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西部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

西部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2-08-07 12:20:42

㈠ 对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国家怎么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 ■步德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抑制,但东西部经济发展绝对水平仍在继续拉大。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利于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因此,应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事求是地对东西部地区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正确认识开发西部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制定符合WTO原则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1、自然、历史和政策的差别造成东西部经济差别拉大。东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都优越于西部地区,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十四个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给予了较优惠的经济政策。因此,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济增长远远快于西部地区。2、市场经济只是在静态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经济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越来越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更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在许多同志的思想上,没有看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即市场配置资源只能做到静态最优,而做不到动态最优,只能做到短期最优,而做不到长期最优。因此,在地区经济布局上宏观调控不够有力,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3、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人力资源却没有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的流动,加大了东西部地区人均占有资源的差距,同时,东部地区凭着较高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质的人才,形成所谓“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使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困难。4、西部地区的贫困与封闭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开放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因而各种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也大都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则由于距离遥远,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5、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影响深远。一是由于价格的不合理使西部为东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即东部创造的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西部人民贡献的。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西部资源、东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经济基础的落后,资源开采多,产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业的附加价值较低。6、统一的产业政策未考虑地区差别,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没有考虑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不论是西部落后地区还是东部发达地区,都一刀切地采取同样的政策,如规定许多产品的最低生产规模过高,限制了西部企业的发展空间,再如国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滩却要与东部的土地实行同样的政策,制约了西部招商引资。此类情况很多,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7、现行税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收流向东部。由于西部的生活环境较艰苦,许多西部优势企业将总部注册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现行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注册地上缴,因而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款的流失,加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同时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从而改变西部在生产经营和吸引资金方面的劣势。对保护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以下特殊政策:1、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经济的行为。国家应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企业应交纳的国税税率,并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税税率的权力,通过税收的优惠抵消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东部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使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得到改善,但还无法改变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运输等许多竞争条件方面的不公平状况。只有在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方面都给西部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才能使西部企业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只有在对西部实行企业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严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实行非税收性质的地方保护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场上使外地产品、国外产品与当地产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应当指出,给落后地区企业在税收上以优惠待遇应有一些行业限制,对那些对集中度要求较高、资金技术密集、协作条件要求高的产品如汽车,就不应给予优惠待遇,以促进行业的快速集中。2、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与中央对西部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一起,是中央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看,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经济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而地区发展水平的过度分化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影响经济的增长。所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由政府采取各种不同措施促使部分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并扶持不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而不能依赖于市场做这些事。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用途,一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同时支持一部分工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对待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资效益。在开发西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对西部直接投资的效益低于东部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期看,维持一个相对均衡的经济布局对于改善各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3、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上应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都是针对全国的普遍情况而制定的,许多政策并不适应西部的特殊情况,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限制生产和使用黏土砖的政策,在黄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肃就不适用,在那里由于缺水,大片黄土岗寸草不生,用来生产黏土砖并不会减少耕地资源,为什么不能与东部地区区别对待呢?还有环境政策,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广人稀,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的自我净化能力较强,不应要求这里的企业与东部执行同样的废气排放标准。还有对小水泥、小火电、小钢铁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适应西部特别是新疆城市分散、距离遥远的特点。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的发展。研究经济发展,对于资金、技术、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都能达成共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口数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区地广人稀,根本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开发西部的过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工业化,也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和优惠的政策获得较快发展,并对整个西部经济产生带动作用。开发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资应首先向中等城市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经济较快发展,并向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此外,应选择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加以扶持,使之尽快发展成为一个个经济圈,形成对周围更强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5、下大力气解决落后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加强对地方领导的选拔、任用和监督。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天赋的自然条件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国企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活力、科学的区域规划、高效廉洁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识和良好社会风气,而这些都决定于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人和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探索一套对地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的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越严重,机构越臃肿办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恶性循环,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6、加强地区间经济协作,促进东西部企业联姻。西部有许多国有企业发展困难、改革滞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承担起所有者职责,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西部企业与东部优势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利用东部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品牌方面的优势,使西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 [稿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步德迎]

