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和美国各有什么潜艇
美国:至少70余艘核潜艇洛杉矶级62艘
弗吉尼亚级,计划建10艘
海狼级3艘
弹道导弹俄亥俄级16艘
巡航导弹俄亥俄级2艘
每艘俄亥俄24枚三叉戟2
能带12个分弹头
因反导条约只带5-8个
其余的没法算
水雷也能带核弹头 美国是世界上潜艇技术领先、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拥有潜艇70余艘,全部为核动力潜艇,其中,战略导弹核潜艇近20艘、攻击型核潜艇50余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只有一个级别“俄亥俄”级,“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是美国“三维一体”战略核力量的中坚,该级艇是美国至今建造的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携带导弹最多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排水量18750吨,下潜深度400米,水下航速25节,每艘有24 个导弹发射筒,可发射24枚“三叉戟”战略核导弹,每枚导弹可有8-12枚分弹头,每枚分弹头的核暴当量为10-47.5万吨。
在50余艘攻击型核潜艇中主要是“洛杉矶”级,该级艇水下排水量6927吨、水下航速可达32节、下潜深度450米、武器总装载量26枚,其中“战斧”导弹8枚,“鱼叉”导弹4枚和14枚鱼雷。该型艇除有较强的对海攻击能力以外,还有较强的对陆攻击能力。 俄罗斯:有近50艘核潜艇(但有人说:俄仅有8艘战略核潜艇具备作战能力)一、4级9型9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H级(含H1\H2\H3型)、Y级、D级(含D1\D2\D3\D4型)、T级。(未包括正在建造的”北风“级)。
二、4级7型66艘巡航导弹核潜艇:
E级(含E1\E2型)、C级(含C1\C2型)、P级、O级(含O1\O2型)
三、7级11型90艘攻击核潜艇:
N级、645级、V级(含V1\V2\V3型)、A级、S级(含S1\S2型)、M级、AK级(含AK1\AK2型)。(未含正在建造的亚森级和研制中的马驹儿级)。
四、2级5艘辅助核潜艇:
”比目鱼“级和”军服“级深海研究型核潜艇。 北风之神”级 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是由俄着名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设计。据介绍,“北风之神”级潜艇长170米,艇宽13米,艇高10.5米,排水量1.7万吨,最高航速26节。艇上装有16个导弹发射筒、12枚洲际导弹(射程1.5万公里)以及其它潜对空导弹和鱼雷。预计2005年至2007年,“北风之神”级潜艇将配备目前俄最先进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在战技性能上,属于第五代战略核潜艇的“北风之神”级比逐渐被淘汰的第四代“台风”级潜艇(见右图)提高了许多,其火力更强大,隐身性能进一步提高,具有极强的先敌发现目标的能力。
据俄海军舰队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分析,在未来战争中,战略核潜艇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它因具有机动灵活、便于隐藏、主动攻击性强等诸多优势而备受各国军队的青睐,而俄罗斯更为重视。“北风之神”级潜艇将与其它多用途核潜艇一起构成21世纪俄罗斯海军的主战潜艇。
目前,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在根据俄国防部订货建造4艘“北风之神”级潜艇,其中第一艘和第二艘都将在今年内建造完毕,并进行试航。预计从2003年起,俄将以每年建造1艘的速度用“北风之神”级潜艇替换正在服役的“台风”级潜艇.
“北风之神”10年磨一剑
7月28日,伊万诺夫飞抵俄罗斯堪察加地区视察时向媒体透露,俄正在建造的“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将于2006年下水。该艇是俄罗斯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955型“北风之神”级的第一艘。第二艘该级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也将于2007年下水。目前,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在根据俄国防部订货共建造4艘“北风之神”级潜艇。从2006年起,俄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用“北风之神”级潜艇替换正在服役的“台风”级潜艇。
“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由俄着名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设计,艇长170米,艇宽13米,艇高10.5米,排水量1.7万吨。俄罗斯计划为这种最新型核潜艇装备先进的“圆锤”洲际弹道导弹、自主防空导弹和鱼雷。
第一艘“北风之神”早在1996年10月25日就举行了开工仪式,工程代号为955。由于当时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建造经费不能按时到位,新艇的下水时间一拖再拖。普京执政后表示为新艇单独拨款,“尤里·多尔戈鲁基”号的建造工程才进入正轨。到2006年该艇正式下水服役,正好是10年磨一剑。
“北风之神”神在哪里?
