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重工业城市应该如何转型

重工业城市应该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22-09-21 11:17:57

A. 同是重工业主导,为什么重庆经济发展迅速而东北却日益衰落

因为重庆成功实现了转型 目前重庆已经不是重工业城市了 工业而是以制造业为主 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笔记本产量世界第一 手机产量全国第二 以及整合上下游企业向重庆聚集 适时布局高新制造业(如直升机制造)布局新能源(页岩气) 形成了如今重庆高速发展的局面
反观东北 自身定位并不明确 在产业内移期间并没有抓住机会 重工业导向也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型
导致目前产业空心化 人口大量外流 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B. 支柱产业遭遇生存危机,南通如何自救转型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支柱产业遭遇生存危机,对于南通应该积极采取自救方法,探索新生产方式加强业务领域转型和升级。转型调整的方法有大力加大对建筑企业和央企国企等多种企业联合方式,还需要填补人才短缺窗口。


面对这么多问题当地政府也提出相关意见和政策表明要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对业务领域也要加快转型和升级,重点聚焦于新基建等多种领域。并且大力支持鼓励建筑企业与央企,国企采用联合体的方式,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人才填补。进一步加快新一轮竞争,促进建筑强市转变。

C. 借鉴鲁尔区的调整经验,振兴辽东中南重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鲁尔工业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如今区内新兴工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专家把鲁尔区工业区的调整经验归纳于以下:
第一,制定总体规划。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之后,又分别通过法律一再扩大其权力,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对矿区的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
第二,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资助下,鲁尔工业区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管理。对煤炭和钢铁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鲁尔区建成了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的交通网,使得区内任何一个地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公里。
第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有: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产业、物流产业、化学工业、文化产业。
第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目前,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
据介绍,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注意形象。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如今鲁尔区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公园绿地、幽雅的产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
发展启示
第一,注重城市形象的改变;第二,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第三,始终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第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必须未雨绸缪。
振兴辽东中南重工业基地可采取措施:
设法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政府支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D. 人口大量外流,三四线小城市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之中。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未来我国19个主要城市群将聚集74%的人口和25%的土地,并创造GDP的90%。

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中国未来有望形成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成渝等5个人口亿级的城市群,10个以上1000万级城市,12个左右2000万级大都市圈。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持续从三四线城市流向一二线大城市、都市圈。而人口持续向热点城市流入这一趋势,目前看来已经很难逆转了。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相当多的三四线城市人口仍在增长,只是增幅明显慢于一二线城市。尽管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在增长,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级市5年内城区人口增长仅为一两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了几千人,相比城市扩张的步伐,这个增量微不足道。再考虑到部分城市撤县设市设区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区人口并没有增长。

考虑到这一轮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加上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在加快发展,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未来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多增幅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目前,我国一些能源型和重化产业为主的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已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城市规模在收缩。例如,辽宁12个普通地级市中,除了辽阳、丹东、盘锦和葫芦岛这5年城区人口出现增长外,其余城市人口都是下降趋势,其中鞍山、营口减少量超过10万人,本溪也减少了8.95万人。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获得了大量的要素资源,所以发展得很好,但这改革开放时代,大量的要素资源包括资金和人才都转向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比较有弹性的地区。

这些原来的重工化工业城市由于体制机制的固化,再加上大多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城市转型十分艰难。

同时,随着能源经济下行,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持续不景气,人口外流比较明显,很多城市的人口收缩十分明显。

从全国地区分布上看,收缩型的城市主要位于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数据显示,2007-2016年间,这个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城市发展与人和动植物一样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有发展起来的城市,必然会有衰落的城市。中国有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些可以转型,但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能转型,有相当一部分必须要收缩,甚至合并。

事实上,经济发展要实现“跟人走”,财政指标、用地指标也都要“跟人走”,转移给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对于崛起的大城市,财政支出、公共服务、用地指标都要跟上,相应的,收缩型城市,相应的指标都要压缩。

面对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收缩、大量人口外流,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严峻的情况。

