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四化同步发展
1、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快推动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研制和运用世界上最先进信息技术。
二是要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技术可以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技术改造可以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和新的活力。
三是要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一体化。
四是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同步运用工业和信息技术。不仅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同时也要渗透到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
2、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能孤立发展,而需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没有工业支撑的城镇化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
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除了少数大城市可以通过打造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和少数小城镇通过旅游带动之外,绝大多数都需要现代工业的支撑。工业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城市的“脊梁”。
城镇化不是通过简单地建造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把农民从平房搬到楼房,而需要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另一方面,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它可以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减少交易成本,可以提供庞大的工业品市场,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3、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一是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满足城市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少量的农民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为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生活和就业有了新的出路。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城镇化让农民也享受到来自城市的文明,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是为农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数量和品质要求。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农业现代化同样可以促进城镇化,因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广泛使用,可以从农业领域节约大量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弥补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城镇化发展。
其本质: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⑵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
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2)工业发展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扩展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
工业化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率提高,但实质上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是农业就业向非农业就业这一就业结构的转变。
正是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直接带动了原来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⑶ 为什么工业化一定会促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
⑷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
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急速增加,越来越多人脱离自己生产粮食与必需品的佃农、小农经济生活,进入城市的工厂,大机械的出现引导走向所有生活中的用品皆专业化规模化制造,依靠大规模交易和机械化运输工具达成分工社会,之后这种专精化会形成各种领域的专家;
许多人一生的时间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工作钻研从而发明创新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飞速提高,当整个社会农业人口低于一半居少数时可以看做工业化成效开始,当农业人口低于1/4时便是工业化社会。
这种社会的额外好处是制造业产品通常能够长期保存运输不会坏(相对于农产品),从而能出口赚取别国财富,导致一国财富累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一认为,一个社会成功大规模工业化的要素光引进一些科技是不够的,最重要是政治稳定、社会信任、基础设施。
任何社会不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达成这三点都能有较好工业化成果,西方部分学者在近代认为一定要采取西方投票式政治才能工业化是一错误解释,如果以上的三要素受到破坏,不论是什么政治模式、什么宗教与文明型态,结果都是工业化停滞甚至衰弱。
(4)工业发展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扩展阅读:
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⑸ 为什么在我国实现工业化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加速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需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
⑹ 工业革命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
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产力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3)对阶级结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资本家用种种手段,如设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发明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落到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却日益贫困,这就使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化了。(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5)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6)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却引发了工业带来的交通、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后,以世界为市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外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此外,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在人同自然作斗争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巨大历史意义。同时,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和混乱,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人刚刚有可能摆脱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会本身缠结的罗网。
⑺ 从人口和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如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随着上海地区的发展,劳密产业的土地,交通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就搬迁到地价低廉、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厂方的迁入,尤其是这种劳密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其外厂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也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⑻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作用
全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全面促进商品销售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实现全国小康的重要抓手。
⑼ 为什么说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⑽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
利: 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生活条件改善;物质更丰富;生活更方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增加就业率。
弊: 出现“城市病”;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加;治安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顺应其发展,要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等。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就业压力、交通状况、住房紧张、社会问题的加剧。
拓展资料
1、通俗来说,工业化是指工厂扩张,城市化指小城镇向大城镇发展。 具体区别如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进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3、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世界工业化的开始。 世界工业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4、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解放后,新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