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轻工业前三季度怎么样

轻工业前三季度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8-18 17:34:24

‘壹’ 有哪位对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写论文用。。。。

前三季度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38439 亿元 , 增长 13.0%,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 比上年同期加快 0.6 个百分点。其中 , 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25531 亿元 , 增长 14.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12908 亿元 , 增长 9.9%。由于 2003 年“非典”期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基数较低 , 可以说 2004 年以来的消费增长依然较为平稳。以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产品为代表的热点消费正逐步走向“成熟期”, 特别是随着政府增加居民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 消费需求不会出现大的起伏 , 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

前三季度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5102 亿元 , 增长 27.7%, 比一季度和 2003 年同期分别回落 15.3 和 0.9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8028 亿元 , 增长 29.9%, 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 17.9 和 1.1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 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其中 , 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 65.5 和 43.4 个百分点;铝业投资由一季度增长 39.3% 转为下降 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28.3%, 比一季度回落 12.8 个百分点。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远比上年同期要高 , 因此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幅已经远低于上年同期。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 只要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 , 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回落至适度区间。

3. 工业增长速度呈回落态势

前三季度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38775 亿元 , 增长 17.0%, 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均回落 0.7 个百分点。其中 , 重工业增长 18.5%, 轻工业增长 15.4%。考虑到 2003 年“非典”因素的影响 , 工业增长速度已经呈现回落的趋势。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前三季度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 8088 亿元 , 增长 39.8%。工业产销率达到 97.8%, 比上年同期提高 0.2 个百分点。

4.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 , 全国进出口额为 8285 亿美元 , 增长 36.7%。其中进口 4123 亿美元 , 增长 38.2%;出口 4162 亿美元 , 增长 35.3%;进出口相抵 , 外贸顺差 39 亿美元。进口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和进口关税水平整体下调的影响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状况。而出口高速增长的基本因素是由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 , 以及出口退税等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出口高速增长的条件下 , 由进口增长导致少量或暂时的贸易逆差 , 不会对整体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 但如果进口持续过快增长引发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 , 则需要认真分析和对待。前三季度 , 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 1074 亿美元 , 增长 35.6%;实际使用金额 487 亿美元 , 增长 21.0%。

5. 物价涨幅进一步增大

前三季度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 4.1%, 涨幅比上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0.9%, 粮食价格上涨 28.4%, 居住价格上涨 4.4%, 烟酒日用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 1.3% 和 1%, 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则略有下降。从动态看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始改变。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5.5%, 涨幅比上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0.8%, 涨幅比上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9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4.4 万亿元 , 比上年同期增长 13.9%, 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6.8 个百分点 , 比上年末低 5.7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为 9.0 万亿元 , 比上年同期增长 13.7%, 增幅比去年同期低 6.3 个百分点 , 比上年末低 5 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 (MO) 为 2.1 万亿元 , 增长 12.1%。前三季度累计净投放现金 778 亿元 , 比上年同期少投放 250 亿元。总体看 , 当前货币供应量基本适度。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4.8 万亿元 , 增长 15.2%;贷款余额为 18.5 万亿元 , 增长 13.7%。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5145 亿美元 , 比上年末增加 1112 亿美元 , 同比多增 136 亿美元。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 , 继续按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

‘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与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43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着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49.7%上升到95.1%。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后直到2003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亿美元,制成品净进口40.5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型,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亿美元,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1978-2012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着提高。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着增加。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长52.6倍,年均名义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增长49.9倍,年均名义增长12.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28.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3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426.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19861.3万人和15224.7万人,分别比1994年增加19486.7万人和725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369.5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2143.5万城市居民和534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1978年标准,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为1479万人,平均每年脱贫811万人。按照2008年标准,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2010年下降为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贫标准,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为16567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脱贫3334万人。

七、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35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298亿元,比1995年增长2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上升1.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71万件,增长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年改革成果丰硕,35年开放成就非凡。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资料来源——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叁’ 2022上半年规上轻工企业实现营收超11万亿元,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2022上半年规上轻工企业的营业收入金额超11万亿元,这个数据确实是比较可观的,说明中国轻工行业规模越来越好,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各行各业的运营才能够恢复正常。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都比较快,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生产厂家都不得不关门歇业,导致企业元气大伤。

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相关部门依旧会继续努力,他们会持续不断的扩大投资规模,轻工业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的话,确实有很大的优势。轻工业包含很多个工业项目,例如食品工业,包含了农副食品加工,以及酒,饮料,茶水等。这些物资都是大家生活当中必不可缺少的,所以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快。

