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学史上有没有一些意外的研究成果
一、碘的发现
法国化学家库特瓦(Courtois,B.1777-1838)出生于法国的第戌,他的家与有名的第戌学院隔街相望。他的父亲是硝石工厂的厂主,并在第戌学院任教,还常常作一些精彩的化学讲演。库特瓦一面在哨石工厂做工、一面在第戌学院学习。他很喜欢化学,后来又进入综合工业学院深造。毕业后当过药剂师和化学家的助手,后来又回到第戌继续经营硝石工厂。
在法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沿海岸,当春天风浪大作的时候,海生植物受到海浪和潮水的冲击,漂到浅滩上。在退潮的时候,库特瓦经常到那些地方采集黑角菜、昆布和其它藻类植物。回家后,把采集的植物堆集起来,使其缓缓燃烧成灰,然后加水浸渍、过滤、洽澄清得到一种植物的浸取溶液。库特瓦本想从这些溶液提取哨石和其它的盐类,因此就得对溶液进行蒸发,使其溶解的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等依次结晶出来,可是在提取过程中,他发现铜锅被溶液腐蚀得很厉害。他想硫酸钾、氯化钠等物质是不会腐蚀铜锅的,是不是溶液中有什么新物质跟铜发生了变化?于是他将水溶液加热蒸发,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小,首先结晶出来,然后才是氯化钾、硫酸钾。由于海藻在燃灰过程中有不少的硫酸盐,被碳还原而生成了硫化物。库特瓦为了除掉其中的硫化物,就往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在蒸发母液过程中,库特瓦意外地发现,母液中产生一种美丽的紫色蒸气,象彩去一样冉冉上升,这一现象使他惊喜不已。最后,这种使人窒息的蒸气竟然充满了实验室。当蒸气在冷的物体上凝结时,它并不变成液体,而凝成片状的暗黑色晶体,并具有金属光泽。这是1811年的事。
制得这种晶体之后,库特瓦利用这种新物质作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这种新物质不易跟氧或碳发生反应,但能与氢和磷化合,也能与锌直接化合。尤为奇特的这种物质不能为高温分解。库特瓦根据这一事实推想,它可能是一种新的元素。由于库特瓦的实验设备简陋,药物缺乏,加之他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哨石工业上,所以他无法证实这种新物质是新元素。最后他只好请法国化学家德索尔姆和克莱芒继续这一研究,并同意他们自由地向科学界宣布这种新元素的发现经过。1813年德索尔姆和克莱芒,在《库特瓦先生从一种碱金属盐中发现新物质》的报告中写道:“从海藻灰所得的溶液中含有一种特别奇异的东西,它很容易提取,方法是将硫酸倾入溶液中,放进曲颈甑内加热,并用导管将曲颈甑的口与彩形器连接。溶液中析出一种黑色有光泽的粉末,加热后,紫色蒸气冉冉上升,蒸气凝结在导管和球形器内,结成片状晶体。”克莱芒相信这种晶体是一种与氯类似的新元素,再经戴维和盖·吕萨克等化学家的研究,提出了碘具有元素性质的论证。1814年这一元素被定名为碘,取希腊文紫色的意义。
1913年10月9日,在第戌学院为库特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庆祝他发现碘100周年。同时在库特瓦诞生的地方竖立了一块纪念碑,以追念他发现碘的功绩。
二、溴的发现
科学研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细的操作技术,又要有正确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将走许多弯路,甚至真理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德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研究工作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在发现溴的前几年,李比希接受了一家制盐工厂的请求,考察母液中含有什么东西?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淀粉碘化物过夜以后变成黄色。他再将母液通入氯气进行蒸馏,得到一种黄色的液体,没有分析研究就判断是氯化碘,并把装液体的瓶子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殊不知这种黄色物质并不是氯化碘而是溴。其实溴的化学性质和氯的化合物很不相同,他却勉强加以解释。后来他听说发现了溴,李比希知道自己错了,他将贴氯化碘标签的瓶子特别保存起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教训。并且他常把这个瓶子给朋友看,以表明不加分析研究、不讲论证,而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对待科学,往往让很大的发现在眼前错过。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自此以后,除非有绝对实验来赞助和证实,他不自造学理了。”李比希这种勇于反省、勇于承认自己缺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法国化学家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1842年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化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巴拉尔的研究,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新的氯化碘,这种化合物使溶呈棕黄色;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因而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巴拉尔分析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他用乙醚将棕黄色的物质提出,再加苛性钾,则棕黄色褪掉,加热蒸发至干,剩下的物质象氯化钾一样。然后把剩下的物质与硫酸、二氧化锰共热,则产生红棕色的有恶臭的气体,冷凝为棕黄色液体。巴拉尔判断,这是与氯和碘相似的一种新元素。法国科学院于1826年8月14日,由化学家孚克劳(F-ourcroy,A.F.1755-1809)、泰纳、盖·吕萨克共同审查巴拉尔的新发现。他们认为:“关于溴是否是一种极简单的单体,今日我们更有知道的必要,我们已经做过的不多几次的实验也许还不足以证明它确实是极简单的个体,然而我们认为至少是很有可能的。巴拉尔先生的报告作得很好,即使将来证明溴并不是一种单体,他所罗列的种种结果还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的。总之溴的发现在化学上实为一种重要的收获,它给巴拉尔在科学事业上一个光荣的地位。”但他们不赞成巴拉尔的命名,把它改称为溴,含义是恶臭。
‘贰’ 居里夫人是什么学家
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1934年,晚年的居里夫人
‘叁’ 单机游戏 生化危机 请问 生化危机1 2 3 4 四部电影中 有出现过威廉·帕金
很遗憾电影中没有出现过威廉和他的G病毒,唯一类似的人物就是生化危机2:启示录中的查尔斯博士...(不过剧情里说他是T病毒的创始人),我说类似只是因为剧中他也有个女儿安吉....
