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轻工业薄弱怎么办

轻工业薄弱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2-09-09 21:36:55

A. 为什么现在俄罗斯轻工业还不行

1、轻工业基础太薄弱,苏联时期留下的遗产大多是重工业。2、俄罗斯一直受着西方国家的制裁,特别是近几年,俄罗斯不断参与战争,西方国家更有制裁它的理由。3、欧洲整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俄罗斯想发展进步也很困难。

B. 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

这是苏联时期冷战留下的,当时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为了超过对方,尽力发展重工业,而没发展轻工业,这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 俄罗斯的莫斯科为什么轻工业薄弱而重工业发达呢

最最简单的回答就是……苏联建成后,资本主义敌视苏维埃政权,而为了不被颠覆就必须优先发展“赔钱”的国防工业,而这首先依靠的是重工业

俄罗斯本来就是穷国,在一战中打伤元气,
20年代的国内战争
30年代开始实现工业化,重工业优先,没钱发展轻工业
40年代二战,有一次打伤元气,多亏重工业发达,才打败了德国人
50年代-80年代初 冷战、“铁幕”
85年-91年 经济出现停滞 冷战拖死了苏联
91年后-普京上台 苏联解体,经济倒退
普京时代 石油 天然气 武器成了出口的主要产品 轻工业依然落后......

D.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为什么会制约重工业发展

在后发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社会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由于苏联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所以,这一战略在中国学术界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到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对不对,怎样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为鉴,带领亿万人民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尤其是毛泽东本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虽然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正确的运用,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价值评定

纵观世界历史,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基本上是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重工业,如英法等国。对此,毛主席有深刻的认识,曾说:“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1960年2月)]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实行自由经济政策,让人民自己去发展经济,人们当然去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当时形势与需求的产业了。所以,一直都在着重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是毛纺织和棉纺织工业,以及相关的辅助产业部门如,畜牧业、采煤业。直到工业革命时,由于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有了提高,才开始发展重工业,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具备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这种发展方式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马克思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认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追加的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会影响到整个预付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样,就要求第一部类的增长快于第二部类,而在第一部类中增产最快的又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所以,正常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重工业为主的,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后发展的国家往往会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其后再适当地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像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国家选择这一战略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既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又满足了本国人民的感情。
一、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那些从发展经济的开始就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认为,如果先有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然后再去制造机器便容易得多,而且,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他们只需要学来就可以了,节省了许多摸索的时间。这就像一个想要办养鸡场的人所考虑的一样,是先买鸡蛋,再将其孵化,长大后靠这些鸡生的蛋发财;还是直接买一群鸡,立刻就可以卖蛋赚钱。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能力,应该先发展重工业。
二、后发国家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首先,在面临外部敌人的威胁时,或企图去侵犯别的国家时,便会急于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德国为了和英法抢占殖民地和日本为了摆脱殖民压迫并去压迫别的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发展战略,还有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西方列强的封锁和挑衅时也选择了这一战略;其次是为了实行赶超战略,德日为了赶超英法老牌强国,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苏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都试图赶超美英等发达国家,当然,苏联实行赶超战略还有与美国在全球争霸这一层因素。
中国实行这一战略,首先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其次是政治上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军事威胁;再次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吸引广大人民投身于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发展经济,保家卫国;最后是因为有了苏联这个榜样,苏联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他就指出:“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列宁全集》第32卷,第399页]。又说:“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列宁全集》第33卷,第385页]可见,列宁把重工业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建国之初与苏联的情况比较接近,自然会借鉴苏联的模式了;最后是由我国建国初期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毛泽东曾描绘了当时的情况,他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如此薄弱的重工业,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导致:军事上无御敌之武器,经济上无发展之潜力,政治上无引人之魅力。国家没有存在的基础,没有发展的条件,发展重工业便成为一项急切的任务。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基本上是正确的,尤其是我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来看,重工业优先发展都是必由之路。但在实际运用这一战略思想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过分地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可怕的后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仿佛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第一,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有待于第二部类的增长而去购买和使用;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门制造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第二部类发展的制约,因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总是为了消费,否则将成为无目的的“为生产而生产”。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会人为地加大不变资本的追加,使有机构成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使劳动者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相等;而且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分发展重工业,必然就要牺牲一部分必要的轻工业和农业。这样劳动者拿着很低的工资,也买不到足够的消费品,使人民群众普遍对政府不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一度实行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国民经济军事化,声称要大炮不要黄油,使人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他们用血和泪换来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却不能这样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而置轻工业和农业于不顾。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其实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是主要矛盾,农业是次要矛盾,在工业中重工业是主要矛盾,轻工业是次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决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会阻碍主要矛盾的解决,以致于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了消极作用,而且,主次矛盾之间也可能会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农业和轻工业也会成为主要矛盾。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着作中论述了这些观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中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发展什么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继续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大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然后又以苏联和东欧为鉴说:“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而要求我国在以重工业为主的基础上,加重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并预示会起到积极的结果。“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同上]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这充分体现了主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不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战略思想。
主席又在思想领域针对三者的关系辨证地告诫全党:“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同上] “从长远看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同上]这些论述从理论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践中还是没有做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影响了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没有错,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加大轻工业和农业的比例,总结国内、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苏联从开始工业化就实行剥削农业的政策,结果实现工业化后,农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1917年的水平。主席针对这种状况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1960年2月)]中国没有实行苏联那样的剥削农业的政策,毛泽东在《十大关系》中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这种想法是十分正确的,但没有做好,实际上,农业生产还是受到了破坏,农民的利益还是受到了损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在注重主要矛盾的时候,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所以主席又提出了“并举”的思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他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同上]“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和农业,以工业为主导。”[ 同上]并举不是平均主义,不是要动摇重工业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同上]可见主席的并举思想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主义,而是强调要有重点的两点论和两点中的重点论。

