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发展造船工业

如何发展造船工业

发布时间:2022-09-11 09:36:32

1. 明治维新日本造船业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一时期进行,两国都面临的都是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情况.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着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未来10年船舶制造业前景如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造船吨位多年来位居全球第一,但造船大国并非造船强国,经济寒冬倒逼船企主动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
2015年,我国造船业在航运市场的一片唱衰中进行了大洗牌,2016年,航运业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下,与此同时,造船企业也陷入经营困境——多家造船企业申请破产重组,五洲船舶破产倒闭更是近十年来国内第一家国有船厂倒闭。
当前中国造船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增长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而且造船业超过60%的产能集中于散货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因此,加速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化解船舶行业难题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专家表示,中国造船企业在订单选择上,应倾向于大型。

3. 古代中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宋、元和明初中国造船业的兴盛,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运动和变化,所以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业的鼎盛,原因是深刻的。
(一)宋、元两代的军事战略、需求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宋太祖最初在企划统一中国、平定江淮、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水军,因此方有设造船务、池中练兵之举。南宋靠水军划江而治,方能偏安于东南海疆。
元朝军队南下征战时,亦采纳了宋降将刘整“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之计,于是大造战舰,教习水军,遂战襄樊、取荆江,顺流而下建康、临安,终于灭宋建元。
(二)宋、元两代的经济结果的改变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经济政治重心南移后,南宋初年,市舶收入占总收入的20%,也就是今天的进出口生意。当时中国出口海外的主要货物有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同时丝织业和制瓷业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还有就是中国南方的农业产量较大,北方较小,每年也需要不少的运粮船只。
(三)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对周边的高丽、琉球、日本、占城、安南、爪哇采取武力征服政策,一度投入数以十万计的兵力和数千艘战船,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大规模、远距离的跨海军事行动,对战船提出新的需求,对中国造船业的推动是肯定无疑的。
(四)明初采取了积极“宣谕”海外和“册封”制度,从洪武初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就遣使去周边各国“宣谕”,要求各国前来朝贡,奉表称臣。而郑和下西洋不过是明初这一经略海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政策对中国造船业的推动是很大的。

4. 造船企业的我国的造船工业

船舶工业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船舶工业不但为水运交通、能源运输和海洋开发提供装备,而且又是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就现在来看,船舶工业也将要成为我国的一个支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船舶工业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产业之一,成为世界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船舶工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5年的20%。到2015年我国的船舶产量将达2400万载重吨,达到“世界第一”。造船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诱发原因:一是中国对铁矿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导致散装货船供不应求;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政府要求原油进口50%要自己运输,导致对油轮需求增大;三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造成集装箱船紧张。
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区域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作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在“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三大造船基地建设,优化产能发展与布局;二是加大新船型开发力度,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集中解决船舶配套瓶颈,努力提高本土化率。该规划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已基本形成包括科研、设计、生产、配套、修理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设计建造各种吨位的常规船舶和多种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据最新统计,全国有各种规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业近2000家,职工人数近40万人,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80家,职工人数31.5万人。全国有5千吨级以上干船坞35座、浮船坞11座、船台53座,造船能力近500万载重吨;年产钢质机动船舶约300多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约为5%~7%。全国有3000吨以上修船坞约100座,总坞容量313万载重吨;修船产值约50亿元左右,占世界修船市场份额约为3%。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积极进行自主研制开发,我国的主要船用设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形成了包括中、低速柴油机、船用辅机、仪器仪表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船舶配套工业体系。我国造船产量已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三,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5%~7%。十多年来,我国船舶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加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船舶产品出口金额达16.35亿美元,在全国机电类产品出口中名列第一。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成就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研究中心的数据,在2006年至2010年,中国对船舶的总需求量,将达到3100万载重吨,平均每年约620万载重吨。2010年至2020年,总需求量将达到4200万载重吨。2005年,中国船厂总共完成造船量1200万载重吨,其中中船集团完成500万载重吨,占42%,中船重工完成315万载重吨,占26.3%,其他船厂共占31.7%。

5. 中国船舶近期会怎样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造船行业三大指标、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细分行业企业收入及增速

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2021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新接订单量增幅高于全球20个百分点以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和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4.1、5.0和2.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397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承接新船订单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截至2021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583.9万载重吨,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量增长34.8%。

整体来看,2021年,造船业三大指标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实现了“十四五”的开门红。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船舶企业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同时船舶工业将进一步带动钢铁有色、电子电气、通讯导航等产业的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6. 中国造船业发展如何

目前,中国造船业的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和造船完工量等指标已位列世界首位。尽管在规模和总量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我国还不是造船强国,特征为“大而不强”;但正在加速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不断缩小与日韩等造船强国的差距。中国造船业的整体水平是“追赶型”,局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7.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是怎样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于1980年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长城”号完工交付,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远洋船。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着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8. 英国造船行业的艰难发展,取经于西班牙,成就于海上贸易,如今怎样

欧洲的造船工艺很大程度上源于阿拉伯帝国的技术输入,并且在中世纪,欧洲的造船行业甚至不如一些内陆国家。当然这些都是曾经在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国家,造船工业在欧洲一直是取经于希腊的,可是希腊毕竟是小国并且国力有限。

