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地区分布特点
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❷ 东晋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哦,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略有难度。
第一:东晋南朝其实在历史上属于动乱时期,并未出现特稳定的和平时期,手握军权的潘镇将领,经常叛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破坏。手工业的发展在此时补充了一定社会生产能力,也为战争机器的发动提供了一定了原动力。
第二:该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和战争频发时期,北方草原文明与南方农耕文明全方位交织融合,手工业以中原江南为核心,开始向周边辐射,大大的促进了手工业生产。进入农业区的草原文明,开始快速的被汉地文明的先进性同化,手工业在其中作用巨大。
❸ 东晋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相关的空间概念
手工业:
东晋南朝时期,手工业相当发展,这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的一大进步。
1、冶铁业
冶铁业以官营为主,当时着名的冶铁地点有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和冶唐(今湖北武昌)等。所制铁器有锄、斧、凿、釜等农业和手工业及生活用具,还有各种兵器。地主庄园内也多冶铸铁器。冶铁时,多用水排以鼓风。在炼钢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陶弘景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再加锻打,可以成为优质钢。还有一种“横法钢”,是经过百炼而成的。
2、青瓷业
青瓷业有很大的发展,三吴地区是青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瓷器多饰以莲花纹,光泽度也在不断提高。三吴地区之外,不少州郡也烧造瓷器,技术水平相当高,有的接近于三吴地区的水平;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瓷器的大量生产,部分陶器、金属器和漆器,已为瓷器所代替。
3、纺织业
纺织业有丝织业和麻织业,相当发展,主要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副业。许多地区的农民,掌握了很高的养蚕抽丝技术。如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一年培育四、五辈蚕;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培育八辈蚕,都能做茧抽丝。所以每年三至十月,都是育蚕、抽丝季节。
江南在三国时期,丝织技术还较落后,没有织锦业。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时,将长安的百工迁于建康,建立锦署,让他们生产锦,从此织锦技术也传于江南。
用亚麻织布的技术也有进步,夜间浣(huàn换)纱,天明即织成布,叫做“鸡鸣布”。
4、造船业
江南多水,自古以来重视造船业。三国以后,南方的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内河有较小的船只往来运输,海上有巨型船只远航各地,或远达外洋,大船载重可达二万斛。刘宋时,荆州作部已能“装战舰数百千艘”①。侯景之乱时,出战舰千艘②。可见当时江南船只之多。
5、造纸业
南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造纸业的迅速发展。造纸的原料除用麻、楮(chǔ楚)皮外,还有桑皮、藤皮。三吴地区及剡(shàn善)溪(今浙江嵊县)、由拳(今嘉兴)等地产的藤纸,都很有名。由于造纸原料多了,造纸技术有提高,纸的产量增多。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所以纸就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农业
1、农业技术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虽然铁农具在推广,毕竟还不很普遍,许多地区亦未开发。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尤其使铁制锸、铲、、锄和犁铧等工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得到推广,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2、水利
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有新的发展。东晋时期,在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修建的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修建的荻塘,溉田千顷。又修复芍陂(quèbēi却碑,在今安徽寿县),溉田万顷。南朝时期,在荆州枝江开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①这也是“获湖”名称的由来。
与兴修水利的同时,各地大量围垦湖田。刘宋时期,山阴县田少人多,有大量的贫苦农民迁移到余姚、鄞(yín寅,今浙江宁波)、贸(今宁波东)三县,开垦湖田。沿海的一些地区还修建了海塘,以保护农田,免受潮水侵袭。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南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沈约曰:刘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忍),则数郡忘饥。”
南方的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鄱阳湖、洞庭湖沿岸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其他地区仍相当落后,铁农具和耕牛缺少,以火耕水耨为主,耕作粗放。
❹ 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有那些发展
1。纺织业:北方,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南方,吴国 八辈之蚕;蜀汉 蜀锦2。冶炼业:北魏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3。制瓷业: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4。造纸业5。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❺ 中国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
