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芷江工业主要生产什么

芷江工业主要生产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2 18:35:03

‘壹’ 怀化芷江有什么农业特产怀化市整体呢

芷江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开发较早,农产品丰富。古有“担不完的沅州”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建成3座中型水库,17座小(I)型水库和100座小(Ⅱ)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5.6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6万亩,分别占水田面积的76.9%和52.8%。建设了一批“吨粮田”。年种植杂交稻30万亩,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16.61万吨,比1949年的42470吨增长3.9倍,农业人口人平产粮569公斤,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芷江产油菜籽6819吨,油茶籽1371吨、油桐籽1525吨,白蜡104吨、柑桔6809吨,烟叶1025吨,西瓜18920吨,干辣椒688吨。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兼养牛、羊、鸡鸭、鹅、鱼等;生猪饲养量46.04万头,其中出栏23.04万头;家禽饲养量190.46万只,鲜蛋产量802吨,水产品产量703吨;芷江林地面积193.59万亩;森林面积173.89万亩;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42.3%,活立木蓄积量312.93万立方米。1990年,采伐木材4.31万立方米。已被列为省一级的商品粮、速生丰产用材林、油桐等基地县之一。芷江农业总产值1223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8.7%。
截至2012年,芷江形成了优质稻、畜牧、柑桔、蔬菜、烤烟五大农业支柱产业。

怀化物产资源丰富,素有“广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的美誉。全市有活立木蓄积量6690万立方米,居湖南首位。
有中药材26万亩,1900多个品种,其中175种为国家重点中药材保护品种,茯苓和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
年产水果90多万吨。其中靖州的杨梅、溆浦的蜜枣、麻阳的冰糖橙久负盛名。

‘贰’ 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

1、近代工业的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地遇到了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战时发展迅速的绵纺织业这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亏累搁浅的同时,若干大的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呈现了半殖民地中国工业活动中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 1925 年的“五卅”运动和1928年“五三”抵货运动,也曾给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面粉、卷烟等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据估计,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业资本在3亿元左右。中国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跌价倾销进口商品;连同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等,造成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1933年,棉纱价格跌落之巨为10年来所未见,全国纱厂亏多盈少;同年,上海面粉价格狂落,存货堆积,使部分工厂停工。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1936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迅遭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会局调查:受损害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总额在8亿元左右。中国民族工业遂因战争的破坏而中落。这一时期,除了东北地区已全部沦为殖民地经济以外,国民党统治区外国资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胀。1936年的统计表明:外国资本大体上已经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的66%,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则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5%。十分明显,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确立了垄断地位。
5、抗日战争以后的萎缩工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原因:1官僚资本主义的阻挠 2美货的泛滥 3 内战的影响
6、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例如,1949年,瑞金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政府员工印刷所的设备开办瑞金新华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兴"私营印刷所并入,新华印刷所更名为江西瑞金印刷厂1950年,长汀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府田赋处的碾米设备,筹建了县 近代机器办第一家国营工厂--第一碾米厂;兴宁县第一染织厂则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兴、大同、福利、农业、勤信、合众、集泰等9家全县较大的私营布厂合营的,1955年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定名为"地方国营兴宁第一染织厂"。1924年创办的妙培炉铁厂,1950年为平远县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妙培炉人民钢铁厂,后来发展成为平远县国营钢铁厂。1955年,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梅县共有海源、复兴卷烟厂、光明电灯公司等13家私营工厂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厂全部转变为国营工厂;其中由海源烟厂、复兴烟厂合并的公私合营企业--梅县卷烟厂就是1960年过渡到地方国营企业的。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赣闽粤边区各县建立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中,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在80年代中期以后,它成为三边地经济改革主要对象,并在实现转制转轨中逐步融入世纪末三边地区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这一部分工业企业,本书后面将不再另外给予更多的关注。

