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丢掉实体经济的巴西,现在巴西经济如何恢复
丢掉实体经济的巴西是指巴西“去工业”化进程,这一举动让巴西掉进了坑里,因为他还未完全发展完全实现工业化就开始去工业化了。目前,巴西的经济增长疲软不仅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而且是由于其全球竞争力不足的内在原因,尤其是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以及特别是制造业的缓慢升级。尽管巴西政府的举措体现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以及在制订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方面的积极态度,但并不意味着巴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有多么大的进展。
‘贰’ 帮帮忙呀!!!
根据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公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在2000年出现短暂复苏、2001年基本停滞之后,今年将收缩1.1%左右,是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拉美成为世界经济纪录最差的一个地区,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将是各地区中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另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本地区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贫困化问题再次凸显。拉美地区经济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二是被阿根廷危机所拖累,如果不计算阿根廷,拉美今年虽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是还可以有1%的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复苏无力,使整个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中,也使年初拉美经济靠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的希望破灭。拉美基本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5%,出口出现大滑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比1990年代后期年均730亿美元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国际借贷条件苛刻,除了国际多边机构的紧急救援性贷款外,直接投资基本成了拉美获取外资的唯一途径,因此整个地区资本流向再次逆转,如同1980年代那样,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储备总计1500亿美元,是98年俄罗斯危机以来最低的。
阿根廷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12%,工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80%,失业率高达21.5%,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市场萎缩,超市和大型商场营业额分别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机首先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减少80%,智利对阿出口也下降一半,与阿根廷金融关系密切的乌拉圭爆发了金融动荡。这三个国家都发生了货币贬值,阿根廷经济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阿根廷危机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债券价格暴跌的影响,拉美国家发行债券困难,比去年减少50%,年利率高达15%。
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3年拉美经济增长在2.5%-3%之间,这不足以改善就业状况,也不足以减少贫困人口。有专家认为,自1997年以来,拉美又经历了一个“失去的5年”,在此期间,地区人均产值减少了2%,今年贫困人口上升到占总人口的44%(去年为43%),赤贫人口率从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贫困人口净增加700万,其中600万是赤贫人口。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在2015年前减少50%贫困人口的目标日益困难。拉美国家持续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社会支出不足,造成社会紧张,而各国政府受制于外部压力,调整财政、汇率、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复苏的行动空间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所预期的前景与当前的实际状况存在极大差距,2002年的形势发展凸显了这个差距,人们对现行发展模式和规则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产生了许多疑问。阿根廷曾是推行现行模式的典范,现在则受到最沉重的惩罚,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对整个拉美有普遍意义。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场决定一切的)新自由主义和被动地卷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经济高度外国化、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家失去经济自主权,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市场原则加剧两极分化,造成贫困人口激增、内需不足,发展难以持久,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问题关键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内资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国有企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收购,其实许多外资例如占阿根廷外资首位的西班牙资本也是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圈来的,并非自有资本。私有化成了外国化。全国100家大企业中,本国资本的仅7家,电信、水电气供应、航空被外资垄断,10家最大银行中外资占7家,90的碳氢化合物生产被外资控制,外资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进口。国家财政靠举债维持,偿债能力成了衡量该国经济状态的唯一尺度,国际评估机构握有对阿根廷经济的生杀大权:说你风险度高,资本就抽逃,本国政府说破嘴皮也无人相信。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阶层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着变大。事实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发展速度较高时,贫困人口开始增加,原先的中产阶级跌入贫困阶层,国内消费下降,增长缺乏后劲。有一种理论认为,产生饥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产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在这个世界粮仓竟然也发生了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的惨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按照传统经济学说,在衰退时期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阿根廷经济已经衰退到极点,可是却不能采取任何刺激生产的政策,因为债权人要求阿根廷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以保障还债能力,这也是阿根廷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达成协议的关键原因。阿根廷公共债务约1500亿美元,从现在到2003年底仅应该偿还的所欠IMF、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债务就有132亿美元,而阿根廷的国际储备只有100亿美元。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债务问题,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的债务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机实际仍然是债务危机。
阿根廷因宣布暂停偿还债务而受到严厉惩罚,委内瑞拉查维斯政府也因为偏离新自由主义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鲁拉、厄瓜多爾尔尔的古铁雷斯相继在大选中获胜,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对10年经济改革的得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求一条更适合各自条件的发展道路。
第二题:
巴西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巴西从葡萄牙统治时期到现在四百多年时间里,以“单一经济”闻名于世。1500~1550年以采集巴西木(红色染料)为主。1650~1700年巴西东北沿海地带大量生产蔗糖,17世纪末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黄金与金刚石后,“采金狂”延续了150年。1850年后进入咖啡兴旺期,成为“咖啡王国”。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胶的故乡着称于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才致力于产品多样化,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
