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酒精发酵过程中如何有效抑制杂菌生长,除了罐体灭菌、加青霉素等。
以酵母发酵生产酒精回答如下。
1、在发酵前期,酵母还没有大量生长繁殖,酒精还没有产生或浓度低,这阶段最容易被野生酵母、芽孢杆菌污染。可以提高接种量,使酵母菌快速生长成为优势菌群,从而抑制杂菌生长。同时,这阶段注意保温、不要翻堆(如果是固态发酵),让兼性的酵母大量生长,抑制好氧的杂菌生长。
2、在发酵中后期,酒精浓度较高,这个阶段容易污染醋酸菌。醋酸菌能利用酒精作为营养物质而生长并获得能量,积累乙酸。这阶段应做好环境消毒、防止空气进入发酵罐或料堆。
㈡ 酒在发酵期间最怕什么污染
做一些自酿的白米酒一般是许多人的最爱。但是,网上爆出自己酿造的白米酒甲醇超标、细菌超标导致中毒等说法,让人对自白米酒的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难道真的不能自酿白米酒了吗?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自酿白米酒的问题。
1. 自酿白米酒会被细菌污染吗?是否对身体有害?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很难完全杜绝。在自酿白米酒过程中,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细菌的。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具体要看存在的细菌是什么,有多少?如果不是致病菌,通常不会有什么危害。如果是致病菌,且达到危害水平,那么就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实际上,如果灭菌不彻底,或者操作不规范,很有可能混入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
2. 网传自酿白米酒易使甲醇超标导致中毒,这是真的吗?
植物组织在发酵过程中,甲醇的产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植物细胞壁中含有果胶,其本质是半乳糖醛酸聚糖,其侧链可被酯化,酯化的果胶在果胶酶作用下会生成甲醇。所以,白米酒发酵过程中的确会产生甲醇,不论是自酿还是工业化生产都会产生。
不过,相比自酿,工业化生产葡萄酒时,一般会通过前处理、改良菌种和改善工艺等方法来降低甲醇含量。一般来说,工业生产的白米酒中甲醇的残留量会更可控,会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
而家庭自酿白米酒,由于受技术条件、知识水平的影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样的操作,所以自酿过程中的甲醇含量往往不可控,可能较多,当然也有可能少,这个风险是未知的,而且还要随每个人自酿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说自酿白米酒的甲醇一定超标,使人中毒,那倒也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自酿过程中,甲醇浓度也很难达到对人体有害的浓度,因为白米酒并没有蒸馏的步骤,不会造成甲醇富集。所以,也不一定会使人中毒。
自酿白米酒该如何处理,才能很好地除菌。
在酿酒之前一定要先找专业人士请教,或者找一个专业靠谱技术精通的公司进行学习酿酒,先把技术方法学会,不要盲目的自酿。因为自酿还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如果盲目自酿,很可能浪费时间、浪费粮食、原料,还酿不出好的酒。甚至,如果在一些环节出错,比如灭菌不足,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操作,确保操作规范、灭菌彻底。灭菌首先应该做到在酿造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要对所用的器具、容器做好灭菌处理,不要给有害菌留下可乘之机。
宁波传成酒械是一家专业提供全套酿酒设备和酿酒技术培训和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公司,我们专业提供纯粮食酿酒的各类技术,保证客户们做的都是纯粮食健康酒,饮用后口不干头不痛,欢迎社会各届有兴趣的朋友们来宁波传成酒械实地考察
㈢ 酒精发酵工段如何判断发酵醪液是否染菌,如果染菌如何处理
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判断杂菌感染,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挥发酸。挥发酸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类,它直接反映了发酵醪被杂菌感染的程度。未感染杂菌时挥发酸一般在0.012%以下。酒精发酵醪液酸度如果大于这个值,就有染菌的可能。杂菌大多是醋酸菌或乳酸菌。
如果是发酵早期染菌,尽早判断,尽早实消,对发酵醪液进行高温灭菌,灭菌时最好进行搅拌。冷却后再加入酒母进行发酵。
如果是中期染菌,是最不好办的。中止发酵不合算,不中止发酵可能损失更大。通常如果含糖还较高,酒精不多,加热灭菌,一罐分成两罐,补充新料,再发酵。如果已经有相当量的酒精了,直接进提取(蒸馏)吧。
如果是后期染菌,直接中止发酵,进蒸馏工段。其实,很多酒精发酵时后期多少都会染些杂菌的。
㈣ 分析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生产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噬菌体是主要寄生于细菌的一种病毒,它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如鉴定细菌、诊断和治疗疾病、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具.但它给人类也带来了危害,特别是对发酵工业的危害,通过对其特性及其来源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关噬茵体的具体预防措施.尤其在搞清了宿主菌对噬菌体的天然抗性机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了许多抗性菌株,可有效的防治噬菌体的污染.