人口外流,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仅是人口流动?要知道,走了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人那么简单,下一代的出生率也被带走了。接下来就是经济的恶化,因为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人,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没有了,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养老问题就会越来越严峻。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人口大量外流,导致目前养老金出现缺口,吉林平均100人供养11.4个老人,辽宁5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老人。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60%,这一水平高于世界55%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南美洲80%的水平,低于欧洲的74%,离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突出问题是,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巨大,马太效应明显。我国城市化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群发达且集中,西部地区欠发达且分散,造成这种现象也有地理和气候因素。

如果城市化的进程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呈现出马太效应,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强大,三四线城市越来越弱小,五六线城市会进一步萎缩,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城市化的 健康 发展。

直到最后,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导致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交通堵塞、高昂的房价,城市各项公共服务不堪重负等诸多大城市固有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出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德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德国采取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化布局,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仅有350万人,与英国1200万人口的大都市伦敦差距巨大,这一模式使得德国没有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因此德国也就没有大城市病。

在这一模式下,能让其他城市也得到均衡 健康 的发展,摆脱了人口产业外流、城市萎缩的问题,而这类城市虽然人口规模一般,但论其综合竞争力仍可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虽然我国最近提出了未来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念,想通过这一模式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让大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协同发展,使得这些小城市成为卫星城。但事实上,这些卫星城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而成为了大城市人们的“睡城”(即依靠相对低廉的房价优势,仅是为大城市人们提供居住的地方,上班地点却在大城市,产业也还是集中在大城市)。

比如,深圳与惠州,北京和廊坊还有燕郊,武汉光谷与鄂州葛店等都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

我认为,要解决三四线城市的发展问题,不能只看眼前,而要从中国城市化未来长远发展的全局考虑,在城市化顶层设计上制定出符合国情,和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总体规划。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当前人口大量涌入一二线城市的趋势下,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人口流出的这些三四线中小城市的经济转型,以及资源枯竭型后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城市化的均衡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国所有最好的医院、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最好的公共服务全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人们为了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服务自然会涌入大城市。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均衡地分配资源,也是逐步解决三四线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流出的一项有效措施。

E. 如何通过可持续率先转型

显而易见,中国需要进行经济转型,向多元化、低碳和创新型经济过渡,也就是转向经济和环境都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根据保尔森基金会的定义,可持续经济转型是指经济与产业的转型,摒弃从前高污染重工业的发展,以低碳、高效利用资源、涵盖服务型产业的多元化模式发展,以大批人才推动创新为支撑。这种转型与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环境目标休戚相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举例来说,“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要求优化战略性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和优先推动低碳发展,即将公布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很可能再次强调这一指导思想。

针对总体的空气质量问题,中国在2013年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治理大气污染设立了框架,同时对包含京津冀在内的三大重点区域制定了详细的步骤和目标。2014年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对减少碳强度,并为中国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做出了新的全国性规划,细化了国家对低碳发展的承诺。随后,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在2015年6月发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文件,正式确定了到2030年的各项自主行动目标。

中国正面临环境污染、快速城镇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需要促进工业多元化发展,不再以高污染重工业为基础。为此,中国正在优先考虑经济转型,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突出代表了可持续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最近,中国政府将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列为重点,以期带动地方发展。河北省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几个钢铁企业,也有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已成为政府提高产业效率、控制空气污染的重点地区。

鉴于其多元化经济构成、强有力的政策和监管环境,以及在中国的中心位置,京津冀地区有望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增长模式的变革奠定基础。如果能脚踏实地落实政府的宏伟目标,那么京津冀此刻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也将在全国铺开。

工业增效和经济转型

重工业引领中国走过了举世瞩目的30年经济发展历程,但也是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已成为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例如,钢铁、焦炭和水泥行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污染源,在京津冀地区尤甚。

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了严厉措施,减少对高污染重工业的依赖,削减过剩产能,将不经济的、低效率的制造过程减到最低。

