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主义自然观如何形成

工业主义自然观如何形成

发布时间:2022-09-22 18:20:12

㈠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然而,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原因或根源诉诸于自明性,并不是米利都哲学家们的疏忽或有意的回避,而是当时希腊民族对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

2、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

3、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体,尽管它可以涵盖物体;心灵也不是人的心灵,尽管它可以涵盖人的心灵。

4、在他看来,按照实体的定义,物质和心灵不可能是实体,而只能是实体的属性。实体是无限的,因而有无数的属性,但为人们所能知的只有两个:广延和思想。

5、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6、从19世纪后期起,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物理学的革命,西方思想界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旷日持久的批判潮流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前提。

7、这个机械论的生命概念在19世纪受到了来自生物学的挑战。19世纪被科学史家称为建立生物科学自主性的时代,生物学从此成为既独立于物理学或物质科学又独立于精神科学的专门体系。由于现代生物学的确立,一个与物质和心灵完全不同的生命概念开始进入哲学的视野。

(1)工业主义自然观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人类自然观的介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且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即为自然观。因此,自然观既是人类思维对自然界的反映,又是人类思维的创造成果。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自然界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所引起的变化。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从古代的朴素唯物自然观,到有机论自然观,再到机械自然观,直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自然观复杂多样,上述对自然观发展阶段的区分是十分笼统的。事实上,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中西方的自然观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也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有很大程度上的整合和重构,体现出现代世界自然观的一体化趋势。

㈡ 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第一,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第二,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第三,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第四,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㈢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么形成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是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3)工业主义自然观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

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发展背景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最后说一句,你这种期末考试的方法。。。。。。。。。

㈤ 为什么说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试分析它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着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着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㈥ 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四个阶段早期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全新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观属于哲学术语,是指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总和。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么形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这样形成的: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简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㈧ 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恩格斯立足于19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现实,批判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吸收西方近代生态文化传统的合理成分,形成极其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

恩格斯在考察英国工人生活状况过程中,逐步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问题。《伍珀河谷的来信》一文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起点。伍珀河沿岸有很多染坊,河流已被染色颜料变成红色;工厂烟雾弥漫。

《反杜林论》,尤其是《自然辩证法》的创作标志着恩格斯生态思想趋于成熟。他揭示了人由自然界演变而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样,人的活动会对自然界造成重大影响,人类破坏环境造成污染对自然界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会影响人自身的生存发展。无视自然规律就是践踏生态文明,践踏生态文明人类终将自食其果。

