位,但随着工业机器的精度越来越高, 对精度的要求达到毫米,纳米级别。生产的每次重大进步,伴随着精度的提高。工业强国的特点是生产的工业品精度极高。比如目前制约芯片生产的光刻机就是纳米级别。制造精度这么高的机器,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要求都要是很高,也就匹配问题。
工业化也是异化人的过程。在农业时代,人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但在机器时代,人和机器接触,每天固定的事情,固定的时间,无休止的工作,永无尽头,结果就是人天性受到压抑。19、20世纪的很多文学作品描述过这种现象,卡夫卡《变形记》是这类文学的代表。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随后却产生”宅人“,就是不出门,每天呆在家里,不和人接触。这了现象也是工业 社会 进步,有人提供足够的生活物资,同时也工业 社会 对人的一种改变。
但人类总会进步,经过200多年的工业 社会 ,从小接受和认知工业化,逐步适应了这样生活。同时工厂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我国很多工厂环境和收入依旧不容乐观,工厂打工依旧是是很多人的首选。
2. 城市化 Urbanization
因为工业生产集中在工厂,所以就人口集中。人集中度越来越高,就需要更多的住房。这些工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比如,一个18世纪英国炼铁工人,除了炼铁,还要基本的生活物资,所以相配套的其它产业也集中在一起,随之大规模城市化开始。城市化最大特点是一定区域人口密度高,所有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和问题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人多了首先面临问题是吃住。城市在某种程度是个大型加工厂,不生产粮食,只是把粮食加工成各种食物。如何解决城里人吃饭问题,从古至今都是管理者的头等大事。
秦,汉,唐的长安,虽有关中地区富饶的土地,产出很多粮食,但在秦国时,秦始皇感到粮食压力很大,开凿了很多运河,输送粮食。纵观中国 历史 ,每个王朝几乎都要修运河,经营漕运,运送粮食,保卫首都粮食供应安全。最有名的是大运河,开凿以后,一直是经济大动脉,更重要的运粮通道。
每当夜幕降临,大城市外环就会有无数卡车等着卸车,运送全国各地的物资到这个地方。消费者第二天看到的就是新鲜物资。就拿北京蔬菜来讲。每天凌晨三点,批发商到新发地批发市场,凌晨五点到达自己店里,上午八九点居民过来卖货。
除了粮食,更重要的就是能源。现在城市是个能源消费怪兽。超大城市周围地区密布着各大电厂,源源不断供电。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都在保卫北京电力安全。
再说住,现在生产力极大提高,初级农产品好像怎么也吃不完,而且还经常听到,某些农产品产量太大,价格下跌。对城里人来说,吃饭问题,外面源源不断地供应,价格波动不大。但住房就不一样,因为住房需主要在城市内解决,不能把房子盖在其它远地方。
但人口在增加,城区土地有限。如何解决? 一是盖高层,提高单位面积容积率。所以越是大城市,楼房越高。二是城市扩张,二环,三环...不停增加,但这也有个限制,不可能无限增加。北京二环32公里,3环48公里,四环65公里,5环98公里,6环187,7环(环京高速)940公里,其中890公里在河北。
人对住房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房子永远不会满足需求,所以大城市的房价几乎注定一直涨。没房的要买房,有房要换更好的房子,2房换3房,4房。有了房子的给子女购买,还要投资房产,
七环已经到了河北了,所以另外一种方式是卫星城,就是建立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但小城市毕竟不好就业,为了连同卫星城和核心大城市,就要建立快速城际交通方式,高速铁路应运而生。
快速工业化,年轻人流向城市,乡村凋敝,逐渐被遗忘。而且城市和工业扩张,很多乡村从地图上消失。乡愁是人的的怀旧,是门口的大树,是儿时的玩伴,是小时候走过的路,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3. 商业化 Commercialization
商业化的本质是买卖,或者说服务,基于人口高密度,你服务我,我服务你。只要有交易,财富就在增加,服务种类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是商品,需要到人才市场去交易,接受市场的检验。我们读那么多年书,不过为了获得市场认可。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到处是产品,竞争激烈。如何让自己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借助传媒,广告就产生了。伴随广告产生的还有明星,他们化身产品代言人,打造完美人设,完璧无暇,就像古老的图腾,昭示者他们无限的能力,让无数人拜服在他们面前。但这一切不过人一门生意,是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一厢情愿。他们是人不是神,人性所有的方面,光明的,阴暗的,他们都有,
下一步就要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或者顾客手中。从工厂到消费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国家层面要有完善的交通网,商家要建立完善的分销体系,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直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个庞大的产业。在一层层的运送中,也就是分销中,产品价格不断增加。
直到有一天,直播带货兴起了,主播让消费者直接从商家购物,减少很多物流成本,结果就是一个主播相当于无数个零售商的销售能力,传统的分销体制收到强烈冲击。
除了有形的商品,服务也是商品。现在农业和工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发达国家和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更多人需要个性化的服务,也就是第三产业。
这个产业吸纳了很多就业人口,因为服务业基本是人力密集型产业,靠人力产生价值。在农业和工业进入机械化时代,目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第三产业还是人的天下。毕竟人活的目的还是享受生活,就需要和人交流。但这也造就惨烈的竞争,也即是内卷和城市人口贫困化。