威廉·帕金是个天才。威廉创造了G病毒,它凌驾于T病毒之上,它除了可以改变生物的遗传因子以外,还会使受感染的生物在基因水平进化、变异,它具备繁殖能力。更为可怕的是,它拥有可以使死去的复活的能力。智力不高是它的唯一缺点,(毕竟是初级模型)但威廉一心想独占G病毒。用死捍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被安布雷拉夺走,也因此让G病毒跟他一起在浣熊市事件后场面地下。
按道理上安布雷拉派去夺取G病毒的特遣队都被变异后的威廉消灭了,但在电影(恶化)中安卓拉的哥哥却又得到了一只G病毒的样本。
‘肆’ 居里夫人获得过哪两次诺贝尔奖
一、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是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4)威廉帕金为什么被称为工业化学扩展阅读:
个人荣誉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社会评价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科学院院长晓发尔:玛丽·居里,您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竭诚献身工作和为科学牺牲的伟大妇女,一个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中始终为分外的责任而工作的爱国者,我们向您致敬。您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您那儿得到精神上的益处,我们感谢您;有您在我们中间,我们感到自豪。您是第一个进入科学院的法国妇女,也是当之无愧。
居里一家与法国科学院
居里夫妇的科学成就是历史公认的。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四代:居里夫妇的长女艾伦妮和女婿佛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都是从事放射线研究,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孙女海伦·约里奥也是核物理学家(海伦嫁给了居里夫人的恋人物理学家郎之万的孙子),第四代的阿伦·约里奥不久前取得了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
这其中,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国科学界的主要人士。如果用是否当选法国科学院士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旁证的话:皮埃尔·居里是1905年当选,佛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是1942年入选,皮埃尔·约里奥是1982当选。虽然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境况却不同。尤其是早期,居里夫妇为法国科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过程较慢。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皮埃尔·居里出生于1859年,玛丽亚生于1867年。1897年底玛丽亚开始做博士论文,导师是索邦(巴黎大学一部)的李普曼,但玛丽亚是到皮埃尔的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很快演化成了夫妻间的合作,在几个月之内就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03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皮埃尔1906年去世,玛丽亚1911年获化学奖,1934年去世。次年,他们的女儿女婿获奖。粗看上去他们一帆风顺。可是,皮埃尔第一次竞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时落选,而玛丽亚则终生未进法国科学院。是否当选院士,对一位科学家来说自然是有荣誉和认可的问题。
另外,当时的科学结构中,法国科学院还是科学交流和研究经费掌管的主要机构。这样一来,对法国科学家来说,当选院士又有更多一些意义。比如,因为居里夫妇都不是院士,当他们的开创性发现在1898年出来时,他们的论文是由其他是院士的科学家在法国科学院代讲的。
居里夫妇被科学院拒之门外的原因有不同之处。皮埃尔从小就有性格孤僻的倾向,家庭不是彼时的“上流社会”,自己又不是擅长交往的人,上的学校也不是最时兴的,得到的教职是在物理化学学院,而不是邻近的名牌索邦。事实上,他在1898年和1902年两度争取索邦的教职都被拒绝。
1902年他第一次被提名竞选科学院士,也未成功。对此,他并非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毫不在意。从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不高兴的。1905年,在他们发现放射性元素8年、得诺贝尔奖两年后,皮埃尔才入选法国科学院。
而这时候,社会和科学界的部分人士,想当然地把玛丽亚作为配角,甚至有报纸发表记者就皮埃尔当选院士的“访问记”,称她为丈夫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而她作为女子惟一的雄心就是帮助丈夫工作。这个“访问记”第二天就被居里夫人投信否认:我没有与贵报任何人说过话,而且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那些意思。
1910年,居里夫人被提名为下一年度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这一事件在全法国引起了争议:女性可否作为有成就的独立人物。在这以前已有两个例子显示当时女性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玛丽亚·居里在获诺贝尔奖时,根本没有人想到请她讲述自己的研究工作,而只是请皮埃尔讲。
玛丽亚在得奖以后仍然只是在一所女子师范教书,而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直到皮埃尔死后,居里夫人才接过他在索邦的实验室,但没有他的教席头衔(皮埃尔是在得奖后才获索邦接纳)。这两件事是教育界、科学界“内部运作”的,反映了当时的“解冻”情况。而居里夫人参选法国科学院,成了更大的社会讨论话题。
