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联是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
因为此时的苏联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10.5%.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位居世界前列.我们认为以卫国战争爆发之前的1940年,作为苏联工业化完成的时间,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比1937年又增长了45%.因此学术界的共识是: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
2.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 78%〔2〕(p.207)。1930年执行的 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1〕(p.16)。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着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着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约有400-500名美藉芬兰人在苏联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1933年前英国大都会——维克公司有350名建设人员在苏联工作。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贷款。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1937年又增加至3.5亿里拉。德国、瑞典、丹麦、挪威大都提供了这类信贷。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贷款给苏联以进口德国的设备。莫洛托夫说:“这种协议对我们有利,因为它的信贷条件(7年期限)使我们能够订购到我们迫切需要的、额外的大量设备。”〔1〕(p.3)这些信贷的获得解决了苏联进口设备的资金问题,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十月革命至二战开始二十来年苏联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主要是当今社会,工业体系太过繁杂,不是一会儿就可以造成的
4.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同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开始于轻工业,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容易,通过轻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再投资于重工业。重工业发展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这一特点的基本原因是苏联用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战争的危险一直没有完全消除。要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并长久存在下去,苏联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这就要求苏联必须尽快要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建成门类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1928—1937年,仅用了十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对此应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由于忽视了农轻重之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这使得重工业超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受到制约。第二,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剥夺基础上,农业和轻工业积累太少,使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5. 什么时候苏联基本实现工业技术改造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工业的技术改造,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77.4%;建立了部门齐全的大工业体系,能够以一切必要的技术装备保证国民经济和国防的需要。
6. 高三世界历史下册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工业都有哪些成就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7. 十月革命那里的问题
1.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后来采用了新经济政策。
2.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上建立门类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斯大林的贡献: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本上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强国;领导苏联军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列宁的主要贡献在于: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8. 前苏联社会主义初期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人教版)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3.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
在1929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共产党内部曾就怎样实现工业 化发生过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决定依据马列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未拟定工业化的方针。 < br>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苏共中央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设备装备包括农业和轻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民福利不断提高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彻底地永远地战胜饥荒和贫困”创造物质技术前提。
而苏共内包括李可夫等人提出“‘花布工业化’理论,坚决主张必须首先发展轻工业。”(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3卷第2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因此,徐先生在这儿偷换概念,把斯大林反对优先发展轻工业来实现工业化说成反对“解决人民消费”,把反对 “花布工业化”说成“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徐先生企图通过曲解社会主义工业化来给人们一种苏联经济发展只关心军事工业,不关心人民消费的印象,并由此证明苏联制度的弊病。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不发展轻工业。恰恰相反,高速发展的重工业提供的新的技术设备对改造轻工业,使轻工业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业消费品有了物质技术保证。因此,苏共1 5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苏联科学院经济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第285-286页三联书店 1982年版,以下简称《经济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 ”的20年代, 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经济史》第3卷第285页)。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 (《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 .4:1935年英国为111.9: 1937年苏联为373(《经济史》第4卷609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页,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 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因此,不管是苏共的政策还是苏联前四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都是保证苏联消费品生产的高速增长。斯大林期间的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消费品生产一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这是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苏联是1939年12月才决定采用新型T一34坦克,1940年春开始生产T-34坦克。也由于战前苏联扩充部队,所以,苏军“直到战争开始时,许多机械化兵团也没有配齐按编制规定的武器装备。各种战斗车辆的平均配备程度为53%,而新型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坦克师装备的主要是T一26和QT型坦克(这二种均属装甲较薄、火炮口径较小的轻型坦克…笔者注) ”。并且,苏军“50%的轻型坦克是1931年一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苏联武装力量》第302、29 1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也就是说,苏德战争前,苏军虽有T-34中型坦克,但部队装备的坦克主要是老式的,并且许多是己损耗严重的轻型坦克。而苏德战争前的德国,“由于较新式的马克3型和马克4型坦克的增产,每一题师的2/3装甲兵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克;而在西欧作战时,2/3的装甲兵力是轻型坦克。”(《英二战》第217页)。
因此,战前,德国坦克构成远好于苏联。而在战争初期,由于德军在突然进攻中捞到了好处,“苏联坦克遭到巨大的损失,又因为工厂迁移减少了坦克的生产,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坦克数量方面处于优势。”(《苏联武装力量》第338页)
在空军方面,徐文说,德国战斗机稍优于苏联,不过数量相差很多。徐文力图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从质和量综合考虑,开战时,苏联空军总体上强于德国空军。而这又是和历史不相符合的。
苏联战史学家写道,“至于我军的飞机,应该承认,在速度和机动性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德军飞机。边境军区航空兵所配备的大多数飞机(如伊一15、伊一16、伊一153、斯勃尔一5 、尔一10等)都是旧式的,须要更换。新型的、不次于或稍次于德国的飞机(如米格一1、米格一3、雅克一1、伊尔一2、伊尔一4等),才开始装备部队,我军人员对这些新式飞机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普拉托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95页,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米歇尔也写道,“6000架俄国飞机都是过时的型号:伊尔一16型战斗机时速290英里,携带炸弹224磅,而(德国的一笔者注)梅塞施米特一110型飞机携带1120磅炸弹,时速可达340英里。仍在试制阶段的新飞机原型还没有一种投入大批生产。”空军方面,“德国装备的质量比俄国的优越:大部分苏联战斗机的速度只有纳粹轰炸机那样快。”(《法二战》第245、242页)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也写道,开战时,“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儿倍。”(《德二战》第212页)
9. 1925年苏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了什么样的经济方针
1925年12月,苏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方针。
10. 苏联工业化时间
苏联工业化的时间是这样的,1924年联共十四大做出工业化的决定,1927年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1928年苏联开始进行五年计划,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完成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