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德国如何工业化的

德国如何工业化的

发布时间:2022-08-16 11:34:19

⑴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的发展模式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主要由中央政府而非资本家大量投资建设工厂和基础设施,引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这是由当时德国的特殊情况决定的。英国和法国依靠剥削殖民地使资本家富裕起来,从而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实现了工业化,此时德国尚处于分裂状态,失去了扩张殖民地并实施自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机。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时,世界殖民地已被英法瓜分殆尽,德国本国资产阶级资本积累不够,无法担负起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任,而且容克地主阶层势力强大,德国本土资源贫乏,这些原因造成德国经济此时落后于英法。但德国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军队和远胜于英法的科学技术,德国政府通过统一战争从战败国获得大量赔款,这些使得俾斯麦下决心走德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即依靠政府投资,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建设一批大规模的工厂和大量基础设施,以此来实现德国的工业化。事实证明这个道路是成功的,俾斯麦用四十年时间就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这种方式也造成的德国经济垄断严重,大资本家和容克贵族控制国家大部分工业,大资产阶级与容克封建地主阶级控制的政府妥协,造成德国封建残余大量遗留,缺乏民主,君主独裁,军国主义盛行,对德国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余的由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例子主要还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改革和工业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
苏联模式是完全取消市场和资本的作用,一切由国家计划决定的工业化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的效率最高,使苏联二十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但缺乏灵活性,计划死板,长期采用对国家日后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过程应当说和德国的相当接近,也是从清朝获得大量赔款后由国家实施的工业化,这里不多说。
中国现在采取的政策介乎于斯大林模式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政府大量投资给国民经济基本部门的生产,国家的关键工业品,如钢铁,电力,石油,汽车等都由国有企业主导,被国家所牢牢控制,而一般民用工业品则放给私人企业经营。这种模式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一种模式,但其中存在的官商勾结,浪费资源和腐败等现象仍有待杜绝。

⑵ 德国近代化工业发展史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⑶ 德国何时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多次工业革命”说,例如,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半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⑷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德国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自从德国工业化后,它就可以模仿英国建造工厂,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其资金。德国比英国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特别是在化学,电机和电力方面。随着1871年阿尔萨斯-洛林被德国吞并,其一些法国的工业基地也归德国所有。

到了1900年,德国的化工业靠染料主导全球市场。当时三个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Hoechst AG)和五个较小的企业生产出了上百种染料。在1913年,这八个公司几乎拥有全球90%的染料供应,且其80%主要销往国外。这三家大公司还集成生产基本原料并且往化学的其他领域扩展市场,比如医药,农业化学和电化学。其高层决断由受薪的专业经理人作出。德国染料公司被称为世界第一真正管理的工业企业。当时的研究还有许多分支,比如从化学研究引伸出的制药业。

电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带动,就能把机械能变为电能。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早在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了四冲程内燃机,使用煤气为燃料。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格·戴姆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电讯事业: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建立无线电通讯的任务,则是由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几乎同时完成的。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⑸ 二战的时候德国的科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一,德国虽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有限,也作为一战的战败国,科技能够在二战期间迅速的发展起来,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业化完成早,工业基础雄厚,科研技术领先,制造业和生产能力强大(但不是最强大,生产制造最强的是希望国)

2,独裁统治,国力恢复迅速。元首个人能力强大,狠抓经济,秘密发展军事全国的战斗意志空前强大和信仰一致,军民一心

3,战前准备充分,战术理念先进

4,英法和苏联等国的前期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的做大,整合了欧洲的大部分资源,以战养战。

科技上:二战期间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并不影响到自身科技的发展,德国和中国不同,当年中国是个极度传统封闭的国家,无无法快速接收到新外来新科技,但是德国就不同了,处在欧洲,与各国科技同步并不难做到,毕竟这些科技在一战时德国就已经拥有,进化它并不困难。军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过于坦克的设计,各国的对坦克并不是十分重视,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国却考虑到了坦克的安全性。于是将坦克垂直的前沿装甲,改装成45%斜角,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正面打来的炮弹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装甲弹走,而同强度的垂直装甲,则会被炮弹很干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个力作用于于力平行的平面上时,威力最大,而作用于斜面上时,则会产生折射。

二,二战期间德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1,政治上:法西斯专政,结束了的一战后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动乱,让德国经过稳定的发展环境里,为国家经济军事的发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国传统的大陆政策(保持各方势力均匀,不允许霸主),已经英美的同情,逐渐将德国的国际地位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借机收回洛林,已经莱茵地区,甚至占领捷克。

2,经济上:战后得到美国大量的贷款,用于国家的恢复;当然遇到了经济危机,所以德国的经济恢复,并没有恢复到哪里去。所以德国的经济相对于其他欧洲强国来说,是落后的,但是德国的工人为国家贡献很大,他们当时每天在工厂里工作10多个小时,到最后只拿点保障生活的钱,几是这么急追快赶,使得德国的工业慢慢和各国平起平坐,甚至赶超。

