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化工业的化学工业
1949年以来,中国新建了多个内地化工中心。全国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岛、大连、沈阳、锦西、广州、重庆、武汉、衢州、太原、泸州等化工中心。 纯碱工业主要有大连、天津、青岛、自贡和应城5座大型碱厂和杭州龙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东等20多座中小型厂,北方沿海占总产量85%,计划在江苏连云港、山东寿光、河北南堡、福建厦门、湖南衡阳等地兴建纯碱厂,并加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天然碱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电解食盐为基础的烧碱工业多分布于消费区。上海、天津、沈阳、锦西、大连、衢州、株洲等城市均有大型烧碱厂。1990年中国纯碱总产量已达380万吨,居世界第3位,其中成碱产量居世界第2位。 70年代以前中国建立的氮肥厂多以煤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庄利用无烟煤,大连、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兰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氮肥厂多与石油资源结合,有利用油田气生产氮肥的淄博张店和大庆卧里屯化肥厂,有利用燃料油和炼厂气的辽河、沧州、南京、安庆、枝江、洞庭、广州等化肥厂。西南的泸州、金堂、赤水、安边等化肥厂均以天然气为原料。以晋东南无烟煤为原料的山西潞城化肥厂将建成中国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氮磷复合肥料基地。浙江镇海、新疆乌鲁木齐、宁夏银川三大氮肥厂正在兴建中。
中国磷肥生产集中于南京、铜官山、株洲、柳州、湛江、昆明、成都等地,存在“南磷北运”现象。中国缺少钾矿,钾肥生产缓慢,目前正在兴建青海察尔汗盐湖年产百万吨复合钾肥厂。1990年全国化肥总产量达1880万吨。后世界第3位。 1990年中国钢产量达6635万吨。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的大型钢铁基地分布在东北的鞍山、本溪,华北的包头、太原、京津唐,华东的上海、马鞍山,中南的武汉,西南的攀枝花和重庆。钢铁工业分布有计划地从沿海移向内地。地方中型钢铁企业有辽宁新抚、吉林通化、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西新余、福建三明、山东济南、湖北鄂城、湖南湘潭和涟源、河南安阳、广东韶关、广西梧州、贵州水城、云南昆明、甘肃酒泉、新疆乌鲁木齐等。
特殊钢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齐齐哈尔、抚顺、大连,中南的大冶、舞阳,西南的江油、成都、贵阳,西北的西宁、西安。吉、辽、川、湘4省的铁合金占全国产量的47%,其中吉林、锦州、峨眉等铁合金厂最为着名。 中国蕴藏有多种有色金属资源(见中国矿产资源),许多有色金属资源与能源资源结合较好,有利于开采和冶炼。
1949年以来,中国建设了现代化采矿、冶炼工业。如湖南冷水江(锑)、水口山(铅锌)和郴州柿竹园(钨),云南个旧(锡)、东川(铜)、兰坪(铅锌),江西大庚(钨)、德兴(铜),安徽铜陵和湖北大冶(铜),贵州铜仁(汞),山东张店、河南郑州、贵州贵阳和山西河津(铝)等均为中国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区。云南、湖南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西北地区结合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水电,建设了10多个大中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区,如白银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连城、兰州和青铜峡铝厂等,形成了一些以有色金属生产为主的工业城镇。在沈阳、抚顺、锦西、株洲、上海、昆明等地也建有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工业。
❷ 焦化厂、钢铁厂、水泥厂、发电厂、石油化工厂、氮肥厂、烧结厂这些中到底有什么上下游工业联系
焦化厂生产焦炭,焦炭用于烧结厂配料和炼铁厂炼铁,烧结厂生产的烧结矿和焦化厂生产焦炭一块送往炼铁厂高炉炼铁,铁水送往炼钢厂炼钢。同时炼铁厂副产品炉渣用于水泥厂配料,炼铁厂的煤气可用于锅炉发电
❸ 河池化工的发展历史
公司前身是广西河池化学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全资企业广西河池氮肥厂。由广西河池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独家发起,将广西河池氮肥厂整体改组,以定向募集方式募集部分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设立广西河池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3年7月3日注册成立,总股本为9851.4868万股,其中广西河池氮肥厂全部经营性净资产8950.55万元,折为国家股8950.55万股,募集社会法人股242.2万股,内部职工股658.7368万股。国家股、 社会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分别占股本总额的90.85%、2.46%和6.69%。公司自成立以来,股权结构未发生变动。
1994年7月5日,公司名称由“广西河池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西河池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6月3日,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更名为“广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22日,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
❹ 哪些工业属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
①煤炭工业。在相当时期内,中国煤炭基地的布局以炼焦煤基地建设为重点,并建设了一批供动力、化工和城市居民用的煤炭基地。
②石油工业。中国目前主要产油区为东部的松辽和华北盆地,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
③电力工业。中国电力工业的开发方针是尽可能多开发水电,加速建设矿区水电站,适当发展核电站,大力发展电网,同时在网外地区发展小水电、小火电和利用风力等能源。
④ 硫酸工业。中国硫酸原料构成中,硫铁矿约占73%,冶炼烟气约占11%,硫磺约占16%。全国最大的广东云浮硫铁矿1983年开始建矿。硫酸工业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大连及白银、株洲、铜陵、葫芦岛等地。
⑤制碱工业。纯碱工业主要有大连、天津、青岛、自贡和应城5座大型碱厂和杭州龙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东等20多座中小型厂。