由于重工业是京津冀地区经济的核心,提高工业效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如今一分为二: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经济相对集中于服务业和政府,经济较落后的河北省严重依赖于工业。

2014年,河北省GDP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6%和41%,截至2012年,两大产业约占全省总就业率的三分之二。省内的主要制造业为钢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玻璃等也占据重要地位。2013年,仅这三大行业即占河北省GDP的大约三分之一。河北也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省份,占2014年全国钢铁产量的28%;该省每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日本。

优先发展工业减排和提高工业能效

根据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中国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有充分理由把治理污染的重点放在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的能效上。

该研究涉及五大领域:建筑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分析了各领域减排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以京津冀地区8个城市为例,具体分析了每个领域减排(涉及所有污染物)对环境PM2.5浓度的影响。鉴于工业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排放源,该模型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内部各子行业减排会产生的影响。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减少工业排放和建筑物排放(主要因供热导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但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季节会有变化。研究表明,除了季节因素以外,从当地(城市)和整个地区的角度来控制空气质量也很重要。

清华大学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季节的减排工作应考虑的不同细节。在公共供暖达到高峰的冬季,家庭部门减少30%的排放,会对京津冀大多数城市的PM2.5浓度产生相对最大影响。工业减排30%对冬季PM2.5浓度的影响略小于家庭部门(主要是供暖)。但在夏季,工业减排30%对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部门。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部门各子行业,即钢铁、冶金、水泥、化工和玻璃行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潜在影响最大的是钢铁和冶金。

对重工业城市(例如石家庄、保定和唐山)而言,钢铁行业减排30%,将使空气质量改善3.5%(考虑所有污染物),效果远超其他子行业。研究结果为全国、地区和大城市的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首先,研究结果强调了减少工业和公共供暖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尽管公众通常关注最明显的污染源,如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交通拥堵时的汽车尾气排放,但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交通运输部门减排的效果远远低于工业减排。此外,调整公共采暖政策,例如用天然气或电力取代煤炭供暖,也将对减排产生明显影响。

其次,决策层应重点识别钢铁和冶金行业最经济的减排方案,因为这两个行业对京津冀地区大部分工业城市(例如石家庄)的空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

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虽然有人认为,减少工业排放的唯一方法是抑制经济增长,但事实上,减排与发展经济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工业部门增效不仅可以减少排放以及相关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减少燃料支出来节约开支。由于中国经济过度依赖重工业和投资,因此向服务和消费行业过渡不但具有减排潜力,还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及长期增长。

如前所述,钢铁行业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合理首选。近20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到2010年,炼钢消耗的一次能源占全国制造业的27%。

对严重依赖钢铁行业的京津冀地区而言,该行业的升级对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尤其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节能技术和行业优化提高效率(许多是政府强制项目),全国钢铁制造业的能耗都有所降低。根据2012年对50家钢铁企业的分析,在1994年至2003年期间,钢铁部门的能源效率提高了60%,而且仍有继续提高的巨大空间。

鼓励进一步技术升级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包括余热回收、提高生产和监控的自动化程度,以及预防性维护等,都是优化工艺流程及减少碳排放的可选办法。

中国还可以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钢铁制造业的能源效率。生产自动化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预测,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将在制造业自动化项目上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的工厂自动化市场规模在3~4年内增长一倍。

新兴清洁能源产业

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除了提高产业效率以外,新兴产业也正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执行环境政策和鼓励清洁产业发展的政策既有利于减排,又能帮助当地的经济多元发展,进而鼓励更多清洁产业和服务入驻该地区。这些新兴产业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

(1)可再生能源已在京津冀站稳脚跟。

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和部署,有望在京津冀地区转型成为一个低碳的、先进的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和部署方面领先于世界,但在京津冀地区增长缓慢。不过,一些城市开始认识到清洁能源的价值,并从这个方向开始多元化发展。