㈡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当前,西部大开发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是西部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更大步伐,形成新的发展机制,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取得更大的成就,使西部地区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和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阶段性调整一个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是西部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应尽最大努力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趋势的延续,巩固近些年来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使统筹区域发展进入到缩小地区差距的轨道;在“十三五”时期,继续稳步全面推进,显着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突破。这既是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战略思路,有必要立足于新的起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进行调整。“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深入推进、加快发展”这一主线,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就,使西部地区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和水平,在缩小地区差距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抓住三个有利时机,增强六个发展能力

第一,抓住国际间、地区间产业调整与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世界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这一趋势仍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压力很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这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应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西部各地根据各自的特点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

第二,抓住西部地区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从总体上看,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而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期阶段。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发展规律,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具备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般情况下将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将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一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业化与城镇化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的实际情况与这一阶段发展规律是相符的。可以预计,“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在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抓住金融危机后经济振兴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民生工程建设。国家在扩大内需中所确定的若干重要举措,如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正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也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急需领域。这些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中,其投资的重点很大部分是在西部地区,其中明确提出了用于西部地区的工程和项目,如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西部地区应抓住国家扩大投资需求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国家财政支持,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增强长期发展能力,推动西部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要继续增强六个发展能力,即继续壮大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继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增强科学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着力实现五个战略性转变

第一,在开发思路上,由夯实基础向谋求突破转变。“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西部大开发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第二阶段,开发的总体思路应当由“夯实基础”向“力求突破”转变,其核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在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差距、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上实现转折性突破,最终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第二,在开发模式上,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发展要发挥资源优势,但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产品的输出,要防止陷入“资源陷阱”。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在工业化初期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患上了资源依赖症,就会掉入发展的陷阱。为防止这种情况,今后西部地区在开发模式上应该有所转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具有西部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在开发机制上,由政府为主向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转变。要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开发的格局。

第四,在开发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承认,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但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有大的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接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居民综合生活质量趋于平衡。

第五,在开发重点上,由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向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转变。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㈢ 西部究竟该如何发展

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1.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3.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

㈣ 对西部大开发的合理建议

(1)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首先,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
目前看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国家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东部地区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许多领域产品出现剩余,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三是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布局和建设了大批能源和工业项目,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西部地区要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第三,中部地区要承东接西,发挥区位优势,争取自身的较快发展。
第四,东部地区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赂的机遇,提升产业层次,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开发打好基础。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决定,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从战略高度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
一是水利。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
二是交通运输。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形成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三是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
(3)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包括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等。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人点。
①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②当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
③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
④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⑤搞好规划和试点示范。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水平落后和由此带来的人们价值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和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只有加速发展科技教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创造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5)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新思路的深刻内涵就是不能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老办法,必须要有新方法、新内容、新机制。具体要在两个方面有新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开发物转变为既开发物又开发人,且以开发人为主s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各类软要素为主。同时在开发的方法和手段上必须要有质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计划经济和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调节为主的开发方法;由过去单纯靠有形资本投入转变为既靠有形资本投入又靠无形资本投入,且主要靠无形资本投入的开发手段。具体内容由五大战赂构成:
①知识发展战略。
②人力资源开发战赂。
③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⑤可持续发展战略。