‘肆’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一)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今年1—3季度,尽管受到非典的冲击,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8.5%。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这表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以上,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业增势强劲,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时期。这一轮重化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增幅提高8.7个百分点。投资高增长,主要受重化工业化趋势和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等因素的拉动。消费增幅受非典影响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计增长率达到8.6%,同比仅下降0.1个百分点,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可以认为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尽管有非典冲击,但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1—3季度,建筑及装璜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6.6%,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5%,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四)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贸易摩擦存在隐忧。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2.2%,增幅提高12.9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进口同比增长40.5%,加快23.3个百分点,因此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净出口91亿美元,同比减少109亿美元)。分国别和地区看,对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出口顺差持续增加;而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出口逆差则持续扩大。由于美欧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顺差扩大势必加剧贸易摩擦,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对美欧出口的一些产品陆续转移到中国大陆设厂,是我国对美欧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五)总量矛盾缓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应出现缺口。随着国内市场活跃和出口增长加快,我国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物价指数由负转正,1—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稳(分别为4.6%、4.7%、4%)。电力、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品供给出现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电,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目前这些产品的供给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趋缓。总体看,物价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约束普遍存在,大多数产品的市场竞争仍比较激烈。
(六)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供求关系并未逆转。据有关统计,今年粮食产量可能低于9000亿斤,也低于全年的粮食需求量。在连续几年的减产以后,当前市场粮价出现恢复性提高,但是预计粮价以及食品价格不会长时间、大幅度上涨。一是因为库存水平较高,到2003年底粮食库存仍将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比正常水平(近年来估计为3000亿斤左右)高出较多;二是粮食生产能力较大,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粮食供给会增长较快,抑制粮价上涨。近期内粮食供给不会出现紧缺,但粮食问题事关经济全局,需密切关注,高度重视。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巩固和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同时,不要过激反应,造成粮价的大起大落。
(七)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持续高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了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3839亿美元,较年初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562亿美元。从贷款投放的结构看,经济内在扩张带动的需求增加依然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但其紧缩性影响需要逐步释放,加之经济升温的惯性作用,货币信贷快速扩张的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逐步约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进度。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资本项目顺差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仍是主要来源,也有“热钱”加快流入的影响。
分 析 预 测
当前我国经济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复苏态势。预计2004年我国经济将在较高水平上继续稳定增长。
(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回升期,从国内外条件看,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在近年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回落的状态,进入了全面回升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以改善住、行条件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由消费升级带动的高成长产业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相当活跃,市场导向的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这种由市场主导的、以消费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从今年宏观经济的几个主要方面看,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提高,国内需求迅速扩大,总量矛盾基本缓解;主要商品的供求格局基本平衡,物价总水平较低且相对稳定;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快速流入,外部资源供给比较充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总体看,经济稳定回升并未出现全局性经济“过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本健康。但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电力、钢材供给缺口较大,造成部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一些地方正在大上电力设备、钢铁加工等项目,如果不正确引导,有可能造成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另外,从源头上看,对一些地方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问题,亦应高度重视,积极引导,规范发展。既维护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又防止局部问题影响全局。
未来经济增长仍有较大潜力。我国银行存差仍然较大,外汇储备雄厚,资金供给比较宽裕;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人工低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技术供给也不存在明显约束。现有要素供给条件,有利于扩大市场对产品供给的调节空间。同时,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储蓄水平持续提高,收入和支出预期趋好,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消费需求有望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潜力很大。在消费升级拉动下,产业升级步伐将相应加快,并将带动投资持续较快增长。这些条件将使我国经济上升的态势得到保持。
(二)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趋好。
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均超过预期,因此,各方进一步看好今年下半年及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世界银行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发达国家将升到2.5%,美国、日本、欧元区将分别达到3.4%、1.3%和1.7%;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升为4.9%。IMF预测明年全球增长4.1%,其中美国为3.9%,日本为1.4%。总体看,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性的通货紧缩并未缓解,贸易保护有增无减,针对中国外贸外汇政策的外部压力较大,我国的外贸环境趋于严峻。
(三)对明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分析预测。
综合国内外条件,预计2004年我国经济将在较高水平上继续稳定增长。从三大需求看,在非典之类疫情不大规模发生的情况下,受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消费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9%以上,高于今年水平;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受产业升级的推动,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预计将稳定在今年的增长水平,即30%左右;由于外贸环境趋于严峻、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预计明年出口增长率将回落到10%左右,受国内市场升温的拉动,进口将继续高增长,增幅超过出口,贸易顺差将继续减少。综合定性分析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预测结果,明年GDP增长率可望达到8.5%。
主 要 问 题
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突出。
(一)新的结构性矛盾有所显露。随着经济回升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各个生产行业间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电力和钢材等部分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同时很多领域的产能过剩仍然存在。从电力、钢材等方面情况看,市场对生产的调节相当灵敏。今年以来电力、钢材和有关原材料的投资项目增加很多,发电设备产量增幅超过70%,预计这些产品的供给紧张状况不会持续很久。随着电站建设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运输也可能出现紧张局面。在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建设方面,应注意吸取电力的教训,避免陷于被动。对于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调整,不要轻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供给增长(例如1994年以后限制电站建设),否则会加剧以后的结构性矛盾。一些领域“重复建设”的症结,在于行政干预和行政主导的投资扩张,应当对症下药,用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