小报大报、自由派、保守派、女权人士、教会等等都发表意见,争论不休。居里夫人有着名科学家如数学家彭加勒等人的支持,但他们的声音也被淹没。通常,科学院院士是由科学院投票决定的。科学院与文学院、政治学院等,又在一个联合的名义上组成更大的机构。1911年1月这个更大的机构在科学院表决前,先开了一次会,出席的人数创纪录,最后投票决定不赞成女性做院士。
在社会和时代的大环境以及彼时“学术界”那样的小气候下,当1月底科学院投票表决时,居里夫人以28票对另一位科学家的30票而落选。居里夫人从此未再参选。同年年底,她第二次获诺贝尔奖。51年后,居里夫人的一个学生成为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居里夫妇表面上因不同的原因不为法国上世纪初的权威机构所欢迎,但两个例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他们的判断都不是以科学为首要衡量标准,懂行的科学家的意见为社会和不同行的“学术界”所忽略。有鉴于此,居里夫妇的朋友和同事、1926年诺贝尔奖得主让·佩林此后积极参与法国科学体系的改革,其中包括创立了着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伍’ 染料是哪国人发明的
合成染料是 英国人发明的
http://www.inventcn.com/cases/cases/200607/725.html
合成染料的发明
威廉·亨利·帕金(1838~1907)14岁进入英国皇家化学学校学习。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很快得到校长霍夫曼的垂青,不到一年即以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实验室助手。
校长霍夫曼对煤焦油作过研究,知道煤焦油中含“苯”的物质可以制造出一种叫做“苯胺”的新物质。他想继续通过研究,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各式各样的天然物质。他问或向得意门生帕金讲起他的夙愿。帕金受到老师的影响,也想自己动手试试。
帕金最初是想通过实验室人工合成奎宁,这种药是治疟疾的特效药,是从南美产的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炼出来的,疗效很好,在欧洲不易买到,价格十分昂贵。倘能入工合成,则不但能造福人类,发明人也必然因此发财致富。帕金利用1856年的复活节假日在家里伪屋顶实验室中开始了奎宁合成的研究。
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物质中,有几种的化学结构与奎宁的化学结构相近,所以帕金就对它们进行各种化学处理,想使它们变成与奎宁类似的物质。但是无论怎样处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选用霍夫曼用苯制成的苯胺作原料,在其中加入重铬酸钾使其氧化,这时产生了黑色的肮脏沉淀物。因为奎宁是白色粉末,一看就知道生成物决不可能是同一物质。
要是一般的化学家,恐怕就会因希望落空而摇头叹气,赶紧把令人心烦的肮脏沉淀物倒了。然而细心的帕金为了弄清这种黑色沉淀物的成分,他继续研究下去。
帕金将这种黑色沉淀物溶解干酒精。令人惊奇的是溶液呈现出鲜艳的紫色。将绸子浸泡在这种溶液里,绸子也就染上这种色。用肥皂清洗,再让太阳曝晒10多天,紫色丝毫不褪,色调鲜艳如初。
“这种物质说不定可用作衣服的染料呢!”帕金想道。可是他对染料一无所知,于是他给英国当时最大的染料公司之一——帕斯地方的皮拉兹公司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染了色的绸子样品。不到一个月,回信来了,信中对年仅18岁的帕金所发现的这种染料给予了很高赞誉。帕金高兴极了,他申请了这种新颖紫色染料的专利。同时,他中途辍学,全力进行对自己发现的这种染料的开发生产工作。
帕金给他的染料取名叫“mouve”。而淡紫色在法语中也叫“mouve”,并且淡紫色服装恰巧随之在法国、英国时髦起来。这样一来帕金的“mouve”牌染料生产供不应求,使这位年方20多岁的青年发明家发了大财。
从生产mouve染料开始,用煤焦油作原料的人造染料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造染料很快就取代了木兰、茜草之类的天然染料。这还为现在的塑料、化纤等合成化学工业拉开了序幕。所有这一切若说是起因于帕金的偶然发现,也是言不为过的。
‘陆’ 化学最高奖叫什么
普利斯特里奖(英文:Priestley Medal)是美国化学会所颁发的最高奖项,目前每年评选一次,用以鼓励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1]该奖项于1922年建立,以美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的名字命名。1944年以前每三年评选一次。
沃尔夫化学奖是沃尔夫奖下设的六个奖项之一,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每年评选一次。该奖项的目的是为了表彰除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外,对于化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它是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珀金奖章由美国化学工业学会颁发,表扬“在应用化学有所创新,使商业发展有突破”的科学家。它被视为美国工业化学界的最高荣誉。它建立的目的是纪念世界第一个人工苯胺染料苯胺紫发现五十周年,因此第一届的奖章就授予发现者威廉·珀金。接下来的一届在1908年,以后每年都有颁发。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其中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柒’ 现代油画颜料从什么时间使用
人类使用颜料进行绘画的历史大约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期,据考证公元前40000多年前的原始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把土壤加热制成的赤色颜料,在早期人类身体上纹饰所用的颜料有白垩、红土等天然材料。在公元前约15000年的法国拉斯科等地的洞窟壁画中的颜色中使用了树枝与兽骨烧成的碳黑、褐色和黄色的粘土,而稍后的西班牙阿特米拉洞窟则是以赤铁矿物性质的红色颜料为主。早期洞窟壁画色彩中的蓝色比较罕见,因为当时能发现的蓝色矿藏十分稀少。在洞窟壁画中同样罕有绿色颜料的痕迹,据推测或许是由于在火把或油灯黄色光线照明下绿色不易显现的缘故。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黄色的植物种子开始被用做染料,而人们在公元前2500-1500年的希腊克里特岛遗址中则发现了留有用紫色染料染色的织物。