噬菌体感染对发酵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噬菌体对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上。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各种抗生素发酵中是司空见惯的,应严加防范。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首先是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认真检查斜面、摇瓶及种子罐所使用的菌种,坚决废弃任何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 环境中存在活菌,就意味着存在噬菌体赖以增殖的大量宿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摇瓶菌液、种子液、检验液和发酵后的菌液绝对不能随便丢弃或排放;正常发酵液或污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均应严格灭菌后才能排放;发酵罐的排气或逃液均须经消毒、灭菌后才能排放。
(4)注意通气质量 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并经常进行严格灭菌,空气压缩机的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高空。
(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
(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㈤ 发酵工业上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1)加热灭菌法
利用高温来杀死微生物(超过最高生长温度)的方法。加热灭菌的原理: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时,首先引起细胞内生理生化反应速率加快,机体内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尽而导致细胞内原生质体的变化、酶结构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失去了生活机能上的协调,停止了生长发育。随着高温的继续作用,细胞内原生质便发生凝固,酶结构完全破坏,活动消失,生化反应停止,渗透交换等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加热灭菌可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1)干热灭菌 利用灼烧或干热空气灭菌而没有饱和水蒸气参加的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由于干热灭菌使用方便,方法简单,故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火焰灭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烧死,故又称焚烧灭菌法。采用此法灭菌既彻底又迅速,但只适用于金属制的接种工具、试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处理。热空气灭菌法:即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利用干热空气来灭菌。
2)湿热灭菌 即利用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又分为高压、常压、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4种。
①高压蒸汽灭菌 由于高压蒸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较常压高的温度,能大大缩短灭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之蛋白质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在热蒸汽条件下,细菌的芽孢在120℃,经20~30分钟可全部被杀死。如灭菌材料体积较大,不易被穿透时,可将压力增加到0.152兆帕,延长至1~2小时。在高压蒸汽灭菌中,灭菌温度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图2-6)。
图2-7 简易常压灭菌法
③常压间歇蒸汽灭菌法 这是利用常压蒸汽反复几次灭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物品放在锅内,100℃处理1小时左右,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让其冷却至30℃左右,此时芽胞会萌发,再以同样方法加热处理,反复3次,可达到灭菌目的。该方法可用于不耐高温的药品、营养物、特殊培养基的灭菌。
④低温巴氏灭菌法 即在60~70℃下,经一定时间,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适应于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有些培养基,在高温下遭到破坏,用此法既可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体,又能使培养基的成分不致受到严重破坏。食用菌生产中培养料堆积发酵工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杀死其中的病虫、杂菌。
(2)过滤除菌法
又分液体过滤和空气过滤两种,就是采用机械的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机械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或空气从筛孔流出,各种微生物菌体则留在筛子上,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如动物血清、蛋白质、酶、维生素等)及气体的灭菌。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带菌空气通过过滤灭菌形成无菌空气,从风洞中吹出,来造成工作台范围的无菌状态。过滤灭菌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常用的过滤器有用硅藻土制的、石棉制的、陶瓷土制的,也有用火棉胶、硝化纤维素滤膜制成的。