㈤ 西北地区如何发展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西部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一是发展洁净能源工业。水能是可再生洁净能源。水能资源为中国西部优势最大的自然资源之一,仅在攀西地区水能 资源可开发量达4054万千瓦,开发后年发电量可达2059亿千瓦·小时。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 对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外,水库兴建后除提 供电 力外,还可起到防洪拦沙、改善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海拔较高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大力推广使 用太阳能。西藏为我国地热资源最多的地区,占全国查明地热资源的将近一半,地热能的开 发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西部一些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二是发展绿色材料工业。 (1)环境降解塑料。据估计,到2000年我国仅地膜和包装材料两项的用量将分别达到30万吨和40万吨。仅此两项 ,其白色污染的程度已非常可观,如不能很好地回收处理或降解,将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 污染和破坏。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塑料废弃物的绿色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已 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多项技术已具备工业化生产水平。西部地区丰富的淀粉、纤维素 、矿物质等天然资源,为环境降解塑料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其他降解材料。除大量的可降解塑料外,降解材料还可广泛用于农业和林业各个方面。如利用淀粉、纤维素 等植物资源可制造用于包裹种子的可降解胶衣、缓释化肥、缓释农药、农用林用保水剂等。(3)绿色精细化工品。天然产物的改性制造绿色精细化工品是极具潜力的产业,如通过淀粉改性制造的变形淀粉已 广泛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环保、医药、农业等行业。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以玉米、薯仔和 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无排放绿色技术--流态化干法酯化工艺制造的淀粉磷酸酯为优质造纸 添加剂,已在四川邛崃和沐川建成千吨级样板厂,运行情况良好。�
三是发展低排放造纸业。由于植物纤维资源方面的优势,造纸业是西部地区传统工业部门。然而,造纸工业也是对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行业,每年造纸废液的排放量为50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 量的1/6左右,其中有机污染物约占1/4。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造纸业还不能 做到“全封闭、零排放”。但是通过各种绿色技术的使用,完全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做到“ 低排放、无污染”。目前已达到工业化应用程度的清洁工艺和技术包括:--应用碱回收技术处理制浆黑液;--采用漂白新技术,控制氯漂白污染;--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
三是发展绿色制革业。制革工业是我国重要工业行业。目前,我国年产猪皮革8000多万张,牛皮革3000多万张,羊 皮革5000多万张,年出口创汇超过80亿美元。尤其猪皮制革最具有特色,猪革质量为世界一 流水平。中国西部地区是猪、牛、羊的重要产地,制革工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部门。制 革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制革技术的使用成为制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发展绿色食品工业。�
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西部的食品工业已具备 一定的规模,仅四川省食品工业年产值就达到60亿元的规模。食品工业处于大农业产业链的 末端,它的发展又可拉动农牧业、粮食流通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对工业基础相 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讲,食品工业的发展对扩大农副产品出路、提高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发展中药产业。西部地区是我国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仅四川省就有中药材资源4350种。据悉四川省中药 产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1998年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中医 药热,美、英、法、日、韩等国的植物药销售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全世 界中草药市场已达160亿美元,然而我国仅仅占有其中的3%,出口额不到6亿美元,而且多为 附加值极低的初级品原料,这一现象与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中药产业 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产业涉及种植,采集、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同时,相关 的研究开发工作还必须跟上。需要政策引导下不同环节采取不同形式加以组织和引导,使西 部地区巨大的天然中药材资源宝库得到充分利用,使西部地区中药产业真正成为西部经济的 支柱产业。�
六是发展旅游业。西部地区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千姿百态的秀丽山川,构成了该 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优点表现在:1)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带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旅游业的发展不但能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可带动 餐饮、娱乐、商业、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3)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可增加西部旅游地区人 口就业机会;4)旅游业是外向型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和加快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5)旅游业 的发展将为中国西部带来一次文化复兴,展现西部地区悠久灿烂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因 此,西部地区发展旅游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可使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业将从一般的观光游览向生态环境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工业科技游 等专业旅游方向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增长最为强劲的新兴绿色产业。

㈥ 西部经济落后如何开发西部经济中应注意什么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保持生态平衡,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但资源相对丰富,我们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开采,要提高开采技术,如开挖煤矿时要注意及时填土~否则西部风力作用强,会导致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另外要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像青藏铁路的建设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在藏羚羊生活区域他们会架桥让铁路通过,尽量不影响当地动物生活等~我们要综合考虑个方面因素,实行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

㈦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您好
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1.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3.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

㈧ 中国西部应该如何才能得到发展

国家扶持,自己努力 ,西部大开发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1.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3.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

阅读全文

与西部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工业之父是什么 浏览:837
宝马530l怎么开冷气 浏览:1002
印度汽车有品牌有哪些 浏览:801
奔驰车载逆变器如何更换 浏览:776
双流奥迪4s店怎么走 浏览:699
工业用地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浏览:31
汽车离合器片怎么装 浏览:158
工业电缆线规格有哪些 浏览:459
大连汽车补漆多少钱 浏览:995
宝马525li和525i怎么选 浏览:930
旧宝马三系怎么打开内循环 浏览:11
汽车机油不足怎么办 浏览:397
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是什么 浏览:911
工业投资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浏览:939
西南科技大学与河南工业大学哪个好 浏览:331
汽车贴膜什么价位 浏览:408
工业电风扇怎么换摇头牙箱 浏览:809
5系和奥迪哪个耐用 浏览:940
奔驰m350换电瓶哪个牌子好 浏览:569
工业用水桶多少钱一个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