鉴于河北省本地需求较高,风能与太阳能资源丰富,输配电网与邻近省份互联较好,因此有望从风能和太阳能加大投资中获得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河北已经具备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但可再生能源只占该省能源消耗的一小部分。从能源构成来看,河北省严重依赖化石燃料,90%的电力源自燃煤发电,煤炭、玻璃和冶金行业几乎都以煤炭为唯一燃料。可再生能源在河北省的能源构成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风能安装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承德市和张家口市。河北省到2015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只有9吉瓦,而到2015年9月,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超过105吉瓦。

同样地,河北的太阳能资源和西班牙中部地区不相上下,而且享受较高的太阳能上网电价。但截至2015年春,河北在省级太阳能装机容量排名中排第六,在全国太阳能光伏装机总量中仅占4.6%。2015年,国家能源局为河北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定下了1吉瓦的目标,如果能够实现,河北将成为最重要的国内太阳能市场之一。

为了实现空气质量目标,京津冀地区积极投资清洁能源。在这个过程中,分布式太阳能的发展印证了能源系统从依赖煤电的集中式向基于用户位置的分布式的转变。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帮助京津冀地区满足电网灵活性的要求,提高电网稳定性。

尽管中央政策鼓励推广分布式能源(包括屋顶式太阳能发电),并且沿海省份拥有比德国和英国等其他领先的太阳能国家更丰富的阳光资源,但是这几个经济大省的太阳能部署都较为滞后。分析师指出,多种障碍导致了分布式太阳能普及缓慢,这些障碍包括审批流程拖沓,太阳能发电并网的补贴和支付程序繁琐,甚至空气污染本身也会阻隔阳光。

随着分布式太阳能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障碍也在被逐渐克服。河北省的邯郸以煤炭、钢铁产业和严重的空气污染而闻名,邯郸纺织公司决定走出跨越式的一步,投资建设屋顶式太阳能设施。与其他分布式太阳能项目不同,这不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示范项目,而是企业基于实际现金回报的商业决策。此外,中央政府为分布式太阳能提供0.42元人民币/千瓦时的补贴,也是这项投资决定的一个因素。

不过,河北省普及分布式太阳能仍有不少障碍。目前,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的成本仍然过高,不像世界有些地区太阳能已经达到终端用户电网平价。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电价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为吸引工业投资而提供对常规能源的补贴。

(2)中国正逐步掌握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建筑业能源消费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包括工业建筑)。

中国的建筑面积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及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也随之增长。提升建筑能效已成为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

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集成设计都可以用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费。但开发商、投资商和业主常常表示,在推进低能耗和可持续性建筑方面缺乏真正的动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近零能耗示范楼说明,政府示范项目可以从两方面克服上述障碍:首先,该示范楼采用了大量性价比高且适合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材料,尤其适合北京的气候条件和低层办公楼使用。其次,通过与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包括开发商、技术供应商和国际合作伙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现了技术推广。

与之类似的先进节能建筑对节能窗产品的需求正在拉动玻璃制造业(包括河北的玻璃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例如,示范楼的窗户是三层、低辐射中空玻璃结构,由河北保定奥润顺达窗业集团生产。该公司从一家仅有十几名员工、手工制作玻璃制品的小公司,成长为拥有超过3000名员工、专门制造节能玻璃产品的窗业公司。中国几家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比如万科和保利集团,以及欧美的多个被动式建筑项目都采用该公司生产的节能门窗产品。

虽然中国的楼宇已经普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供热系统,屋顶式太阳能光伏板也已商业化并可能广泛应用,但太阳能光热吸收式制冷供暖系统的应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太阳能光热制冷供暖系统是具有大规模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的范例,对河北等地的就业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F. 今年年初,太原市提出的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关于本期主题

经过一年多的审视、梳理和提炼,龙年伊始,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确立了城市核心价值观——“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为铸就兴国之魂赋予了地域特色,而且为锤炼以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务实守信、敢于超越为核心内涵的“山西精神”提供了实践载体,成为引领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旗帜。