‘叁’ 芷江侗族自治县的经济概况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32082万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137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61356万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73589万元,增长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132元,增长4.9%。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3.7∶43.4∶32.9。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3%、65.3%和18.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7%。 芷江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开发较早,农产品丰富。古有“担不完的沅州”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建成3座中型水库,17座小(I)型水库和100座小(Ⅱ)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5.6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6万亩,分别占水田面积的76.9%和52.8%。建设了一批“吨粮田”。年种植杂交稻30万亩,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16.61万吨,比1949年的42470吨增长3.9倍,农业人口人平产粮569公斤,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芷江产油菜籽6819吨,油茶籽1371吨、油桐籽1525吨,白蜡104吨、柑桔6809吨,烟叶1025吨,西瓜18920吨,干辣椒688吨。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兼养牛、羊、鸡鸭、鹅、鱼等;生猪饲养量46.04万头,其中出栏23.04万头;家禽饲养量190.46万只,鲜蛋产量802吨,水产品产量703吨;芷江林地面积193.59万亩;森林面积173.89万亩;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42.3%,活立木蓄积量312.93万立方米。1990年,采伐木材4.31万立方米。已被列为省一级的商品粮、速生丰产用材林、油桐等基地县之一。芷江农业总产值1223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8.7%。
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2596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71483万元,增长7.3%;林业产值19462万元,下降4.9%;牧业产值102992万元,增长1.9%;渔业产值8549万元,增长9.5%。
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3.87万亩,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36万亩,下降5.6%,玉米播种面积14.82万亩,增长14%。全县油料种植面积17.78万亩,增长3.2%;蔬菜种植面积15.03万亩,增长0.7%。
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0.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稻谷产量14.23万吨,下降1.1%;玉米产量4.06万吨,增长17%;红薯产量1.7万吨,增长3.8%。全县油料产量1.5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14.08万吨,增长5.6%;水果产量14.76万吨,增长22%。
2014年全县出栏肉猪41万头,增长4.1%;牛出栏1.06万头,增长3.9%;羊出栏头数3.16万只,增长3.9%;家禽出售691.9万羽,下降4.2%。
2014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96万吨,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2.96万吨,增长0.7%;牛肉产量1342吨,增长4.4%;羊肉产量568吨,增长7.6%;禽肉产量8005吨,下降4.6%。全年禽蛋产量为904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5990吨,增长3%。 1949年,芷江仅有铁工、木工、碾米等11家手工作坊和3家以汽车引擎为动力的小火电厂,年产值289万元。解放后,芷江工业迅速发展。1990年,芷江已有各类工业企业1551个,初步形成电力、建材、食品、化工、轻纺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42万元,职工7902人,工业总产值1289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水泥、食油、化肥、麻纱、氯酸钾、香烟过滤棒、黄麻袋、塑料制品、饮料酒、糕点、冻肉、肥皂、混配饲料、水旱两用耕整机、机制纸等。
2014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50425万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
2014年全县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1.5万吨,下降49.7%;大米12.9万吨,增长19.5%;纸制品7647吨,下降18.5%;塑料制品9.4万吨,下降11.4%;水泥29.3万吨,下降5.4%;发电量7.5亿千瓦时,增长14.4%。
2014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6638万元,比上年增长4.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6760.1万元,增长2.7%。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06.6万元,下降7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4639.6万元,增长10%;其他内资企业实现利润1913.9万元,下降13.1%。
2014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0931万元,增长19.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87万平方米,下降1.6%;房屋竣工面积7.3万平方米,下降14.5%。 1990年,芷江有商业零售网点3576个,从业人员6069人。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111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7223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为4450万元,全年外贸收购总值215.3万元,出口商品主要有牲猪、柑桔、黄麻袋、氯酸钾、电解锰、精锑产品等。
2014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2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208767万元,增长13.2%;乡村零售额64772万元,增长10.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7796万元,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收入额25443万元,增长8.7%。
2014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999万元,增长1.3%。全年农村公路建设28.53公里。
全县邮政业务收入1830万元,增长16%;电信业务收入13700万元,增长9.3%。全年报纸累计订销量37.5万份,增长13%;杂志累计定销量2.7万份,增长8%;收寄特快专递0.99万件,下降23.8%;发送函件31.57万件,增长67.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2万户,新增2.02万户,增长10%。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3万户,增长3.7%。
2014年全县公共财政收入5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0.5%。地方财政收入40056万元,下降2.7%。其中,税收收入40934万元,下降6.4%。上划收入18687万元,增长8.2%。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1417万元,增长9.3%。
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0403万元,比年初增长8.6%。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41321万元,下降20.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4094万元,比年初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302230万元,比年初增长8.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0993万元,比年初下降19%;中长期贷款余额231238万元,比年初增长18.3%。
2014全年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777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3003万元,下降17.2%。