自1947年以后的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被誉为“巴西经济奇迹”,其中1968~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增长速度是世界上少见的。1960~1981年间,其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跻身于世界前几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资源贫乏,而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巴西与巴拉圭联合兴建了伊泰普水电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利用甘蔗等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规模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业项目。自30年代开始,巴西加速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针,并着手发展重工业。60年代中期采取外向发展战略,加强与国际市场联系。70年代中期以来,则强调执行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相结合的工业化方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并进行创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动国内资本更新和技术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资,努力开发本国人力资源,大力培养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进巴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燃料动力紧张,粮食缺乏,外债聚增,通货膨胀率高,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巴西经济对世界市场依赖较深,从而使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制于世界经济形势,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民经济就呈下降趋势。
回答者:qianqianlo - 秀才 三级 3-29 19:01
--------------------------------------------------------------------------------
继续衰退 难见好转--拉美经济现状与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公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在2000年出现短暂复苏、2001年基本停滞之后,今年将收缩1.1%左右,是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拉美成为世界经济纪录最差的一个地区,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将是各地区中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另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本地区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贫困化问题再次凸显。拉美地区经济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二是被阿根廷危机所拖累,如果不计算阿根廷,拉美今年虽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是还可以有1%的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复苏无力,使整个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中,也使年初拉美经济靠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的希望破灭。拉美基本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5%,出口出现大滑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比1990年代后期年均730亿美元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国际借贷条件苛刻,除了国际多边机构的紧急救援性贷款外,直接投资基本成了拉美获取外资的唯一途径,因此整个地区资本流向再次逆转,如同1980年代那样,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储备总计1500亿美元,是98年俄罗斯危机以来最低的。
阿根廷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12%,工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80%,失业率高达21.5%,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市场萎缩,超市和大型商场营业额分别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机首先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减少80%,智利对阿出口也下降一半,与阿根廷金融关系密切的乌拉圭爆发了金融动荡。这三个国家都发生了货币贬值,阿根廷经济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阿根廷危机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债券价格暴跌的影响,拉美国家发行债券困难,比去年减少50%,年利率高达15%。
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3年拉美经济增长在2.5%-3%之间,这不足以改善就业状况,也不足以减少贫困人口。有专家认为,自1997年以来,拉美又经历了一个“失去的5年”,在此期间,地区人均产值减少了2%,今年贫困人口上升到占总人口的44%(去年为43%),赤贫人口率从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贫困人口净增加700万,其中600万是赤贫人口。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在2015年前减少50%贫困人口的目标日益困难。拉美国家持续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社会支出不足,造成社会紧张,而各国政府受制于外部压力,调整财政、汇率、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复苏的行动空间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所预期的前景与当前的实际状况存在极大差距,2002年的形势发展凸显了这个差距,人们对现行发展模式和规则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产生了许多疑问。阿根廷曾是推行现行模式的典范,现在则受到最沉重的惩罚,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对整个拉美有普遍意义。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场决定一切的)新自由主义和被动地卷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经济高度外国化、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家失去经济自主权,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市场原则加剧两极分化,造成贫困人口激增、内需不足,发展难以持久,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问题关键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内资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国有企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收购,其实许多外资例如占阿根廷外资首位的西班牙资本也是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圈来的,并非自有资本。私有化成了外国化。全国100家大企业中,本国资本的仅7家,电信、水电气供应、航空被外资垄断,10家最大银行中外资占7家,90的碳氢化合物生产被外资控制,外资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进口。国家财政靠举债维持,偿债能力成了衡量该国经济状态的唯一尺度,国际评估机构握有对阿根廷经济的生杀大权:说你风险度高,资本就抽逃,本国政府说破嘴皮也无人相信。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阶层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着变大。事实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发展速度较高时,贫困人口开始增加,原先的中产阶级跌入贫困阶层,国内消费下降,增长缺乏后劲。有一种理论认为,产生饥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产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在这个世界粮仓竟然也发生了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的惨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按照传统经济学说,在衰退时期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阿根廷经济已经衰退到极点,可是却不能采取任何刺激生产的政策,因为债权人要求阿根廷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以保障还债能力,这也是阿根廷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达成协议的关键原因。阿根廷公共债务约1500亿美元,从现在到2003年底仅应该偿还的所欠IMF、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债务就有132亿美元,而阿根廷的国际储备只有100亿美元。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债务问题,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的债务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机实际仍然是债务危机。