㈨ 自然观的演变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这种最早的哲学思考,其一元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使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从来一次也没有想到要去探索这宇宙物质永不停息的变化的原因或根源,反而假定这是一种自明的事实(当然之事),正如他们认为万变与生成是自明之理一样。”〔1〕然而,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原因或根源诉诸于自明性,并不是米利都哲学家们的疏忽或有意的回避,而是当时希腊民族对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因此,只有将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与这些普遍信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早期希腊哲学的自然观的全貌。
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然而,在泰勒斯,这并不是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重复;相反,他借助传统宗教的语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内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米利都学派本原学说的真正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这一步是由另一位伊奥尼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跨出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火”,火化生万物依据的是“道”(logos,又译“罗各斯”,有规律、理性、语言、尺度等多重含义)。“道”是本原火所固有的属性,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烧、熄灭,生成万物,而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普遍地遵循“道”。至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告以形成。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
从泰勒斯的“灵魂”到赫拉克利特的“道”,一个视自然界为生命机体的哲学隐喻逐步确立。伊奥尼亚时代以后的哲学家把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称作“宇宙理性”或“世界灵魂”(nous,又译“奴斯”)。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认为,自然界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造成的,质料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质,形式是自然事物存在、运动和目的的来源。对于任何自然事物,质料和形式都是同时存在并起作用的,因为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生命机体,它不仅是被创造者,同时也是创造者。因此,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所研究的“灵魂”,首先是自然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只是它的一种具体形式。正如人的灵魂对身体的操纵一样,自然这个生命机体以它的灵魂操纵着它的身体,从而保证了自然事物的存在、运动和秩序,保证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尽管这里仍然残留着原始“物活论”的思维方式,但它的内容则建立在希腊人对自然的科学研究之上,是理性化的。对于受近代科学思维影响的人来说,这一思想似乎是古怪的、不可理解的,然而它恰恰是希腊文化独特精神的体现。希腊思想与近代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希腊人并没有像近代人那样把人设想成超越于自然事物之上的存在。在希腊人看来,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作为自然的一员,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自然哲学。
有机论的自然观,在希腊以外其他古代民族的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如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印度佛教的自然观等等。这些古老的自然观,尽管表述形式不同,但在视自然为充满内在活力和生机的整体这点上却是一脉相通的。有机论的自然观以及由对自然的认识导致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观念形态保存在古代的哲学中,同时作为现实的文化行为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中,对于古代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它给实体下的定义是:“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依赖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3〕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体,尽管它可以涵盖物体;心灵也不是人的心灵,尽管它可以涵盖人的心灵。同样,广延也不是物体的具体的空间属性,而是几何学上的广延;思维也不是人的思想活动,而是自然规律。物质和心灵是自然中的两个实体,是自然存在的区分,是自然的最高抽象。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二元论依然承袭着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范式,但两者的实质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希腊,心与物、形式与质料在自然这个生命机体的统摄之下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希腊哲学的主流始终是一元论的。但是,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笛卡尔的二元论遭到了斯宾诺莎的批判。斯宾诺莎认为,只存在一个实体,就是上帝。他给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4〕在他看来,按照实体的定义,物质和心灵不可能是实体,而只能是实体的属性。实体是无限的,因而有无数的属性,但为人们所能知的只有两个:广延和思想。他还试图借助泛神论学说论说“上帝即自然”,从而确认实体与自然界的直接同一。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广延与思想两个属性之间不能发生直接联系,二者互不产生,互不限制。因此,他在建立实体一元论的同时,又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属性二元论。正如科林伍德所说:“广延和思想这两个属性可以说全凭强力才被结合在理论中:斯宾诺莎不能给出为什么广延的东西同时也会思维,而思维的同时也有广延的理由。其结果,这个理论到底还是难以理解,仍不免是个蛮横的断言。”〔5〕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很明显,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从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崩溃,古代和中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有机论自然观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已被彻底瓦解了。无论哲学家们做何种努力,古老的自然观也不可能获得它的近代形式。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上帝”是希腊和中世纪自然哲学传统的最后返照。然而,这个“上帝”即不具有“宇宙理性”的那种与自然界同一的生命活力,也不能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承载丰富的信仰内容;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设定,一个空洞的概念。与此同时,一种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世俗化潮流成为新时代的主导精神,而机械论的自然观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机械论自然观在形成之初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传统哲学的知识范式与新的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并不能阻止哲学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在重重困难和矛盾之中,高扬人的超越性的主体性原则已悄然出现。