同一时期的东亚,中国的造船工业却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主要还是因为周朝的基础非常不错,给予了中国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同样也保存完好,直到明代中叶中国的造船工业依旧保持世界第一。可作为近代先驱的欧洲一直到18世纪中叶才有突破性的进展,除了改造帆船以外利用蒸汽机成了取胜的关键。

虽然蒸汽机的发明有利于商业发展,并有助于造船业,可是英国在主导贸易的过程中一直属于世界工厂,即产品输出国。所以英国通常都生产一些大吨位的商船,而在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贸易第一输出国时,英国开始逐渐将造船工业转向军事上,例如大型军舰以及旅游业用的轮船等,这些后来的铁甲型军舰的衍生品都是英国造船业进步的标志,这也是英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海军的理由之一。

虽然在发展潜艇上英国稍有落后,可是在船舶的制造上,英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直到今天英国也是为数不多能独立生产船只螺旋桨的国家。

9. 船舶制造行业前景如何,现在想拓展船舶行业的业务,给船舶做机械配套,该如何下手

2019年Q1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分析:三大指标领先全球,智能化转型仍需提速

2019年一季度全国三大造船指标领先全球 但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三大指标领先全球,造船业智能转型仍需提速全球领先位置。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面对全球造船业的激烈竞争,我国将建立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国造船业将向智能化转型,全面提高竞争力。

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一增两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1-3月份,全国造船完工96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8%。承接新船订单4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0.4%。

2019年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4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比2018年底下降5.6%。

2019年1-3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92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8%;

承接出口船订单41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1.3%;3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6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8%。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6.6%、90.2%和90.8%。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

2019年前3月全球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指标领先全球 船舶工业大而不强没有改变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三大指标继续位居全球领先位置。这在全球造船业激烈的竞争中,是个不错的成绩。不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

2018年我国除了在散货船和支线集装箱船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在邮船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鲜有收获,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没有承接一条订单,高技术船舶质量、品牌、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我国并非造不出高技术船舶。世界上已有船只类型中,95%以上我国在去年就都能制造。为什么拿不到订单?一大原因是生产效率不高。辛国斌说,我国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到1/3,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更大。另一大原因是造出的船舶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不能适应全球智能航运发展的大趋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

随着海面自主航行船走向合法化,船舶将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遥控驾驶,也可以自主航行和自动靠泊。船舶机舱系统、货载系统和能效管理等系统也都可以实现智能化,这就是智能航运的核心要素——智能船舶。

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业内认为,我国造船业存在的这两大问题都属于智能化转型的范畴,需要造船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进度。一方面,工厂和制造流程智能化转型可以显着提高生产效率。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智能车间、智能船厂,公司党委书记潘志远对比智能制造和非智能制造的效率差别,给出一组数据。

智能化生产线使用后,人员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3D环节的工作量大幅降低,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工时比上年度上升了15%,而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下降了5%,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而对于船舶本身的智能化,另一家造船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已经探索多年。公司董事长王琦说,在硬件方面,智能船舶的建造和普通船没有太大区别,关键在于软件检验以及整体系统集成,造船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服务市场,构建竞争优势。

智能船舶能够为我们的未来船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构建了基础。不仅要造船,还要提供服务,在这方面建立了基础。也能让船东更好地享受船厂的增值服务,降低对运营船舶的技能要求。

尽管智能化转型已经有一定探索和应用,但辛国斌说,总体来看,我国船舶制造业仍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各造船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关键工艺环节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为主,基础数据缺乏积累,数字化集成化水平较低。

业内分析,影响我国造船业智能化转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共性技术、基础部件、关键系统供给能力不足;各种设备之间的衔接不通畅,标准不完善;还有就是企业担心智能化转型会增加当前的成本压力。但业界的共识是,从长远来看,加快智能化转型是船舶工业实现质量变革的必然选择。

辛国斌说,下一步要从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标准引领、促进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加快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推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以及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阅读全文

与如何发展造船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273公里用多久 浏览:117
工业信息厅是干什么用的 浏览:442
宝马x5气囊要多少 浏览:848
开奥迪下暴雨怎么办 浏览:4
汽车L是什么品牌 浏览:728
成都哪里有汽车座椅全包 浏览:402
红旗汽车后座如何拆卸 浏览:875
宝马x1剐蹭喷漆多少钱 浏览:509
宝马御用音箱是什么品牌 浏览:520
从射阳到徐州坐汽车经过哪里 浏览:230
国六汽车车型国五还能开多久 浏览:517
奔驰在哪里显示公里数 浏览:661
吉利汽车在哪些国家 浏览:621
武汉汽车除甲醛哪里有 浏览:458
卡莱斯汽车膜怎么样 浏览:487
湖大的工业设计怎么样 浏览:994
宝马x3前刹车是多少个活塞 浏览:2
温江加电汽车站在哪里 浏览:57
小汽车用什么漆好 浏览:790
汕头哪里有配汽车钥匙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