阿根廷因宣布暂停偿还债务而受到严厉惩罚,委内瑞拉查维斯政府也因为偏离新自由主义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鲁拉、厄瓜多爾尔尔的古铁雷斯相继在大选中获胜,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对10年经济改革的得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求一条更适合各自条件的发展道路。
第二题:
巴西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巴西从葡萄牙统治时期到现在四百多年时间里,以“单一经济”闻名于世。1500~1550年以采集巴西木(红色染料)为主。1650~1700年巴西东北沿海地带大量生产蔗糖,17世纪末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黄金与金刚石后,“采金狂”延续了150年。1850年后进入咖啡兴旺期,成为“咖啡王国”。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胶的故乡着称于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才致力于产品多样化,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
自1947年以后的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被誉为“巴西经济奇迹”,其中1968~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增长速度是世界上少见的。1960~1981年间,其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跻身于世界前几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资源贫乏,而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巴西与巴拉圭联合兴建了伊泰普水电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利用甘蔗等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规模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业项目。自30年代开始,巴西加速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针,并着手发展重工业。60年代中期采取外向发展战略,加强与国际市场联系。70年代中期以来,则强调执行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相结合的工业化方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并进行创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动国内资本更新和技术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资,努力开发本国人力资源,大力培养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进巴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燃料动力紧张,粮食缺乏,外债聚增,通货膨胀率高,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巴西经济对世界市场依赖较深,从而使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制于世界经济形势,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民经济就呈下降趋势。
回答者:jiajiabaobei - 试用期 一级 3-29 21:34
--------------------------------------------------------------------------------
继续衰退 难见好转--拉美经济现状与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公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在2000年出现短暂复苏、2001年基本停滞之后,今年将收缩1.1%左右,是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拉美成为世界经济纪录最差的一个地区,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将是各地区中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另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本地区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贫困化问题再次凸显。拉美地区经济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二是被阿根廷危机所拖累,如果不计算阿根廷,拉美今年虽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是还可以有1%的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复苏无力,使整个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中,也使年初拉美经济靠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的希望破灭。拉美基本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5%,出口出现大滑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比1990年代后期年均730亿美元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国际借贷条件苛刻,除了国际多边机构的紧急救援性贷款外,直接投资基本成了拉美获取外资的唯一途径,因此整个地区资本流向再次逆转,如同1980年代那样,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储备总计1500亿美元,是98年俄罗斯危机以来最低的。
阿根廷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12%,工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80%,失业率高达21.5%,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市场萎缩,超市和大型商场营业额分别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机首先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减少80%,智利对阿出口也下降一半,与阿根廷金融关系密切的乌拉圭爆发了金融动荡。这三个国家都发生了货币贬值,阿根廷经济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阿根廷危机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债券价格暴跌的影响,拉美国家发行债券困难,比去年减少50%,年利率高达15%。
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3年拉美经济增长在2.5%-3%之间,这不足以改善就业状况,也不足以减少贫困人口。有专家认为,自1997年以来,拉美又经历了一个“失去的5年”,在此期间,地区人均产值减少了2%,今年贫困人口上升到占总人口的44%(去年为43%),赤贫人口率从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贫困人口净增加700万,其中600万是赤贫人口。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在2015年前减少50%贫困人口的目标日益困难。拉美国家持续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社会支出不足,造成社会紧张,而各国政府受制于外部压力,调整财政、汇率、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复苏的行动空间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所预期的前景与当前的实际状况存在极大差距,2002年的形势发展凸显了这个差距,人们对现行发展模式和规则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产生了许多疑问。阿根廷曾是推行现行模式的典范,现在则受到最沉重的惩罚,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对整个拉美有普遍意义。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场决定一切的)新自由主义和被动地卷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经济高度外国化、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家失去经济自主权,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市场原则加剧两极分化,造成贫困人口激增、内需不足,发展难以持久,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问题关键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内资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国有企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收购,其实许多外资例如占阿根廷外资首位的西班牙资本也是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圈来的,并非自有资本。