(二)投融资体制与经济市场化的矛盾比较突出。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投资活动中的行政审批仍然过繁,政府介入过多,竞争性行业的行政管理门槛过高。融资活动过于依赖政府信用,过于依赖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市场风险往往转化为行政干预下无人负责的更大风险。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信用担保的长期贷款。这类贷款行为缺乏风险约束,容易推动信贷过度膨胀,形成金融风险和财政的隐性债务。现行投融资体制与市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限制了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活动,限制了充分竞争,削弱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助长了行政权力对投融资活动的干预,使得行政主导型的重复建设难以根治。如果不尽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此次经济回升的积极效果。
(三)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随经济升温,城镇总体就业情况逐步好转,绝大部分地区就业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值得指出,这轮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在就业总量增长中,正规就业增长较慢,新增就业主要是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在正规部门工作并且形成了稳定劳动关系的就业;非正规就业既包括诸如个体、自雇佣等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也包括在正式部门的非正式雇佣。与正规就业相比,非正规就业的稳定性差,特别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一般难以进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些基本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增加了这部分人群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此外,大量人员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对于社会管理的挑战也很大。如果以是否参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为尺度,我国目前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总量已经超过正规就业人员。在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进程中,非正规就业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就业形式,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非正规就业存在的或可能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以及劳资关系矛盾等,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矛盾协调机制。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突出。2003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今年第2季度有大约10%的农民因非典返乡,据调查其中有17%今年不准备再外出。此外,非典发生后,乡镇企业外贸出口订单减少,产品因运输不畅造成积压,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促使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的因素尚未产生,部分地区的畜产品和水果蔬菜或销售不畅,或出口受阻,价格普遍下跌,农民务农收入增长也不会乐观。完成全年农民增收4%的预期目标面临的难度较大。
当前的经济回升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应当倍加珍惜,继续强化市场择优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种非市场因素加大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和风险。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弱化政府刺激经济总量扩张的力度,强化结构性的政策引导。经济回升时期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时机,要抓住这一机遇,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完善新体制和新机制,克服非市场因素对经济的扰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从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率转向追求经济的稳定、协调、有序、安全发展
在经济全面回升的条件下,应当淡化速度指标,把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转向控制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加强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议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7%,引导各级政府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有序、安全方面,防止各级政府层层加码,盲目攀比速度。
(二)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扩大投资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在需求不足明显缓解的新形势下,财政政策的重点应当相应调整。一是继续减少国债发行规模,建设国债的使用和新开工项目可适当后移,增大结转量。同时,应严格筛选新开工国债项目,着重优化国债资金的投向。二是增加对城乡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完善财政支持的机制和制度,防止财政投入的效果降低。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三是继续保持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力度。四是统筹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注意充实社保基金,弥补历史欠账。五是针对非正规就业大幅度增长的特点,认真研究并合理解决这类人员的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确保其基本权益及生活安全,以促进就业容量增加,稳定就业队伍。
(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应从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转向主要依靠货币政策
在弱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调整财政政策着力点的同时,应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搞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和相互配合。基于对当前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判断,应当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总量方面可合理预调、微调,同时注意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关注和调节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维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
投融资体制是当前制约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提高的体制瓶颈,对此次经济回升扰动极大。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尽快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应该强调“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加强风险约束”,让民间投资主体发挥主要作用。政府投资要严格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并引入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加强审计、舆论等方面的公共监督。减少投资审批程序,放宽产业准入限制,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即使是公共产品领域,也要尽可能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尽快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鼓励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蕴藏的创业积极性。
(五)进一步增强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
当前经济回升的根本拉动力量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应从投资转向消费。政府在促进消费增长方面的工作重点可考虑:一是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六)积极化解外经贸困难,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明年发展外经贸的困难加大,需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重点可考虑: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努力争取一个较好的国际经贸环境;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磨擦,规范出口秩序,积极扩大出口。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加强对外资结构和投向的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开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
在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贸易顺差减少或出现一定逆差是难免的。我国外汇储备很大,有一定贸易逆差也不必过于担忧。国内需求升温可以基本弥补贸易顺差减小带来的需求缺口,对经济回升的总体态势不会产生明显冲击。今后应当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必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这样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七)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把年度工作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衔接起来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全面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政府在粮食、石油、水等战略性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建议结合“十一五”计划制定,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快完成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提交人代会审议确定,防止随意更改。此外应结合国防建设的要求,加大基础性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力度,为我国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伍’ 今世缘是什么龙头股今世缘三季度业绩如何今世缘是属于什么版

