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武宁工业经济如何

武宁工业经济如何

发布时间:2022-09-09 13:39:55

❶ 武宁到底有多少人多少面积

武宁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武宁远在商代(公元前770年前)即建县治, 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一直称“艾”。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始称“武宁县”相沿至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宁县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br/><br/>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赣鄂边界。南起北纬28°51′,北至北纬29°3′;西起东经114°28′。东至东经115°26′。 北隔幕阜山脉与湖北省阳新、通山两县为邻,东北界瑞昌市,东连德安、永修两县,南隔九岭山脉与靖安县交界,西和西南与修水县相连。全县国土面积3506.6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410.27万亩,耕地面积31.4万亩,水域面积42.2万亩。全县现设有新宁、鲁溪、泉口、澧溪、船滩、石门楼、黄段、罗坪等八个镇,有宋溪、横路、大洞、官莲、巾口、伊山、甫田、东林、南岳、上汤、清江、石渡、罗溪、严阳、杨洲、南市十六个乡。新宁镇是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中部,修河北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3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人口34.60万人,有13个民族,其中汉族36.9万人,占总人口的99.7%,畲、回、壮、瑶、满、蒙古、苗、藏等少数民族1千多人,占总人口的0.3%。<br/><br/> 武宁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水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241天,年平均气温15-17℃,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13.5℃, 日照年平均1777小时。全县地形如同伸向西南的张口虎头,地势由西向东渐缓,由南北向中部渐缓,呈两峡一谷形势。西北面的幕阜山脉和南面的九岭山脉多为500至1000米以上的高山,200至500米的山区、 丘陵遍布全县,修河两岸和县境东部为200 米以下的小块平原。山区以黄壤为主,高山地区花岗岩、变质岩居多,山坡多为棕壤,山间盆地多为潜育型水稻土壤,高照地带多为石灰岩红壤,修河沿岸为冲积壤土。全县大小河流107条,流域面积3641.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9527亿立方米。 主要河流有横贯全县的修河和湖北省富水支流太平河,由于境内山多,因而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如今,武宁县的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6万千瓦时,有10KV以上输变电线路1092公里,年发电量达3218万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并于1995年11月通过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验收。武宁县是全省十三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36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8.3%,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31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755万支。 全县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金属矿产有钨、锑、铜、铁、锡、铅、钒、镓、钡、铍、镍、钴、钛、汞等,非金属矿产有瓷土、陶泥、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岩、水晶石等,能源矿产有煤及地下热水等。其中煤、钨、锑、大理石等为主要矿产,已探明煤储量4000万吨,钨金属含量4万吨,锑金属含量10 万吨,大理石14万立方米。全县水域面积422064亩,可养殖水面32万亩,已开发水面10.86万亩, 发展水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全县现有鱼类67种。武宁为全省中华猕猴桃主要产地之一,猕猴桃资源分布在 21 个乡镇,210个村,年产量750吨,最大单果221.4克,为全国之最。“武宁黑芝麻”荣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此外,还有丰富的“宁红”茶、香菇、板笋、小竹笋、蜂蜜等土特产品。<br/><br/> 半个世纪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37万勤劳智慧的武宁人民,在3506平方公里的古艾大地上,艰苦创业,几经风雨,走过了一段段艰难的历程,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昔日贫穷落后的武宁山区,已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历史性巨变。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49年仅1180万元,2002年达到143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47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中央财政预算内收入4649万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9219万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0798万元。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宁经济快速发展,已初步建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第三产业繁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经济体系。农业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出现了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可喜局面,逐步成了粮油、畜禽、水产、林果等支柱产业,并开始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工业由解放前的一张白纸发展到以矿产采掘加工、电力、罐头食品、轻化建材、农林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尤其是食品罐头和有色金属享誉国内外。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全县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6%。 第三产业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日益繁荣活跃,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有了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绝大部分城乡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向小康。<br/><br/> 武宁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京九大动脉卧邻而过,316国道横贯覆地, 投资近亿元的武宁大桥不日即将通车,连接昌九高速公路的二级焦武公路油路铺设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武宁至南昌昌北机场车程仅需50分钟,全县公路总量已达118条,通车里程1045.8公里,其中油路8条,达168公里;水路上可溯至修水、下可经永修入鄱阳湖直达长江。武宁湖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境内四十六万亩水面碧波涟漪,与四百多个形态各异的绿色岛屿,构成一幅秀丽独特的风景画,堪称江西的“千岛湖”。随着全国文明卫生城的创建和武宁县被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武宁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武宁县采取更优惠的政策,做到“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你纳税我服务”。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使得中外投资企业陆续驻足武宁,已兴办实业二十多家,投资额达十亿元。其中,香港和宝(黄氏)有限公司总裁黄楚和先生投资4.6亿元, 租赁风光秀丽的武宁湖八十八个岛屿,进行旅游开发和山水农业综合开发。江西新光集团总裁叶志军先生投资三千万元,购买八千亩山场和一万七千亩水面均为七十年的开发经营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和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年总产值可达一点五亿元,争创税利三千余万元。<br/><br/> 五十年来,武宁县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武宁县成为全省文明卫生城并向全国文明卫生城迈进,全县整体社会风尚和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科技工作全方位推进。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总容量达24000门,实装用户15000户,移动电话已达3008门,主要公路干线乡镇全部设置了IC卡电话。教育事业有了明显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创建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工作基本达标,文化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投资1000万元,集商贸、展览、会议、娱乐于一体的全省县级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全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br/><br/> 展望二十一世纪,37万武宁人民满怀信心。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面向市场,抢抓机遇,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培植优势产业,突出发展乡镇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突出搞活流通和开发旅游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赣西北特色林业、畜牧、水产大县,形成矿产、食品罐头、农林产品加工、轻化建材四大工业支柱,使武宁成为各业兴旺、社会稳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小康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我们坚信,有上级的正确领导,有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武宁一定能够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一个更加开放、文明、进步、繁荣的新武宁将展现于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