4.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化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最早的智人走出非洲,就开始了全球化历程。丝绸之路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在古代,每次战争扩展伴随物资文化的交流扩散,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我们目前说的的全球化更多指的是进入现代 社会 ,全球更加紧密的商品,资本,人才,信息全球范围流动。
商品流动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打开商品交易的大门并不容易。修长城除了阻挡游牧民族入侵,也有禁止贸易的目的。鸦片战争也是为了打开大门,结果就是开了很多贸易港口。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都是为了促进商品的自由流动。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在阻碍商品流动。
人才流动也全球化的一部分。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到大唐学习,随后这些人回到日本,参照唐朝的文字,制度,建筑等,开始改造日本。近代,清朝官办留美幼童到美国学习,虽然学习时间短暂,到依旧很多人为国家做贡献,比如近代修铁路的詹天佑。
一部近代中国史,就是伴随着留学生改造就中国的 历史 。解放前,留学生主要去四个地方:日本,美国,欧洲,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很多领导都有留学经历,他们带来可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人际关系。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托福,雅思,GRE等进入我国,留学热潮进入新阶段。新东方等培训机构蔚然成风。全民英语热开始了。到目前已经持续40多年。
还有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流动,新文明和古老的信念在碰撞。清朝灭亡,在新浪潮的推动下辫子,裹小脚被抛弃。新中国成立后,娼妓,纳妾,封建迷信等都被废除,真正的敢叫日月换新天。
另外一个浪潮是民主思想在时间范围内传播和实行。但事实证明,民主不是万能的。西方 社会 把民主万能理由,让别国屈服或照搬,本身就是对民主的践踏。
跨国婚姻也是全球化的产物,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在中国 历史 上,每一次战乱就会有民族融合。汉朝灭亡,分裂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期间五胡十六国,互相通婚,是民族大融合的催化剂。最后统一全国的杨坚一半血统来自胡人,包括后来的李唐也一样。
5. 信息化 Informatization
信息就是消息,古代打仗传递信息的狼烟烽火和日常通信的驿站。几千年了人类通信功能没有很大的进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5个阶段。
第1 阶段:人力,马拉松就是跑步送信
第2 阶段:畜力,主要是马
第3 阶段:机械力,火车,飞机,自行车
第4 阶段:有线电话
第5 阶段: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前三个阶段都是文字信息,这个阶段因为不能见面,产生了大量的相思文学作品,一别就一年或多年,甚至一生。父母思念远游的孩子,妻子挂念远方的丈夫,情人互相惦记。多少爱恨情仇散落在唐诗宋词中。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直到贝尔发明了电话,实现了远距离的即时交流。到后来互联网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以前的认知和沟通方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流更加方便,每个人随时都在线,沟通变得如此简单,而且有视频,彻底解决了看不到人的问题。但人也困在信息中。
除了个人的沟通方式,大众传媒在现在 社会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书是一种传递知识信息的的古老方式。但在古代,识字读书的人毕竟少数,说书人就这样产生了。后欧洲产生了报纸,提供最新的消息,帮助人们作决策。
再后来广播诞生,把说书这件事变得更加专业,它可以覆盖更远的地方和更多人群,随后主持人产生了。在后来就是电视诞生,从黑白到彩色电视,为人们打开了看世界的新方式。可以看到地球另一半人的生活和大千世界,对世界的感知变得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工业的诞生。
电视新闻,连续剧,电视广告等,塑造我们对 社会 的理解。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人也就成为名人,成为模仿和追捧对象。偶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
尾声
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全球化,信息化,这个五个方面是非常宏大的话题,渗透到 社会 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如何处理它们的影响和关系也是当代全球 社会 治理的核心,如贸易问题,信息泄露,难民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愿2022一切顺利。
⑼ 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很少!而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因此,城市化有待加快!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所以,应该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⑽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
带来的好处:
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质量提高;
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为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
使得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
弊端:
就业压力变大,失业人口增多;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交通压力变大,道路堵塞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