白酒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视的饮品。在我国食品行业这个轻工业里,比较关键的分支是白酒行业,白酒行业在市场上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白酒行业的优质企业——今世缘。


在开始分析今世缘前,我整理好的白酒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白酒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于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当前公司员工近4000人,是中国白酒"十强"企业。公司致力于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主要业务为白酒生产及销售,拥有"国缘""今世缘""高沟"三大品牌。


那么今世缘公司值不值得我们投资呢?下面来看看它有什么亮点:


亮点一:具备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


今世缘主打的是"缘"文化,想要的品牌形象是"中国人的喜酒"。只要谈到"缘"文化的酒,一些消费者脑子中就会回忆起今世缘。


品牌主张--"成大事,必有缘"将"国缘"成功打入了高端白酒市场,相继走进联合国总部、法国巴黎等。除了以上这些方面,2019年,成功发射的国家卫星中,有一个就叫做"国缘V9"。


在竞争力很大的白酒行业,由于品牌文化具有差异性,公司发展起来了,拥有了先锋地位。


亮点二:具备有竞争力的创新能力


公司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装甄机器人生产线投入生产的时间是2015年,推进白酒酿造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而且,这项创新也荣获了中国酒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公司在产业链和绩效管理模式上还是有所创新的,成功搜索出来了一套适合今世缘公司的道路,促进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今世缘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今世缘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白酒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就存在的蒸馏酒品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能了解到,我国经济还是在持续增长,消费需求也在持续升级,所以白酒行业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在白酒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白酒行业竞争会相对激烈,当前的白酒企业在未来能否屹立不倒,还要看其品牌、产品和渠道等在市场上是否具有优势。


加强宣传酒文化以及改革营销方式,建立好健全的渠道,并使产品拥有更好的质量,将更多适应社会变化的创新融入产品之中,才为白酒行业带来新的趋势。


整体而言,今世缘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均是很强的,综合实力还是很让人刮目相看的,作为白酒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在行业变革阶段有可能,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可是文章发出时间较短,若是想进一步认清今世缘股票未来行情,点击下方链接,你将得到来自专业投顾的帮助,为你解答下今世缘的股票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今世缘股票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2-0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陆’ 急求关于金融危机下湖北农产品的产销状况分析!

08年前三季度湖北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全年走势预测

[内容提要]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对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价和基本判断是:从总体上看,全省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受宏观调控、国际国内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和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三季度有所回落。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呈现出“快、稳、优”的特点,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

(一)“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整体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初步预计,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2%,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自2004年一季度以来,湖北经济已连续19个季度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较快增长的区间逐步拉长。

2.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畜牧水产业各项鼓励措施的落实,政策效应日渐显现,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上半年。据测算,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200亿元左右,增长6.0%左右,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左右,比今年上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左右。

夏收生产好于预计。今年夏收作物遭受了冰冻雪灾和局部风暴等自然灾害,年初普遍对形势不看好,但各地一方面加大抗灾力度,一方面加强田间管理,同时后期气候正常,夏收作物形势明显好于预计。

从夏粮看,呈现“两减一增”态势,单产水平有所提高,总产因面积下降而减产。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811.62万亩,比上年减少148.06万亩,减幅为7.6%;单产21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8%;总产386.24万吨,比上年减少20.20万吨,减幅5.0%。

从油菜籽看,呈现“两增一减”态势,单产有所下降,总产因面积扩大而增长。全省油菜籽播种面积1634.41万亩,比上年增加243.76万亩,增长17.5%;单产131.48公斤/亩,比上年下降5.4%;总产214.89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早稻喜获丰收,中稻生产形势喜人。全省早稻播种面积为511.67万亩,基本与上年持平,但早稻气候条件很好,同时由于年初冰雪影响病虫害发生也少于去年,平均单产高于上年。据统计全省早稻总产198.42万吨,比上年增长2.0%。

全省中稻播种面积1842.32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正在收割,从调查情况看,单产普遍高于上年。预计中稻单产增长3.5%。

棉花面积扩大,畜牧生产明显回暖。受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和效益提高的影响,今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达到814万亩,比上年增长5.6%,目前长势正常。

初步调查,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882.4万头,家禽出栏23654.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5%和8.7%。

渔业生产增长提速。据统计,全省今年渔种渔苗投放比上年增长10%,新增精养池面积达到45万亩,精养池面积比上年增长8%,预计前三季度全省水产品总量达到2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

3.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政策效应作用明显,政府驾驶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尤其是今年以来,强化“产业第一、工业经济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积极推进“做大做强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武汉城市圈带动”等战略,使培植市场主体工作取得了积极、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26.88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过千亿元产业发展迅速。前三季度,过千亿的钢铁、汽车、石化3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55.31亿元,占全省工业36.1%,所占比重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3.2%。其中钢铁工业的贡献率为10.6%;汽车工业为20.1%;石化工业为12.5%。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成效显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突破1万家。截止8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突破1万家,达10221家,分别比1—2月、1—5月增加1279家和884家。小型企业是全省新增企业的主体。1—8月小型企业数达9360家,比1—2月增加1187家,新增家数占全省工业新增家数92.8%。

武汉城市圈拉动作用增强,生产效益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工业实现增加值1823.62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快于全省工业增幅2.5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8%,高于全省工业0.1个百分点。从企业实现利润看,1—8月武汉城市圈工业实现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27.8%,增幅快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为59.8%,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主要效益指标增幅加快。进入三季度,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等主要效益指标增幅加快。1—8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97.01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比1—5月加快2.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55.04亿元,增长26.7%。其中完成利润496.97亿元,增长23.0%,增幅同比加快6.4个百分点;上交税金458.07亿元,增长31.0%,增幅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预计9月底,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将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升幅快于全国。从二季度开始,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结束了连续10年低于全国的运行格局。1—8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2.47,同比上升29.9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2.5%,上升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0.8%,上升0.9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升幅快于全国。1—8月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位。综合指数升幅快于全国9.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升幅快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升幅快2.5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幅也快于全国,1—8月全省利润增幅由1—5月慢于全国4.3个百分点变为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税金增幅由1—5月慢于全国0.8个百分点变为快于全国4.3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毛利率提高。1—8月全省工业产品毛利率为18.1%,比1—5月上升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3.5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位次持续前移。1—8月我省工业市场占有率为2.53%,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居全国的位次由上年同期的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前移了3位。与1—5月相比,市场占有率上升0.04个百分点,居全国的位次由1—5月第11位上升到第10位,前移了1位。