(3)辐射灭菌法
利用辐射产生的能量进行杀菌的方法称辐射灭菌。辐射可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和质子、微波等属电离辐射,紫外线、臭氧、日光为非电离辐射。
1)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用灯管直接照射细菌使其发生光化学反应,将细菌细胞质诱导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而发生变性、致死。另一方面,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臭氧(O3),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有效作用距离为1.2~2.0米。紫外灯一般悬吊在接种室或培养室的上方,个数依房间大小而定,容1~2个人操作的接种室,安装一个30瓦的紫外灯就可以了。在每次接种前,应将所需的器具一起放入接种室(箱)内,然后打开紫外灯照射。如果接种室体积较大,开灯照射2小时才能达到灭菌效果;如果较小,只需开灯半小时左右既可达到灭菌效果。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弱,即使是普通玻璃也不能滤过,因此,只适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灭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尤其是眼睛有杀伤作用,应避免直视,工作时应将紫外灯关闭。紫外线消毒时工作场所如果处在稍暗无光的情况下,能提高杀菌效果。细菌接受致死量紫外线照射后,随即给予可见光照射,部分细菌有复活的可能。干细胞比湿细胞对紫外线的抗性强,孢子比其营养细胞对紫外线更具抗性。
2)微波灭菌 由于微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70%~90%的水分,水分子在微波电场中被极化,并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分子之间高速度摩擦产生热能,这种热能不同于外部加热,可在短时间里使细胞爆破而物体本身的温度却只有极微增加,从而达到灭菌效果。用YM7601型微波炉只需60秒钟就能杀死食品中192万个大肠杆菌。
3)臭氧发生器消毒 臭氧(O3)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与核酸。O3也是一种暂态物质,常温下能自然分解,还原成氧。其灭菌原理实际上和紫外线消毒极相似。
㈥ 如何判断发酵罐被噬菌体侵染如何预防如何处理
1、噬菌体的感染在早期不易鉴别,随着噬菌体的迅速生长增殖,发酵可能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俗称异常发酵。发酵液的泡沫突然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不再下降,耗氧率降低,PH值升高,发酵温度不再升高,酶活力也不再增高,随后发酵液变稀薄,但是过滤反而困难,镜检菌体明显减少,细胞异形并出现菌体碎片等现象,最后导致发酵全部失败。
2、最主要的还是以预防为主,生产上使用的菌种不让它在车间环境中长期蔓延,噬菌体就没有可寄生的活菌,也就没有噬菌体的滋长场地和繁殖条件。生产用菌体在车间环境中之所以能够蔓延,是由于带活菌的发酵液体洒在车间场地和下水道等处以及排风管所排出的雾沫中带有活菌,致使噬菌体得到滋长的寄主和蔓延的场地,然后噬菌体随着风沙尘埃而传播,潜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因而经常保持车间环境卫生是防止噬菌体危害的最有效措施。
3、①尽快提取产品,如果发现污染时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含量已较高,即应及时提取或补加营养并接种抗噬菌体菌种后再继续发酵,以挽回损失;②使用药物抑制,目前防治噬菌体污染的药物还很有限,在谷氨酸发酵中,加入某些金属螯合剂(如0.3~0.5%草酸盐、柠檬酸铵)可抑制噬菌体的吸附和侵入;加入1~2μg/ml金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0.1~0.2%的“吐温60”、“吐温20”或聚氧乙烯烷基醚等表面活性剂均可抑制噬菌体的增殖或吸附;③及时改用抗噬菌体生产菌株。
㈦ 工业发酵菌种多长时间轮换一次主要是为了防止噬菌体的感染。
防止噬菌体污染,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如果是因为环境因素,生产现场最好不能有活菌存活,下水道密闭,并及时清理,生产车间勤通风置换空气,注意清理空气旋风分离器处活菌,如果已经染了噬菌体,那一定要找到噬菌体的源泉,及时处理。如果不是种子组菌种带噬菌体,一般的处理方法应该没问题。
㈧ 温度对工业发酵有何影响如何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
答:发酵的过程中一般发酵物要产生热,量如不控制温度将使酵母菌受到破坏要求用反应釜进行生产在温度高时用循环水冷却,不要开搅拌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成
㈨ 如何防止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噬菌体对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上。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各种抗生素发酵中是司空见惯的,应严加防范。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首先是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认真检查斜面、摇瓶及种子罐所使用的菌种,坚决废弃任何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环境中存在活菌,就意味着存在噬菌体赖以增殖的大量宿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摇瓶菌液、种子液、检验液和发酵后的菌液绝对不能随便丢弃或排放;正常发酵液或污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均应严格灭菌后才能排放;发酵罐的排气或逃液均须经消毒、灭菌后才能排放。