2月8日,光明日报社和中共太原市委共同主办了“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会上,专家们围绕一个城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专家们认为,太原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具备了三个要素:延续了太原的历史文化血脉、符合太原目前的实践需要、能引领太原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太原如何把城市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专家们指出,既需要党政部门和民众的有机互动,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良性联动,让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社区、进课堂。他们希望太原能进一步总结、完善弘扬城市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主动地用城市核心价值观引领太原的科学发展,为全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长虞和平

凸显公共价值观的历史属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体系,规定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树立一个正义向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亦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太原市构建自己的城市价值观,其用意就在于此,即为太原市的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树立一个为全体市民遵循的公共价值观。

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功能概念上说,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属哲学的范畴;从培育过程上说,它随人的社会实践和认知而逐渐形成,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因时而变,属历史学的范畴。尤其是城市价值观,作为公共价值观,已脱离具体人而被抽象整合为一种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结晶,同时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具有历史属性。因此,在构建和培育某一城市和地区的公共价值观时,既要与传统社会因素相结合,更要与现实社会因素和未来社会因素相结合,体现其产生、延续、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

太原市提出以“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为城市核心价值观,其每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提炼,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追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未来、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定位,既有地域历史渊源的阐释,如作为边陲中心的包容精神、作为晋商之都的诚信精神等;也有现实需要和未来作用的考量,如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全省的首善之区,重振太原雄风。太原市所构建的价值观,在其内涵阐释中指出了自己的特有历史渊源、特有实践表现和特有未来诉求,体现了地方个性与国家共性的统一。

太原市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将有利于太原人民的“文化自觉”,增强目标认同和凝聚力,提高人民和干部的品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太原市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强国”方针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

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整体创意和做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一是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中,强化和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重大。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关键时期,太原市明确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全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形象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学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落实、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有效实践,是一个省会城市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典型范例,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其影响力(包括现实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影响)之大、之长久,可载入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册。

二是要重视研究如何才能提炼好、概括好城市核心价值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这五个词,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既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还体现了山西太原特有的地域文化。

三是在形成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了认真调查和研究,对于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都有准确的说法和分析。太原的做法,强化、突显城市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和全面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来说,具有极大的引领、带动和内在驱动的作用。

四是从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程度来说,提出和发布能体现自己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只是第一步,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意味着新阶段的开始,以后的贯彻实施工作更为重要。下一步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化”:化文本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要让城市核心价值观在全市人民心灵中扎根,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孟建伟

用核心价值观凝炼古今和未来

今年年初,太原市向社会公布了“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太原人民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用核心价值观来凝炼太原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不仅对于太原本身的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这短短十个字是对太原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凝炼。在“包容”的背后,是一部关于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以及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在“尚德”的背后,是源于华夏文化中心厚德重义的优秀传统;在“崇法”的背后,是三晋法家思想的深刻印记;在“诚信”的背后,是“晋商之都”的商业精神;在“卓越”的背后,是“北朝霸府”、“大唐北都”等等在中国历史上的非凡和辉煌。

这短短十个字又是对太原当今现实生活的凝炼。凝炼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太原人民所表现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向善厚德的品格,敬仰公正的风范,诚实守信的情怀和争创一流的精神。这里汇聚着商界、学界、政界和广大市民的心声,蕴含着践行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的成功经验。

这短短十个字更是对太原未来美好生活愿景的凝炼,是建设包括“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现代宜居城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在内的“一流省会城市”和“让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文化强市”这种美好愿景相吻合的城市核心价值观。这里聚集着一股巨大的升华的力量,它将引领太原追回雄风,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根基,更有未来的高度,从而真正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的城市之魂。这无论对于其它城市还是对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马俊峰

从价值导向到价值取向

太原市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以之作为统领其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的灵魂。提出和确立了城市核心价值观,就是提出了任务和目标,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将人们所期盼的价值变成人们能够实际感受到的、确实享受到的价值。

这个“实际感受到、确实享受到的价值”应体现在太原人的为人方式、处事态度、精神气质上,体现在太原的政风、民风、市风上。因为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实就意味着要使之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是人们确实按照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要求,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而选择的行动。这中间,价值规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体制、政策都是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再好,若不能具体化为制度、体制和政策,就很难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说,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就是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指导改革深化改革,确立起一整套体现和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并在执行中维护这些制度政策的权威性。只有这样,价值导向才能变成人们的实际价值取向。