私有化成了外国化。全国100家大企业中,本国资本的仅7家,电信、水电气供应、航空被外资垄断,10家最大银行中外资占7家,90的碳氢化合物生产被外资控制,外资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进口。国家财政靠举债维持,偿债能力成了衡量该国经济状态的唯一尺度,国际评估机构握有对阿根廷经济的生杀大权:说你风险度高,资本就抽逃,本国政府说破嘴皮也无人相信。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阶层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着变大。事实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发展速度较高时,贫困人口开始增加,原先的中产阶级跌入贫困阶层,国内消费下降,增长缺乏后劲。有一种理论认为,产生饥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产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在这个世界粮仓竟然也发生了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的惨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按照传统经济学说,在衰退时期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阿根廷经济已经衰退到极点,可是却不能采取任何刺激生产的政策,因为债权人要求阿根廷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以保障还债能力,这也是阿根廷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达成协议的关键原因。阿根廷公共债务约1500亿美元,从现在到2003年底仅应该偿还的所欠IMF、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债务就有132亿美元,而阿根廷的国际储备只有100亿美元。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债务问题,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的债务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机实际仍然是债务危机。
阿根廷因宣布暂停偿还债务而受到严厉惩罚,委内瑞拉查维斯政府也因为偏离新自由主义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鲁拉、厄瓜多爾尔尔的古铁雷斯相继在大选中获胜,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对10年经济改革的得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求一条更适合各自条件的发展道路。
第二题:
巴西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巴西从葡萄牙统治时期到现在四百多年时间里,以“单一经济”闻名于世。1500~1550年以采集巴西木(红色染料)为主。1650~1700年巴西东北沿海地带大量生产蔗糖,17世纪末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黄金与金刚石后,“采金狂”延续了150年。1850年后进入咖啡兴旺期,成为“咖啡王国”。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胶的故乡着称于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才致力于产品多样化,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
自1947年以后的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被誉为“巴西经济奇迹”,其中1968~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增长速度是世界上少见的。1960~1981年间,其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跻身于世界前几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资源贫乏,而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巴西与巴拉圭联合兴建了伊泰普水电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利用甘蔗等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规模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业项目。自30年代开始,巴西加速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针,并着手发展重工业。60年代中期采取外向发展战略,加强与国际市场联系。70年代中期以来,则强调执行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相结合的工业化方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并进行创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动国内资本更新和技术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资,努力开发本国人力资源,大力培养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进巴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燃料动力紧张,粮食缺乏,外债聚增,通货膨胀率高,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巴西经济对世界市场依赖较深,从而使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制于世界经济形势,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民经济就呈下降趋势。
回答者:可爱aoBO - 魔法学徒 一级 3-30 17:21
--------------------------------------------------------------------------------
哦,看来分我拿不上了
回答者:齐书远 - 试用期 一级 3-31 17:02
--------------------------------------------------------------------------------
根据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公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在2000年出现短暂复苏、2001年基本停滞之后,今年将收缩1.1%左右,是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拉美成为世界经济纪录最差的一个地区,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将是各地区中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另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本地区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贫困化问题再次凸显。拉美地区经济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二是被阿根廷危机所拖累,如果不计算阿根廷,拉美今年虽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是还可以有1%的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复苏无力,使整个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中,也使年初拉美经济靠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的希望破灭。拉美基本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5%,出口出现大滑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比1990年代后期年均730亿美元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国际借贷条件苛刻,除了国际多边机构的紧急救援性贷款外,直接投资基本成了拉美获取外资的唯一途径,因此整个地区资本流向再次逆转,如同1980年代那样,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储备总计1500亿美元,是98年俄罗斯危机以来最低的。
阿根廷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12%,工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80%,失业率高达21.5%,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市场萎缩,超市和大型商场营业额分别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机首先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减少80%,智利对阿出口也下降一半,与阿根廷金融关系密切的乌拉圭爆发了金融动荡。这三个国家都发生了货币贬值,阿根廷经济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阿根廷危机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债券价格暴跌的影响,拉美国家发行债券困难,比去年减少50%,年利率高达15%。
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3年拉美经济增长在2.5%-3%之间,这不足以改善就业状况,也不足以减少贫困人口。有专家认为,自1997年以来,拉美又经历了一个“失去的5年”,在此期间,地区人均产值减少了2%,今年贫困人口上升到占总人口的44%(去年为43%),赤贫人口率从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贫困人口净增加700万,其中600万是赤贫人口。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在2015