在色彩的应用上,公元前3000年时的古埃及人已将色彩分为世俗的和宗教的,在宗教领域中色彩的应用被限定为六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和白色,分别对应不同的对象。古埃及人在绘画中用赭土和白土来做壁画的底子,用孔雀石研磨绿色,用雄黄制成红色,而以雌黄代替黄土做明亮的黄色。埃及人还用硅酸盐铜和方解石人工合成蓝色,发明了最原始的合成颜料,被罗马人命名为埃及蓝。用钴蓝着色的蓝色玻璃也是埃及古代文化特色之一,他们使用的这种含有钴的深蓝色后来被荷兰人用于瓷器彩绘并称之为德尔夫特蓝。希腊人则首先使用铅白作画并用红色陶土与黑色颜料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和中国的兵马俑一样,古希腊精美的雕塑表面原本也是彩绘着色的,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了缤纷的色彩,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青铜白石。
尽管继承了埃及和希腊文明遗产的罗马帝国版图辽阔,但各地的罗马艺术家们使用的颜色却惊人的一致。散布在欧洲和北非的罗马壁画遗存显示了鲜艳的色彩,如埃及蓝、绿土、霰石白以及黄土等。庞贝古城的废墟中遗留的湿壁画中大片鲜艳的红色背景使用的则是朱砂,这种来自西班牙辰砂矿的红色在当时十分昂贵,比红土颜料的价格要贵近十五倍,成为罗马贵族阶层显示其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之一,后人因之将其称为庞贝红。古代的各种颜料中最名贵的恐怕要数从地中海沿海的骨螺中提取的紫色,据载要从一万只骨螺的性荷尔蒙腺体中才能采集到制作一克紫色的原料,由于这种骨螺盛产于古代腓尼基王国的首都蒂尔海边(今黎巴嫩南部),故被命名为蒂尔紫。在古罗马只有帝国权贵才被允许穿着紫色,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近代海底考古发现在古罗马的沉船中载有大量制造颜料和染料的原材料,而在色彩鲜艳的染料作为奢侈品的时代,大部分普通百姓的服装色彩是棉麻纤维本色或朴素的灰褐色。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西方绘画色彩的种类比过去大为丰富,画家调色板上的主要颜色有群青蓝、土绿、土黄、雌黄、朱红、红土和黑土。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但也有用蛋壳粉和鸟骨煅烧的白色。金箔和金粉则用于宗教装饰绘画和彩塑。当时许多颜料仍从西亚和南亚进口,如波斯蓝、宝石翠绿、大红、紫色、黑色和以藏红花制成的橘色等。当时许多金属氧化颜料被用来做彩色玻璃的着色剂,而来自植物的紫色和玫瑰色淀则代替了古老的紫色。人们从龙血树(巴西木)中提取红色,通过对铜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绿色来代替孔雀石和蓝铜矿石,用产自中亚阿富汗兴库什山区的天然青金石制成昂贵漂亮的群青蓝则取代了埃及蓝,天然群青与孔雀蓝的同时运用后来成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色彩的特征之一。
为颜料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自中世纪起的各色炼金术士,一些新的颜料是他们在炼丹过程中无意发现的。如硫化汞产生的鲜艳朱红,硫磺与砷混合得到雌黄,而被叫做马赛克金的金黄色则由硫磺、锡和汞构成。炼金术士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大概要数十七世纪初德国柏林的Diesbach和J.K.Dvieppel,这两个同时分别也是颜料制造匠和药剂师的开业炼金术士在一次制造佛罗伦萨红色色淀颜料时由于偶然的失误,意外地合成了一种着色力极强的深蓝色,这也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工合成颜料,后来被命名为普鲁士蓝。1710年后普鲁士蓝在欧洲被广泛制造并在不同产地被冠以当地的名称如安特卫普蓝和巴黎蓝等,今天我们则将其通称为普蓝。
中国绘画颜料和色彩同样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国画在古代之所以叫“丹青”,就是因为丹砂和靛青普遍应用的缘故。尽管战国以前的早期绘画遗存较少,但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和青铜、陶器、漆器艺术及纺织业等达到的成就来看,大致可以推测出其颜料和染料的发展水平。公元前200多年秦汉时期壁画残片上的绘画色彩已有大红、朱红、黑色、棕色、石青和石绿等。魏晋以后中国绘画颜料色彩种类日臻丰富,在而后的敦煌绘画与彩塑艺术中更是大大发展,据记载当时使用颜料的主要种类达四十多种,其中二十多种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北魏期时就已被应用。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不仅列举了当时常用的主要颜料,还注明了产地和加工方法。。根据分析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料仅红色就有朱砂、红土、雄黄、红丹、铁红、胭脂和银朱等多种。当时使用的白色颜料主要也是铅白,而绿色中的石绿,蓝色中的石青及来自中亚的佛青(青金石),黄色中的藤黄等都是一直延续至今的颜料。石膏、白垩和高岭土等体质颜料则被作为辅助材料。金、银等贵重材料和云母、石英等起装饰作用的材料也较多地被使用。敦煌壁画在颜料和色彩运用方面的丰富积累成为中国绘画色彩取之不尽的宝库。几千年来中国古今官方和民间的画家以及工匠在制作颜料和运用绘画色彩方面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独特体系。
