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2年抚顺巿工业遗址公园旅游规划实施项目有哪项
2022年抚顺巿工业遗址公园旅游规划实施项目有电铁客运旅游专线,规划建设抚顺市琥珀产业园区、西露天矿遗址公园工业旅游区、红透山工业小镇、老虎台矿工业文创SOHO区。
(1)杭氧工业遗址叫什么扩展阅读:
工业遗产见证着工业文明的辉煌演变,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建言,为促进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作出了贡献。
抚顺是一座拥有百余年工业史的重工业城市,曾经以“煤都”闻名中外,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之一。抚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许多工厂、矿区停产或面临停产。针对抚顺工业遗产现状,市政协予以极大关注,并在多年前就针对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组织调查视察,提出意见建议,也得到政府及相关企业重视,如胜利矿竖井等工业遗产列为市级文保名录,政协的重视与建议被采纳吸收。
2017年8月,市政协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共同商定从工业遗产分布状况、保护情况、利用价值、存在问题等6个方面开展调研,以此确定选题。
2018年3月,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一次常委会议,把“加强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纳入当年政协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会后,市政协联合多部门、民主党派和相关专家学者即刻成立调研组。
“要把全市工业遗产这个‘家底’摸清楚,用事实来说话,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做出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担当,把工业遗产遗址保护好利用好,不要给子孙后代落下‘埋怨’,也要让他们记住城市乡愁。”市政协主席刘国强在召开调研组协调会时说。
按照协调会要求,由市政协一名副主席带队,根据事先拟好的调研内容开展调研。他们历时3个月,先后深入到抚顺西露天矿、抚顺石油一厂、抚顺发电厂、龙凤矿竖井、抚顺铝厂、抚顺特钢、抚顺机械厂、东公园水厂、东洲新屯东街日式住宅群遗址等实地调研,发现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址有60余处,如果不加大对其保护力度,将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外省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市政协先后组织相关委员及专家赴北京石景山工业文化体验园、河北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补齐保护利用抚顺工业遗产这个短板。
同年5月,市政协召开调研组协商会,组织调研组成员对1份主报告和6份次报告展开协商讨论,并邀请规划、设计等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现场解答有关保护与利用等问题。
针对工业遗产资源没有详细名录、无专项规划、缺少法律保护、被拆迁、损毁破坏严重等问题,如何将沉睡冷冰的工业遗产遗址,变成活跃增长的“热经济”?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及展望,市政协在深入调研、摸清全市工业遗产情况的基础上,于2018年5月底召开了“关于加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会,共同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把脉会诊”。
会前,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定21个市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到会,同时还邀请抚顺石化公司和抚顺矿业集团两家主要领导也参会。与会人员就调研报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都结合本部门分管的工作实际按照“一遗一策”工作模式,展开热烈、深入讨论。会议提出“保护人文、传承历史、融入城市、分区整合”的理念,“新旧共生、综合利用、生态优先、整体开发”的原则,为全面保护和利用抚顺市工业遗产贡献出了政协方案。
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把此次协商会作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启动会,并当场宣布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参会的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请市人大就开展此项工作启动立法程序,要求市文广局作为牵头部门,尽快形成工作方案、建立抓落实的闭环体系,按照“一遗一策”的工作思路,将过去的“金饭碗”打造成未来的“聚宝盆”。
2018年9月,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会议确定,以抚顺机械厂为切入点、“引爆点”,形成全市整体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合作;建立长期的发展工作思路,逐步推进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市政府在制定《抚顺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28)和《抚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中,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写进了规划和方案中,同时,打造了电铁客运旅游专线,规划建设抚顺市琥珀产业园区、西露天矿遗址公园工业旅游区、红透山工业小镇、老虎台矿工业文创SOHO区等。
市政府多渠道努力及融资,在天湖桥南的采煤沉陷区,占地18公顷,建起了东北记忆工业主题公园,让这座工业重镇昨日的辉煌依稀闪耀。公园内放置了代表抚顺工业记忆的62式轻型坦克、机车头、电铲、钢包、龙门吊等数件展品,仿佛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⑵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有何意义
据报道,日前,由中国科协调宣部等机构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名录中有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企业,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覆盖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
好在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武汉、广州、大庆等城市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力图“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此举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和历史文化遗址不同,工业遗址大多具有“以用促保”的空间。北京798文创园区就是在原国营798厂等企业老厂区基础上建立起的文化新地标,上海的1933老场坊、重庆的坦克仓库等是这类模式的代表。如何让老厂房、老厂址焕发生机,需要找到更多模式和办法。
电影《钢的琴》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落寞的钢厂遍布着工业建设时期留下的厂房,老工人们静静站在远处,看见不再冒烟的烟囱在爆破中轰然倒下,表情凝重。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的“轰然倒下”。工业遗产名录的发布可以看作是一个提醒: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给城市新建了些什么,更要思考给城市、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⑶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是什么
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水、洛水之间的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堪称“华夏第一王都”。
伊、洛二水都是中华文明中着名的两条河流,其间流淌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传说很早以前,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说他母亲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诉母亲:“臼水出而东走。”
母亲睁开眼就见臼水出来了。告诉邻居们快走,大家走远了,回头再看村子已经被水淹没。他母亲化为空桑树,自己就在其桑树中了。莘氏女收养了婴儿,长大后非常有贤德,称之伊尹。
洛水悠悠,弥漫神秘色彩。周公制礼作乐大功告成后,曾率群臣在洛水边摆曲水之宴。他让群臣沿水边席地而坐,将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觞在何处羁绊打旋,离着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据说,“滥觞”一词就源于此。
二里头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是当时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里头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