‘叁’ 巴西为什么会出现退工业化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工业化都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核心,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期间,曾经辉煌的巴西工业化现如今已经逐渐被“去工业化”取代,而经济增长明显也已经放慢了,被牢牢地钉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而从现如今巴西的这种情况来看,也就像世界其他各国展示一个国家,丢掉了工业实体经济会有多么的可怕。
对于这种不还钱的事情,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是不干了,面对各种各样的债主,巴西在这个时候又只能被迫进行改革,放开市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拍卖掉的。然而被放开市场之后,常年处于温室当中的巴西企业已经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了。
所以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之下,巴西的处境变得也就越来越困难了,尽管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对于他们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是被动的,而且也是代表了退工业化的一种进程,因此也就把自己陷在泥潭当中,而且是越陷越深。
‘肆’ 从发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迈入“资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席卷全世界的经济震荡,对巴西更是一场致命的打击,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巴西经济与资源的过度捆绑,自然也得接受经济随价格波动的命运,这也是巴西经济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来巴西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单纯依赖资源输出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繁荣,但归根结底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赚钱的本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
‘伍’ 巴西的工业化进程
巴西的工业化建立在以资源消耗、加工和出口的基础上。巴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咖啡经济”、“甘蔗经济”、“木材经济”、“矿产经济”,基本上是以原料输出和一般粗加工出口为主。如巴西有“咖啡王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经历了持续百年的“鼎盛”之后,由于国际市场的不景气而走下坡路。而且在出口贸易上,巴西等拉美国家长时间地依赖于美国等西方经济大国。因而导致巴西的工业经济产业层次比较低、依赖性比较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比如,巴西牛皮产量高、皮质好,但皮革加工产品则嫌粗糙,“卖相”不好,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陆’ 巴西过早地实施“去工业化”,造成了什么局面
巴西实施“去工业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倒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制造工业一旦就业下降,经济肯定会少一大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单个产业就能发展强大,美国经济第一大国都不能够舍弃工业,何况现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巴西。
这样就形成一种局面,政府一边实施去工业化方案,一边救助失业人群,经济根本就没有上升的可能,现在还想着淘汰落后的工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倒不如把生产力高的工业集中起来发展,只淘汰一些比较落后的工业,这样对于经济损失相对会少一些,只单纯的实施“去工业化”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柒’ 二战后巴西是如何崛起的
巴西是金砖五国成员之一。而这5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金砖五国覆盖了亚、欧、非、美4大洲。这5个国家都是新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体量较大,那么巴西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农业优势
在90年代中期,巴西的汽车市场完全开放,并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而在巴西空中客机和波音公司,巴西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民用飞机制造商。
总体来看巴西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出口,巴西经济如果是要长期发展,不仅是要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结构改革。
‘捌’ 巴西作为金砖国家,为何经济状况还是如此萧条
这主要是因为恶性通胀和失业率一直在增加,再加上消费的速度也一直在降低。所以导致巴西经济状况十分的萧条。这是没有办法预料到的。
巴西这个国家可以从第三季度的GDP数据看到,它的差距真的是超乎了我们预期的想象。从之前的衰退可以改为萧条来定义。这个国家在当时真的是很被看好的一个金砖国家。而如今消费活力一度下降。所以经济一度陷入萧条。这也是在有着内在原因之后也有着一些外在的原因。
再加上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在加速。人民币也在面临着贬值,所以说对巴西多多少少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些都不是好消息。
所以造成巴西经济衰退,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玖’ 巴西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方面,都采取了哪些积极的措施
巴西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方面,都采取了哪些积极的措施
地区间发展失衡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拉美国家自不例外。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制约拉美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作为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区发展失衡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给其它国家提供了启示。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最为发达、中西部地区次之、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最不发达。由此导致巴西出现了所谓的“发达的巴西”和“落后的巴西”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巴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困扰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地区之间财富分布不均;各地区在中央财政收支中比重差异显着;人类发展指数(HDI)水平虽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标差距依然明显;人口的地区分布也相差悬殊,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居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紧密相连,并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区不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种族分布也不平衡。由于巴西的不发达地区聚集了比重较大的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直接表现为这些群体的贫困问题。巴西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成了人的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有统计显示,不同的种族贫困状况大相径庭,其中混血人种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贫困的代名词,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体。如,非洲后裔、混血人种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远低于白种人和亚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于超大城市。据统计,1989年巴西东北部和北部、东南部以及南部地区的9个城市的人口为4060万,占全国人口的近1/3。其中,仅东南部地区的三大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万人,占全国全部城市人口的65.5%、占全国人口的20%。
城市贫困问题是巴西发展模式的产物,也是亟待解决的痼疾之一。据统计,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约有1150万穷人,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于东南部地区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两个城市的穷人绝对数量最多,均超过300万,分别占9个城市全部城市穷人数量的27%左右。而由于人口过分地聚集于拥挤的城市,引发了城市居民基本的卫生和环境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其中广大城市贫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演变