‘肆’ 中国近代产业都有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只是资料而已 参考以下吧 1840~1949年间在中国设立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 近代工业的创办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 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地遇到了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战时发展迅速的绵纺织业这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亏累搁浅的同时,若干大的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呈现了半殖民地中国工业活动中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 1925 年的“五卅”运动和1928年“五三”抵货运动,也曾给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面粉、卷烟等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据估计,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业资本在3亿元左右。 中国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跌价倾销进口商品;连同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等,造成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1933年,棉纱价格跌落之巨为10年来所未见,全国纱厂亏多盈少;同年,上海面粉价格狂落,存货堆积,使部分工厂停工。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1936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迅遭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会局调查:受损害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总额在8亿元左右。中国民族工业遂因战争的破坏而中落。 这一时期,除了东北地区已全部沦为殖民地经济以外,国民党统治区外国资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胀。1936年的统计表明:外国资本大体上已经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的66%,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则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5%。十分明显,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确立了垄断地位。 抗日战争以后的工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 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采纳哦

‘伍’ 湖南怀化市芷江桐族自治县概况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边区,面积为27600平方公里,现辖怀化、洪江两市,鹤城、洪江两区,沅陵、溆浦、辰溪、黔阳、会同、中方六县,新晃、通道、芷江、靖州、麻阳五个民族自治县,有汉、侗、苗、瑶、土家等民族居民473万人。 怀化是个美丽富饶的山区。 巍峨挺拔的雪峰山逶迤于东南,雄奇俊秀的武陵山绵延于西北,滔滔沅水穿行其间。 怀化历史上又称“五溪”,是一个风光秀美且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侗、苗、瑶、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展现出迷个的风姿。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色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中外大批访客游人。 (来源:怀化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辖10县1市2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498万,其中,市城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数37万。 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湘黔、枝柳、渝怀三条铁路干线在市区形成“大”字型交汇,贯穿市内11个县(市、区);每天有26对旅客列车、115对货车始发和过境,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年发送旅客342万人次、货物52万吨;怀化火车编组站具有7300个车皮编组能力,是中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公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市内通车里程7800公里,320、209、319三条国道过境12个县(市、区),上海至昆明、长沙至重庆、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怀化段已陆续开工建设;芷江飞机场已经通航;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两条国家级通讯光缆在市区交汇。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让怀化成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地区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资流动、信息集散频繁的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属中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可开发量415万千瓦,已经建成的五强溪、凤滩、洪江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属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5.3%,活立木蓄积量5510万立方米,居湖南省第一,有药用植物190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等产量居全国第一;水果种植面积56.9千公顷,年产水果59万吨;初步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藏11类45种,总储量28.9亿吨,其中,黄金、铜、磷三种矿藏储量在湖南省居第一、三、四位,重晶石矿藏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市内矿产资源潜在价值5000多亿元。 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秀丽。史书记载怀化为“五溪”之地。市区内的洪江高庙、黔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沅陵黔中郡、二酉洞、龙兴讲寺,通道芋头侗寨,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天后宫,会同高椅民居,中方荆坪古村等文化古迹和五强溪水电站水库蓄水形成的陈家滩“千岛湖”,着名丹霞地貌群——通道万佛山、溶洞奇观——辰溪燕子洞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侗族、苗族等46个少数民族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

