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什么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
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
㈡ 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关系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其它现代化实现方式相比,社会主义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社会主义方式以共同富裕为目的。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导致了尖锐的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冲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方式是有规划有设计的。社会主义可以综合西方现代化国家的优点和缺点,吸取他们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事先统筹规划自身发展的目标、道路和步骤,避免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种不利后果。
3、社会主义方式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种现代化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开辟各种途径来有效地利用资源,以便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取更大的利益。
4、它能建立一种更加平等、更具集体导向和更加公正的社会,从而减少了在其他地方可以发现的那种社会分裂的源泉。无论从现实必然性,还是从基本特点来看,社会主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实现方式。
在“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中,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目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也可以说,“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包含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两个相互联系的目标。正如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工业化的目标前进,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
工业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国防、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二、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工业化到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总体上是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独创性,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使国家强盛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而且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走一段曲折的路,如在工业化发展速度问题上毛泽东主张的大跃进就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在农轻重关系上,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导致重工业投资过重,轻工业、农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多少改善;在建立工业体系上,不仅有全国的,而且有大区的,以后各省也自建体系,结果是重复建设,结构雷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因而总体上并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的框架。但这些失误与他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作的贡献相比,毕竟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它不仅指导建国头二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世界发展至今,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工业化仍然是中国未竟的任务,中国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㈢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期,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是什么
基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完成成就:
1、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
2、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3、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
㈣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加速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正确决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制约,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我国今后实现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充分说明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第三,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必由之路。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扩大就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㈤ 构成现代化的两大主题是工业化和什么
“现代化” 与“工业化 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两者在涵义和内容上有许多
共同之外,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① “现代化” 与 工业化” 的共同之处在于:
(1)无论是“工业化”或“现代化”,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就是从手工劳动转变为
机器(或其后的电脑等现代生产工具)操作,这就是技术创新或技术革命。
(2)伴随而来的或同时发生的就是各级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各层次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变动,我们可以称之为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
(3)作为结果,则是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转变为以机器或其它现代生产
工具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一定情况下,“现代化”可以而且应该看作是有阶段
性的,或者看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阶段内,“现代化”的活动内容和变化情景,基
本上是同 工业化” 一致的;它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必然联系 试以我国为
例来加以阐明。
我国提出要实现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简称“四化”),就是把“现代化 看作是有阶段性的,看作是一十有突出持点和历
史性的发展过程 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我国的“四化”未能付诸实施。造
至粉碎“四人帮” 以后,l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又把实现“四个现代
化 确定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
就“四个现代化” 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来说,在工业方面,就是提高工业的机械
化和自动化过程,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能对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
造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在农业方面,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来装备农
业,使之改造成为用机器和其它先进方法进行生产的现代化的大农业f在国防方面,
就是相应地提高国防的技术力量,能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防御外来侵略;在科学技术
方面,就是广泛发展科学事业,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科学技术水平接近
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四个现代化 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其中的关键则
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可见我国已经着手实行的“四十现代化”,从目标、任务、内容和时间阶段来看.
基本上是和我们在前面所解释的“工业化”相通甚至相同的。两者都是在于使经济
落后的以手工业生产占重要成分的中国,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以及相应地通过生产组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转变成为以现代技术
装备占重要成分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国家。将来我国“四化” 实现之日,也是我
国“工业化”实现之时,届时我国就将成为先进的 工业化了的 国家。所以我们
认为.只是在这一特定的带历史性的经济转化的阶段内, 四个现代化 才是和上述
的“工业化” 可以相互通称的。就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说, “现代化 和“工业
化” 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它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酌必然联系。
但同时也要看到,“现代化 与“工业化 之间又存在有大不相同之外;尽管这
些大不相同之处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的。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的范围来说,“现代化 远比“工业化 广泛。“工业化 所包含
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方面,即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主体,加上与生产力
密切相关的生产组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而“现代化” 所包含的内容,则除
了“工业化”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外.还包含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的、文
化的和思想意识等等方面的变革。
第二,从时间过程来说, “现代化 远比“工业化”久远。一般来说, “工业
化” 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经经历了或往往即将要经历的一
个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特定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将从以手
工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社会.进化到以机器(及其以后的电脑等等)操作为主的
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社会,或者说,从落后的农业国或欠发达国家进化到先进的工
业国或工农并重的国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只要到达了这一境地.就可以说它
的“工业化”任务已基本完成。而“现代化”一词的涵义,则除了包含有到达上述
这一先进境地之前整个“工业化” 过程的任务外.还包含有无止境的不断变革的
“现代化”任务。具体而言,即使是先进的工业国或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或地区,
仍然面临着继续不断地进行 现代化 的任务。简言之, 工业化 只是人类社会历
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
㈥ 什么阶级是通过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生产力得到提高
工薪阶级是通过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生产力得到提升,嗯,工人阶级的话是当时的一个权力比较高的一个姐姐了。
㈦ 什么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于“一五”期间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目标,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较快推进,但从人均GDP、三次产业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工业化发展目标任务远未完成。综合来讲: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现代化指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教育现代化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企业现代化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城市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现代化农村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现代化学校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㈧ 什么通过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有别于传统经济体系的新型经济体系,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理解为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实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为前提,以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为依托,具有生产率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强的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性变化,而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中间工业化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而城市化只能引起就业结构变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因此,从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来看,应该采用工业化的逻辑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理论上,工业化是工业经济结构的提升,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相应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支持,而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会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实践上,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