导致巴西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的主要是地理、资源、历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则认为,地理特征如气候因素,以及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差异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还有学者通过对巴西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巴西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或者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关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始于殖民时代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分工,而且受制于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从殖民地时代到20世纪早期,巴西各地区的经济主要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形成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工业化进程中,本国内需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前,初级产品的出口是拉动巴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时,能够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地方就决定了区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长周期使那些生产相应出口商品的地区受益,其中出现了东北部地区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黄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区的“橡胶周期”,等等。由于本国经济严重依赖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的行情波动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决定着生产不同初级产品的地区的发展。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都以出口初级产品作为经济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后者以出口咖啡为主,到1870年左右,两个地区的收入相当,几乎看不出经济发展的差异。
后来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走势发生了严重分化:南部地区得益于国际市场咖啡需求的持续增长(据统计,在1840~1910年期间,国际咖啡市场的需求年均增长率达到5%),并受益于英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素质良好的欧洲移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随着咖啡出口数量急剧增加,南部地区经济日趋繁荣。大宗出口收入还为南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19世纪末期国家出台的本币贬值、关税保护等一系列政策让咖啡出口商和圣保罗地区的加工商受益。与此相反,东北部地区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却频频受阻。蔗糖出口既面临欧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区蔗糖的竞争。在国际市场糖价下跌的同时,巴西东北部地区的制糖业没有采用先进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减少,转而靠销往本国的南部地区。在19世纪后几十年,国际棉花市场需求疲软,而产自美国南方采用更高技术和拥有更低国内运输成本的棉花占领了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因此,东北部地区的棉花也开始面向南部地区的市场,但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纺织工业保护主义。20世纪之交,对内贸易成为支撑东北部地区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纪头十几年,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之间的地区差距已经形成。
从上述分析看,总的来讲,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和历史因素(殖民经济体系、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等)决定了巴西最初的区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认为是导致19世纪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经济“二元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并由此拉开了巴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关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现。这是巴西在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进工业化发展战略过程的一个“副产品”。在这个发展阶段,地区的平衡问题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发展议程关注之内,相反,政府实施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加剧。客观上讲,政策因素成为人为地加深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推动力量。
在此阶段,巴西经济经历了重要的结构性转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而东南部地区则成为内向型工业发展战略阶段的主要受益地区,因为巴西政府将发展的关注点一直放在本身已经较为发达的东南部和中南部地区。具体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对东南部地区的咖啡产业的支持政策,这是首次从地区的角度出台这样的措施,强调对南部地区发展的关注;到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的地区收入分配变得更多地集中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巴西政府重点关注的是中南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力图解决收支不平衡问题,并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深化。
与此同时,东北部等地区的发展不仅没有得到联邦政府的专门的产业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产的政策或产业调整政策),相反,在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而转向本国东南部等发达地区市场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让东北部地区还不得不消费价格高昂的工业制成品。因此,东北部等地区与中南部等地区之间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东北部地区靠输出初级产品获得的收入又被人为地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区获得,落后地区客观上为巴西全国的、尤其是东南部等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的资本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重视效率的发展战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发展计划)来促进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使经济布局向东南部地区集中,而并没有任何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担忧。事实上,随着巴西在这个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所采取的将投资集中于经济增长领先地区来促进国家发展的政策使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关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导“西进”运动。50年代以后,巴西历届政府一直把开发落后地区作为基本口号之一,致力于对东北部、亚马逊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1956年库比契克当政时期,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梦想”,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并于1960年正式迁都巴西利亚。“迁都”是巴西政府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举措。巴西利亚位于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较居中,可以充分发挥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辐射力可以达到边疆地区。在迁都后的3~5年里,巴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迁都的同时,政府还修建了通往东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公路,从而为落后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迁都政策也使区域发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