4.消费需求增长加快

今年以来,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物价上涨较快和会展商务活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湖北城乡市场持续繁荣稳定,消费需求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90.50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同期新高。

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速逐月加快。“消费马车”在2007年较快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速,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更加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迎来了消费品市场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月增幅连续7个月保持在20.0%以上。前三季度增幅比一季度高出2.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出0.9个百分点,比1-8月份高出0.4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增速同步加快。全省城乡消费均实现快速增长,增速趋于同步,呈现出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态势。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60.07亿元,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0.4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和22.1%,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1和6.4个百分点。城乡增幅差由上年同期的2.0个百分点缩小为1.7个百分点,缩小了0.3个百分点。

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1.71亿元,这是我省消费历史上同期首次突破450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1%,增幅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增幅与批发业相比,高出1.7个百分点;与零售业相比,高出0.4个百分点;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比,高出0.8个百分点。

消费热点更加突出。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统计,前三季度,汽车销售延续去年的热销,呈现较强的需求能力,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增幅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个百分点。因汽车类增长而带动的石油及制品类在高需求及高价格双重因素带动下,零售额持续走高,油品消费处于高位,为131.4亿元,增长44.8%。其它增长较快的商品类别还有: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4.4%,五金、电料类增长29.2%,金银珠宝类增长34.0%,化妆品类增长27.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2%。

5.外需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增幅同比加快25.5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87.8亿美元,增长51.6%,增幅同比加快19.6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

(二)“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平稳

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投资累计完成4058.63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54.80亿元,同比增长30.9%,增幅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地方项目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中央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我省地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94.76亿元,同比增长29.9%,比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低1.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85.1%,在全省投资中仍占主体地位。前三季度,中央在鄂企事业单位共累计完成投资560.05亿元,同比增长36.9%,比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高6.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14.9%,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中央项目投资增长快于地方项目7.0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继续回升。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投资中的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699.04亿元,同比增长56.5%,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5.6个百分点,增幅比1—8月回升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6.9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45.2%,比上年同期上升7.3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投资中外商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4.19亿元,同比增长17.7%,比1—8月回升1.6个百分点,比1—7月回升5.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升12.8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前三季度,全省安排的84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到位资金588.1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71.2%,完成投资565.87亿元,已完成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的68.5%,占全省城镇投资的15.1%。

一、二产业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81.26亿元,同比增长110.0%,比上年同期提高7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镇投资平均增长水平7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1616.87亿元,同比增长44.3%,高于全省城镇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3.4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595.79亿元,同比增长43.4%,比全省城镇投资平均增长水平高12.5个百分点。工业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277.12亿元,同比增长53.6%,高出全省城镇投资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第二产业比重达79.0%,占工业比重达80.0%,制造业投资成为带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2.金融运行基本稳定

据统计,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087.02亿元,比年初增加1875.43亿元,同比多增563.2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38.70亿元,比年初增加948.16亿元,同比多增724.92亿元。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734.20亿元,比年初增加946.14亿元,同比少增53.67亿元。

3.民生稳定改善,物价逐步回落

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9947元,同比增加1282元,增长14.8%,增幅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3561元,同比增加686元,增长23.9%,增幅比今年上半年加快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7%和14.2%。

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7.4%,涨幅比1-8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城乡CPI涨幅分别为6.6%和8.5%。其中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4.8%,涨幅比8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三)“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市场导向作用增强,产销衔接维持高位水平。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9050.49亿元,同比增长34.9%,产销率为97.7%,与上年同期持平。进入三季度,产品出口增长加快,改变了自3月份开始产品出口增幅逐月回落的不利状况。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11.24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

重工业生产加速,但轻工业增幅仍然快于重工业。前三季度,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24.21亿元,同比增长23.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102.67亿元,同比增长22.7%。轻工业增幅快于重工业增幅0.8个百分点,重工业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为75.1%,比轻工业高50.2个百分点。

非公有工业产销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前三季度,非公有工业完成现价产值4538.87亿元,同比增长42.7%,增幅高于全省工业7.7个百分点,非公有工业贡献率为56.5%,其中“三资”工业的贡献率为17.5%;其它经济类型工业的贡献率为5.6%。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成效明显,利润由降转升。进入三季度,全省国有控股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销售加快增长,利润由降转升。1—8月国有控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1.58亿元,同比增长39.2%,增幅比1—5月加快4.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12.88亿元,同比增长10.3%,而1—5月利润下降0.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工业新亮点。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22.26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电子产业实现增加值144.17亿元,增长22.9%;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36.27亿元,增长38.6%;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增长21.8%。