墙外有环城大路,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
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
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
同时,二里头遗址内的墓葬有几十座和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
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器物全长超过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很小。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绿松石片,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而现在无法辨认。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
龙形器的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
而二里头的青铜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晚期的文化层还有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画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里头遗址,让夏朝从传说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信史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建议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
⑷ 南通的风俗和特产是什么
1、民俗:乐舞文化、僮子戏、踩文蛤 、哨口风筝、茶文化;
2、特产:
油馓子
早年,食品稀缺,用面粉做的油馓子(南通有地方称之"油面"),加上红糖,开水泡着吃,作为产妇的滋补食品,这种老风俗在南通不少地方至今还沿袭着。
西亭脆饼
作为通城特产的典型代表,脆饼可谓是陪伴着很多老南通的童年的经典记忆,饼底的酥脆,芝麻的香甜,西亭脆饼选用上等精白面粉为主料,经二十八道工序,用手工制成。
如皋香肠
如皋香肠,又称“如式”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香肠品种之一。可与“广式”香肠媲美,被称为“如式”香肠。如皋肠具有条理整齐、肉质紧密、肥瘦比例得当、干爽结实等特点。
正场薰糕
正场熏糕,为江苏省南通市汉族传统糕点名产,产自通州区正场镇, 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吕四海蜇
吕四海蜇,是江苏的特产水产品,盛产启东于吕四沿海,身体半球形青蓝色,半透明。以质量上乘,加工精细闻名,是我国“海产八珍”之一。用白酒、香菜和胡椒粉调制的海蜇泠盘,脆嫩、透明、爽口。
3、名胜:苏通跨长江大桥、定慧禅寺、文峰公园、南通三塔、张謇近代工业遗址、圆陀角风景区、法宝禅寺、水绘园、 狼山风景区、南通博物苑。
⑸ 怎么去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还没有兴建,现在还应该叫做首钢石景山主厂区,首钢集团首钢总公司,即首钢大院。
在石景山路(长安街延长线)西端头。
可以做地铁到古城站,然后乘坐337、354、941可以到“首钢厂东门”,直接进去就可以,不收门票。在古城地铁站西100米的古城站乘坐58路直接进到首钢主厂区里面。锏惧害鍦板浘
⑹ 关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桥的历史故事 杭州上的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镇,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文化”在这里发生,延续了5000多年文脉。现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规划将要建设国家公园),从博物馆陈列的史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为古都谱写的5000多年神韵,璀璨夺目,堪称中华文明瑰宝。
2.秦始皇的遗迹
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0年至钱唐,临江了望,见波涛险恶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过江。秦始皇站立过的那座山头从此名叫“秦望山”(现钱塘江边六和塔西面)。还有,西湖宝石山上有块大石头,传说曾是秦始皇的“缆船石”,后来被镌刻成大佛头,现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汉代石碑 西泠生辉
西湖“湖山最胜处”的西泠印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泠印社有一“镇社之宝”——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顶巅的“汉三老石室”中。东汉石碑是杭州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丽的湖山闪烁着熠熠光辉。
4.湖上仙山 晋代古刹
1600年以前的晋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来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炼丹术家,杭州人称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结庐(抱朴庐)炼丹,这座山从此称“葛岭”,葛洪炼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来杭,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峰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凤山奠基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改钱唐为杭州(从此有“杭州”之名)。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县治由虎林山(后称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凤凰山下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是为最早的杭州城。美丽的凤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变迁图,还有自隋代开通大运河(自镇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从此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杭州经济文化大发展。
6.唐代水闸 白傅留诗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开筑“圣塘三闸”,引湖水灌溉农田,作《钱塘湖石记》说:“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白居易当年筑的圣塘闸,至今尚在湖边。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宝塔 吴越遗韵
秀丽的西湖三面云山,南北对峙两座宝塔。都是北宋初年(吴越国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绎了历史沧桑、民间传奇。北宋开宝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决心“纳土归宋”,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这时他宠爱的黄妃产子,为了庆贺并祈福,建造了这座宝塔,初名黄妃塔,后因地而名称雷峰塔。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迩闻名。2002年于原址重建,再现“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万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后2200多年历史上,至少有过500多任地方行政长官,其中最受老百姓爱戴,至今还念念不忘的应数北宋时的苏东坡。
诗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州任地方行政长官。任期内,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时,见西湖淤塞荒芜几占面积之半,积葑约10公顷。他向朝廷上奏《乞开西湖状》,用工20万,取葑泥筑长堤,架六桥,植桃柳芙蓉,人称“苏堤”。湖中堆岛,外建三塔(座标),即今“三潭印月”。因诗人有绝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桥边 故宫遗梦
自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凤凰山筑紫禁城,周长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米,阔3.3米,城门13座。紫禁城内建起大殿13座,气势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焚烧殆尽。只有白塔桥边的白(石)塔依然屹立。从白塔眺望凤凰山南宋故宫遗址,一片葱绿,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级直达凤凰山巅。
10.十景题名 古刹驻跸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来杭州,游西湖。以后,康熙又4次南巡来杭州。其间在孤山筑行宫(今文澜阁),疏通市内河道涌金河(浣纱河)以通龙舟。最有影响的是为“西湖十景”题名,改其中的“曲院荷风”、“两峰插云”为“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康熙每次来杭,都从城隍牌楼(巷)上吴山进香,当年上山的御道石阶尚在。还到西湖晋代古刹灵隐寺驻跸,题写“云林禅寺”匾额,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