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后果

本人无意于将某一次要原因夸大成根本原因,而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但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短缺,的确在苏东巨变中起了促进和加速作用。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所带来的恶果,仿佛是警钟的振聋发聩的响声在人们的脑海中回荡着。
70年代末,匈牙利的一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科尔内正在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短缺现象,短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正在确立。他虽然没有把短缺的原因归罪于重工业优先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生产的政策,只是说:“短缺,或是作为其他现象的原因,或是作为他们的后果,通过无数纽带与经济体制的其他环节,即与价格和工资,计划和市场,财政和货币政策,物质和精神刺激,联系在一起。”[ 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第12页]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格与工资,计划与市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制定都不是脱离重工业优先发展这一根本政策的,所以这一理论正是社会主义国家因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所导致的消费品严重不足的反映。
在波兰这一现象突出地体现在对猪肉的消费上,波兰喜欢吃猪肉,但是波兰人为了买肉每天都要排好久的队,还不一定能够买到肉。“70年代末,波兰广为流传着一个笑话:华沙街头的一家肉店从早上5点开始就排起了买肉的长龙。一个排了6小时队仍未买上肉的中年妇女疲惫不堪,显得很不耐烦,她对排在身后的一位长者说:‘不行,我得去找共产党第一书记盖莱克。’半个小时之后,这位妇女匆匆回到了排队的队伍中,嘴里念念有词:‘妈的,盖莱克门口排的队比这儿还长。’这是对商品短缺的绝妙讽刺。”[ 欧阳东:《东欧大裂变纪实》,中国经济出版社,第320页]在波兰商品的短缺是如此严重,甚至有些人发出了:“现在的生活比希特勒时期更糟”这样无奈的叹息,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德国首都东柏林的大商店里,几乎看不到录像机和录像带,更别提高级组合音响、激光唱机和唱片了。连儿童玩耍的遥控汽车也买不到。商店里虽然有彩电,但价格高昂,且品种极少。小轿车造型差、噪音大、速度慢、耗油高,即便如此,买一辆小轿车,无论是卫星牌、瓦尔特堡牌,还是拉达牌,也需要等候10-12年方可得到。许多人没有这份耐心,只好多花3倍以上的钱光顾黑市,一辆新型拉达牌小轿车索价高达7万马克。在柏林墙开放的日子里,从西柏林回来的民德公民,无论男女,人人手里都提着花花绿绿的精制塑料袋,里面装满各种物品。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去西柏林就先抓几个空塑料袋。这在东柏林也是稀罕物。
同样的事情也毫不例外地发生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短缺经济严重地伤害了那个时代的人,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失去了信心,最后导致苏东巨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挫折,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E. 俄罗斯经济为什么不行了是不是因为美国的制裁那中国怎么办

自己经济行不行重来就不是因为外部,而是国内的:
其一,深层次的原因是从前苏联开始的,前苏联整个体系偏重重工业,底层优势又有原油出口,由原油出口补贴国内,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轻工业一直跟不上;
其二,苏联解体的时候,俄罗斯被美国算计,导致国内生产和经济体系崩溃元气大伤;
其三,在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的发展一直被美国压制
所以俄罗斯现状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当中有一个核心很少提及,就是大国人口需要到达2亿以上才能形成完整的内循环,俄罗斯现状和人口也有很大关系。
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完成国内的改革和产业升级,靠美国发展不了自己,靠自己发展好美国拿中国也没有办法。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让我们重新回到文明世界的前列,稳稳的发展是第一位。加油中国!