元代以后,中国绘画由重彩逐渐向淡彩和水墨演变,代表绘画主流的文人士大夫在墨色世界里寻求精神寄托,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但是同时由于受到水墨画色彩观念的影响以及物理、化学等科学研究滞后的制约,绘画色彩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排斥而趋于停顿。与之相反,同期的西方绘画却从重造型,重素描逐渐向重光影,重色彩发展,又由探求自然色彩的客观规律到最后完全舍弃具体造型与写实的色彩而追求纯粹的主观精神色彩。虽然表现形式和过程不一,但似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明清以后,西方绘画以及颜料随着国门被打开而逐渐进入中国,西洋红、西洋蓝等颜料名称就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西方的色彩理论和造型观念也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使得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色彩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局面。
18世纪西方对化学科学的探索使得一些重要的元素如钴、氮、锰等相继被发现,同时由于植物学、矿物学和光学的研究深入,推动了颜料业的迅速发展。在意大利,用锑、铅及钾合成的暖黄色被称为那不勒斯黄,1780年这种黄色颜料的制造技术在英国注册了专利,以专利黄的名称出售。但当时在三原色中,一直缺乏与鲜艳的红色和蓝色相匹配的黄色,直到1797年法国人Vauquelin 用铬与铅制造出了明亮的黄色,这就是着名的铅铬黄,后来的一些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使用。
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叶,新颜料产品迅速扩展,如钴蓝、群青蓝和群青紫、勃艮第紫、铬绿、铜绿和砷绿、马斯黄、马斯红以及锌白等。随着欧洲与中东、东南亚和美洲海上贸易的繁荣,颜料与金银、香料、丝绸及瓷器等一样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来自墨西哥的由雌胭脂虫虫体研磨成的粉末做成从猩红到深红的各种鲜艳的红色染料和颜料成为新宠。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应用的靛青染料的制造就如思想家曾子的名言说的那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蓝” 指的就是用来做青色颜料的原料蓝靛,后来在亚洲许多殖民地国家发展到大量人工种植木蓝等植物以获取制造靛青的原料并出口到欧洲,用靛蓝染色的中国蓝印花布和蜡染至今仍因其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
1853年,一个十五岁的名叫威廉•亨利•帕金的年轻人在伦敦英国皇家化学学院的一次实验中,试图用苯胺与氯酸钾来合成奎宁时意外得到了一种紫色的化合物,他发现这种紫色可用于羊毛和丝绸染色。三年后他申请了这种紫色的专利并开始进行生产,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这种染料不久后被用来制造紫色的色淀颜料,从此合成颜料的研制便一发而不可收。帕金后来将他发明的这种苯胺紫命名为“淡紫”,五十年后他因这项发明而被授予骑士荣誉,如今国外有些绘画颜料品牌中还有以帕金名字命名的紫色。
20世纪中后期,各种高级的合成有机染料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绘画颜料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绘画颜料的色彩种类,也克服了传统染料色淀渗透力过强和耐光力严重不足等致命弱点,偶氮颜料、酞菁颜料、各种多环类现代有机合成颜料的发明和改进,一次又一次谱写了人类使用绘画颜料和色彩的新篇章。
‘捌’ 居里夫人获得过哪两次诺贝尔奖 获得的是什么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4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一)居里夫人所得奖金
1898年 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0年 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2年 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与享利·柏克勒尔和比埃尔·居里合得).
1904年 奥西利奖金(巴黎报业辛迪加颁发,与埃都亚·布郎利合得).
1907年 阿克托尼安奖金,英国皇家科学协会.
1911年 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1年 埃伦·理查兹研究奖金.
1924年 阿让德依侯爵1923年大奖金,附铜奖章,全国工业促进会.
1931年 卡麦伦奖金,爱丁堡大学颁发.
(二)居里夫人所得奖章
1903年 伯特洛奖章(与比埃尔·居里合得).
1903年 巴黎市荣誉奖章(与比埃尔·居里合得).
1903年 戴维奖章,伦敦皇家学会(与比埃尔·居里合得).
1904年 马特奇奖章,意大利科学学会(与比埃尔·居里合得).
1908年 克尔曼大金奖章,利尔工业协会.
1909年 埃利约特·克瑞生金奖章,佛兰克林研究院.
1910年 亚尔伯特奖章,皇家艺术学会,伦敦.
1919年 西班牙阿尔丰斯十二世大十字勋章.
1921年 本哲明·佛兰克林奖章,美国哲学学会,费拉德尔菲亚.
1921年 约翰·斯考特奖章,美国哲学学会,费拉德尔菲亚.
1921年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金奖章,纽约.
1921年 威廉·吉布斯奖章,美国化学学会,芝加哥.
1922年 美国放射学学会金奖章.
1924年 罗马尼亚政府一级褒奖,有证书和金奖章.
1929年 纽约市妇女俱乐部联合会奖章.
1931年 美国放射学学院奖章.
(三)居里夫人所得名誉头衔
1904年 莫斯科帝国人类学及人种志之友协会名誉会员.
1904年 英国皇家科学协会名誉会员.
1904年 伦敦化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4年 巴塔维哲学学会通讯会员.
1904年 墨西哥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04年 墨西哥科学院名誉院士.
1904年 华沙工业及商业促进委员会名誉委员.
1906年 阿根廷科学学会通讯会员.
1907年 荷兰科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7年 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08年 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1908年 布朗斯威克自然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09年 日内瓦大学名誉医学博士.
