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一、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第一,经济增长平稳。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虑到生产要素支撑能力的变化,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基数,7.4%的速度并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
第二,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1.8%,增加307万人。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各个月份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5%以上。
第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878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义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没有越出上下限,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有利时机,有序有力推进改革转型,既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作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
第一,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一、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6%。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GDP的比重也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其他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同时,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第二,需求结构有所改善。在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出口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2.9%。而且,在投资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一方面,总体居民收入增速相比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分别高出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四,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
㈡ 经济服务化的服务化趋势及其特征
如果说十八世纪起于英国、十九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化浪潮标志了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那么在先进国家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时代早已悄悄地来临。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重心渐次从农业向工业并进而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性。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指出了美国经济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征,其标志是美国服务业的劳动力与GDP比重(1969年分别达到60.4%与61.1%)已经超过工业与农业之和(Bell, 1973)。同一时期,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相继提出类似概念与理论。
贝尔等人的理论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而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则为其提供有力的验证: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显着现象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无论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从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50%上升到64%。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5%和44%。在一些主要城市,这一数字达到了70-80%。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0%,中等收入国家在45-60%,低收入国家也达到30-40%。
可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向,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的这一现象,被称为“经济服务化”(杨治,1985)。 一般认为,经济服务化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产业结构服务化
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引致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服务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看,无论是GDP的产业构成还是各国的就业构成,服务业在发达国家都已普遍成为第一位的经济部门,而且这一经济服务化的潮流已开始向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在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
表现为工业等生产型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向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早在198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就已经有75%以上由工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Britton,1990)。
第三是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经济服务化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经济活动类型的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与产品型经济的区别在于:服务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产品的部门;服务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服务,而非大规模的商品;服务型经济中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服务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的经济部门;服务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由服务性行业而非商品生产部门创造。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更具有主导性的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的重要动力。
㈢ 如何理解服务工业化和工业服务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
经济服务化是指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业。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它是随着产业规模及结构升级,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必然要从农业流向制造业,迸而再向服务业转移。而服务的扩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并不断增加,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服务化阶段。
经济服务花的本质特征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站主导地位,表明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国家经济发达,人民收入增加,国家产业结构合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怎么理解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扩展阅读:
研究表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年轻尤为重要,而振兴制造业又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
所以要认识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积极有效流通,促进了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劳动就业,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关系,就要做到坚持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努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必须将工业发展集中在基础工业和制造业上,这也是遵循工业化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此,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关系,还要做到坚持产业不断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工业升级改造,不断加深服务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