⑥化肥工业。70年代以前中国建立的氮肥厂多以煤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庄利用无烟煤,大连、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兰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氮肥厂多与石油资源结合,有利用油田气生产氮肥的淄博张店和大庆卧里屯化肥厂,有利用燃料油和炼厂气的辽河、沧州、南京、安庆、枝江、洞庭、广州等化肥厂。
④石油化学工业。中国的石油化工中心建立在消费区的有北京、上海、南京、岳阳、辽阳等厂,其中以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规模最大,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经济效益最好,建在靠近油田的有大庆、吉林、齐鲁、天津。
⑦冶金工业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为主。
⑧建筑材料工业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为主。
⑨其他还有船舶修造、精品钢材、技术装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重大项目成套(配套)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
❺ 氮肥的我国发展
20世纪以来,氮化肥的生产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土壤的平均氮肥力不高,氮素不易在土壤中积累,而现代集约化农业又促使土壤有机质与氮的过多损耗,在多数条件下单位氮素的增产量高于磷、钾养分。
我国的氮肥工业发展较晚,到1935年才先后在大连和南京建成两座氮肥厂生产硫酸铵。1949年前,全国累计生产的氮肥量为60万吨(N),主要用于沿海各省。新中国成立后,氮肥工业先于磷钾肥获得迅速发展。1953年我国年产氮肥以养分计算为5万吨,超过历史上1941年最高年产量4.8万吨。经过第一和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至1965年,全国氮肥产量已达103.7万吨(N)比1953年增长近10倍。以后,经过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的大发展时期,全国新建了1000余座小氮肥厂和10余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氮肥厂。至1983年,全国氮肥产量猛增至1109.4万吨(N),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产国。1991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51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629.85 万吨,生产氮肥3200.7万吨(折纯氮),其中尿素4147.13万吨(实物量)。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比2005年同比增长8.0%;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248.58万吨,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13.1%。
❻ 水泥厂,氮肥厂属于什么导向型工业
水泥厂是原料导向型,氮肥厂应该是市场和技术导向型
❼ 我国合成氨发展状况
我国的合成氨工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一个是由着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的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永利宁厂,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另一个是日本占领东北后在大连开办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其最高年产量不过50KT。另外,上海吴蕴初的天原还有一套电解水制氢生产合成氨、硝酸的小型车间(32年吴蕴初访问Du pont购买的一套日产4t液氨的合成氨中试装置)。整个合成氨生产从业人员约3400人,技术人员150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己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完整的合成氨工业布局。我国拥有多种原料、不同流程的大、中、小型合成氨厂1000多个。1999年我国合成氨产量为34.5Mt,列世界第一。
解放后,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是从建设中型氮肥厂开始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
恢复老厂,建设新厂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建国之初,在恢复与扩建老厂的同时,从前苏联引进了三套以煤为原料、年产5万吨合成氨配9万吨硝铵装置,创建了吉化、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
②
自力更生发展中型氮肥厂
(1956年—— 1965年)
56年自行设计、制造了7.5万吨合成氨系统,以川化的创建为标志。到65年中氮投产了15家。20世纪60年代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64年又从英国引进了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万吨合成氨装置(即泸天化)。
③
小氮肥的迅猛发展
(1965年—— 1975年)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58年由着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制取碳酸氢铵的新工艺。在经历了技术关、经济关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除西藏外)建设了一大批小型氨厂,鼎盛的1979年时最多达1540座氨厂。
④
大型氮肥厂的引进和发展
(1975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合成氨工业大发展时期。由于大型合成氨的优越性,1972年我国作出了引进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决定。73年开始,首批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其中10套为天然气为原料,建在川化、泸天化、云南、贵州等地)。为了扩大原料范围,78年又第二批引进了4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引进了14套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从而掌握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先进工艺和技术。
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的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工作,第一套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于80年在上海建成投产。特别是于90年代初在川化建成投产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