由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研制的新一代“北风之神”战略导弹核潜艇,是近年来俄罗斯在潜艇制造领域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
它最大优势是,突防打击能力大大增强。“北风之神”将装备“圆锤”新型3级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每艘“北风之神”可携带16枚“圆锤”导弹,每枚“圆锤”又可携带多达10个分导核弹头,总数量最多可达160枚。同时,由于该型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维护成本显着降低,发射准备时间也明显缩短。
其次是隐形性能好,生存机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北风之神”的排水量为1.7万吨,比“台风”苗条修长得多,而且艇体表面敷设了厚度为150毫米的消声瓦,并采用了独特技术,进一步消除潜艇的红外特征、磁性特征和尾流特征,因此,“北风之神”噪音更小。它采用的隐形技术使敌方无论在水中还是在太空都很难发现它。
“北风之神”级还具有较强的自卫能力。“北风之神”潜艇拥有6具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可携带鱼雷和反潜导弹,还可以通过鱼雷发射管布设水雷。俄海军还考虑在潜艇上装备速度达200节的“暴风雪”式高速鱼雷以及新型潜射防空导弹……
“北风之神”谁与争锋?
俄海军现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为6艘“台风”级核潜艇,与同期服役的18艘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台风”级每艘每年2800万美元的维修保养费用也显得太高。因此,俄罗斯海军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北风之神”,来迎战“俄亥俄”。
在隐形性上,“北风之神”的水下排水量比美国“俄亥俄”要小,速度比“俄亥俄”快,下潜深度更是超过“俄亥俄”150米,在水下更安静。
在火力方面,“北风之神”配备16枚最先进的潜射“圆锤”洲际导弹,其射程可达2万公里,圆概率偏差小于60米,可实施机动突防,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而“俄亥俄”携带的“三叉戟”新改型导弹最大射程1.12万公里,圆概率偏差为90米,技术指标稍逊一筹。“北风之神”上还装备有大量的先进自卫武器,综合火力明显强于“俄亥俄”。
潜艇的电子系统一直是美国的强项,但新式的“北风之神”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艇上安装一套“公共马车”型自动作战控制系统和一套新型声呐系统,该系统包括艇艏、舷侧和拖曳阵声呐,与“俄亥俄”相比并不逊色。
综合比较,“北风之神”的总体性能要强于美国“俄亥俄”。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俄海军必然坚定发展新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弥补现有舰艇与美国之间的差距。
2. 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相比,哪个更厉害呢
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相比,其实就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替代。
核力量的“三位一体”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必须是同时具有从海洋(战略核潜艇)、陆地(路基战略导弹)和空中(战略轰炸机)投送战略核武器的能力。具备三位一体的国家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美国。
如果单纯比较威武器力一般来讲是战略核潜艇最厉害了。
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潜艇就是俄罗斯(前苏联)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的潜艇,由着名的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完成。台风级水上排水量23200吨,水下排水量48000吨;最大长度172.8米,最大宽度23.3米,平均吃水11.0米。
▲B52在越南战场地毯式轰炸
而战略轰炸机的用途更为灵活,不但用于执行常规轰炸、还可以用户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所以战略轰炸机可以核常兼备,例如美军的B52,B2,B1,都曾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考虑到目前各国防空实力可以远距离击落非隐身的战略轰炸机,战后的战略轰炸机从未执行过投掷核弹的作战任务。
综上所述,在成熟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中,威慑力最大、地位最是战略核潜艇。但是要想对敌人形成全面的战略核威慑,那就必须从陆地天空和海洋同时发出威胁。陆地上有路基洲际导弹,海里有战略核潜艇,空中有战略轰炸机,这样就构成了全面均衡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这样的构成将使战略核威慑能力将更加全面。同时,如果战略轰炸机拥有超强突防能力的话,那被敌人拦截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小了。还有一点其实也非常重要,战略轰炸机是一款真正的能够抵达世界任意角落的大航程飞机,路基洲际导弹和战略核潜艇并不能替代战略轰炸机的作用。所以在成熟的“三位一体”体系里面,陆地、海洋、空中缺一不可。
3. 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相比,哪个更厉害
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都属于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一部分,综合分析的话,战略核潜艇要更占据优势。从装备数量来看,单艘核潜艇的载弹量要远高于单架战略轰炸机,一艘核潜艇能够携带数十枚核弹头,而战略轰炸机最多只能携带十几枚核弹头。从打击的范围来看,战略核潜艇如果不能发射洲际导弹,打击能力将会受到距离的限制。而战略轰炸机续航能力比较强,能够达到全球作战的能力。因为核潜艇在水下能够持续航行,潜伏的后的核潜艇可以继续朝着战略位置移动,并且在合适的时候给敌人致命一击。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都是属于强国军事实力的体现,战略核潜艇具有攻击力更强,生存能力更强,威慑性更强的优势,因此在地位上要高于战略轰炸机。