1909年 波伦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09年 捷克科学文学艺术学士院外国合作院士.
1909年 费城药剂学院名誉职员.
1909年 克拉科夫科学院现任院士.
1910年 智利科学科学院现任院士.
1910年 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1910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国院士.
1910年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1910年 伦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 伦敦通灵研究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 葡萄牙科学院外车通讯院士.
1911年 曼彻斯特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12年 比利时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2年 圣彼得堡帝国实验医学研究院合作会员.
1912年 华沙科学学会实任会员.
1912年 雷姆堡大学哲学部名誉职员.
1912年 华沙摄影学会会员.
1912年 雷姆堡工艺学校名誉博士.
1912年 维尔那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3年 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院特别院士(数学部及物理学部)
1913年 北明翰大学名誉博士.
1913年 爱丁堡科学及艺术联合会名誉会员.
1914年 莫斯科大学物理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 剑桥哲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 伦敦卫生学研究院名誉会员.
1914年 费城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
1918年 西班牙皇家医疗电学及医疗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9年 西班牙皇家医疗电学及医疗放射学学会名誉会长.
1919年 马德里镭研究院名誉院长.
1919年 华沙大学名誉教授.
1919年 波兰化学学会会员.
1920年 丹麦皇家科学及文学学士院普通院士.
1921年 耶鲁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西北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史密斯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维尔斯利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名誉博士.
1921年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匹兹堡大学名誉理法博士.
1921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1年 布发罗自然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纽约矿物学俱乐部名誉会员.
1921年 美国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新英格兰化学教师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1年 美国博物学博物院名誉会员.
1921年 新泽西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工业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克力斯提阿尼亚学士院院士.
1921年 诺克斯艺术及科学学士院终身名誉院士.
1921年 美国镭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挪威医学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纽约法国同盟会名誉会员.
1922年 巴黎医学科学院自由合作院士.
1922年 比利时俄国科学组名誉院士.
1923年 罗马尼亚医疗矿泉学及气候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3年 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3年 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数学家及物理学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4年 华沙市名誉市民.
1924年 姓名与巴斯特并列刻于纽约市政厅某建筑上.
1924年 华沙波兰化学学会名誉博士.
1924年 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医学博士.
1924年 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1924年 里加市名誉市民.
1924年 雅典通灵研究学会名誉会员.
1925年 波兰卢布林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 马罗“旁提菲西亚·泰伯林那”普通会员.
1926年 巴西圣保罗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 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1926年 巴西女权发展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6年 巴西圣保罗药剂及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 华沙工艺学校化学部名誉博士.
1927年 莫斯科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7年 波希米亚文学及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7年 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7年 美国州际医学研究生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7年 新西兰研究院名誉会员.
1929年 波兰波兹南科学之友学会名誉会员.
1929年 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9年 格拉斯哥市民名誉市民.
1929年 圣劳伦斯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9年 纽约医学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9年 美国波兰医科及齿科联合会名誉会员.
1930年 法国发明家及学者协会名誉会员.
1930年 法国发明家及学者协员会名誉会长.
1931年 日内瓦世界和平联合会名誉会员.
1931年 美国放射学学院名誉职员.
1931年 马德里纯物理学及自然科学学士院外国通讯院士.
1932年 哈雷德国皇家自然科学院院士.
1932年 华沙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2年 捷克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3年 伦敦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及伦琴学会名誉会员.
‘玖’ 什么是有机合成化学