F.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有哪些失衡表现

重工轻农
工农业发展失调原因:1在建国初期采取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靠牺牲农业来补助工业,在低价收购粮食出卖后换取外汇来发展重工业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危险境地,只能优先发展包括军工在内的重工业来维护国防
1.工重农轻 因为新建立的政权要维护住 如果没有武器 没有军事实力 那怎么维护 所以见过初期要大力发展军工业 而军工业则是重工业的一部分 没看见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时候
2.首先进行的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国初期,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进程中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和国防工业,因为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美帝国注意的封锁,而重工业也是苏联老大哥的长项。
3.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食品工业领域,企业数目不多,生产能力低下,实行合作社制度,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资需要。

G. 俄罗斯轻工业为什么不发达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着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H. 俄罗斯轻工业薄弱的自然原因。急!!

俄罗斯所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农业不稳定,所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比较薄弱

I.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

建国初期,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进程中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和国防工业,因为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美帝国注意的封锁,而重工业也是苏联老大哥的长项。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食品工业领域,企业数目不多,生产能力低下,实行合作社制度,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资需要。

J. 俄罗斯的轻工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中国与俄罗斯在计划经济时代固然是较为相似,但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却截然不同。中国的转型,甚至更像台韩等小龙的发展,虽然台韩不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但与中国都是经历了强人政治的统治,都是在稳定政局的控制下走向转型,是通过主动选择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来迎接产业转移的大潮。台韩等小龙在前,学习了日本;中国在后,学习了日本和小龙;而更后的俄罗斯没有学习中国,因为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转型之路。
俄罗斯是在苏联解体、政治突击转型的情况下,在经济上实施“休克疗法”,政府面对经济运行的失控,根本不存在任何有效产业发展的引导。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俄罗斯的经济都是衰退的,重工业企业没有竞争力,在失去保护后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大劫难,包括军工业的产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轻工业本来就薄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廉价的轻工产品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市场。九十年代的中国还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倒爷”,专指对俄罗斯倒卖轻工商品而爆富的人。如今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的超级大国,已沦落为靠买军火和资源过日子的国家,而且军工业的水平也是不断下降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初,即使不是俄罗斯“不宵参与”产业转移,当时的俄罗斯也肯定无暇顾及。多说一点题外话,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即使资源及所有物质财富(建设)没了,但只要人才还在,这个国家就能重新崛起,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是最好的例子。而人才是通过教育和(中高端)产业培养出来的,俄罗斯现在的问题是,人才大量消散,各大产业一蹶不振,所以俄罗斯想重新崛起可不容易啊!

此外,承接产业转移也不是哪个国家能随便抓得住的!
首先要有国际发生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就是原产业聚集的地区开始产业升级,低端产业需要寻找成本更低的地区。七八十年代四小龙有了这个机遇,八九十年代中国有了这样的机遇。
其次要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产业转移是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比较关键的是要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人口被大量的释放出来,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很低,中国农民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吃苦耐劳,所以中国成为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但俄罗斯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在苏联时期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为工业化社会,1991年的农业人口比重约9%(中国是73.6%),所以俄罗斯不存在廉价的农民工。
再次要有比较好的地缘位置和联系。产业转移主要是靠引进转移地的资金和技术来启动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因此必须要有便于引进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联系。中国地处东亚地区,在引进港台、东南亚(华人)和日韩的投资方面,存在不可比拟的血缘、文化和地缘优势,这是俄罗斯等其他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可想象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中国能抓住第三波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在中国有意识的实施这个发展战略的时候,也是不阻挡的,比如进入九十代后,西方国家一直想揭制中国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如愿。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是不存在中国那种通过产业转移来振兴轻工业的可能,这与俄罗斯人是否懒慢、有没有发展意识,几乎无关!

阅读全文

与轻工业薄弱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300suv落地价多少 浏览:289
工业区如何取暖 浏览:375
汽车搭电瓶多少钱 浏览:628
宝马为什么不能播放视频音乐 浏览:134
奥迪四驱锁扣怎么取下来 浏览:295
奥迪拼音字母是什么意思 浏览:533
南信大南工业哪个厉害 浏览:900
宝马320混动怎么样 浏览:243
汽车自燃保险赔付需要多久 浏览:795
工业园区拓展土地去哪里申请 浏览:677
宝马原厂刹车油怎么辨别真伪 浏览:13
宝马原车点火线圈是什么品牌的 浏览:564
奔驰旧轮胎回收多少钱一个 浏览:58
76年我国工业产值位列多少名 浏览:180
襄城区工业学校在什么位置 浏览:927
宝马怎么远程记录仪 浏览:793
猎豹汽车和中华哪个好 浏览:256
汽车贴膜夏天多久气泡消失 浏览:99
专升本在郑州轻工业大学哪个校区 浏览:606
华晨汽车品控如何 浏览: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