4. 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哪个厉害
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一是从外形来看,前者多似鲸鱼形状,而后者多似海豚那样的水滴形; 二是从排水量来看,前者吨位较小、一般只有几千吨,而后者则吨位较大,一般从数千吨到一万吨左右,个别已达3万吨; 三是从动力形式来看,前者为柴油和电动机推进,而后者则采用核反应堆和涡轮机作为主动力。 此外,与常规潜艇相比,核潜艇还具有水下航速高、装载武器多、攻击威力大、自给能力强和艇员居住性能好等特点。 潜艇有多种分类方式:按作战使用分为攻击潜艇和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核动力潜艇一般在3000吨以上;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个半壳潜艇、单壳潜艇和单双壳潜艇。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动力划分。 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相比,由于采用核动力推进,工作时不需要氧气,不用浮出水面充电或换气,核潜艇可以长期在水下高速连续潜航,甚至可以实现环球航行,跨洋作战。核潜艇下潜深度可达600~700米,同时广泛地采用一系列隐身措施,在航行中不被发现的概率达90%%以上。核潜艇根据装载武器的不同,往往又分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战略核力量的中坚,它的生存概率高达90%%,远远高于其它核力量。相比之下,陆基核导弹(指固定的陆地发射井或架)生存概率仅为4%%~9%%,陆基机动核导弹生存概率为30%%~50%%,战略轰炸机的生存概率为30%%~40%%。攻击型核潜艇主要装备先进的鱼雷、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远程巡航导弹以及水雷,因而能够完成反潜、反舰、突袭、侦察、护航、布雷、海上封锁、运送特种部队到局部战争地区以及对陆攻击等任务。 常规潜艇由于动力装置的局限,在海军中的地位受到核潜艇的排挤,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海军大国陆续放弃常规潜艇,更使人产生常规潜艇失宠的感觉。事实上,常规潜艇具有核潜艇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即近海作战机动灵活、价廉、无核污染的危险。现代常规潜艇比核潜艇吨位小、外形尺寸小、操纵性好,因而更适于在近海、浅水区域、狭窄的海域和比较复杂的气候条件下活动,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而且,据估算,一艘常规潜艇的造价是一艘核潜艇造价的1/5~1/3;如果按吨位计算,常规潜艇每吨造价为核潜艇的1/2左右,造价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仅从技术含量和制造难度上说,两者不在一个量级上。前文提到观察系统、通讯系统、导航系统、武器系统、机电系统是潜艇的五大组成部分,其他四大系统都差不多,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就在机电系统。前文提到核潜艇机电系统是分为反应堆系统、二回路系统、电气系统、舱段系统、空调系统。常规潜艇没有反应堆系统和二回路系统,电力系统没有汽轮发电机,配电盘和用电设备要少很多,但柴油发电机组比核潜艇的功率要大,蓄电池也要多很多。另外,由于在保证艇的安全的同时还要保证反应堆的安全,辐射防护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核潜艇的机电系统所用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在同类产品中通常是最高的,重要设备均要采用冗余设计。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区别在反应堆。常规潜艇本质上就是一艘能潜水的柴油动力驱逐舰。核潜艇就不同了,世界上能生产反应堆的国家就没几个,再把反应堆小型化并装到船上就更不容易了。只有五大国成功制造了核潜艇,日本和德国曾制造过核动力货船。一般认为小日本有能力建造核潜艇,而且很可能正在进行潜艇用反应堆的陆上试验堆的建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鬼子将会先后拥有“三大件”——核弹、战略导弹、核潜艇,这对中国及世界和平大大的不利。 俗话说,好货不便宜,核潜艇作为舰船中的极品,其价格实在不是一般的国家所能接受,比如“海狼”的单价为24亿美元,相当于10艘“基洛”,战略核潜艇上携带有战略导弹及弹头,价格则要翻一番以上,这还仅仅是采购费用,其维修及配套设施建设费用,要数倍于此。一艘核潜艇沉没,经济上相当于损失十几艘常规潜艇,政治影响无法估量,如果是战略核潜艇,则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的基础。
谢谢
5. 我们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核潜艇的研究
核潜艇作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象征之一成为了世界各国海军所竞相追求的战略大杀器。然而,直到今天,目前世界上公开宣告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只有六个: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还有印度。而各国的核潜艇数量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密因此一直以来鲜为人知,不过,美国媒体在4月23日发布了其所统计的世界最强大的三支潜艇部队,其中,中国位列第三。
相比于美俄两国,我国的核潜艇技术稍逊一筹,尽管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我国拥有18艘潜艇,成为世界第三的潜艇部队。但仍然需要认识到,我国核潜艇数量仅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且在核潜艇相关技术上,我国与美国也保持着一定差距。但是,国人决不能妄自菲薄,随着这些年中国在核潜艇方面的一个个巨大突破,我国核潜艇部队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成长为世界一流核潜艇部队!
6. 核武器介绍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娝H,氘)或超重氢(婤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