从1853 年贝特罗首次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了天然脂肪(硬脂)的类似物开始,到现在有机合成化学的历史已经有150多年,其发展在当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每约20年,就有新的进展把这一领域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在1940 年左右,有机化学的合成活动大多还是按照20世纪初流行方式进行,其主要差别只是研究者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合成方法的样式多了,仪器设备得到了改进。解决合成问题主要是以经验为依据,并且目标十分有限,想要进行大步骤合成的人极为罕见。由于需要熟悉大量的特殊化合物和特殊反应,有机化学家们倾向于从事糖化学、生物碱、染料、萜烯、蛋白质、脂肪、甾族化合物或某一类似领域的研究,而极少对整个化学领域感兴趣。
自 1940 年以后,理论原则开始被用来规划合成问题,仪器被用来控制反应历程中的各步反应,这已使合成有机化学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天然产物的化学在推动这一变化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家们对维生素和酶发生了兴趣,药物工业对抗生素、激素和萝芙藤生物碱等一些天然物质发生了兴趣,这些都刺激了对具有多个反应中心的复杂分子的合成的研究。
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
像武兹反应、威廉逊反应、帕金反应、罗森反应、霍夫曼反应、斯克劳普反应、弗瑞兰德反应、雅各布森反应、诺尔反应、米切尔反应那样,一些完全确立的“人名”反应继续被广泛地使用着的同时,人们不断提出扩大它们的应用的改进方法。由于新反应的发现使得过去的目的更易于达到,使得新的合成能着手进行,格林亚试剂是1899年被提出的,但直到20世纪它才得到了充分重视。格林亚本人将这个反应扩大到各种化合物的制备方面,而无机化学家们也利用了这个反应。
因为格林亚试剂易与含有可取代的氢或活泼氢的物质反应,比如水、醇、氨、HCl,所以它在分析上被用来测定这种可取代的氢。这一应用是首先由圣彼得堡的 L.丘加也夫(1872—1922年)提出的,后来他的学生采列维季诺夫进一步发展了它。
20世纪初采用的其他反应有布沃尔特的醛合成、布沙尔的酸变胺的反应、乌尔曼的用铜将芳香卤化物转变成烃的反应以及乌尔曼的将简单环连接成更复杂的稠合环的缩合反应。所有这些反应都可用于芳香族化合物,而这些反应反映了人们在20世纪头十年里对染料化学的密切注意。同一时期出现的布沃尔特—勃兰克还原提供了一种将酸转变成相应的醇的方法。这一还原反应是钠和乙醇在该酸的酯存在下发生的还原反应。克莱门生反应则通过使用在酸中的锌汞齐将羰基转变成亚甲基。达金反应使用了碱液中的过氧化氢,从而将芳香醛转变成了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罗森蒙德还原反应外,合成化学领域没有出现什么新活动。在这一还原反应中,酰基是通过将氢引入一个含钯催化剂的溶液里而转变成醛基的。将有机酸链长缩短一个单位的巴比埃—维兰德降解反应是1913年由巴比埃提出,并在1926 年由维兰德加以改进。另一个意义重大的反应是 1928 年,由O.迪尔斯(1876—1934年)和 K.奥尔德(1902—1958年)在基尔发现的。他们观察到,丁烯与马来酸酐剧烈反应,可以定量地得到一种六元环化合物顺-△4-四氢化酞酸酐。
在较早的时候,梅尔魏因是梅尔魏因—庞道尔夫—维尔利还原反应的独立发现者之一,该反应是在烷醇铝存在条件下将羰基化合物还原成醇的反应。这种氧化反应最适合将仲醇转变成酮,尽管它多少也被用在伯醇的氧化上。
催化加氢对合成工作及对解释理论问题都是一门有用的技术。20世纪初,萨巴蒂埃和森德伦斯最早发展了它,不久它就被工业生产上所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需要提供适当高压的要求推迟了氢化技术在有机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到20世纪30年代,它才被应用于许多重要工作。
氢化反应所用的适宜催化剂的发展也很缓慢。帕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一种制备铂催化剂的方法。其他细粹金属,特别是镍,也被利用上了。不过制备催化剂的方法却没有标准化,故而其结果使人失望。1927 年 M.拉尼获得专利的一种镍-铝合金被广泛用来制备镍催化剂,其中铝是用氢氧化钠将其溶解后分离出去的。伊利诺斯的亚当斯及其同事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以用作催化剂。威斯康星的 H.阿德金斯(1892—1949年)及其同事最先将亚铬酸铜研制成一种有效的催化剂。
中期
有机合成的现代时期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尽管之前的十年已经完成了某些困难的合成,比如,R.R.威廉斯和 J.K.克莱因完成的硫胺合成;P.卡勒尔和 R.库恩各自独立完成的核黄素合成;S.A.哈里斯和 K.福克斯以及库恩独立完成的吡哆醇合成;T.赖希斯坦和库恩各自独立完成的抗坏血酸合成;三个实验室——卡勒尔实验室、A.托德实验室和L.I.史密斯实验室完成的α-生育酚合成;E.A.多伊西实验室和 L.菲塞尔实验室完成的止血维生素 K 合成;W.巴赫曼、J.W.科尔和 A.L.维尔兹完成的马萘雌酮合成;福克斯及库恩和 H.维兰德完成的泛酸合成,但这些合成与下面的全合成相比,就有些失色了。
这些全合成有R.B.伍德沃德和 W.E.多林成功进行的奎宁的全合成,L.H.萨雷特的可的松合成,伍德沃德的棒曲霉素和马钱子碱合成,M.盖茨和 D.金斯贝格的吗啡合成,福克斯、A.格雷斯纳尔和苏巴罗夫在默克实验室进行的维生素 H 合成,C.W.沃勒的叶酸合成,伍德沃德和 R.鲁宾逊独立完成的胆固醇和维生素 合成,H.英霍芬和卡勒尔的β?胡萝卜素合成,O.艾斯勒的维生素 A 合成,F.桑格的胰岛素合成,以及伍德沃德和马丁·斯特雷尔的叶绿素α合成。
这些合成的显着特点就是它们能在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确立后不久就迅速完成。这些合成显示了新的观点在有机化学领域所具有的力量。因为在做实验以前,常常要对各步反应进行理论上的设计。这些合成成就反映了20世纪中叶科学的特点——大大依赖于思想观点的交流。狭隘研究专业的时代已经让位于综合研究问题的时代。
一项既在有机研究中,也在工业生产上具有价值的特别重要的合成发展就是对微生物的利用。霉菌和其他生物体被广泛地用来生产抗生素。微生物产生了抗生素,但是关于其中间过程人们却不太了解。然而,微生物已被用于进行一系列合成操作平菇绿霉菌中的某一步反应。它们特别适合于这种应用,因为它们可以进行立体有择反应,若以纯化学合成来反应,则会产生异构体的混合物。维生素C、1?麻黄碱、吡哆醛、吡哆胺、某些蒽醌和某些青霉素已可用适当的微生物来合成了,这种方法在甾族化合物领域中也已被采用了。
近期
具有高水平的有机合成研究小组的数目,和他们所取得的重大发现成果,以及该领域对年轻有为科学家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化学合成方法学包括一些新的合成过程、重大合成战略和有较高选择性的试剂、催化剂。亲和层析和多功能液相色谱等对有机物质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改进,这将大大加速有机合成研究,从而可能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
物理仪器(X 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质谱)和计算机等在精确测定结构中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新的人工合成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和鉴定,促进了我们对生物活性分子功能的认识。这表明计算机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家的重要工具。计算机将不仅仅用于计算,还将用于多种问题的解决和相互教授。用计算机辅助模型对合成进行分析,将成为化学的常规工具。
‘拾’ 威廉·亨利·柏琴是谁一生有何作为
