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工业缝纫机配件生意利润好吗生意好做吗
配件利润好。不过开前先熟悉该行业。厂家不会突然找你买零件的,因为基本你所得利润基本来自大厂,而大厂基本是月结,季结的,而他们首先熟悉你车行应该是买你的车。所以你首先应该代理某款牌子的车。广东中山,东莞,深圳。福建莆田,上海。等等很多服装基地自己查询下。还有现在很多厂在国外是有厂房的。如柬埔寨,越南,缅甸。现在也很多制衣厂。
2. 各行业平均利润率各是多少
要知道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统计局的资料不可靠。那要看什么资料呢?
前几天有一个介绍做假帐的帖子,里面说他们谁都敢骗就是不敢骗税务局骗税是要杀头的。所以我就有一个灵感:
税务局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以“核定征收”的方式对待某些会计体系不完善的企业。也就是说,不管你赚多少钱,税务直接以一个公式来计算你的利润应该是多少,这个比率叫做“应税所得率”。各个行业都不一样。
为此,税务对各行业的利润率多渠道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怪不得巴菲特喜欢投资娱乐业呢!)
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源报表统计数据测算。各行业平均利润率测算结果如下:
工业:7%;
运输业:9%;
商品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3%;
施工房地产开发业:6%;
旅游饮食服务业:9%;
其他行业:8%。二、分不同地区进行测算。为了慎重起见和准确掌握实际情况,选择山西、山东、广东、黑龙江、重庆、甘肃等6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省市,对各行业平均利润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工业:5%-13%;
交通运输业:9%-14%;
商业(批发):4%-7%;
商业(零售):4%-9%;
建筑业:6%-15%;
餐饮业:8%-15%;
服务业:9%-15%;
娱乐业:15%-25%。来源雪球)
3. 江苏和广东谁才是第一工业大省你怎么看
江苏和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强的2个省,广为人知广东的工业生产很强,但江苏的工业生产整体实力一点也不差,武汉在10天的时间内完工了战神山和雷公山二座医院门诊,江苏的公司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基本建设工作中。参加设计施工的有:徐工集团、环亚集团等6家企业;给予电器设备的有:远东电缆、宝胜电缆等7家企业;给予环保设备工程的有:莱克电气、格罗尼亚柯光学等9家企业;给予建筑装饰材料的有:白圈新型材料、启航德瑞阻燃材料等8家企业;给予医疗器械的有:苏净安泰、巨鲨表明等7家企业。难怪中国台湾的综艺节目上说,中国台湾十个月也建不了那样的一座医院门诊,她们压根没有那么强劲的工业生产工作能力。那么,江苏和广东谁才算是我们我国的第一工业生产强省?
从之上数据统计分析能够看得出,尽管江苏的工业总产值略多于广东,但在企业利润、公司总数2个层面都和广东拥有 很大的差别,因此 广东省才算是在我国第一工业生产强省。大伙儿觉得呢?
4. 广东省轻工业部门以什么产业为主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广东省轻工业产值已连续22年排行全国第一,是全国轻工业生产大省、出口大省。2009年省轻工业总产值19486.02亿元,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18.11%,比“十五”末期增长247.52%;工业增加值6575.81亿元,占全国轻工业增加值21.92%,比“十五”末期增长68.1%;出口交货值达5721.13亿元,占全国轻工业出口交货值30.7%,比“十五”末期增长28.95%;利润664.9亿元,占全国轻工业利润总额13.53%,比“十五”末期增长221.6%。
轻工业有22个大类44个行业。广东省轻工业涉及20个大类近40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的轻工产业体系。
广东省轻工主要产品如冰箱、空调、电风扇、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吸尘器、吸排油烟机、热水器、燃气灶具、机制纸及纸板、啤酒、软饮料、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味精、瓶(桶)装水、饼干糕点、自行车、电池、钟、表、照明电器、眼镜、洗涤剂、化妆品、香精香料、牙膏、塑料制品、皮鞋、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日用不锈钢制品、乐器、家具、本册、缝纫机、五金、啤酒饮料机械、等39种产品产量和出口交货量在全国居首或前列。
广东省轻工业拥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204个、驰名商标152件、在全国居首位;拥有省名牌产品930个,着名商标1083件,在全省工业产品中居首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0家,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6家。拥有以顺德家电、狮岭皮具、古镇灯饰、澄海玩具、潮州陶瓷为代表的32个产业集群,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轻工产业是广东省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的民生产业。省轻工业有企业3万多家,以中小企业为主,拥有员工有600多万,特别对解决消费需求、三农问题、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 1亿的营业额,利润只有300多万,这样的“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各类产品也逐渐得到认可。在制造行业,中国在全球经济范围内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而“世界工厂”名也是全球对于中国制造业的认可。社会初期,中国紧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批外资建厂,这些外来企业在中国的建厂,也为中国之后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是十分艰辛的。
但是对中国来说,不管是制造业发展初期还是现在,很多层面的技术是还没有攻克的,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专业人员。所以说,科技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能够长时间发展下去的前提,制造行业想要走上另一番天地,就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
6. 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是哪个省份
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是哪个省份,这个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制造业的产值,另一个是制造业的质量。
如果从制造业的产值来看,目前广东肯定是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衡量一个省份制造业是否发达,我们可以从工业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去评价。
目前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几个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
比如下图的是2018年我国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营业收入的排名情况。
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8491.9亿元,这个规模比广东多出了182亿左右。
如果从制造业质量的角度去看,目前上海才是我国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虽然广东的制造业产值和制造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从规模上能够排在全国第一,但是如果从制造业质量的角度去看,我认为目前上海才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而上海的制造业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门类齐全。
上海是我国工业的发祥地,制造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生产的很多产品门类都是非常齐全的,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一些低端产业到一高端产业都有所涉及。
第二、高端制造业比较厉害。
虽然上海的工业总产值没有广东和江苏等其他省份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只能排在全国第10位,但是上海以一个市的力量,每年能够产生出38,000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如果单纯从单位面积制造业产值来衡量,那么上海目前的单位工业产值应该是所有省份当中最高的一个。
除了单位产值高之外,更关键的是目前上海是我国很多高端制造业的基地,也是我国一些核心工业的制造业基地。目前上海的高端制造业涵盖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船舶航母制造,火箭卫星制造,潜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器制造等等,很多国之重器都是由上海生产制造的。
因此从制造业质量和影响力来看,我认为上海才是目前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7.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比较分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11-17 10:10:1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全省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广东工业发展。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情况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工业国或地区有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别是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受相关政策影响相当明显,如“抓大放小”、“建设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山区工业发展”等,对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2004年间,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以资产结构为例,按以下公式测算,轻重工业年结构变化率为2.50,经济类型结构变化率为8.56,行业结构变化率为5.66,大中小型企业结构变化率为5.43。
q代表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为年份间隔数,j代表部门。