❷ 船滩镇的招商引资

船滩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项目是经济发展核心这一关键,将“招商引资上项目,千方百计强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依托县工业园的优势产业和该镇大理石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化环境及以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措施,实现项目亮点纷呈、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该镇累计引进招商项目26个,其中外资项目5个,引进资金3.3287亿元,美金1000万元,先后荣获武宁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乡镇,利用外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❸ 湖北省洪湖市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洪湖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总体经济指标逐季向好(二)工业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三)投资增速排名稳居前列(四)消费领域持续回暖向好(五)财政收入质量逐渐改善(六)外贸出口增速好于预期(七)居民收人降幅持续收窄

❹ 壶镇镇的经济状况

凭着壶镇人“敢闯,敢冒,敢干,敢为人先”的壶镇精神,壶镇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相配套的各类市场也随之兴旺,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8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647.34万元。
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三分之一强.缝纫机、带锯床、工刃具、棉纺织、建材金属五大主导产业特色明显,是“全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特种缝纫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江南工刃具集散地”和“浙江省机床工具品牌商标基地”。镇内一个基础设施投入达6000多万元功能齐全的工业功能区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区内企业87家,并已相继建成投产。 作为丽水市的三大盆地之一,壶镇的农业发展以产业链为突破口,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市场需求为导向,农户增收为目的,努力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
2002年——2004年全镇新建农业龙头企业8家,新建农产品市场5个,蚕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养殖等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晨龙集团投资建成“航天育种果蔬基地”,集农业高科技与农业科研于一身。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同时,壶镇营造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每年农历“5月28”和“10月28”为传统大型集市,参与这一集市的经营者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四十多个地区,数千米的集市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总占地8.66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000亩,二期开发1500亩。
产业范围:缝纫机、带锯床、刀具、刃具及五金机电等产品。
生产规模:缝纫机年产180万台,带锯床年产3万台,刀具、刃具年产5000吨。
功能区功能:集行政办公、工业生产、科技咨询、智能管理、商业金融、货物仓储为一体。 功能区以壶镇工业为依托,以五金缝纫机、机电产品为特色、结合基地原有的生态景观。规划形成“一心(公共中心)、一带(游憩绿带)、二轴(纵横工业区发展轴)、二片(居住区、工业小区)”的总体结构,营造天人合一、花园式的现代化工业区。
功能区总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首期开发的工业用地1000亩,已全部出让,二期开发工业用地1500亩,主路网正在建设中。 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34.25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中心镇前列。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的1.45亿元增加到4.71亿元,年均增长34.24%,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5.41%,可用财力不断增加。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16.98亿元,是2007年的2.54倍。
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9.59亿元,企业规模持续壮大,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从81家发展到140家,浙江宇星实业公司产值突破10个亿。新增浙江晨龙锯床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锯力煌锯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喜控股集团、浙江得力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省名牌产品和着名商标达17个,2家企业获县长质量奖。
自营出口总额达48.34亿美元,年均增长14.77%;全镇建有专业市场9个,个体工商户近2000户,以浙江万客隆商贸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村连锁超市成为丽水第一品牌。以“锐弈车饰”和“北山狼”户外用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商销售总额已超亿元,列入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试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260元增加到8805元。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度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参保率已经达到95.64%。
2011年,通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承担县直22个部门下放的215项行政审批权的壶镇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建立了一级财政体制,争取土地指标 1414亩,是过去6年的总和。制订出台了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换住房、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土地流转等一批新政策,初步建立起适应小城市培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小城市培育的政策拉动和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强有力支撑下,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76亿元,同比增长83%。新水厂、污水处理厂、聚贤路、工业功能区主干道及市政配套工程等一大批关乎城市形象和民生幸福的基础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区范围从2007年4.7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增加到25.24公里,副中心城市发展框架有效拉开。

