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转型如何确定升级

工业转型如何确定升级

发布时间:2022-02-08 21:46:11

㈠ 企业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企业新阶段及核心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变化:第一阶段以“产品”为主;第二阶段以“产品服务”为主;第三阶段以“解决方案”的提供为主。
按照这一逻辑,前瞻产业研究院专家人士指出,未来企业应该具有4大核心能力:
1、 用户力。原来以产品为导向的传统企业一般都是做一锤子买卖。但现在的企业要学会经营用户,与用户协同创新,以用户思维为导向,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挖掘用户的终身价值。
2、 数据力。企业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关大数据分析,驱动创新体系,找准用户和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帮助公司决策,提升整体效率。
3、 创客力。在互联网时代,未来的企业不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这些小而优的企业以创客化模式发展,在创新力量的驱动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能以较小的力量获得较大的市场。
4、 共享力。在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内部共享平台和行业共享平台将成为标配,对平台架构、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供应链等的共享将有助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促进资源整合和企业互利共赢,实现价值最大化。

㈡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前 言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工业领域其他规划的重要编制依据。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资委及国防科工局、烟草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第一章“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全面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及时制定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3%,全国城镇工业企业投资总额年均增速达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30.2%。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全国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8955项,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重点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淘汰炼铁产能1.2亿吨、水泥产能3.5亿吨、造纸产能1070万吨。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31.2%,较2005年提高3.1个百分点。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通信(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大宗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12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许可证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产值的74.5%。
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已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较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为4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6.9%;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较“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环境呈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同时,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我国工业企业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约束相应增多。
——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近年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着增强。同时,我国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尚需较长过程。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为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良好环境,也将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㈢ 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如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013.04.21 20:4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周联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方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作为福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既是一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并着手推进的现实课题。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原则,突出“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空间布局、强化分类指导,差别化发展,推进工业优化布局、加快发展、提升发展。一是“三湾”引领。以闽江口、湄洲湾和厦门湾为重点,加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海洋新兴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区域,并辐射带动周边及山区产业发展。二是“两带”支撑。依托沿海产业密集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汽车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依托沿路产业集聚带,推进山海联动、产业对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三是“十区”承载。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密集区。
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做大、提升和转型的推动力。一是着力推进在建项目实施。按照促进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和突破前期一批“三个一批”滚动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联席会议、责任分解落实、督促检查以及工作通报等制度,分产业、分层级、分年度推进“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项目的实施。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对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促进闽台、闽港澳产业深度对接。三是大力推进项目生成策划。着力在政策鼓励的方向领域找项目,在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配套中找项目,在国家、省级科研成果转化中找项目,在企业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推介中找项目,变单个项目策划为产业链、群、区的整体项目策划。
强化产业链、群、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太阳能光伏、LED、平板显示、稀土、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 14条产业链延伸拓展,培育 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一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动其转型升级,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电缆、电机、工程机械、汽车、船舶等装备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进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向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方向转变;铜、铝、不锈钢、稀土以及石化等原材料产业集群是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平板电路、微波制造、软件、太阳能等新兴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二是加快融资、创新、物流等平台建设。以各类园区、基地为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和基地在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市场网络、产业链条、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协同发展,有效降低园区企业交易成本。三是分工协作、合力推进。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营造政策环境,制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动企业“退城入园”步伐。二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省内企业与央企、跨国公司等对接,推动省内骨干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方式。围绕产业链发展、多元发展、转型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对其他中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三是积极推进发展总部经济。着眼于引进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在厦门、福州、泉州等地区,采取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功能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管理等措施,优化企业总部区域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企业总部集聚区,同时,积极构建总部经济服务平台,合理配置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及商业零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区域,提高总部经济配套能力。
强化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改造。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进行补助,重点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项目;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助、上大压小等措施,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以技术改造促进落后产能淘汰。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开展以产业化为主导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活动,设立重大产业应用科技开发专项,进一步破解技术瓶颈制约。三是突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设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推进高新平台建设,制定鼓励新兴产业产品消费政策,加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福建省抢先布局。四是突出平台建设。建设装备制造、汽车、纺织服装、电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工控技术、中试环境、在线检测、电子商务、项目交易、投资贸易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物联网技术推广,促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延伸拓展。五是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做大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太阳能光伏及新型动力电池等为重点突破领域,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加快研究出台光电产业、物联网产业的扶持政策,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化融合、新能源汽车、LED等重点领域实施市场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
(作者系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39.htm