简史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乍得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现状和分类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苏、英、法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研制和试验 除铀235、钚239等核材料的生产外,核战斗部本身的研制,必须与整个核武器系统的研制程序协调一致。研制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战斗部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其反应过程,弄清其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各种物理参数,掌握其中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此,要进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超音速流体力学、爆轰学、计算数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而核战斗部的研制实践又会反过来带动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研制过程中,以下环节起着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电子计算机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这种计算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以便从多种设想或设计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从而节省费用与减少核试验次数。20世纪40年代以来,推动电子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核武器研制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标要求,反复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试验,包括化学炸药爆轰试验,材料与强度试验,环境条件试验,控制、 点火与安全试验等。 这些都是为达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进行必要的核试验。无论是电子计算机上的大量计算,还是相应的模拟试验,总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氢弹聚变反应所必需的高温条件,还只能由裂变反应来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惯性约束技术来创造这种模拟试验条件,直到80年代初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还必须通过核装置本身的爆炸试验进行检验。当然,核试验所起的作用并不限于此。正是由于核试验在核武器研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美、苏两国为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于1963年签订了一个并不禁止进行地下核试验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74年又签订了一个仍然适合它们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试验当量的条约。
发展趋势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着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 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设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见核武器安全)。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
核武器的实战应用,虽仍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原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它有关的多种投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见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并探讨实战应用的可能方式。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导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弹系统。1972年 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止“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复杂性。
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参考书目
赵忠尧、何泽慧、杨承宗主编:《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托马斯·B.科克伦等着,柯情山等译:《核武器手册》,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85。(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and Milton M.Hoenig,Nuclear Weapons Databook,U.S.Nuclear Forces and Capabilities,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Council Inc.,1984.)
贝特朗·戈尔德施密特着,高强、路汉恩译:《原子竞争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4。(Bertrand Goldschmidt,Les Rivali tés Atomiques 1936~1966,Fayard,1967.)
罗伯特·容克着,何纬译:《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obert Jungk,Heller als tausend Sonnen,1956.)