❺ 九江的经济

唐宋时期,九江就是江南着名的“鱼米之乡”,其稻谷、茶叶、蚕桑、鱼苗以及竹木、船舶等畅销各地,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来,九江成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叶和淡水鱼类生产基地,同时商业贸易也更加繁荣,其中永修县吴城镇以“装不尽的吴城”之称与“卸不完的汉口”相比肩。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开端口通商,近代民族工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就。全市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纺织服装、能源电力、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京九、华东、柴桑、天马以及粮食、果品等辐射全国的10大市场初具规模。
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84.9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658.29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3.5%和33.0%。人均生产总值37097元,增长9.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7:55.3:37.0。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26.71亿元,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为6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增长17.2%。其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23万人,城镇就业率95.5%。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07.9万人。年末城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3.66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8.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276.06亿元,增长17.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4.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3.53亿元,增长13.4%。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食品类和衣着类,均上涨3.8%,居住类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1.8%。 九江农业生产具有优势。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叶、苎麻等二十多大类别。水稻、棉花、油菜、苎麻、茶叶属江西省的重要产区之一,其中棉花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二。林、牧、副、渔业生产在全省也占有相当位置。1949年以来以来,九江的农田基本建设成就显着;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长;农业科学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九十年代初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永修、修水、都昌、德安四县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彭泽县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湖口为全省油菜生产基地。农垦事业是九江一大特色,在全省农垦战线占有重要位置。它集农、工、商、运、建、旅游、服务业于一体,全面开发,综合经营。
2014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7万公顷,增长0.8%;粮食产量165.20万吨,增长2.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34万公顷,增长0.2%;油料产量22.80万吨,增长5.1%。棉花播种面积6.34万公顷,增长1.0%;棉花产量9.50万吨,增长3.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9万公顷,零星植树838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5.4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5.67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21.76万吨,比上年增长2.7%。生猪出栏221.64万头,增长2.7%;生猪存栏128.03万头,下降1.1%。全年水产品产量42.31万吨,增长4.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5.23万吨,增长6.9%。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47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82家,市级龙头企业258家。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17.2%。培育了博莱、嘉盛粮油、仙客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农产品江西着名商标33个,江西名牌2个,绿色有机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44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121万户(次),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5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九江工业基础薄弱,市区只有棉纺、织布、印刷、面粉、火柴等几家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各县区也只有一些土法榨油、轧花、酿酒等小型家庭手工业。可称之为企业的仅56家。1949年后,九江逐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机械、建材、采矿、冶炼、造船、石油加工、化工、电力、电子、食品等几十个行业,企业户数达2千余家。乡村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矿产、建材、服装、纺织、化工、机械等9大支柱产业,有40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柴油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工业电炉、食品机械、木工机械、汽车拖拉机配件、高低压电瓷、矿山机械、冷藏集装箱等38大类160余种产品系列。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沥青、烧碱、盐酸、漂白粉、聚氯乙烯、氮肥、磷肥、农药、塑料及其制品等。电力工业火电、水电皆备,以火力发电为主。九江发电厂拥有全省第一座超高压发电机组。建材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只能单一生产砖瓦发展到生产水泥及其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花岗石、人造纤维板等多种产品,初步形成了一个品种多,用途广,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由于地处江岸,九江造船工业历史较为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九江的造船业获得新生,得到发展。1990年,全市共有造船工业企业30家,具有建造一万吨级以下种类船舶、船用机械、导航仪器及其他机电产品的能力。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现代化造船工业基地之一。1919年的“久兴纱厂”,为江西现代纺织工业之始。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1990年末,纺织工业企业达120多家(含乡镇企业),形成棉纺、棉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印染、针织、丝绸、纺织器材、服装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现代纺织工业新格局。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45.53亿元,同比增长12.5%。十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795.02亿元,增长1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全年发电量91.80亿千瓦时,增长1.1%;化学纤维37.36万吨,增长9.9%;纱89.76万吨,增长8.5%;水泥1980.45万吨,增长22.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31.09亿元,增长19.8%;实现利税总额485.5亿元,增长15.3%;实现利润307.32亿元,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23.66%,比上年提高37.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1076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安置从业人数28.21万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95.54亿元,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3949.02亿元,增长16.0%。实现利润总额268亿元,增长17.1%。上交税金155.04亿元,增长11.3%。