太原市是省会城市,太原应成为山西的首善之区,而提出和落实太原市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把太原建成山西的首善之区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发挥其对山西各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过程。我相信,经过大家的长期艰苦努力,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吴彤

提供一种文化转型的范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反映这个灵魂的是城市建筑、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以及民间风俗等。太原是一座历史名城,有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最早的商号与工业,文化文物也同样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何突出太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的特色,不与其它城市文化趋同,非常重要。

太原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成为太原城市文化的核心,表明我们开始重视城市建设的内核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就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符号的关系谈几点想法。

第一,太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从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过程中,如何创新,能否提供一种重工业城市转变为生态城市的范例,在文化转型方面可能是一个大课题。当然,这问题对于太原也许稍有超前性,因为煤炭仍需开采,重工业仍需发展,但却是不得不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一个有历史的文化名城,能否继承和保护好各个时代的文化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大问题,也是摆在市长议事日程的重要事务。举例来说,工业遗迹、历史博物馆、城市雕塑……它们都是极有意义的文化符号,重工业城市的特色如何通过城市布局和规划有所反映?着名的大学、特色小吃、老字号、民俗等如何保存,是否应该扶持?有了良好的文化符号固化在太原城市建设上,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够稳定下来。

第三,城市价值观要能保持城市文化的记忆。城市不是纯粹的经济体,文化、艺术,大学、学院与学校,博物馆、书店等是否得到重视是保持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方面,它们才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有文化自豪感,愿意生活于斯、愿意回来探望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品位的重要印记。

太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刘锦春

为城市转型提供价值选择

从社会学的文化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价值观之所在。在弘扬国家主文化的前提下,形成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市民现实需要相一致、独具特色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对地域亚文化的积极探索和构建。太原市提出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必将为这个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选择与不竭精神动力。

作为一项主动塑造城市主流价值的工作,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更需要切合城市当下发展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凸显其引领实践的战略意义。

在太原全力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今天,“包容”一方面要包容地球村和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也要包容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与创新发展中内含的风险,以制度性包容实现合作共赢共富的结果。“尚德”的核心是引领全社会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德,形成以“德”为先的社会风气和行为准则。“崇法”要作为全社会行动的中正之基。“诚信”则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内涵、规范与实践,使其成为一切社会交往的准则,作为社会控制的基本要素。“卓越”就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奋斗目标,凝聚精、气、神,以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重振太原雄风。

下一步应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和讨论活动,深入研究设计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举措特别是必要的政策制度安排,用实际行动表达价值,通过行动效果来彰显价值选择。让城市核心价值观催生坚定信念,使城市的发展更有灵魂,更具品质,更显魅力。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李福明

使城市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

太原率先提出城市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炼“山西精神”。

弘扬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城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实现形式、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通过提炼城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更加深入民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得到升华。

其次,要不断扩大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只有广泛运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不断扩大城市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使城市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要加强研究阐释和理论宣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要整合媒体资源,注重发掘典型人物和事迹,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综合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把城市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火热的文字、鲜活的表演、美妙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省会太原的精、气、神。

第三,要用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城市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城市核心价值观更应转化为所有城市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果。既要使其入脑入心,也要解决实际利益问题;既要诉诸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也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形成社会普遍关注、党员干部带头、市民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要根据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活动载体,把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当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推动全社会共同践行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力量。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

引领率先转型发展的精神旗帜

太原提出城市核心价值观,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走了一步。提出和贯彻城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太原的具体实践,是我们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兴市之魂。

一座城市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为什么更看重这些东西而不是其它东西,皆源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城市核心价值观,旨在回答“什么最重要”这样一个关乎城市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思想和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尤为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首先要思考和推动价值观建设,赋予兴国之魂地域特色。