2.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能耗有所下降

在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使单位能耗水平显着下降。1-8月份重点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由上年同期的1.22吨标煤下降到1.05吨标煤,下降14.0%。

3.消费与投资增幅的差距继续缩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7%。二者的增速差距为7.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了6.6个百分点,也低于2007年全年8.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变化表明,随着“消费马车”的提速,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与消费的运行更趋协调,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迈出重要步伐。

4.房地产开发结构优化,中小户型住房投资建设加快

前三季度,全省住宅建设中90平米以下住房施工面积883.89万平米,同比增长85.8%;其中新开工90平米以下面积274.17万平米,增长54.0%,完成投资63.61亿元,增长65.6%。全省住宅建设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588.08万平米,增长33.5%,其中新开经济适用房面积246.33万平米,增长23.5%,完成投资41.37亿元,增长42.5%,经济适用房在去年同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而办公楼、商业用房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1.1%和22.2%。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

工业生产增幅回落。受工作日减少、上年基数较高等多种因素影响,9月份全省工业生产增幅、产销率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呈回落态势。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幅比8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回落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1—8月回落0.1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继续下降。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603.89亿元,增长26.3%,增幅比1—8月回落2.6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落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完成投资451.42亿元,增长34.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178.96万平方米,下降16.4%,增幅同比回落38.7个百分点,比1—8月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110.48万平方米,下降17.2%,增幅同比回落40.6个百分点,比1—8月回落4.8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90.56亿元,下降9.2%,增幅同比回落47.3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额357.25亿元,下降9.3%,增幅同比回落53.2个百分点。由于商品房销售趋缓,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前三季度,全省房屋空置面积263.41万平米,增长38.5%,其中住宅空置170.70万平米,增长3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3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逐步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33.12亿元,增长24.2%,比1-8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32.13亿元,增长23.2%,比1-8月回落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基础地位仍显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今年初的特大雪灾,在我省的发生虽然没有南方其他省严重,但对夏收作物特别是油菜、蔬菜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直接造成油菜单产和蔬菜产量的减产,同时局部地区上半年暴雨、龙卷风、冰雹灾害也时有发生,虽然我省大江大河水利治理有了明显改善,但小型农田水利依然脆弱,对农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资价格的涨幅过快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由于农资价格的全面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急剧攀升,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升27.1%,虽然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但农业比较效益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农资价格的急剧上升,提高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支出,抵消了政策实惠,也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有的农民只好减少对农业的投入,甚至出现弃耕。

生猪价格逐渐回落,生猪农户散养热情不高。从今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已经开始逐渐回落,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养猪利润不断缩小,生产者信心已经受到影响,四季度将是生猪出栏的高峰期,如果生猪价格继续下跌到12元/公斤以下,猪粮比价跌破盈亏点,势必造成生猪生产的急剧滑坡,再次陷入暴起暴落的恶性循环,其产生的影响一是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二是明年生猪生产可能出现倒退。三是规模养殖受到冲击,散养农户依然热情不高。四是农民增收压力加大。五是市场肉价再次攀升,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生活。

(三)两项资金占用逐月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升幅加快

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银行紧缩银根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工业“两项资金”占用增长较快,且增幅逐月扩大。1—8月规模以上工业“两项资金”为1658.42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幅分别比1—2月、1—5月加快8.9个和6.1个百分点。其中应收帐款净额为1022.94亿元,增长26.2%,增幅分别比1—2月、1—5月加快9.9个和8.6个百分点;产成品为635.48亿元,增长26.4%,增幅分别比1—2月、1—5月加快6.9个和1.6个百分点。

截止8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842家发生亏损,亏损面为18.1%。1—8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89.74亿元,同比增长2.0倍,而上年同期亏损额下降47.1%。与1—2月、1—5月升幅相比,1—8月亏损额升幅分别上升129.9个和67.6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1—8月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全国2.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居全国位次由上年同期第18位上升到第17位。亏损额增幅高于全国37.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13位。

(四)新开工投资大项目不足

前三季度,全省新开工项目8890个,同比增长23.5%,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38个,同比减少6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32.40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9.3个百分点。全省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273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14万元,同比下降7.3%。

(五)企业景气下降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不确定因素的连续累积爆发使企业的发展受到直接影响。据调查,前三季度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下降,其中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4.6,为2006年以来的新低,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8.0和9.2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9.0,为2007年以来的新低,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2和4.4点。

三、全年经济走势预测

展望全年,全省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影响日益加深,对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各股票市场一路狂跌,各国纷纷采取了救市措施,但目前效果甚微,国际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已成定局。国际经济组织多次调低了世界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值。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把世界经济增长率由1月份预计的4.1%调整到了9月份的3.9%;世界银行把世界经济增长率由1月份预计的3.3%调整到了6月份的2.7%;英国共识公司把世界经济增长率由2月份预计的3.2%调整到了9月份的2.9%。二是国内包括中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调未变,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深、沪两地股票市场也是跌跌不休,国家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也在不断的推出,如降低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单边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鼓励国有企业回购股票等。三是省内各地竞相发展的势头未变。综合判断,四季度湖北经济还将会延续前三季度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平稳较快增长仍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据预测,全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分别为:

GDP:三次产业生产形势比较稳定,三大需求增势比较稳健,虽然三季度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整体经济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预计全年GDP增长14%以上。

农业增加值及粮食产量: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量增长1.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发挥效用,以及国际原油价格高位回落,全省工业生产仍在高位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资金供应会有所好转,要素制约会有所缓解。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3%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各种支撑条件和投资增长的规律,初步判断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25%左右的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当前,我省消费市场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比较强劲。全省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升级的加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增强居民即期消费,带薪休假、假日经济效应开始显现以及物价保持高位运行,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稳步增长都将推动消费进一步发展。预计下一阶段名义消费增长将呈现持续升温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望高于上年增长速度,约在23%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所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名义增长均在15%左右。

CPI:预计控制在6.5%左右。

‘柒’ GDP统计的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指标,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3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79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57亿元,增长9.0%。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国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比上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将会超过去年。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5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3568万吨,下降0.6%。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集体企业增长9.6%;股份制企业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9%。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轻工业增长13.1%。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8.3%,西部地区增长17.1%。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9%,与上年同期持平。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环比增长1.2%。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281亿元,同比增长28.2%。在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5.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3481亿元,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2.3%,中部地区增长29.9%,西部地区增长29.5%。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4225亿元,同比增长32.0%,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1788亿元,增长35.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12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1%。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61947亿元,同比增长22.7%。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0.41。

四、市场销售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0165亿元,增长2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3265亿元,同比增长1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546亿元,增长16.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4737亿元,同比增长16.5%;商品零售116074亿元,增长17.0%。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5607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汽车类增长16.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9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1.4%,回落7.0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5%,回落7.6个百分点。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环比增长1.35%。

五、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788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1.9%,转移性收入增长11.2%,经营净收入增长30.4%,财产性收入增长23.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同比名义增长2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0.4%,财产性收入增长6.2%,转移性收入增长22.0%。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捌’ 当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升,经济主体信心日益加强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季回升1.0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比上半年高0.6个百分点。季节调整①后,GDP环比折年率为8.7%,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经济增长的持续回升,伴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人民银行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5.4%,比上季高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最低值(60.9%)回升14.5个百分点;银行家信心指数为55.4%,较上季大幅回升15.4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增速快速提升,制造业景气指数稳步上行
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比一季度5.1%和二季度9.1%的增速分别提高7.3和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3.9%。剔除季节因素后,工业增加值季环比增速为3.7%,高于上年四季度-1.3%的环比增速,增长态势强劲。
反映工业生产活跃程度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长加快。9月份,发电量当月同比增长9.6%,较去年同月高6.2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6月份发电量增长下滑以来,当月同比增长率连续两月超过去年同期水平。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0.1%,增长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
重工业生产增长超过轻工业的差距扩大,预示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升。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今年6月开始超过轻工业,7-9月,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轻工业2.1、3.4和3个百分点。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升。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3%,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PMI在2008年11月探底后一路回升,目前已连续回升了10个月,并且连续7个月运行在50%以上。
三、国内需求稳步走高,进出口持续改善
投资高位运行。三季度当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2%,实际增长41.4%,比上年同期高22.9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后,三季度投资季环比增长率为3.9%,增速比上季有所降低。
1-9月,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幅比1-8月高1.3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4.9%,增速比1-8月加快0.7个百分点。
消费继续稳步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1%,比去年同期回落6.9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7.0%,比去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速为17.7%,比去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速为4.2%,比上季提高1.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0个百分点。
出口环比转正,进口环比高位回落。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上季回升3.1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季回升8.6个百分点,当季贸易顺差392.8亿美元,比上季增加45.1亿美元。季节调整后,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季环比分别为1.5%和9.7%,出口环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进口环比保持增长。
从商品结构看,劳动密集型产品②出口增速明显高于总体出口增速。9月份,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5.8%,分别比上月高7.7和10.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比总体出口增速高8.9个百分点比。
四、物价同比降幅触底回升,环比上涨
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3%,较上季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与上季持平,其中,9月当月CPI同比下降0.8%,环比上升0.4%。二季度成为CPI本轮下行走势的底部。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降幅为7.7%,比二季度加深0.5个百分点,据人民银行测算,环比上涨1.9%,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上涨0.6%,三季度成为PPI本轮下行走势的底部。
8、9月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降幅持续收窄。9月份CGPI价格同比下降5.9%,降幅较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其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7.6%和1.9%,环比分别上涨0.12%和0.14%。三季度CGPI同比下降7.0%,降幅较上季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3%。
五、企业利润状况持续改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降幅持续收窄。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16747亿元,同比增长-10.61%,较去年同期19.39%的增速低30个百分点,但较今年前2和5个月的增速分别高26.66和12.24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53.8%,在上季回升5.2百分点后再次上升3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家预计四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54.7%,较上季回升1.7个百分点。
9月份,由于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及非税收入的继续较快增长,促使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0%,增速比上月降低3.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1-8月累计同比增速30.4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2.9%,增速比上月提高15.5个百分点。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3%,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5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收支相抵,1-9月全国财政收大于支631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02.6亿元,财政收支压力未得到明显缓解。
六、货币供应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信贷投放总体宽松
9月末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为29.5%和29.3%,分别比上月末高1.8和0.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上升20.4和11.5个百分点。目前,M1和M2已经分别连续3个月和7个月在25%增速以上运行。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M1增速高出M2约0.2个百分点,为2008年5月份以来首次。
消除季节因素后,9月份M1和M2环比折年率分别为8.3%和22.7%,M1比上月末下降17个百分点,M2比上月末上升17.2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速加快的态势尤为明显。
今年以来,贷款持续大量投放。前9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其中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167亿元。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4.2%,增速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三季度当季新增贷款1.30万亿元。
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与预测
(一)经济增长趋势
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朝着企稳向好的方向发展。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监测的经济景气指数表明,目前工业增加值的一致合成指数、先行合成指数都已经触底回升。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也显示,三季度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9.9%,较上季上升5.3个百分点,是自今年一季度达到谷底后连续第二个季度回升;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42.6%,较上季上升4.4个百分点。三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比上季上升2.1个百分点至58.1%,是自去年三季度以来连续第二个季度上升。
投资方面,企业投资意愿继续上升。三季度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和土建投资指数分别为50.4%、49.8%和47.7%,比上季回升2.1、2和1.4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三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略有增长,居民投资意愿不断攀升,储蓄意愿有所回落。居民储蓄动机以预防性为主。
外贸方面,三季度进出口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进出口状况回升,企业未来信心继续增强。
预计,200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将继续回升,GDP全年增速将超过8%。
(二)物价变动趋势
从物价景气指数看,人民银行测算的CPI一致合成指数仍处于下降阶段,但降幅趋缓,呈现出触底迹象;从先行合成指数看,未来CPI价格将在今年底触底后开始回升。
2009年三季度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继续上升,从二季度的45.6%上升至48.8%;人民银行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季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66.7%,已经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居民通胀预期持续加强。
(三)货币信贷变动趋势
从信贷投放趋势看,由于前期已经开工的项目仍需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维持,加之房地产投资升温,贷款需求仍将保持平稳。结构上,中长期贷款会继续明显多增,票据融资将继续减少,中小企业贷款和"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户)贷款将延续三季度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增长。

