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正进行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外交、经济、军事以及长期以来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年代后期,“左”倾错误蔓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积极引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 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制造,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网络服务正在逐步普及,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成为重要特征,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将终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更为普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
当今全球正面临着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有其必然性,它是以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结果.。
尽管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国内外均有不同认识,分歧点既有对工业革命划分的不同(如有人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人认为是第六次科技革命),也有对其程度和影响的不同看法。但由于国际上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契合了当前全球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萎缩等实际问题,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甚至是部分决策者的认同。例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塔尼亚明确表示,欧洲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们认为,国际上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趋势性判断,与国内近一段时间对全球正孕育着以新兴技术和产业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判断相一致,是对已有现象的归纳和提升。应该说,当前出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端倪,但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逐步深刻的影响,对其认识也是一个动态深化的过程。但由于其蕴含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将有可能对不同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动态跟踪。
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生产方式从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和分散式就地生产,这种转变可以将曾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重新回到发达国家,因此,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期挑战大于机遇。
在我国竞争优势亟待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素将加大调整的压力和难度
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考虑劳动生产率差异并修正后的劳动力成本约为美国的30%,未来几年我国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缩小,2015年我国修正后的劳动力成本将是美国的45%,数字化制造的影响有可能加速削弱我国的既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并不是简单地机器替代劳动,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的短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因此对那些贴近市场最终需求的产业影响较大,而我国许多产业是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消费品,其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要大于其它国家。此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可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新一轮的大规模跨国间产业转移,面临的贸易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更加多发。
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我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
数字化制造将使得某些行业(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个性化定制、分散生产成为新特点。为更贴近市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本地化制造。从而,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分工体系有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延续产业链分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领域;另一是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后一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深刻影响。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一方面,外资企业将更加看中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更加贴近消费需求,会加大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等机构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外资企业考虑贴近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享受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以及我国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将已在我国的部分外资回流到发达国家。
此外,也促使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国外投资设立生产企业的方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合作、分散、开放的特征,提出了体制机制适应性的新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更为普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这些变化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多,不利于创新的行政性审批多,缺乏针对性的集中决策多,此外,在信息和能源等领域市场垄断、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仍不完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力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以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进一步凸显了市场规模、需求多样性的重要性,内需扩大还将提高我国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就此意义上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不会终结中国的崛起,如果把握住机会反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机遇,但近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因此,从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引发全球性结构大调整的高度,中国首先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研究,强化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加快人才培养和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因行业间利润失衡造成对实体经济的侵蚀,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
3.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正进行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外交、经济、军事以及长期以来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年代后期,“左”倾错误蔓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积极引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4. 3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详细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
2、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 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把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革命的影响
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4年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44年 威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改造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同,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大量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形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对中国的影响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 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在这三次历史转折点分别在干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1840年后,这时的中国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摸样,终于等来了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70年后,接近结束的时候正值八国联军战争发动之时,此时中国在进行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考虑自己的整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包围下,只能自己搞点东西,但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航空事业,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技术、航空技术已经跃然世界前列。
6.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许多有识之士兴实业,中国近代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政治跌宕起伏,社会文化剧烈变迁,工业文明迅速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1.工业革命与两次鸦片战争
(1)19世纪中期,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法、美等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和,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社会,经济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诱导,中国的企业、企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的生产方式产生,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起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学习科学技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先后发动了战争和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解决本国发展资本主义中的矛盾,制定了以吞韩侵华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对外扩张。这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西方列强为各自目的,对日本采取支持或政策,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政府应邀镇压朝鲜起义,日本趁机派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年甲午战争爆发。
(2)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引发中国民族危机,农民阶级掀起运动反对外来侵略。年英、俄、、法、美、日、、八国为了镇压义和团,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计划,联合发动了侵略战争。
(3)随着资本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倾销为主转为以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901年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如、)。民族危机推动了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近代化艰难地向前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正进行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外交、经济、军事以及长期以来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年代后期,“左”倾错误蔓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积极引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7. 三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正在干什么,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在清朝统治前期
第二次,中国正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第三次,中国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
8.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发生了那些变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建国初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863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在多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些成就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强国地位正在不断提高。
9.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材料、遗传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日益精进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联系了起来,工业中的生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人类在这个时代的“野心”不再局限于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并且在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得到了实现。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1981年,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6年,出现第一代计算机为电子管计算机。
1959年,出现第二代计算机为晶体管计算机。
1964年,出现第三代计算机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0年,发展为第四代计算机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
时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较模糊,2010年7月,德国政府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把工业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没有覆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规模。我们现如今应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的过渡期。
特点: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德国政府希望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承担核心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实现“无人工厂”。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极致,但是有关于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在具有“思维”后会对人类产生不利企图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家电、人机交互、3D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物联网、资源整合、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大数据革命、机器自组织、云计算、高度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