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3.85亿元,增长7.0%。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1.20亿元,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9.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8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89.27万平方米。
九江自晋代起,即成为“米商纳贾”的都会。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日等国在此设租界,办洋行,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端口,华洋商家杂处,南北货物汇集,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财阀垄断,城区商号减至不到300家。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商业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先“改造”,后“调整”的曲折过程,全市城乡商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改变流通领域长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格局。供销合作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私营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主要商圈:八角石商圈,四码头商圈,沃尔玛名湖广场商圈,十里大楼商圈,八里湖商业圈
主要商业街:大中路步行街,濂溪区上海路步行街,浔阳路商业街,庐山南路饮食文化一条街,环城路茶饮特色街,柴桑大市场,浔阳东路地下商业街等
主要商业场所:九江万达广场(在建),中航九方购物中心,麦德龙超市九江店,沃尔玛超市九江庐山南路店,大润发超市九江店,上海农工商超市九江店,上海华联超市九江店,人人乐超市九江店,华润万家九江店,联盛九龙广场(在建),联盛购物广场,新大中大太平洋百货,崇尚百货及市内多家联盛、派拉蒙连锁超市。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89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2亿元,增长13.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77亿元,增长19.0%;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29.64亿元,增长13.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7.43亿元,增长15.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28.55亿元,增长21.0%;石油及制品类60.38亿元,增长10.8%;金银珠宝类3.37亿元,增长28.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0.57亿元,增长20.0%。
全年进出口总额5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46.48亿美元,增长15.2%。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4.5亿美元,增长17.8%。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4.93亿元,增长22.8% 九江金融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二年(1863年)设立华洋众商公估局。光绪三十一年(1889年)设立户部银行九江分行。辛亥革命后,1913年成立交通银行九江办公处,1916年成立中国银行九江分行,1928年成立中央银行九江分行。接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江西裕民银行相继在九江设立分行或办事处。1931至1934年,湘鄂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曾建立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九江支行,相继组建各县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金融业务活动。1984年底,九江市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分开,1985年成立外汇管理局九江分局,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并存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871个,职工6820人。各项存款余额21460万元。银行信贷投入不但成为发展九江经济的重要财源,而且为科学技术、文教卫生、旅游服务和住房消费等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2014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64.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5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760.03亿元,比年初增加15.76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065.17亿元,比年初增加89.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483.09亿元,比年初增加29.37亿元;中长期贷款为705.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7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59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75亿元,增长22.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2.84亿元,增长29.3%。赔款支出14亿元,增长27.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6.66亿元,增长18.9%;寿险赔款支出7.34亿元,增长36.2%。 九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景点可达2000处。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军山、印山、扁担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态;冬季,吴城沙岸湖洲,万只候鸟云集,白鹤天鹅群蔚为稀世奇蠢观,曾被海外客人誉为“中国第二座万里长城”,都昌老爷庙是朱元璋所建定名为定江王爷庙,邻近的鄱阳湖水域是着名的鄱阳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别开,如彭泽的龙宫洞、就河的狮子洞与涌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长江,南屏庐山,东临鄱阳湖,西望幕阜山,得尽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九,岸柳成荫。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能仁寺、天花宫、浪井、九江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二桥、九江长江三桥、锁江楼,98抗洪广场、龙源峡等景点可发思古之幽情。
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着名文人雅士多至500余人。
1996年庐山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❻ 江西武宁县这个城市怎么样