培根的《新大西岛》和霍布斯的《利维坦》就是对未来机械社会的构想,它们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雏形。这样,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有其根源、文艺复兴晚期开始浮现的“控制自然”的观念,通过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奇妙结合,终于获得了完整的哲学形式。“控制自然”的观念与新兴的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构成工业文明时代的意识形态。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者麦茜特把这个由自然观的变革引起的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建构称作“自然之死”的后果。她写道:“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这是‘科学革命’最深刻的影响。因为自然现在被看成是死气沉沉、毫无主动精神的粒子组成的,全由外力而不是内在力量推动的系统,故此,机械论的框架本身也使对自然的操纵合法化。进一步说,作为概念框架,机械论的秩序又把它与奠基于权力之上的与商业资本主义取向一致的价值框架联系在一起。”“机械主义……最有影响力之处在于,它不仅用作对社会和宇宙秩序问题的一种回答,而且还用来为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辩护。”〔6〕从19世纪后期起,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物理学的革命,西方思想界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旷日持久的批判潮流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前提。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无法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笛卡尔二元论的重要后果是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由机械因果律支配的自然界,另一个是由理性的自由律支配的精神界。这两个世界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因此,在讨论自然界时,笛卡尔把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包括生命活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他认为,动物机体内部的活动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构件的机械运动一样。所以,“动物是机器”。人的生命活动也是机械运动。但在笛卡尔看来,人不仅生活于自然界(作为感性的存在),同时又生活于精神界(作为理性的存在),因而他不同意把人称作机器。以后,法国机械唯物论者试图通过取消精神界的独立性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把整个世界完全置于机械因果律的控制之下。拉美特利说,不仅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狄德罗把自然界非生物向生物的过渡归结为一定性质的元素“或多或少的量的比例”,进而断言“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与反作用”。〔7〕这个机械论的生命概念在19世纪受到了来自生物学的挑战。19世纪被科学史家称为建立生物科学自主性的时代,生物学从此成为既独立于物理学或物质科学又独立于精神科学的专门体系。由于现代生物学的确立,一个与物质和心灵完全不同的生命概念开始进入哲学的视野。关于生命本质的“生机论”(vitalism)代替了机械论的生命观。生机论认为: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生命的机体中存在着一个生命实体;它不能由或至少不能完全由非生命的物质组成;每一有机体的独特活动都是由这个实体的活动造成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试图以生命概念为中心,克服心物对立的二元论模式,建立一个一元论的生命哲学体系。柏格森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由“生命冲动”(elan vital)创造的。生命冲动有两种运动倾向:一种是自然运动,即生命冲动向上喷发,它产生一切有生命的形式;一种是自然运动的逆转,即向下坠落,它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物质与生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抑制的。尽管生命哲学从形式上消除了心灵与物质的分裂,但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另一种分裂:自然中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之间的分裂,即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分裂。正如科林伍德所说:“生命的概念是世界一般特性的一个重要线索,但它不是像柏格森努力想使它成为的那样,是对世界整体的充分定义。物理学的无生命世界,是压在柏格森形而上学之上的一个重负。他除了试图将它放在他的生命过程的胃中消化掉外别无他法,可是事实证明,它是消化不了的。”〔8〕这项历史性的难题,最终不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由生态科学的发展来解决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生物圈”概念的重新界定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全球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才真正得到确认。
另一股批判力量源自物理学领域的革命。机械论自然观是建立在近代机械力学的基础上的。从机械力学的观点看,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的。物质粒子是永恒的,即在物理学意义上不可分和不毁灭。它的最基本性质是不可入性,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它占据固定的空间。整个自然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粒子在空间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关于质量、空间、时间、能等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论依据经典力学所假定的稳定性被否定了。在现代物理学看来,世界是处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事件”组合成的统一体,而事件只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同时,量子理论证明,能就是质量,物质只不过是振动的一种方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借助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在总结柏格森等人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事件”和“过程”概念为核心的“有机体哲学”,又称“活动的过程哲学”。怀特海系统地批判了把自然看作物体的总和或堆积的机械论观点,主张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机体的创造进化过程,理解为众多事件的综合或有机的联系。他说:“现代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说明较简单的前期机体状态进向复杂机体的进化过程。因此,这一理论便迫切地要求一种机体观念作自然的基础。它也要求一种潜在的活动(实体活动)表现在个别机体现状态之中,并在机体达成态中发生演化。”〔9〕有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是一种与机械论的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哲学,它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新确认了古代自然观中的生命机体概念,因此成为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阅读全文

与工业主义自然观如何形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国手工业生产有哪些光辉成就 浏览:13
昆明到澜沧汽车多少钱 浏览:798
奥迪颜值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655
奔驰的方向盘有什么变化 浏览:127
宝马3系中网三色条怎么取出来 浏览:731
广州增城哪里有奥迪店 浏览:475
定制工业烘箱什么牌子的好 浏览:462
共享汽车盗窃罪怎么处理 浏览:267
奥迪q3压缩机插头怎么拔 浏览:290
闻喜到曲沃汽车票价多少钱 浏览:77
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如何 浏览:290
重庆大江模具工业公司怎么样 浏览:27
氯化钠和工业盐哪个好 浏览:532
工业蜡油主要成分是什么 浏览:886
宝马x5油泵坏了有什么症状 浏览:596
奔驰C200L电脑板多少钱 浏览:428
宝马x5冷冻多久不能吃 浏览:744
汽车改裙边颜色多少价位 浏览:496
奥迪地图导航怎么关 浏览:549
奔驰7速变速箱油4s店多少钱一升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