(4)注意通气质量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并经常进行严格灭菌,空气压缩机的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高空。
(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
(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如果预防不成,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例如,①尽快提取产品,如果发现污染时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含量已较高,即应及时提取或补加营养并接种抗噬菌体菌种后再继续发酵,以挽回损失;②使用药物抑制,目前防治噬菌体污染的药物还很有限,在谷氨酸发酵中,加入某些金属螯合剂(如0.3~0.5%草酸盐、柠檬酸铵)可抑制噬菌体的吸附和侵入;加入1~2μg/ml金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0.1~0.2%的“吐温60”、“吐温20”或聚氧乙烯烷基醚等表面活性剂均可抑制噬菌体的增殖或吸附;③及时改用抗噬菌体生产菌株。
㈩ 在微生物发酵制药过程中涉及哪些灭菌和消毒技术
发酵过程中采用的灭菌方法、原理和条件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空气则采用过滤除菌 。
灭菌的彻底程度受灭菌时间与灭菌剂强度的制约。微生物对灭菌剂的抵抗力取决于原始存在的群体密度、菌种或环境赋予菌种的抵抗力。灭菌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必需的技术。
方法概述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空气则采用过滤除菌。
热灭菌法
热灭菌法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一切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消失,致使细胞死亡。通常有干热、湿热和间歇加热灭菌等法。
干热灭菌
火焰灼烧法或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dryheatsterilization)。
把金属器械或洗净的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1~2小时后,可达到彻底灭菌(包括细菌的芽孢)的目的。灼烧(incineration或combustion)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法,应用范围仅限于接种环、接种针的灭菌或带病原菌的材料、动物尸体的烧毁等。
湿热灭菌
以沸水、蒸气和蒸气加压灭菌。
巴氏消毒法:因最早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于果酒消毒,故名。这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1]
。
巴氏灭菌法就是湿热灭菌,此法有两种方式[1]
,①经典的低温维持法(lowtemperatureholdingmethod,LTH):在61.7~62.8℃下处理30分钟;②较现代的高温瞬时法(hightemperatureshorttime或flushpoint,HTST):在71.6℃或略高温度下处理15分钟。在上述诸法中,以蒸气加压灭菌效果最好,可用常压蒸气灭菌,也可在高压蒸气锅中(一般使用1千克/厘米2)灭菌,其蒸气温度可达121℃,能将耐热的芽孢在30分钟内全部杀死。但对某些易被高压破坏的物质,如某些糖或有机含氮化合物,宜在0.6千克/厘米2压力下(110℃)灭菌15~30分钟。
煮沸消毒法:采用在100℃下煮沸数分钟的方法,一般用于饮用水的消毒[1] 。
间歇灭菌
间歇灭菌连续3天,每天进行一次蒸气灭菌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不能耐 100℃以上温度的物质和一些糖类或蛋白质类物质。一般是在正常大气压下用蒸气灭菌
1小时。灭菌温度不超过100℃,不致造成糖类等物质的破坏,而可将间歇培养期间萌发的孢子杀死,从而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辐射灭菌
辐射灭菌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射线进行灭菌的方法。较常用的有紫外线,其他还有电离辐射(射线加快中子等)。波长在25000~80000纳米之间的激光也有强烈的杀菌能力,以波长26500纳米最有效。辐射灭菌法仅限于某一定材料,因所需设备复杂,难于广泛使用。
渗透压灭菌
渗透压灭菌利用高渗透压溶液进行灭菌的方法。在高浓度的食盐或糖溶液中细胞因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结果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化学试剂灭菌
大多数化学药剂在低浓度下起抑菌作用,高浓度下起杀菌作用。常用5%石炭酸、70%乙醇和乙二醇等。化学灭菌剂必须有挥发性,以便清除灭菌后材料上残余的药物。
化学灭菌常用的试剂有表面消毒剂、抗代谢药物(磺胺类等)、抗生素、生物药物素抗生素是一类有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他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感染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