一、重化工业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广东工业政策适度向重化工业倾斜,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流向重化工业,使重化工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为23840.02亿元,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为13.5%;其中重工业资产总计14379.62亿元,为2000年增长1.81倍,年均增幅为16.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全省资本要素增量中,重工业增量占67.9%。轻重工业资产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调整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从业人员数为996.44万人,比2000年增加424.19万人,年均增长23.8%,其中重工业从业人员数为394.58万人,比2000年增加192.04万人,年均增长18.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调整为2004年的60.4:39.6。随着投入结构的变化,相应产出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29554.92亿元,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为24.1%(现价,未扣价格因素, 产值增幅下同);而重工业同期年均增幅达31.2%,高于全省产值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调整为2004年的41.1:58.9,相应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4年的43.9:56.1。
轻重工业投入产出构成表
单位:%
年 份
资产总计
从业人员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的生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四个阶段。具体见下表。
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
区 间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来讲,资本资料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轻工业。据上述公式中测算,广东省的霍夫曼比例约为0.8047,显示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第四阶段的中前期。这一时期,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演进。经济结构优化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包括两种形态的资源配置趋势:一是在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导向下,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二是在竞争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移动;经济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由于目前广东省工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行业,如烟草、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冶炼等,准入门槛较高,因此资源流动配置,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特别是竞争性领域里的高技术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降低了垄断性行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
(一)高技术制造业支柱产业作用日趋突出。高技术制造业是竞争性领域竞争相对充分的产业,开放程度高,非核心技术性企业的资金、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况且该产业投资收益率相对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200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资金利润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竞争性领域的其他传统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多年来政府政策的引导得力和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广东省工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高技术制造业共有企业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资产总计5485.37亿元,比2000年增长1.33倍,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为保持“广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广东省业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众多的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出色。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为136.4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为88.95亿元,占全省工业R&D投入的65.2%。随着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产品生产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增幅高于同年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献率达75.9%。
资产构成及投资收益表
单位:%
行 业 名 称
2004年资金利润率
资产构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4
0.09
0.07
非金属矿采选业
4.19
0.32
0.17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11
1.95
1.72
食品制造业
7.2
1.82
1.46
饮料制造业
5.57
1.69
1.26
烟草制品业
20.73
0.48
0.48
纺织业
1.61
4.12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家具制造业
2.79
0.58
1.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4.95
2.21
2.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01
1.38
1.4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55
3.15
1.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27
4.07
4.65
医药制造业
5.63
2.04
1.5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46
1.2
0.29
橡胶制品业
3.86
0.63
0.6
塑料制品业
3.2
3.74
3.9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59
5.73
3.8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19
3.45
1.8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
1.19
1.4
金属制品业
5.71
3.32
3.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8
1.86
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6.55
1.16
1.9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38
4.25
4.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41
7.72
9.0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08
13.16
19.8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54
1.83
1.8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61
0.9
0.9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77
0.02
0.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
15.99
1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91
0.4
0.3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发展日趋完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政策指导下,IT产品生产企业迅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IT产业链,除个别核心技术产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产出所有的其他IT产品,其中一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及配件,如电脑及电脑硬盘、移动手机等,在国内、国际IT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实“信息产业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占94.2%;珠三角该产业资本投入和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相应行业的96.5%和94.5%;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主要指标比例表
指 标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占全省的%
企业数(家)
3605
3395
94.2
资产总计(亿元)
4999.11
4824.79
96.5
从业人员数(万人)
182.63
172.80
94.5