原子弹
atomic bomb
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
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γ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3颗。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以塔爆方式进行 ,用的是“内爆法”铀弹。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试验时 ,核装置用飞机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试验时,核弹头由导弹运载。
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以来 ,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着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核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的起爆装置(亦称“扳机”)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当量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为改进原子弹的性能,发展了加强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氘或氚等热核装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点燃氘或氚,发生热核反应,而反应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这种原子弹与氢弹不同,其热核装料释放的能量只占总当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目的是提高炸药的利用效率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从而增大威力,节省核装料。此外,提高原子弹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原子弹的历史
●二战期间,科学家西拉德为防止德国人抢先造出原子弹,动员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罗斯福才批准了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全力研制原子弹。
●1942年8月,美国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3年7月,美国成立原子弹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国成立合并秘密的原子能委员会。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1949年,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英国、法国分别于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1964年,中国也拥有了原子弹。
原子弹分为“枪式”和“收聚式”两种类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毁灭性的力量
根据原子弹引发机构的不同,可分为“枪式”原子弹和“收聚式”原子弹。“枪式”原子弹将两块半球形的小于临界体积的裂物质分开一定距离放置,中子源位于中间。在核装药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层坚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将过早跑出来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链式反应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层的外面是高速炸药、传爆药和雷管,再将雷管与起爆控制器相连接。起爆控制器自动地起爆炸药。两个半球形裂变物质在炸药的轰击下迅速压缩成一个扁球形,达到超临界状态。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链式反应迅速进行,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杀伤破坏力巨大的原子弹爆炸。“收聚式”原子弹将普通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并把小于临界体积的核装药制成小球置于炸药球中。炸药同时起爆,将核装药小球迅速压紧并达到超临界体积,从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弹的的结构复杂,但核装药利用率高。现代原子弹综合了这两种引发机构,使核装药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破坏力。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光辐射是在核爆炸时释放出的以每秒30万千米速度直线传播的一种辐射光杀伤方式。1枚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在空中爆炸后,距爆心7000米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照射,范围达2800米。光辐射可使人迅速致盲,并使皮肤大面积灼伤溃烂,物体会燃烧。冲击波是核爆炸后产生的一种巨大气流的超压。一枚3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在距爆心投射点800米处,冲击波的运动速度可达200米/秒。当量为2万吨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点650米以内,超压值大于1000克/厘米2。可把位于该地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物及人员彻底摧毁。早期核辐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几十秒钟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线。1枚当量2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距爆心1100米以内人员可遭到极度杀伤,1000吨级中子弹爆炸后,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员几周内会致死,在200米以内的人员则当即致死。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在几千米范围内可达1万至10万伏,不仅能使电子装备的元器件严重受损,还能击穿绝缘,烧毁电路,冲销计算机内存,使全部无线电指挥、控制和通信设备失灵。1颗5000万吨级原子弹爆炸后破坏半径可达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状烟云飘散后所降落的烟尘,对人体可造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的1500万吨级氢弹,爆后6小时,沾染区长达257千米,宽64千米。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时间内缓慢的死去或终身残废。