‘陆’ 芷江侗族自治县近几年的经济数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经济概况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打造江南名镇、构建和谐芷江”的总体思路,抓产业促调整,抓项目促发展,抓开放促引进,抓协调促和谐,抓作风促落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力行发展第一要务,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主要目标。综合
经济总量与增幅创历史新高。芷江县GDP达21157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较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37万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74801万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37万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29.8 :35.4:3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031元,比上年增加1020元。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357028万元,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63万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26019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46万元,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为10066元,增长24%。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9543万元,占GDP总量的28.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916万元,增速达35%。全县建立了优质稻、芷江鸭、无公害蔬菜、植物油、生猪、水产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上升到25.7%。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省市考核验收,芷江县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20项考核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力转移、通乡公路建设、乡镇敬老院、医疗和养老保险、沼汽池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八件实事100%的完成目标任务。
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611万元,增长7.9%,增幅为近10年最高。其中农业产值47393万元,增长8%,林业产值8299万元,增长17.1%,牧业产值40702万元,增长6.3%,渔业产值2324万元,增长1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92万元,增长1.4%。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恢复,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6.58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保持了稳产高产,粮食总产达16.34万吨,增加4609吨,增长2.9%。生猪生产在猪肉市场价格上涨的刺激下,发展较快,养殖大户594户,比上年增加129户。出栏生猪40.8万头,比上年增加3.1万头。其他主要农林牧渔产品也获得较快好的收成,其中棉花产量57吨,增加19吨,增长50%;木材采伐量6.95万立方米,增长18.1%;菜牛出栏量0.72万头,增长1.4%;山羊出栏2.59万只,增长4%;水产品总产量3240吨,增长2%。
工业、交通、邮电业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县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9543万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916万元,增长35%,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979万元,增长119 %,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700万元,增长.21 %。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大于减。其中化肥17273吨,增长10.5%,水泥152981吨,发电量43035万度,增长0.2%,塑料制品6881吨,增长22.3%。工业企业效益整体出现好转,运行质量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103 %,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81万元,其中:股份制企业效益较好,实现利润3469万元,增盈1758万元。
交通运输业恢复增长。全社会客货周转量11606万吨公里,增长1.6%,货运量119万人,比上年增长6.0 %,货运周转量1018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 %.客运量455万人,比上年增长13.0 %,客运周转量142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0 %。个体私营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稳定增长。
邮电通信业保持发展。邮电业务量实现28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累计定销报纸115万份,订阅杂志45万份;年末固定电话拥有量34258部,比上年增加3499部,移动电话31776部,新增6796部。邮电业务不断拓展,宽带入网及“小灵通”用户发展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765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30.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61773万元,增长29.4%;农村投资4992万元,增长39.29%。城镇以上总投资项目达53个,比上年增加23个。
重点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投资530万元的县城二、三期防洪堤改造顺利完工,全长4.5公里。投资1.5亿元的在建工程,长泥坪电站2005年完成投资5260万元;投资1600万元的新店坪110伏变电站圆满建成,缓解了当地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芷江机场实现顺利通航。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2386万元,增长11.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工程产值3660万元,建筑业施工面积87746平方米。
商贸、财政、金融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41万元,增长2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955万元,增长23.6%;餐饮业零售额7361万元,增长23.5%。
商品销售价格水平总体上升,零售价格指数达5.6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购买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地区的零售额增幅达15 %。商贸经营理念悄然发生变化,购物环境不断改善。超市商店、品牌商店、连锁商店及专业化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政策性减收、增资缺口大的形势下,确保了财政收支的稳定。2005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899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62万元,增长25.5%;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599万元,增长14.9%。分征部门看:国税累计完成3777万元,增长15.29 %;地税累计完成3388万元,增长8.9%;财政累计完成1825万元,增长43.59%。财政支出27815万元,比上年增长37.59%,社会保障、党政机关工资的正常发放、增资政策的兑现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支出基本保证及时到位。
金融机构存款较快增长。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35%,各项贷款余额7730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0.88%;存款增幅高于贷款增幅20个百分点。银行累计现金收入483073亿元,增长9.11%,累计现金支出47.98亿元,增长9.75 %。银信部门继续加大对不良贷款清欠力度,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不良贷款比例降低。

‘柒’ 中国工业分布情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

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

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

(7)芷江工业主要生产什么扩展阅读:

一、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

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

二、工业地位

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

它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工业生产主要是对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进行加工或装配的过程。这是一个工资相对较高,但工作也比较艰苦的行业。对从事此行业的人要求有一定的体能和技能。

阅读全文

与芷江工业主要生产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为什么汽车关税高 浏览:928
宝马430落地多少钱 浏览:52
昌平阳坊工业南区怎么样 浏览:273
怎么推销汽车打蜡 浏览:553
买奔驰b级一般赠送哪些东西 浏览:393
奥迪a4为什么这么贵 浏览:397
宝马的原厂音响是什么牌 浏览:365
光明汽车城有哪些品牌入驻 浏览:74
汽车怎么开门的 浏览:897
日本工业什么赚钱 浏览:74
汽车美容学习需要多久 浏览:28
奥迪q5l和本田crv哪个宽 浏览:30
南海工业硫代硫酸钠市场前景如何 浏览:526
奔驰glc电容在哪里 浏览:633
奔驰v60购置税多少 浏览:813
新款奥迪a6大屏英文怎么转中文 浏览:483
四川江瀚工业园对面是什么学校 浏览:570
奥迪天窗怎么匹配 浏览:490
大阳巧客电动汽车多久换一次 浏览:953
请问奔驰车加满95汽油多少钱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