工业增加值(亿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往往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资金密集型企业,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反过来,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迅速积累资金发展壮大企业,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2004年全省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6家,超1000亿元1家;资产总计13216.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由2000年的28.93亿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亿元/家;工业增加值3458.8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亿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亿元/家;劳动生产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与此同时,广东省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主力型的技术竞争力明显增强。如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大企业华为、中兴等,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集群系统、高端程控交换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行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其中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为强势的3G标准WCDMA上,已基本达到与跨国巨头们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的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五强。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因素和就业上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九大产业是广东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出占全省七成以上,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风向标”。从2000-2004年间,九大产业发展稳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3.0%,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于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按预期方向发展,九大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快速发展,所占份额上升,传统产业相对有所收缩。
九大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0年
2004年
绝对量
比重%
绝对量
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产业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传统产业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潜力产业
228.80
6.7
568.00
7.7
1、新兴支柱产业中高层次产业高速发展。2000-2004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资产总计为4736.11和3049.54亿元,资本投入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73.65和165.10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产出的增加值为1645.62和1066.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两大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况且2000-2004年间该行业未有新项目投产,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工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资产总计为131.62和345.73亿元,占全省的0.6%和1.5%,分别比2000年回落0.3和1.6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仅为1234和22279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分别比2000年减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长低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5.2和4.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因进入门槛要求不高,期间发展相对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显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相对有所收缩。2000-2004年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2005年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资产总计3637.83亿元,仅比2000年增长23.3%,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15.8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产出增加值1224.04亿元,虽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纺织服装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2004年三大潜力产业资产总计19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7%,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9%,比2000年上升0.3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9.0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产出成增加值56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2000-2004年间,汽车工业是各工业行业中发展得最好的行业,增速居九大产业各行业之首。2004年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0.36亿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55.3%,增幅较同期九大产业高33.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广东省汽车产量为276260辆,2005年进一步达到413583辆,比2000年增长9.50倍,其中轿车增长11.65倍。
三、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工业准入门槛的放宽,政府政策对民营工业的适当倾斜,激活了民间资本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民营工业发展充满活力。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5.9%;资产总计4493.42亿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8%,较2000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47.19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亿元,比2000年增长3.37倍,年均增幅达35.5%,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2%,较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民营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2002年为18.9%,2003年为24.2%, 2004年进一步增大到26.8%,民营企业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值的注意的是,广东省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两个主力企业华为和美的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则降为39973元/人。用R&D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全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重点大型企业,R&D总投入中,华为和美的约占80%,此外 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R&D投入。
按经济性质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2004年三大经济类型工业的资产总计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调整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经济类型工业中,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资产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有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调整为2004年的20.8:21.2:63.1。
四、产业转移加快了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珠三角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地区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及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将部分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出。产业转移对加快珠三角发展和协调地区工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珠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珠三角工业产出进一步向技术要求高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相对长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业(工业大类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06.79亿元,较2000年增长1.26 倍,占珠三角工业的37.0%,较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93.52万人,占珠三角工业的34.4%;其工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2.64 倍,占珠三角产值比重达40.7%,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由于三大主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产出比例分别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传统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资产总计占珠三角工业的9.4%,较2000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工业增加值占珠三角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产。