‘玖’ 为何感觉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差

因为艰难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虽然艰难,但这道坎非迈不可,不淘汰严重产能过剩的三高产业,中国经济未来形势会更悲观。
拓展资料:
我国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1.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2年1—3季度,尽管受到非典的冲击,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8.5%。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这表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以上,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
2.支柱行业增势强劲,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时期。这一轮重化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3.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增幅提高8.7个百分点。投资高增长,主要受重化工业化趋势和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等因素的拉动。消费增幅受非典影响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计增长率达到8.6%,同比仅下降0.1个百分点,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可以认为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尽管有非典冲击,但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1—3季度,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6.6%,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5%,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4.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贸易摩擦存在隐忧。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2.2%,增幅提高12.9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进口同比增长40.5%,加快23.3个百分点,因此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净出口91亿美元,同比减少109亿美元)。分国别和地区看,对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出口顺差持续增加;而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出口逆差则持续扩大。由于美欧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顺差扩大势必加剧贸易摩擦,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对美欧出口的一些产品陆续转移到中国大陆设厂,是我国对美欧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5.总量矛盾缓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应出现缺口。随着国内市场活跃和出口增长加快,我国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物价指数由负转正,1—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稳(分别为4.6%、4.7%、4%)。电力、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品供给出现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电,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目前这些产品的供给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趋缓。总体看,物价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约束普遍存在,大多数产品的市场竞争仍比较激烈。
6.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供求关系并未逆转。据有关统计,今年粮食产量可能低于9000亿斤,也低于全年的粮食需求量。在连续几年的减产以后,当前市场粮价出现恢复性提高,但是预计粮价以及食品价格不会长时间、大幅度上涨。
7.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持续高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了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3839亿美元,较年初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562亿美元。

阅读全文

与轻工业前三季度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s350内把手怎么拆 浏览:563
工业如何生产红糖 浏览:625
哪些汽车在美国有工厂 浏览:33
青海湖离哪个汽车站近 浏览:575
奔驰魏派多少钱 浏览:111
汽车开起来嗡嗡响吃胎是什么原因 浏览:552
福建省奔驰哪里保养 浏览:355
工业控制电路故障怎么修 浏览:204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哪个位置啊 浏览:498
瑞风汽车质量怎么样 浏览:390
学习汽车洗车要多久 浏览:732
刮到奥迪的车要赔多少钱 浏览:583
南京市工业园在哪里 浏览:310
奥迪q8限量版音响怎么调 浏览:774
新款宝马机油温度在哪里看 浏览:184
新浪奔驰gla跟奥迪q3哪个 浏览:462
宝马8系怎么拍照 浏览:631
奔驰车轮为什么滑着走 浏览:523
汽车扣分扣多少 浏览:82
15款奔驰c钥匙没电了怎么充电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