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就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织造尚松江,织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2)冶铸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南燕等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着称。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谢平、黄文庆两位匠师号称中国绝手。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3)陶瓷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秦朝: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辽宋夏金: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着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着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景德镇称为全国着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业相当进步。
❻ 各朝代农业(技术,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业(三大行业,各朝代的成就)商业(市,都会)
农业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2,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经有原始水利;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有都江堰,郑国渠.2,汉:西汉六辅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维护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
▲(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
五,耕地,粮食,人口
隋唐:大量垦荒,粮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长,唐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里,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业: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③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着名的瓷都,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用景德镇的瓷器。④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❼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7)南朝的手工业是什么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❽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朝代、概况)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
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就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织造尚松江,织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2)冶铸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南燕等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着称。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谢平、黄文庆两位匠师号称中国绝手。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3)陶瓷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秦朝: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辽宋夏金: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着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着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景德镇称为全国着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业相当进步。
元代:青花瓷,胎釉烧造和彩绘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明清:江南景德镇至此也就有舂土、澄泥、造坯、自画等十几道工序。
(4)制漆与造船
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红漆碗
制漆业 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造船业:隋唐: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5)其他方面
造纸业:西汉前期已有纸张,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春秋战国:池盐、井盐和海盐
两汉时期:盐铁专卖
❾ 南北朝的(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
农业前进
江南地势卑湿,人口稀少,农民向来用火耕水耨法从事生产。所谓火耕水耨,就是烧去田里杂草,灌水种稻,草和稻并生,高七八寸,一并割去,再放水灌田,草死稻长。这样简单的耕种法,生产量自然很低微。西晋武帝时,杜预奏称东南水灾特别严重,原因在于火耕水耨必须高地蓄水,多筑陂堰,每遇水雨,堤坏泛滥,低田损毁,延及陆田。过去东南地旷人稀,不妨用这个旧法,现在户口日增,村舍相接,田地高低不一,每岁陂堰放水,为害实多。请令地方官决去曹魏以来新造诸陂堰,修缮汉朝旧堰及山谷私家小陂,借免水灾。晋武帝听从杜预的建议。魏吴对立,魏在边境上造陂堰,不顾吴境受灾害,西晋统一后,旧边境上人为的水灾可以减轻,至于火耕水耨的逐渐改革,主要由于户口日增,村舍相接,不得不改进耕作技术,以免水火的灾害。在人力薄弱的地区,自然还会保持着落后的旧耕种法。
