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中国工业为什么要减少产能

中国工业为什么要减少产能

发布时间:2022-08-10 13:22:32

⑴ 中国目前大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未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发展趋势

中国钢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1,中国的钢企主要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有一个普片的问题,那就是效率低下,这点是不用怀疑的。除此以外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死不得”,无论如何地方政府都不会让当地的大型国有企业死掉,当国有企业出现大规模的亏损后政府往往会给予大量的补贴。当然,大家要知道,这些补贴都是纳税人的钱。2.钢铁企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庞大,前期投资很大,即使出现亏损或者行业利润下降,企业也不能马上转型或者减产。因为减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只有当继续生产产生的效益还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带来的损失的时候企业才会停产。然而,国有企业,为了保证员工不至于失业,即使亏损很大可能也会继续生产。这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通病。3.08年为了应付经济危机,国家拿出了4万个亿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数都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家都知道,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这样一来在08年和09年中国的钢铁几乎一下子就被消化殆尽了。钢企都赚钱了,这个时候一些钢企开始盲目的扩大产能。然而,随着后来通胀的越来越严重,中央收紧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也开始减少。铁路建设等的放缓甚至停工,以及房地产调控导致的建筑钢材需求的减少,导致对钢材的需求瞬间锐减。这些变化,根本没有给钢铁企业足够多的准备时间。钢铁企业依然开组马力生产,然而市场需求却一落千丈,于是钢铁企业库存急剧增加,企业效益也一落千丈。前面说过,钢铁企业不会一下子停产,所以新的产能还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而市场消化的能力却越来越弱。4.中国的钢企生产的大多数都是低品质钢材,高品质的钢材很少,甚至需要进口。低品质的钢材在全球都是产能过剩的,何况中国的钢企在全球来看并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中国的钢材出口量很少,远远不足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综上原因,导致了我国钢铁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现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国外需求的减少。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中国的大部分产品往往需要靠国外的市场来消化,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中国国内的产品就会严重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钱消费,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真正的富裕,房地产又对普通老百姓进行了一次洗劫,于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弱。而企业的产能却在不断地扩张。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怎么改?首先调结构,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进行整合,该死的就让它死掉。其次,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第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老百姓尽快的富裕起来。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前面的一切改革都是白搭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因为中国是靠制造业起家的,而制造业所产生的产能无论如何靠国内市场也是消化不完的,但是只要中国调结构能够实现,未来中国产能过剩的危机应该会慢慢的过去。

⑵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简要回答我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必要性。

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 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对 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失衡问题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2008 年,我国储蓄率为 51.4%,比世界平均储蓄率高 27.5 个百分点。从 1978 年到 2008 年, 我国储蓄率提高了 13.5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消费率大幅度下降。 1978 年我国消费率为 62.1%, 2008 年降为 48.6%, 下降 13.5 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造成的。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其实质是居 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使我国经济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因此,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我国人均 GDP 从 2002 年起超过 1000 美元,到 2009 年已达 3600 美元;但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 GDP 成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 40%左右徘徊。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特 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今后,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 GDP 增长,从 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 而效率不高。
2009 年,我国 GDP 占全球总量的 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 18%、钢铁的 44%、水泥的 53%。这样巨大的资源 消耗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外依存度已从 1990 年的 5%上升到这几年的 50%以上。
另一方 面,我国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 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几乎没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 90%是贴牌产品。今后,必须着力从“高 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环境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各地 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但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难度是很大的。应 该看到,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我们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 而要下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例如,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175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153 元,后者不及前 者的 1/3。如果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也 不小,2007 年上海为 78225 元,而贵州为 10258 元,前者为后者的 7 倍多。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分割、行业 垄断、权钱交易、再分配调节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 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和丰富 1995 年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5 年中央关于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其内涵有所扩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 节约型增长方式一步丰富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 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0 年初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 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 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 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 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 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 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力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因此,为了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当前需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从追求两位数增长逐步转为追求比如 8%左右的增速。
最近, 我们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取消一部分“两 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银行放贷规模和增速,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以 及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都在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调,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有人担心我国经济会因为采取这些措施而出现“二次探底”,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当前经济 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调是宏观调控的要求,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什么“二次探底”。
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年 的经济增速仍将在 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还想保两位数增长,那么,转方式、调结构就会落空,甚至会 使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
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两位数增长转变为追 求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即 8%左右的增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实,在目前的体 制和政策格局下,我们根本不必为经济探底发愁。现在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因此,目前最难的还是控制经济增速太快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问题。这就对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 政府提出了紧迫要求。 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 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综合施策,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 2005 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这表明,当时我们已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 须靠政府转型来推动和保证。“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突出强调政府转型,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政 府不能再把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转型过程中,财政转型很重要。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就要求财政从经 济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支出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主要用 于“三农”,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种粮直补等。应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 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 GDP 的 比重。
调整政策也很重要。
比如,资源和生产要素长期实行低价政策,实际是鼓励粗放扩张。今后需作重大调整,主要是放松价 格管制,使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又如,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快发 展服务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的营业税实际税负高于第二产业增值税税负 2 个百分点左右,这显然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各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也不利于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亟需调整。