江西武宁县是中国最美小城。

武宁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中游,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辖19个乡镇、1个街道和1个工业开发区,总人口为40余万人,国土面积3507平方公里,属江西省第四大县。

武宁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武宁北部为绵延起伏的幕阜山脉,南部为崇山峻岭的九岭山脉,七百里修江从中自西向东贯穿全境。

“两山一水”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武宁自古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在武宁境内形成了奇峰深谷,高峡平湖,怪石嶙峋,洞天地府,飞瀑流泉的壮丽景观,造就了武宁的钟灵毓秀,2007年温家宝总理前来视察,欣然命笔:山水武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山有水,山环水绕的武宁城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安县”、“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中国最美小城”50佳。

(6)武宁工业经济如何扩展阅读:

武宁产业兴旺、特色鲜明。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武宁紧紧围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全面推进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三区”(园区、城区、景区)互动,着力构建“五大生态”(绿色经济生态、优美自然生态、养生宜居生态、和谐人文生态、清明政治生态)。

全力打造“三个示范”(绿色生态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城镇建设示范县),绿色光电、绿色食品、大健康、矿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型工业、突出休闲养生的生态旅游业、突出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等等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旅游业已初步形成湖岛观光、山岳避暑、峡谷漂流、温泉洗浴、溶洞探险、宗教朝觐、农庄体验及休闲娱乐等八大类产品体系,是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旅游产业园区县。

阅读全文

与武宁工业经济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厂家如何无痕装车 浏览:887
郑州市05年奔驰s320多少钱 浏览:809
汽车插卡口在哪里 浏览:136
工业区怎么进入 浏览:281
汽车稿怎么写 浏览:888
奔驰车内空气净化器怎么用 浏览:472
汽车如何能够安静 浏览:283
宝马旅行轿车有哪些60万 浏览:97
汽车充电要充多久 浏览:563
西安的哪个工业区在招人 浏览:182
番禺有什么大工业 浏览:946
宝马318e90驻车灯怎么开启 浏览:611
奔驰300suv落地价多少 浏览:289
工业区如何取暖 浏览:375
汽车搭电瓶多少钱 浏览:628
宝马为什么不能播放视频音乐 浏览:134
奥迪四驱锁扣怎么取下来 浏览:295
奥迪拼音字母是什么意思 浏览:534
南信大南工业哪个厉害 浏览:900
宝马320混动怎么样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