20世纪60~80年代,巴西政府采取更多切实行动治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个阶段可谓巴西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间的1968~1973年,巴西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被誉为巴西“经济奇迹”。因此,这个阶段的经济环境为巴西政府解决地区差异创造了实力和条件,也为国家利用优势产业反哺落后产业、鼓励优势地区反哺落后地区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成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开始高度关注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资于落后地区的发展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有效遏制了区域聚集程度过高的趋势,促进了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北部地区为例,60年代以前该地区主要依赖橡胶出口,但在60年代期间却失去了在世界市场的几乎全部份额,此后仅靠技术含量较低的微波橡胶出口收入维持。针对这种状况,联邦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这个地区的投资开发力度,如对私人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刺激措施,通过公共投资加强该地区与外界连通的道路交通建设,鼓励国有企业增加向该地区的直接投资,等等,为该地区带来发展动力。尽管北部地区在经济增长中也出现了环境退化、收入分配恶化等现象,但在改变地区落后面貌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1988年新宪法颁布后,巴西治理落后地区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扰。地方政府参与财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锐减,联邦政府对于地区发展的投资一度减少。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贸易和运输等缺乏效率,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攀升,之后通货膨胀问题开始突显。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稳定计划,这些行动加上贸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有效地规避了资金缺乏等困境。应当讲,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阶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开始关注、治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阶段,通过其采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码阻止了地区发展差距的继续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现象,巴西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将束手无策或无所作为,尤其在当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恶化主要是由人为的政策因素导致的情况下,更应运用政策手段加以弥合,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起码要防止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治理地区发展失衡的经验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西历届政府一直在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治理落后地区发展问题方面积累了经验。
实现落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在落后地区的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落后地区内部也可以划分出相对发达的次区域和更为落后的次区域。因此分析整个落后地区存在的优势,创造该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扶持地区内部的“增长极”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将是关键。
其实,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区时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地成功创造了三个“增长极”:亚马逊地区的“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增长极”、朗多尼亚州的“西部农业增长极”、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矿产和金属产业增长极”。以上三个地区成为20世纪70~80年代北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治理东北部地区的过程中,巴西政府力争改变以往支柱经济较为单一的局面,着重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结合各地的优势,打造出石化、纺织服装和金属矿产等支柱产业。
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治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后地区采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为两种:投资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向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等领域进行投资,同时以税收优惠措施给予鼓励。事实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联邦政府转移支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东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在中央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区在中央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别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说明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该地区的发展予以扶持。实际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资金尤其是联邦政府能够掌控的财政收入多寡是影响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条件。在1988年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改革后的巴西联邦政府财力一度锐减,导致对落后地区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甚至立法来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巴西政府为治理地区发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脉络基本上为: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开始关注→初期以调研性质为主→出台鼓励性措施→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写入法律法规(1988年宪法)→(1999年以后)成立专门的主管机构→成为国策(2003年出台国家地区发展政策)→更广泛范围的合作来治理(与其他拉美国家合作)。
在对北部地区的开发过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亚马逊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开始组织对亚马逊地区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在东北部地区开发过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东北银行”,为开发东北部地区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成立“东北部开发管理局”,负责对东北部地区的开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内的巴西不平等问题被1988年的巴西宪法所关注;1989年,巴西创建的“宪法融资基金”被认为是该国又一个最为重要的地区政策工具,其目标就是通过给予地方企业以特许贷款实现相应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享有优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农业生产者、“小型”和“微型”的企业、利用当地原材料的生产活动以及劳动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产经营项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后地区自身、甚至是国家的界限,从更大的地理范围(如拉美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寻求解决落后地区的治理方法和经验,其中巴西与欧盟还就地区发展问题建立了对话机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设计有利于地区发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国内较小且经济实力弱的州在国会占有席位的比例远多于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州,从而体现出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之间。东南部地区拥有全部选民的46%,但在议会中只占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区拥有4.8%的选民,却在议会中占有11.3%的议席。北部地区具有的较高代表性始于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圣保罗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在联邦中的力量,削减上述实力强大的州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能力,这种政治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正是让经济实力弱小的州在联邦议会中具有了较高的代表性,使得联邦政府、国会可以将地区不平衡问题纳入政治议程。