山区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得力,山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到山区落户,为山区工业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进了山区工业的发展。2005年山区地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资产总计1714.42亿元,较2000年增长9.4%,年均增长2.3%;山区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82.27万人,比2000年增长13.3%,年均增长3.1%;完成增加值438.97亿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区工业增加值产出增长比投入增长高10.0和9.2百分点。从2000-2004各年的增长看,山区地市工业增长前低后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1.1%和29.3%。
东西两翼特色工业发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工业增长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稳固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阳江的刀剪等,在相应行业中均占有优势。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两大行业的增加值总产出中,西翼约占35.0%,广东的天然气完全产自西翼,其他石化产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产品,西翼同样占有较大份额,西翼已成为广东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制品和西翼阳江的刀剪制品,也尽显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62.7%,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省的82.0%;阳江刀剪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77.4%。
五、产业集中度提高。大中企业发展迅速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广东省共有大中型企业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业238家,增138家。大型企业投入产出主要指标资产、从业人员、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例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别提高10.4、4.1和12.9个百分点。
分大类行业看,部分主力行业产业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业销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业占相应行业的比重)测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别提高18.0、5.0、12.1和6.6个百分点;竞争性行业CR4值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CR4值超过40%的行业有11个,其中,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别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垄断性行业CR4值的适度下降,有利于充分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工业的影响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柱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但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增大了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全省工业的节能降耗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民营工业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广东省工业企业活力,又稳定了广东省内源性经济的发展。东西两翼及山区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资金的营运,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注重效益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449.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7 倍。
一、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日趋重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加快了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级产业发展,而且增大了高级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力地推动全省工业技术进步。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公式如下:
增长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α为参数,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参数,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也可以写成:A=Y-αK-βL (2)
表示:在总产出的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剩余部分是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因此,此方程称为余值法。两边同除以Y,得 (3)
式中: 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目前,国际上将 ,即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度指标。一般认为:当 = 35%时,为小康水平; = 60%时,为现代化水平。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的限制,参数α、β结合经验确定法,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以前统一测算方法(参数公式α+β=1)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30,劳动的产出弹性β=0.70; 资金投入用资产总计代替,劳动力投入用从业人员代替,工业增长用增加值现价计算。经近似计算得,2000-2004年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6.9%,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2.3%;资金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19.2%;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8.5%。而高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在此期间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均优于全省工业。当前广东省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已明显超越资金因素。在推
8. 请详细说说广东的特色产业与特色产品和特色食品文化
1 广东的特色产业 2 广东的特色产品
广东是领先全国的工业大省。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九大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加快扶持支柱产业,使全省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
如今广东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支柱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发展,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发展迅猛,结构趋于优化。2004年,九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43.15亿元,同比增长24.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75.8%。广东省目前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种行业孕育了更多的投资商机,将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丰厚的回报。
1.电子信息业
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IT产品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已有20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行列。
广东的电子信息重点行业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在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程控交换机、光通信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在电子器件制造行业,彩管、分立器件等产品竞争力领先全国;在电子元件制造行业,PCB、SMT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在软件行业,嵌入式软件在全国占一半以上比重。
广东的信息产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佛山和中山为主体,形成了着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
2.电器机械业
广东已形成以广州、深圳和佛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带动东西两翼共同发展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优势产品。
广东机械工业行业生产增长效益提高;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一批重点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品出口居全国首位,工业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的家电业在全国家电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也是全球重要的家电出口基地。广东的家电产品门类品种齐全,生产配套发达,产品质量优异,新品开发活跃,生产、出口、竞争力持续占全国领先地位。在家用视听设备制造行业,彩电、激光视盘机和组合音响产品竞争力均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家电业产业集群成熟,培育出了一批核心企业和享有盛誉的着名品牌。如空调业的格力、美的;冰箱业的科龙;微波炉业的格兰仕;彩电业的TCL、康佳等。珠三角一带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家电产业群及出口加工区。