⑶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含量低

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科技含量低,因为科技含量的高低并不能影响产能,影响产能的主要还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供应,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市场需求下降,但是市场供应不变,那么就会导致产能过剩,比如说火箭就属于高科技,但是我们国家的火箭需求有限,但如果一味地制造火箭,那么就会造成很多火箭闲置浪费,从而形成产能过剩。所以我们中国产能过剩并不主要是因为科技含量。

⑷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1、直接原因

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

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

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2、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

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措施

1、完善行业管理。

2、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

3、加强土地和岸线管理。

4、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

5、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按照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原则,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6、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各地财政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7、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8、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信息库,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9、强化监督检查。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4)中国工业为什么要减少产能扩展阅读

去产能的重要性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

2、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⑸ 中国为什么会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经济周期的必经的阶段。市场经济受限于供需原理,即供大于求,物价下降;供小于求,物价上涨,所以任何一个产业周期都是:供小于求,会有大量资本和企业家涌入扩大产能;产能迅速膨胀,供求平衡;激烈竞争,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市场受制于供需原理,淘汰掉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供需再次平衡。当然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创新,比如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但是这个产业发展周期是一直不会变的。所以产能过剩是必经的阶段,产能过剩接下来就是市场出清,淘汰掉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市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供需平衡。

⑹ 中国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是靠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发展起来的。承接的外来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很低、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各地大干快上,形成强大的产能。

这种发展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国际经济形势向好,对这些产业的产品有大量需求,加之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资源能源便宜,虽然产能巨大,但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

然而,保持多年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如今已不适应世界需求结构的提升,不适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换言之,既有产能与相对萎缩的需求不匹配,需求提升了,而供给却没有提升。

2、产能过剩也来自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当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无意地追求短时间内具有显着效果的政绩,甚至搞大拆大建,但对于能够提升经济实力的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创新活动等却重视不够。

(6)中国工业为什么要减少产能扩展阅读: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六项指标:

1、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

2、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3、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

4、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

5、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

6、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他认为,如果以上六项指标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就说明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与前一种判断所不同的是,戚向东所指的是严重过剩时的状况,因此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⑺ 从国情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节能减排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资源条件相对于经济增长出现瓶颈效应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工业品能耗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由于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目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二是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多煤、少油、缺气的现有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2.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经济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当前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产业。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2]。

3.促进技术变革、创新的战略选择我国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在“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中已纳入自主开发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另外,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长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三、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艰巨性

1.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2009上半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我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通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远期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3].

2.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分析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节能减排的成效仍然较为脆弱。落实节能减排还存在不少障碍,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都是高能耗工业部门,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有赖于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仍存在难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争先恐后上项目,尤其是重化工项目。

(2)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尚需时日。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主要以中央政府主导和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从行政手段向市场化的方式过渡,缺少长效机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3)政策和投资滞后。虽然国家将节能减排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政策时滞效应。一些投资还没有马上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也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见成效。

(4)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严峻,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

(5)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渐显现。首先,化工、焦化、钢铁等行业企业处境困难。国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已提高了3700多项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如一些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恢复和维持经济基本面,是各国的首要现实需求。当前的经济困难会使各国政府承受来自许多部门的压力,在政策的制订上容易顾此失彼。其次,金融危机的来临使得许多企业投资谨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上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煤炭价格下跌幅度相当大,缓减了企业在能源成本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节能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节能减排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大幅降低,严重打击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信心[4]。

总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企业的规模效应难以迅速提高,产品能源单耗水平以及系统能源效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难以迅速缩小。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节能减排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只是着眼“十一五”时期,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国家尚未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明确政策和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远不止这些。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客观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阅读全文

与中国工业为什么要减少产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济南到南京的汽车电话是多少 浏览:716
奥迪油漆多少钱一次 浏览:1
上海奥迪4s买车赠品有哪些 浏览:458
奥迪tt防滑怎么解 浏览:91
汽车在什么情况下双闪自动打开 浏览:707
宝马越野最低配多少钱 浏览:6
工业园用地怎么融资 浏览:940
奔驰说明书在哪里下载 浏览:987
工业污水排河会怎么样 浏览:576
文山到天津汽车多久 浏览:739
奔驰4s店员工一个月赚多少钱 浏览:294
天际线哪个mod与工业划分冲突 浏览:340
汽车空调开关怎么拆装 浏览:455
奥迪语音电话系统怎么退出 浏览:294
宝马5系22款有什么变化 浏览:397
光明区华顺工业园里面有哪些公司 浏览:860
工业机械手用什么轴承 浏览:620
奔驰e轮毂怎么样 浏览:98
汽车增加装天窗多少钱 浏览:520
福特锐际与奥迪q5哪个操控好 浏览: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