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不是中国建国初期国力一穷二白需要农民交粮给国家让工人阶级有资金发展工业
因为我国建立时没有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除了苏联援助了一套工业体系,外部国际环境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其他的国情几乎一穷二白,除了东北有一点重工业,青岛武汉上海广州等城市一点轻工业,一穷二白。为了实现工业化,没办法,当然后来以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来获取工业化资金的原始积累,农民就成了被牺牲的阶层。手打,忘采纳
⑵ 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怎么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工农产品价格“价格剪刀差”为发展工业积累资本。
“剪刀差”指的是工农业产品交换时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时所出现的差额。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当时苏联为了加快积累工业化的资金,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业产品和工业品的差额转入了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中。
当时对农产品采取“统销统购”的政策,即国家以统一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以统一的价格销售。农业经济学家严瑞珍在其所着《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书中认为,1952年以来中国“剪刀差”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1978年以前逐步扩大,最严重的是到了1978年,“剪刀差”比1955年时扩大了44.65%,达到了364亿元,也就是说,农民每创造100元的产值就会因为“剪刀差”而无偿地流失25.5元,这一情景知道1978年才缩小。
其他方面:
说到工业化,由于政府替代了市场,价格都是由政府制定并且不得改变,政府靠低价回收农产品去哺育刚刚起步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且较高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人民然后把收益再投资到工业化过程中去。
我们的早期工业化(主要集中在军重工业)依然是在西方帝国主义(58年开始又出现了苏联的制裁)对我们实施封锁禁运和国内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⑶ 中国近代工业是如何起步的
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⑷ 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是有谁来完成的
用排除法,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与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巨头没什么关系..国内资本家也应该在排除范围内,所以我猜C
⑸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依靠啥
1)1978 年,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处在亏损状态之中,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甚至是五十分之一。那么,在大量国有企业处在亏损状态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呢?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保持运行的呢?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实行工农产品价值,农业产品的价值低于它的价格,两者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状态在坐标上显示出一把剪刀的开口状,因此被称为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长期以来就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来转嫁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有一个统计,从 1953 年到 1978 年,在这 25 年间,我们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大致从中国农民那里获得 8000 亿到 9000 亿的资金积累,以此来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由此我们说,中国农民在工农产品价格制度剪刀差制度条件下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
2) 在社会决策体制中,有三个决策层次。第一个决策层次叫做国家决策层,第二个决策层次叫做企业决策层,第三个决策层叫做家庭决策层。三个决策层次的决策权力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构成不同的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决策层负责宏观层面的调控,通过财政手段与货币手段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平衡。企业决策层和家庭决策层所有的决策权力全部归属国家所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什么价格、卖给谁,企业招收员工招收多少,员工工资标准是多少;一个家庭在什么单位就业,收入水平是多少,消费多少粮食、猪肉、蛋、奶,都是由国家所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国家可以编制出包罗万象的、覆盖国民经济全部范围的计划,然后全社会忠实地按照这个计划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机制的高效率。但事实上,我们的政府行政机关从中央到地方,无法编制一个包罗万象的、覆盖全社会的经济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想象。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官僚主义,最终归于失败。
3)冷战格局条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冷战格局。为了在这种东西方对抗中获得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国家被迫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而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情况下建立起来的,缺乏发展重工业的资本积累。于是,我们采取了工农产品价格度剪刀差制度,采取了剥夺农民的办法来实现资本积累,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4)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来就是在抛弃计划的体制,这个过程新并没有结束.
经济改革最早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农村公社的高度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开始了城市工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后来成为经济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
计划经济体制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社保、医疗、教育等一些社会方面。我国的改革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并良好发展。目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正是社保、医疗这些公共部门方面。如看病难、社会保障落后等,这些部门的问题已经形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亟待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国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并没有完全结束。
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
二、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虽早已显露,国家也进行了几次诸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改革的尝试,但都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
三、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战略,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
四、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
五、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底子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尽管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成7:3,但城乡人口比例则仍为2:8。在近30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六、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有时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用剪刀差的形式积累工业化的启动资金带来了哪些后果,你如何评价当时这种做法
当时也是无奈的选择。现在回头看,依然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剪刀差,无疑是损害了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应当感谢广大农民对新中国工业化所做出的贡献!