3,军事上:凡尔赛条约虽然规定了德国不允许拥有空军,不允许建造战舰,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希特勒巧妙的运用了外交手段:英国仍希望德国起到牵制法国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许了德国加强军备,并且最终同意了德国驻军莱茵地区。法国在战后渐渐被英国牵着鼻子走,并且在战后资本经济飞快的发展,法国(也包括英国等)不愿意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也不愿意放弃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国),于是被迫接受英国对德国暧昧的态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苏联的成立,各国的共产势力十分强大,英法希望德国也能站到他们的反苏阵线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苏联,所以猪狗是一家。

德国的军事最经典,二战前,虽然德国的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但是德国暗中训练有60万“黑军”。他们平时是围观群众,战时就变成正规军。几年反复,规模达到二百万

以上。 德国的战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可以说是第5代战争的鼻祖,美国现在依然在沿用。战事初期,飞机先对敌人的通讯战,飞机场,道路,屯兵点等重要军事目标发起定点轰炸,将敌人各部通讯打断,再集结坦克群,分兵几路冲锋撕开对方防线,步兵跟在后面搞破坏,当这几路坦克群在敌后方集结时,集结点内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围的败军,任由德军屠杀,而至于被坦克甩在后面的敌军,由于战线崩溃,首尾不能相顾,又不能互相联系获取敌情,打得十分被动,最终难逃被德国二线部队剿灭的厄运。 而欧洲各国还在陶醉一战时的阵地战,机动性不强,应变能力自然也不强,所以纷纷被德国打得丢盔弃甲。


⑹ 德国 什么时候成为工业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就是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⑺ 德国的工业如何走向振兴的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⑻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如此强大

现在,提起德国的工业实力,在地球上绝对是响当当的,“德国制造”更是顶级的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工业并非天生牛逼,“德国制造”也并非天生高贵。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30多年。由于长期分裂,德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1871年统一后,德国内百废待兴,世界市场也基本被瓜分完毕。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工业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小编就邀请了几位网友各抒己见,分析分析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观点,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讨论。

1

网友幸福地带2:

德国的工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德国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新工业的起源在英国,法国紧随之。当德国发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时,心理十分着急,于是发展本国新工业。由于新工业需要技术与技术研发,而德国一无所有。他们为了走捷径,派出了许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术,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间谍。

在同时也开始学习科技研究开发,重视人才陪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发展,并在许多管理等方面领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已经有很先进的工业了,这样的工业大国发展了上百年的,其许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强国就再自然不过了!

2

网友YF永恒: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具、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原因何在?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万吨。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3

网友袁飞2:

工业化的国家很多,而德国特别强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水平发达;二是国民特性自觉到刻版的程度。德国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二战末,德国战败,无人管理,人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地的枯枝;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馆都被抢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4

网友佛缘之Y佛缘:

国家如果发展的强大是和国民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你有钱了国家就强大了,德国就非常注重这些在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发展经济,让德国的整体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国家你干的任何工作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工业发展,并不是说你能设计几个数据工业就强大了,这里面包括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成绩甚至是比设计者的成绩都要大,这是一个国家整体性的东西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大家把德国和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对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这一个问题上看看两个国家的态度就能的到一个比较。

5

网友真诚地看着你:

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当年的列强工业都很强,不仅仅是德国。要说强,殖民地比德国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资本比德国雄厚,工业也比德国强一些,而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美国才是最强。

6

网友缥缈孤鸿影45:

问题太多,简略回答,德国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民族,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两样结合起来正适合兴办工厂,法国散,英国懒,俄罗斯比较落后,在办工业方面皆不及德国,无论技术之精,管理,钻研创新皆冠于欧洲,又是欧洲最认真做事的民族,故工业强大,缺点是过于专注于点,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战略观,故才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失败。

7

网友汉阳老王:

这是相对而言的。二战前德国被制裁,?怨?宋?松?嫒?Ψ⒄埂6?战期间德国人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战后德国人迅速取得了欧美的谅解,接助战后经济发展期发展状大了自己。当前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是十分难得的。德国再强,他只是一个中等国家。

8

网友赵晓路1:

一、德国的科技发达,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德国的工业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19世纪末~一战前)。

二、资本雄厚,负债少。

三、德国的教育发达,重视人才培养,国民素质高(这一点是关键)。

四、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高度发达(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五、欧盟整体的促进。

六、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9

小编:

听完以上各位网友的观点,您心目中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小编,立即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知乎,机床商务网小编整理)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工业化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汽车如何免费换乘 浏览:264
广州奔驰gle450落地多少钱 浏览:857
2012年奥迪q7销售量是多少 浏览:674
汽车熄灭以后听音乐多久没电 浏览:346
汽车检测逾期多久 浏览:320
做馒头的工业尿素多少钱 浏览:550
汽车哔哔哔的声音怎么有英语表示 浏览:218
如何得知汽车目前的优惠 浏览:180
阳曲县工业园区高速哪里下车 浏览:550
株洲新芦松工业园在什么地方 浏览:202
汽车服务工程有什么岗位 浏览:441
用于造纸纺织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浏览:814
南京工业大学如何考研 浏览:533
2008款奥迪a46碟cd怎么调中文 浏览:375
宝马7和奔驰s哪个更好 浏览:594
宝马机车油箱到底能装多少钱油 浏览:276
哪些工业制品出口前景广阔 浏览:777
武汉宝马3系13年二手多少钱 浏览:864
什么为工业革命 浏览:933
国内汽车市场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