染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染料,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现代合成染料问世之前,人们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蓝植物的靛蓝和与之关系密切的菘蓝;或者取自动物,例如取自蜗牛类动物的推罗紫;或者取自矿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天然染料中,色泽鲜艳、耐洗耐磨的优质染料寥寥无几。直到合成染料工业兴起后,这种局面才得到彻底改观。而现代合成染料工业的创始人,是英国有机化学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种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动。他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对染料感兴趣,因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泽平淡单一的丝、棉、毛、麻的织品染出各种绚丽悦目、丰富多彩的颜色来。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染料中,能够把颜色牢固地附着到织物上,做到水洗日晒,永不褪色的,实在寥寥无几。偶尔有种好的染料,就会被人们当做珍宝秘藏起来。例如有一种从地中海的水生贝壳类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紫红色染料,人们用它来装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这种染料是如此的华贵和受人欢迎,以至于被列为皇家专用,不许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种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着染料工业的历史性突破。一想到这一点,他怎能不激动?但是,这种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种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时还拿不准。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精心提炼了一些样品,寄给着名的普拉尔印染公司,请该公司进行鉴定。很快,公司给了他回音,说是这种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并询问他能否廉价供应。
接到这个回音后,柏琴很受鼓舞,他决定申请专利,然后退学转入实业界,用自己的技术办工厂,制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师霍夫曼坚决反对。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实业界“折腾”,希望他留在学校,继续从事自己的化学研究。与霍夫曼善意的反对不同,有些人则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一个18岁的年轻人想获得专利是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争论声中,柏琴获得了自己的专利。他谢绝霍夫曼的挽留,毅然决然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办工厂的艰难经历。社会上关心这种新染料的人士对他的举动给予了热情鼓励。普拉尔家族的一个成员给他写信说:“欣闻社会上的太太女士们非常喜欢你的染料。她们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们对这种染料着了迷,而你又能满足其需要的话,你将名利双收。”他的父亲一改反对他研究化学的初衷,对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积蓄统统拿了出来,交给他做资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进来。就这样,1857年,他们全家齐心协力创办的染料工厂正式开张了。
工厂开张之初,面临重重困难。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场上买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只好买来苯自己制取。要制取苯胺又需要硫酸,这也得自己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专门设备,这些设备都得由他自己设计。尽管工厂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没过6个月,他居然制造出了他称之为苯胺紫的染料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范围超过任何一种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问世引起了染料界的关注。苏格兰人很快就采用了它。英国的工匠们比较保守,在他们还举棋不定之际,法国的工匠们已经开始推广它了。法国人把这种颜色叫做木槿紫,而把这种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这种染料风行一时,以至于那10年竟有木槿紫时期之谓。英国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维多利亚女王对它十分青睐,英国政府还用它来印邮票。
苯胺紫的成功,使得柏琴一下子声名鹊起。尽管年龄才23岁,可他已经成为世界染料界的权威。有一次,他在给伦敦化学协会讲解染料时,发现台下坐着的听众中有一位他很熟悉的人物。这位听众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启蒙恩师——迈克尔·法拉第。
柏琴的发明开创了合成染料工业,也开辟了一个既吸引人又赚钱的研究领域。在他的成功的刺激下,很多学者开始转向这个领域。甚至对他的举措持反对态度的霍夫曼也转而从事对蔷薇苯胺的研究,这是一种紫红色的人工合成染料。霍夫曼于1858年成功地合成了这种染料。1864年,霍夫曼带着对合成染料的新兴趣返回德国,继续进行这个领域里的研究,并领导德国化学界发展起了巨大的染料工业。一些化学家还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了原有的天然染料。例如德国化学家格雷贝就于1868年合成了天然茜素染料;另一位德国化学家拜耳则于1880年研制出了靛蓝的合成方法。显然,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在沿着柏琴开辟的道路上前进时取得的。没有柏琴的开创性研究,也就没有后来的合成染料工业。所以,德国合成染料工业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霍夫曼对英国化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之后,英国对德国的回报。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贝分别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合成了茜素(格雷贝先于他一天申请专利)。他还设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种带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气味的白色结晶物。他的这一发明,标志着合成香料工业的开端。因为成就卓着,1866年,柏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这一年他才28岁。
到35岁那年,柏琴因生产苯胺紫这种染料,已经是殷富不羁、优游有余了。他不愿意继续经营染料业,而当时德国染料工业对英国的竞争又方兴未艾,而要增强英国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于是柏琴决定卖掉他的工厂,重新回到他从内心喜爱的化学研究事业上来。
重回化学界以后,柏琴在探讨化学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余。他参加了合成各种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综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设计出全新的化合物生产流程。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经历,使他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有着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他发现了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叫做柏琴反应。