培育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对这座城市共有的文化基因的一次寻找和认同,是对蕴藏于全市人民中的精神文化追求的一种尊重和回应,是对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实践的一种自觉和担当。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刚来太原工作时,就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太原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面向市内外各界人士广泛进行了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征集、讨论活动。经过了一年多的反复研究、梳理和提炼,最后确定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旨在展示太原人民海纳百川、多元和谐的开放胸襟,突出向善厚德、重礼守节的城市品格,表现公平正义、敬仰法律的文明风范,体现诚实重义、守信践诺的人文情怀,彰显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

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太原魂之所系、神之所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突出了太原的地域特征、历史传承、时代特点、现实需要,贯穿于全市人民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共同追求中。

通过此次研讨会,集合各位领导、专家的智慧,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必将内质更为丰盈、意蕴更为深远,为全市人民所珍视和呵护,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太原也将成长为一座有着强烈道德荣誉感和崇高价值观的一流省会城市。

G. 为什么重工业比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就大

重工业投资多,厂房占地多,上游和下游产业多,所以转型不容易

H. 东北老工业城阜新的转型之路为何任道而重远

东北老工业城阜新的转型之路为何任道而重远?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建国之初是非常繁华的,重工业基地也非常发达。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对重工业的需求没有以前多了,东北也就荒芜起来。现在国家也重视东北了,想要让东北的老工业城市转型,但是东北老工业转型一直很困难。有很多人说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之路是任重而道远地不能一蹴而就。那么为什么东北城市阜新的转型这么困难呢?

总结:其实东北老工业城市,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家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东北的地理位置和现在的经济重点相差很大。而且在很多方面东北只适合做一个战争时的大后方的生产仓库。而不是繁荣时的经济中心。但是中国也会更加重视东北的发展,相信东北阜新在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东北的工业化也会变得更加顺利,会发展得欣欣向荣。

I. 平顶山发展前景如何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春秋时为应国封地,后来在应国贵族墓地出土了鹰的图腾,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 现在的名字来源于市区北面一座山顶非常平坦的山,故取之名为平顶山市,现在平顶山已经修建了山顶花园,成了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去处。

平顶山市辖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代管舞钢市、汝州市两县级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99.9万 人。

由于平顶山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364立方米,低于河南省人均406立方米的水平,占中国人均2100立方米的1/6,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20,为极度缺水地区。

但这缺水状况,随着南水北调路线全线通水而结束。在2014年平顶山全市大旱的紧急时刻,河南省首次利用南水北调总干渠实施调水,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市百万居民的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首个受水和受益城市,平顶山受惠于南水北调,也以利用好南水为契机,创造绿色宜居城市为目标。

目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如火如荼,随着郑渝高铁郑襄段的正式开通运营,平顶山市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正式融入国家高铁网络,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带来人流、物流、商务流的繁忙,助推经济发展。平顶山市做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群中的一员,随着国家规划和利好政策的出台,和河南省在各种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平顶山市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阅读全文

与重工业城市应该如何转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国手工业生产有哪些光辉成就 浏览:13
昆明到澜沧汽车多少钱 浏览:798
奥迪颜值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655
奔驰的方向盘有什么变化 浏览:127
宝马3系中网三色条怎么取出来 浏览:731
广州增城哪里有奥迪店 浏览:475
定制工业烘箱什么牌子的好 浏览:462
共享汽车盗窃罪怎么处理 浏览:267
奥迪q3压缩机插头怎么拔 浏览:290
闻喜到曲沃汽车票价多少钱 浏览:77
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如何 浏览:290
重庆大江模具工业公司怎么样 浏览:27
氯化钠和工业盐哪个好 浏览:532
工业蜡油主要成分是什么 浏览:886
宝马x5油泵坏了有什么症状 浏览:596
奔驰C200L电脑板多少钱 浏览:428
宝马x5冷冻多久不能吃 浏览:744
汽车改裙边颜色多少价位 浏览:496
奥迪地图导航怎么关 浏览:550
奔驰7速变速箱油4s店多少钱一升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