扬(包括东扬州——会稽郡)、荆(包括雍州——襄阳和江州)二州,人口较多,农业也最发达。依据史书所记的一些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兴修了不少水利。例如东晋时,曲阿(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乌程(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宋齐梁相继修复芍陂(在安徽寿县南)堰堤,溉田万顷。宋时修复汉六门堰(河南邓县西),溉田三万顷。江南多湖沼,泄水可变成湖田。宋谢灵运求会稽回踵湖,又求始宁(浙江上虞县西南)休崲湖(崲音皇huáng)作湖田。宋孔灵符奏请迁徙山阴县(浙江绍兴县)贫民到余姚(浙江余姚县)、鄮(音贸mào浙江鄞县东)、鄞(浙江鄞县)三县开垦湖田。作堰溉田和泄水成田,都是显示农业在发展中。用粪作肥料,不见记载,宋武帝功臣广陵人到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挑粪很可能用作肥料,因为荆扬等地,火耕水耨法已不能继续行施,必须采用施肥法。《史记·吴世家》记吴楚两国边邑妇女争桑树,引起战争(前五一八年),足见远在春秋时期,南方丝织业已很普遍,东晋以来,愈益发达。耕织都前进,树立了社会财富的基础。
手工业发展
南朝在手工业方面,有三个重要的进步,一个是炼钢术,一个是造纸术,一个是制瓷术。
炼钢术——人类使用铁的发展过程,按照炼铁技术的限制,形成熟铁、生铁、钢铁三个阶段。首先得到的只能是熟铁,因为当时的技术(主要是风箱),还不能熔化铁矿石。熟铁缺乏炭素,性柔软,不能制造需要有相当硬度的工具,作用远不及青铜器,也不及石器。技术前进一步,能够熔化铁矿石,这就得到了生铁。生铁含炭素过多,性硬而脆,耐磨性较高,可以铸造农具,但还不能制造武器。熟铁比生铁难熔化,用炼生铁的方法(熔铁炉中铁矿石与木炭混合在一起)来炼熟铁,因风箱通风力量不够强,熟铁不曾熔化,却在高温下吸收了百分之零点二五至百分之一点七的炭素,这就成为渗炭钢。再加以淬、锻等工,挤出铁中所含熔渣(杂质),就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有了这种钢铁,才能代替青铜在武器上的地位。中国古代炼铁技术的发展是迅速而卓越的,远在春秋前期,已经能够熔炼生铁,铸造农具和大鼎。按照铁的发展次序,春秋前期既有生铁,春秋以前应早有熟铁,只是缺乏硬度,不能用来作重要的生产工具。春秋后期,《吴越春秋》所记干将莫邪夫妇剪爪发投入炼铁炉因而制成宝剑的故事,暗示冶炼家开始摸索出渗炭钢的制炼法。战国时有钢,不仅可从文字记载上推知,并已有实物发现。到西汉武帝时,钢铁武器完全代替了青铜武器。炼成渗炭钢是伟大的成就,中国取得这个成就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不过,渗炭钢要制为纯钢,必须锻炼百来次,费人工太多,而且愈锻炼愈柔软,不适宜于战时的实用。曹操曾制百辟(避)刀五把,是百炼的宝刀,他说,我的儿子里有不好武而好文学的,每人给一把。足见百炼的钢刀,是不能上战场的。锻炼较少的钢制武器,又可能因熔渣和含炭量多了些,容易折断。要刚柔得中,生产较易,就得在制炼法上再前进一步。这一步在南朝时期实现了。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铁精条下引陶隐居(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音柔róu熟铁)作刀镰者”。杂炼生鍒法后世一直保持着。在近代炼钢法应用以前,它是一种进步的技术。《天工开物》里说这种炼法是熔铁炉中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火力到时,生铁熔化,包裹和渗入熟铁,生铁多余的炭素被缺少炭素的熟铁所吸收,也排挤出一些熟铁所含的熔渣,生熟铁都成为钢铁。取出加锻,再炼再锻,反复数次,就成质量较纯的钢铁。这种炼法,费功较少,产量较多,既可制刀剑,又可制农用的镰(能制镰刀,价不会太高),对发展生产力是一个贡献。陶弘景一生历宋齐梁三朝(四五六年——五三六年),所说杂炼生鍒法的应用,当与他同时或在以前。吴越在春秋时期最先发明渗炭钢,有冶炼技术的传统。齐时上虞人谢平创制刚(钢)朴,号称中国绝手。刚朴不知是何物,按朴原意为树皮,刚朴可能是指生铁熔液包裹熟铁(象树皮包裹树干)而同成钢铁,如果是这样,那末,谢平就是杂炼生鍒法的发明人了。南朝着名制造兵器的冶所是在会稽郡所属的剡县(浙江嵊县)三白山,看来会稽郡冶炼技术较高,谢平是尤高的冶炼家。东晋初年,会稽郡民众避重役,从海道逃到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好些非汉族居民因此知造兵器。可见会稽一向是南方冶炼技术较高的地方。
扬州在南朝,是鼓铸的重要地,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皇室工业)有东西二冶,工人多用囚徒。铁的产量多,梁铸铁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梁武帝用铁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足见南朝铁产量是丰富的。梁武帝曾令尚方造刀剑,装饰极精巧。尚方有横法钢,仍是百炼的柔钢,技术可能比旧的百炼法有些改进。
造纸术——西汉时已有纸,经东汉蔡伦改良,纸的功用大进一步。至东汉末建安时,左伯改良造纸法,纸的功用又前进一步。左伯是东莱(山东黄县)人,东莱一带成为造好纸的重要地。陈朝徐陵《玉台新咏序》里说“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梁元帝《咏纸诗》“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足见南北朝时,美色纸出在北方,南方造纸术也有很大的进步。剡溪(在浙江四明山区)一带四五百里盛产藤,取藤皮造纸,质地极佳,余杭(浙江余杭县)由拳村也出好藤纸。唐时书家以用藤纸相夸。制造藤纸开始在东晋时。范宁令属官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藤角纸即藤纸。东晋末,桓玄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写在帛上和纸上的字迹,各装成一帙,常置手边。南朝书家写字多用麻纸,麻纸别称布纸,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麻纸可供二王写字,精美可以想见。王羲之曾一次赠送谢安纸九万张,当是这种麻纸。在纸上涂黄色防蠹药物称为黄纸。当时好纸已能大量生产,因之桓玄下令废竹简,用黄纸代竹简。隋灭陈,获得大量陈朝藏书。这些书籍多是陈宣帝时用纸抄写。纸到南朝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
制瓷术——实物证明,商和西周的带釉硬陶器,可说是最原始的瓷器。两汉瓷器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状态,但制作技术继续在提高。三国西晋制瓷术又有进境,脱离原始状态转入成熟的初期。西晋文士作赋,茶、酒和瓷器联系起来,说明瓷器已是日常生活的用具。现在发见的瓷器,三国以迄南北朝都是青瓷,出土地点遍及南北。不过,制瓷术最高的地方还是在会稽郡。据现有的发掘资料,孙吴西晋,会稽制瓷业已渐发达。东晋和南朝将近三百年,会稽遭受战乱较少,是一个士族聚居地。士人享乐生活里饮茶也是享乐的一种,讲究茶具,对制瓷技术起着推动作用。茶具以外,日常生活用具及特制殉葬的明器,种类也很多,越窑和各地窑业成为一种重要的手工业。到唐朝,越窑声名更大,陆羽《茶经》说,“瓷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照陆羽的比较,越窑所制茶具是最好的。陆龟蒙赞美越瓷诗,有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大抵青瓷的制作,越窑确已达到最高境。唐时越瓷无疑是东晋南朝时越瓷的继续发展。
❿ 古代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主要行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冶铁业、造船业、制漆业、制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