㈣ 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充分认识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之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转型路径,以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前人对企业转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式下,企业转型成功必备的三个关键。
1、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实践证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纲领,具有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业务领域,指导企业的资源配置,确立企业的发展策略等重要作用。
因此,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只有在建立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后,系统、全面地整合企业各方面的要素,使其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成功转型的目标。
2、数据驱动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不是规模扩大、把握机会,而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发挥和强化。在大数据时代,以利用数据价值为核心驱动创新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充分释放企业潜能,实现转型与升级。
通过对企业发展潜力、行业背景、产业趋势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精准预测企业在发展周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将风险前置,进一步帮助企业在转型道路上破难解困。
3、产业链资源整合
产业新生态的构建和融合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企业加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势企业的支撑,而企业可持续发展也脱离不了产业的指引和扶持。企业与产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深挖并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积极与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协同共赢发展的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咨询服务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企业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进行企业转型,构建前瞻性业务模式,突破发展瓶颈。

㈤ 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㈥ 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期间,技术改造工作应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技术创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新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高端化为重点,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企业普遍实施技术改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河北制造业升级版,尽早实现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

㈦ 如何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

从政府层面:
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就是在成本大幅上升情况下寻找一条既能在宏观上应对通胀,又能在微观上保证企业盈利水平的破茧突围出路。

(一)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1、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强化产学研平台和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努力发挥这些平台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2、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利用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直接或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3、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由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工业用地闲置的,按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置,依法收回连续两年未使用的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做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排出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配套措施,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加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同时,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优秀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

(四)创新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机制

1、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机制,整合分散于各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家一户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2、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建立各类社会科技支持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

3、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深入开展 “中小企业信息化”活动,围绕“引导、示范、推广、扶持”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五)落实转型升级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实处,用足用好用活一系列推进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税费减免政策。有关部门在落实各项政策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兑现。

(六)强化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职能

1、确立服务行政理念,完善政府的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

2、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组建温州本土企业家俱乐部,通过联合高校,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非农产业劳动技能提升培训体系,通过劳务引进,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企业管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特种岗位、学历教育等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能力。

3、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建立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外贸信息收集与预警机制,开展政府部门合作,联合收集国际贸易壁垒和国家加工贸易政策动向等信息,定期为工业企业发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让企业尽早了解,从而扶持外贸出口持续增长。落实国家关于进口产品贴息的规定,鼓励和扶持企业有条件的扩大进口,平衡进出口贸易。

4、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带动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凡被评选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的,在银行贷款、推荐名牌产品和商品、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在财政扶持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继续清理和整治“乱收费”等行为,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七)加强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

中小型工业企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同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的协作,建立健全指导联系和会商制度,参与推动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如开展科技帮扶活动,组织科技人员为转型升级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专利申报、新产品开发等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按照统筹规划的要求,指导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方案,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八)注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中小型工业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化解各种风险。一是注重防范企业资金链的风险。二是注重防范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三是注重防范市场涨跌多变的风险。四是注重防范合作或重组的风险。五是注重防范跨国发展的风险。

㈧ 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具体步骤如下: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㈨ 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根据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国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工业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工业转型如何确定升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当到十堰汽车多久 浏览:439
废旧汽车哪个配件最贵 浏览:598
宝马与众泰哪个贵 浏览:470
宝马320GT车钥匙多少钱一把 浏览:895
奥迪双钻和双星哪个好 浏览:560
河科大工业工程管理属于哪个系 浏览:485
生产汽车座套脚垫需要什么设备 浏览:757
汽车钥匙为什么会发热 浏览:968
如何看待郑州奔驰堵在地下车库 浏览:202
奔驰r300如何用元征x431 浏览:402
泥泞奔驰如何通过教学 浏览:36
gle400跟宝马x6哪个贵 浏览:467
宝马x3订车一般付多少 浏览:724
奥迪6缸多久保养 浏览:410
奥迪员工价购车提供哪些资料 浏览:409
ev开头的电动汽车是什么 浏览:570
如何开小汽车精品店 浏览:847
奥迪天云灰和黑色哪个好 浏览:500
湖北民族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哪个好 浏览:936
汽车车衣多久拆下来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