五核国家核武力量对比
美国:1945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核试验次数超过1030次。拥有约1.2万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13035公里。
俄罗斯:1949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核试验次数超过715次。拥有约2.8万枚核弹头,其中约1.8万枚将被拆除。导弹射程达10943公里。
英国:1952年首次核试验成功。共进行45次核试验。拥有约400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5310公里。
法国:1960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拥有约510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5310公里。
从威力上排列,核武器 生化武器,化学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体现在瞬间的杀伤和持续的核污染上,生化武器已经包含了生物武器。
7. 核战争的危害有多大如果爆发核战,我们的生存概率有多大
核战争的危害是非常的大,对比原子弹来说,它们释放的能量是十分的巨大,而且比一般的化学反应能量要大的很多,除此之外他们的速度以及威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和难以控制的,如果说真的发生了爆发核战,那我们的生存概率几乎为零,因为这样的核战爆发会导致全世界的人类和生物都不能幸免于难。
核战争如果真的爆发了,那么反应速度是非常的快,而且达到了微秒级的时间就能完成所有的爆炸,对比他们的战争来说,比以往的武器和速度都要更强更快,是我们不能控制和掌握的,而且只要这种能量释放之后,在生活中就会有非常强大的能量爆发。
对于和战争的危害是相当的大,如果真的爆发了,我们的生产力几乎都是为零,再加上和战争他们爆发的辐射是非常的强大,冲击率也是人们难以把握的。
8. 当世界发生核战,。躲在深海超级大潜艇里能活吗
理论上说,厚厚的海水能够阻挡陆地和天空中核爆炸的冲击波和光辐射,电磁脉冲更是进不来,辐射尘埃估计也是在空中悬浮而不落入海里,所以比陆地上一般地方安全。但是和北美防空司令部这样的坚固地下工事比,坚固性就差多了,这是潜艇的通病,要是被人盯上了来一发核鱼雷铁定完蛋。再说了,就算躲过全球的核弹对射,人活下来也需要空气、食物和水等物资,一艘潜艇能装多少,远比不上地下工事的仓库里储存的多,而且操作潜艇的人肯定不少,这么一分就更少了。到时候,要么四处冒着危险寻找补给,要么躲起来,不管哪一种,一旦物资下降到一定限度以下,内部的斗争乃至厮杀就难以避免了。所以,最终也很难活下来。
9. 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发展核武器目的是,打破少数大国的核垄断,反对核讹诈,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中国政府提出“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故而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只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常任理事国才是被普遍承认有核国家地位的国家。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除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巴基斯坦也在1998年05月29日首次核试验成功。
10. 苏联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作用是什么
台风级核潜艇是原苏联为了抗衡美国的“三叉戟”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而设计的,计划建造12艘。首艘台风”级核潜艇从1977年开始建造,但建造了6艘后计划便停止了。
20世纪80年代,台风级核潜艇正式服役,开始按照当时苏联领导人的全球战略计划在海洋中航行。
台风级核潜艇诞生在冷战时期,作为一个沉默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世界上发生的巨变以及苏联的瓦解。如今虽然冷战早已结束,但是“台风”级核潜艇仍然在海洋中航行。唯一让台风级核潜艇遗憾的是,在它们的战友“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时,它们无力施行救援。
这种水下武器平台的技术数据是令人震惊的。它拥有钛金属制造的外壳,全长173米,宽24.6米,高42.7米,相当于一座10层大楼,水面航行时吃水深13米,水下排水量可以达到2.65万吨,水面航速达到每小时30公里,潜航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公里,最大下潜深度500米,持续潜航时间达到120天。
这种潜艇具有巨大而精确的破坏能力。台风级核潜艇携带20枚SS-N-20洲际导弹。这种当年被北约称为“鲟鱼”的导弹使用三级固体火箭推进,每枚导弹重90吨,携带10枚10万吨当量的分弹头,采用惯性制导,在8300公里的最大射程上,误差为500米。
也就是说,这种潜艇携带的导弹可以从俄罗斯领海打击美国本土的任何目标。除这些战略导弹之外,台风级核潜艇还携带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22枚反潜导弹,以供自卫用。
台风级核潜艇通常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坚硬的外壳上覆盖着厚达一米的冰层。它的船员也和它的外壳一样坚强。在180名船员中,大约有20多名是士兵,其他的都是军官和士官,平均年龄为25岁。
在上艇之前,他们首先接受长达半年的训练。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第一次登上台风级核潜艇。每个人都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和良好的自控能力,这是在潜艇上生存必不可少的品质。
在台风级核潜艇上,每位船员拥有两平方米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就是他们的住舱。在一次可能长达好几个月的水下潜航中,这里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有的只是铁一样的生活规律:执勤4个小时,然后是8个小时的清洁、休息、训练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再开始4个小时的执勤。
在休息时间里船员可以去艇上的游泳池、桑拿室、体操房或吸烟室,也可以躺在床上看战争小说。选择去游泳池游泳的人需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体魄,因为在潜艇潜航时,游泳池的水温只有4摄氏度。大部分人会选择桑拿,然后到体操房锻炼、放松或是聊天。
唯一没有休息时间的地方是厨房。在这里,厨师24小时都在忙碌着,每天要为船员准备4餐。潜艇上的伙食绝对是一流的,每餐都有鱼子酱、巧克力、鱼干和葡萄酒。在潜艇浮出水面航行的时候,船员还可以到甲板上钓鱼,尝尝新鲜的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