⑻ 西方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靠剥削与掠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是靠什么呢
“西方工业化”与“资本原始积累”是两个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的非法手段,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强行分离,从而使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从而达到积累原始资本的目的。其结果就是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从而使生产者转化为被雇佣的大批产业工人,为大工业生产时代创造了基本条件-----当年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
列宁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按照这个着名的政治公式,对苏维埃的大工业体系进行了规模化的建设,并在后来一度成为新中国大工业的范本-----苏联援建的鞍山钢铁厂、本溪钢铁厂、.抚顺发电厂、武汉长江大桥;苏联援建的“米格”战斗机生产线;苏联援建的B-750”型地空导弹生产线……。
⑼ 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几种方式
我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一,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记得在1980年代,曾有一位捷克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他认为,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在中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而且这个过程远远早于改革开放。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计算,在改革前,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途径主要有税收、剪刀差和储蓄等三种形式。在1952-1990年间,我国农业通过上述三种形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量达到11594亿元。如果减去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计算的结果是,1952-1990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10000亿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额的22.4%,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如果按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向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的剩余最多时达到266元(1990年),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4%。总体来讲,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有1/3来自农业,在工业化初期甚至达到40%以上。
改革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农村中抽取资本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剪刀差不复存在,但其他方式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储蓄几乎完全被投放到城市之中,而对农村的投入则并不充分,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投入都被取消或削减。在最近几年中,以征用方式从农村获取土地资源,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根据2003年底的数据,全国有各类开发区(园区)5658个,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已经达到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而这些土地基本都是从农民那里征来的。据估算,土地征用的价差收益超过万亿元。但在另一个方面,则造成部分地区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第二,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这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淮在一次报告中曾指出,在珠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增长的幅度只有68元人民币。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公布2004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会上,说:“这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打工的水平差不多”。最近广东省总工会发布“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维护”调查表明,外来工长期收入低下,被拖欠工资现象突出。调查表明,76.3%的进城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国家统计局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而现在,珠三角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达到每月500元左右。可以看出,13.2%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63.2%的人也没能攒下多少钱。而为了挣钱,他们只能靠加班,52.4%的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时间超标。调查数据还显示,相当数量的打工者同时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第三,在体制转型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过去20多年中,在改革前和改革中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有一部分流入个人手中。据有学者计算,在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为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在90年代初期,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也在几千亿元。在最近几年中,通过国企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等,一部分国有资产被合法或非法地转移到个人手中。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构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它本来就是资本,只不过改变了所有者,实质性的意义是民间资本的形成或原始积累。但如国有土地和资源等非经营性资产的流失,有相当部分具有原始资本积累的含义。
随着中国开始逐步走出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这几种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样的资本积累模式造成了社会中几个基本关系的失衡,一个是城乡关系失衡,二是劳资关系失衡,三是改革受益者与受损者关系失衡。解决上述失衡应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这就涉及到资本积累方式的调整和规范化问题了。
⑽ 请问建国初期工业化是怎么从农业中抽调资金的请详细说下原理。谢谢!
是这样的。
你想一想,农民手里有粮食等,反正自己能养活自己。但工人呢?要是农民不给他们粮食就得活活饿死不是?工人手里只有工业品,有些是不能吃不能喝的钢铁、机器,等等,工业化生产需要机器嘛。
工人拿这些怎么和农民交换?农民用能吃能喝的粮食啥的换不能吃不能喝的钢铁、机器干嘛,没事儿玩玩?
但是,要实现工业化,城里的工人就是主力军,你得让他吃饱喝足才行。就像打仗,如果粮食不够的话,肯定要优先保证前方战士吃饱喝足,剩下的才拿来满足后方居民。要是倒过来,听着挺伟大,但军队就会被敌人打败,那后方的居民就逃不了悲惨的命运。
所以,建国初期我们要实现工业化,就只能优先照顾工人阶级。让农民尽可能多地交公粮,而他们却很难获得相应的工业品。比如说,一斤粮食按价值规律的话应该给农民一块钱,但政府只给五毛钱,那节省下来的五毛钱,就变成了工业生产资金。从农业中抽调资金的过程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