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的重大事件
《徐水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规划建设“两大园区”,构建项目发展平台。未来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竞争,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搭建企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规划建设县城工业园。依据《徐水县城区总体规划》,结合我县产业优势,优先规划建设索具产业园。年内,组建园区管委会,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索具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根据园区建设规划,扎实做好园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实效。
加快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规划立项审批工作。张石(京昆)高速、荣乌高速规划建设,使大王店周边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彰显。在大王店周边规划用地近20平方公里,拓展保定高新区空间布局、打造“中国电谷”产业基地,年内我们将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总体协调和谋划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配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审批立项工作,选择好起步区,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二)全力搞好园区规划建设。园区建设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土地的最佳方式,是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优先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大王店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2008年重点工作,我们将全力做好启动工作。按照规划先行、项目起步、基础配套、产业支撑的思路,9月底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和现有条件,引进一批重点项目;选好起步区,年内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依据规划,积极调研论证部分村庄搬迁整合工作。
《徐水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聘请专家编制了园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规划设计了“一纵一横”两条园区道路。
(二)全力建设两大园区。一是积极推进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月底前完成园区28平方公里的规划环评,抓紧启动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年内力争完成“一纵一横”两条园区道路的规划建设;按照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园区现有条件,积极引进一批重点项目,从而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抓紧制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园区管理,促进项目、资金、人才向园区聚集。
《徐水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被市政府确定为我县与高新区的共建区,投资1.4亿元的“一纵两横”三条道路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拟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49.83亿元;联系洽谈项目10个,总投资35亿元。
(二)全力建设两大园区。一是积极推进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一纵两横”道路建设,加快园区供水、排水和天然气管网建设。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和现有条件,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年内确保风帆工业园开工建设。建立健全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抓紧制定园区优惠政策,优化园区管理,促进项目、资金、人才向园区聚集。
《徐水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王店产业园区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总投资214亿元。尤其是长城汽车、风帆工业园两个特大项目入园后,将极大促进园区发展。
《徐水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王店产业园区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7亿元,形成“三纵三横”路网格局,污水处理、热力工程、配套管网等正在建设中。投产及在建项目总投资215.3亿元。
《徐水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徐水(大王店)经济开发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6亿元,初步形成“三纵四横”路网格局。长城110KV变电站、大王店污水处理厂、热力供应站、综合管网等正在建设中。新上企业8家,总投资356.8亿元。2012年7月,徐水(大王店)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大王店产业园区规划》已经保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规划成果部分内容予以公布。
“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位于保定市北部,徐水县大王店镇区东南部。规划区域为西起京昆高速公路,东至正村乡韩家营村西,南至大王店镇刘官营村南,北至徐大公路,规划总用地约28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研究了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配套等相关内容,按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园进行了用地功能布局分区,并对园区防灾规划及开发时序等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 2008-1-23 16:33:01
❷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如何发展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确切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但又有较大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因此,资金、中高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
2.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十分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优势对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趋紧缺的发达地区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圈中的有利条件;
3.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性,但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中心城镇,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来看,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总体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稳固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积极引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该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改变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落后思想和陈旧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仍是能否赢得竞争的首位因素。例如,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境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生产商入园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工业园的东向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边的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如淮北、宿州的东南部等地工业园区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载体,借助江苏徐州经济圈和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迅速建立了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融入式。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与江浙等省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内。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进入到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式。在与江浙等省的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直接仿效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和借鉴其园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市综合工业园区、滁州市汊涧镇工业园区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地处安徽东南部,紧邻江苏省,贯通苏南、苏北,属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南京都市经济协作区域,其园区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工业园区。
2.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还是园区的规划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用适合该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为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设立的行政管理仍为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也开始注重发展多种管理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联合体,兴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和社团来安徽兴办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开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业混合型、企业管理型过渡。巢湖市富煌工业园由富煌集团自主领办,这种“企业管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进入园区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该区发展的项目企业进园;还有利于对企业在园内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内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内企业的沟通要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而这却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强项。此外,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的苏南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温州模式、进口替代型的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素材。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地进行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并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合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了江浙发达地区对皖的辐射功能,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在东向发展战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发达地区内部工业园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安徽工业园区发展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四周,东南部发展较快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32个分布在安徽东南地区及长江沿线,皖中地区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共有39个,其余主要分布在蚌端口、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全省经济整体来看,东部的发展快于西部,南部的发展快于北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使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均。合肥地区和东南部发展较快,合肥位于皖中,贯通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并带动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六安、淮南、蚌端口、巢湖等。安庆以化工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地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等地区,与东部的江浙联系紧密,有着资金、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往往是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于本地区,鼓励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内,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连带效应,发展相关连带产业””。安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认真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区工业园依托阜阳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办好高新工业项目;宿州市符离镇政府于 2004年起开始兴建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以符离集烧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的相关产业,连带产生了养鸡业、饲料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连锁效应,先后有六家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升,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利润翻了几番。六安市山区面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来,六安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形成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等农特产品的分布点多面广。工业园区产业围绕着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连带效应,这是安徽各地的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我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制度逐渐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数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一年,大型项目也不会超过两年。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虽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也逐渐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地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贯守到了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向有效协作转变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内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凯立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着名企业,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建成初期,凭借其低成本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起步创造条件。但是,优惠政策毕竟有底限且极容易在短时间被其他地区模仿而具有暂时性,因此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维持的优势不是长久之策。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趋膨胀,要素价格也会持续上升,优势便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帮助企业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❸ 一般工业园区内的道路是多宽呢
一般情况下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道路主干道红线宽度40,最大不超过50m,次干路30m,支路20m。
规划区总面积在5平方公里左右的园区,红线宽度主干道30,次干道20,支路12,以达到介于用地的目的。对于工业园区道路的宽度不能一概而论的说多宽,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例如规划面积、地形地貌、园区产业类型、人口分布、地域特点等。
厂房内道路布置应该注意事项
一、满足生产、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及环境卫生的要求。
二、划分功能分区,并与区内主要建筑物轴线平行或垂直,宜呈环形布置。
三、与竖向设计相协调,有利于场地及道路的雨水排除。
四、与厂外道路连接方便、短捷。
五、建筑工程施工道路应与永久性道路相结合。
六、道路尽头设置回车场时,回车场面积应根据汽车最小转弯半径和路面宽度确定。地磅房进车端的道路,应为平坡直线段,其长度不宜小于两辆车长,不应小于1辆车长。
❹ 工业园区管理制度
进入园区的投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四)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项目的投入强度为每亩150万元以上。
申请在工业园区投资新建项目,由投资者向园管会申报以下材料:
(一)项目入园申请书(二)投资者身份证复印件(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四)企业的国税、地税登记证复印件(五)银行资信证明(六)项目建议书(七)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八)项目环境初步评审意见(九)项目立项报告或备案文件。
法律依据:
《工业园区管理制度》
第四条进入园区的投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四)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项目的投入强度为每亩150万元以上。
第五条申请在工业园区投资新建项目,由投资者向园管会申报以下材料:
(一)项目入园申请书(二)投资者身份证复印件(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四)企业的国税、地税登记证复印件(五)银行资信证明(六)项目建议书(七)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八)项目环境初步评审意见(九)项目立项报告或备案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