治理地区发展失衡的教训
要避免人为因素加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国家独立后因政策偏差而人为地加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实行的某些经济政策及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未能改变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不合理格局,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实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但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为发挥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优势和辐射作用,政府实行的倾斜政策反而不利于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区域开发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在拉美,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最多,但教训也不少。巴西采取的一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其开发落后地区的战略过于“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亚马逊地区纳入一体化的“全国发展计划”,目标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使巴西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巴西政府对西部的开发采取了超出国力的大预算、大规模、大投资的办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计划”的预算投资高达600亿美元。此外,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长达5000千米的“泛亚马逊公路”的使用率一度仅为50%,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这些耗资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违反了自然法则,忽视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造成“20世纪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态问题”。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在20世纪末使巴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梦想,军政府鼓励外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到亚马逊地区投资。但由于法规不完善,加上投资者急功近利,烧林开荒建牧场,结果使亚马逊森林、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链遭到了破坏。1998年,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毁面积达1.68万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无限期地不再受理对亚马逊森林开发的申请,要求已采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业立即停止采伐。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世纪性过失”。
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危及社会和谐。城市化过于集中于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大弊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国家普遍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种始终以大城市急剧扩张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现失控。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使本已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恶化。过度集聚化的城市发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资等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为了应对中心城市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国家只能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资而减少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导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被削弱,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引发新一轮人口迁移。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并对经济社会的总体稳定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地区差异的扩大使地方离心倾向不断上升,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挑战,对国家的统一构成潜在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不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圣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个州存在20多个分裂组织,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酝酿成立独立国家,而且在东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在内的独立共和国。
结语
巴西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治理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失衡地区发展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统的战略,以动员全局的力量治理这个难题。历史上,巴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结构就因受到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使各自的发展历程开始走向分化,而地区收入的减少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也加剧了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既要依靠本国内部的正确政策,也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条件,这样才能维持巴西经济社会稳定的发展,以保证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后地区的进程不至于被干扰或是被打断。
其实,与巴西的情况类似,其它拉美大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也甚为严重。其中,在墨西哥,联邦区、哈利斯科州和新莱昂州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区的经济似乎无足轻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轴心的潘帕斯地区发展一支独秀,其他省份则长期被排除在增长的繁荣之外。因此,拉美国家出现的“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甚至“一个城市、两种景象”的发展失衡情况应当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拾’ 巴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为什么实体经济的成本被推高
这是因为当时巴西并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但是当时巴西却迫不及待地要去工业化。所以也使得巴西大力的发展了第三产业,也就是所说的服务行业。但是一旦选择去工业化的话,就会使得国内的工业能力损失殆尽,如果再想发展实体经济的话,就必须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压力。再加上由于其他国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巴西的一些企业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有的时候甚至处于一种劣势。
再加上巴西政府的贪污腐败非常的严重,也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所以这也导致实体经济成本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