3.石油化工业
广东的石油化工总量规模排在全国前列。主要产品如原油加工、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涂料、胶鞋等产量均排在全国前三名之列。2004年,广东石油化工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广东省石油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茂名、广州、惠州和湛江。茂名石化、广州石化和湛江东兴是广东省三大骨干炼油企业,前两家也是广东省着名的两家乙烯生产企业。2005年,惠州12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后,成为继茂名和广州之后的广东第三大炼油化工中心。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已将广东作为其业务发展的战略布局重点。这将是广东省发展上游炼油产业,并带动下游石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
4.纺织服装业
广东是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广东省纺织工业各大类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和工业总产值、销售额等指标均领先全国。2004年,广东服装、纺织品出口达178.27亿美元。
纺织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成为广东纺织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广东的纺织服装集群化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生产已形成“块状”产业。专业化生产小而精,小而专,相互配套协调。如中山的休闲装,东莞的服装、毛针织,佛山的面料、针织、童装、内衣,揭阳(普宁)的衬衣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省纺织产业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等市所属的40多个镇(区)。
5.食品饮料业
广东是我国食品饮料工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广东食品工业重视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为食品工业上水平、保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某些行业和产品如饮料、焙烤食品、保健品和调味品等一直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
2004年,广东食品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9,同比增长25%;餐饮业实现1000亿元的营业收入,增长15%,食品饮料工业已成为广东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6.建材业
广东是我国的建材生产大省,产业规模全国最大,经济总量居全国之首。广东省建材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配套能力较强并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产业。
广东建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产品聚集区,如佛山陶瓷、佛山(顺德)建筑涂料、佛山(大沥)铝型材、潮州卫生洁具、云浮石材、江门(开平)水暖卫浴等。广东建材品种丰富,新产品开发速度快,特别是在饰材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非常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广东建材企业的民营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活跃,建材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额30%以上,居全国第一。优势产品建筑陶瓷的出口额近几年年均增长速度达70%以上。12个中国陶瓷名牌企业中广东就占了8个,名牌陶瓷企业在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7.造纸业
广东省已是全国造纸及纸制品生产举足轻重的大省。目前全国造纸行业唯一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研究中心设在广东。
因广东造纸工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为发展造纸工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纤维原料资源和水资源保证,近几年外商纷纷进入广东投资木材生产和木浆厂。
广东已初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造纸产业集聚带。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珠海、深圳和湛江等地区,集聚了全省近80%企业。广东造纸业已步入规模化发展的轨道,已拥有一批全国着名的造纸企业。
广东的造纸业在规模、装备、效益、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正朝强省迈进。目标是到2010年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100万吨,商品纸浆产量达到85万吨。
8.医药工业
广东是医药大省,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中药、化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产品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疗器械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领域已形成一定优势。2004年广东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量居全国前列,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幅为3.7%。广东省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市场规模优势,产业内部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优化过程。已初步形成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等比较完整的医药产业体系。拥有一批综合性大型医药企业。它们在我国的医药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东省在化学药物制剂领域也取得了巨大发展。在新型化学药物制剂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整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深圳科兴、康泰、广州天普生化等生物制药企业和安科、迈瑞等医疗器械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9.汽车业
广东汽车整车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销售收入等有关汽车工业综合经济指标排在全国行业前列。近几年,广东省致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外资调整汽车产业结构,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田、五十铃、日产、丰田等国外着名汽车厂商相继落户广东。
广东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至2004年广东省拥有汽车企业432家,年汽车产销量达29万多辆,摩托车产销量370多万辆。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已形成以广州为制造中心,轿车为重点,零部件为基础,客车及改装专用车为辅的汽车工业生产格局,以及具有较强产品开发能力和出口竞争力的摩托车产业群。广东的高档轿车已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供应商随之聚集广东。珠三角地区已成为汽车工业产业集聚地,已经形成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花都等多个大型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广东特色食品文化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历史接触中探求关系,在两地同样事物的比较中,质的相似愈大,相互传播也愈显着。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与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方人的铺张,正是由于礼仪上的拘泥,这固然有其豪爽可爱的一面,但更应看到,饮食上的繁文缛节,是无法为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所接纳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广东人体现在饮食风格上的务实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人不尚虚名,讲究实际,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的影响不深,相反,他们却受到西方人的求实态度的熏陶。这种影响形成了广东人对饮食既能博采众长,却又保持着务实态度。
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在粤菜中,最见于师傅制作功夫的莫过于鸡馔了,凡几百种之多,能让客人遍尝几十种鸡肴而绝无重复之感,几乎每个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创制的招牌鸡,如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北园酒家的花雕鸡、佛山的柱侯鸡、清远的白切鸡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如白切鸡,必须选用小母鸡或阉鸡,以清远三黄鸡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刚熟、切开后两腿骨还微带血丝者为宜,倘若过火,肉质变老,便失去了白切鸡爽滑鲜美的特点。
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东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享受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乐,它属于一种道德的范畴,同禁欲主义相对应。禁欲主义拒绝尘世的财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达到某些社会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从道德类型来看,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干活,尽情地享受为宗旨。享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贬意,总把它与不劳而获联系在一起,认为享受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有资格享受。其实,享受是人类非常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